五、撫恤孤兒

同是父母所生,幼小的孤兒令人憐憫。他們無依無靠,常常沒吃沒穿。動物也要撫育失去母愛的幼兒,它們的善行往往令人動情。

斗穀於菟(《左傳》)

春秋時期,楚國的斗伯比從小失去了父親,他的母親是鄖國國君的妹妹,因此就和母親一起到了鄖國,在那裡的宮中長大。後來斗伯比與鄖國國君的女兒發生私情,生下了斗子文。鄖國國君的夫人不想讓女兒的事被別人知道,就派人把所生的嬰兒丟棄在雲夢的荒澤之中,卻被一隻老虎收養,用虎乳餵他。鄖國國君在一次打獵時看到這一情形,感到非常奇怪。回到宮裡,鄖夫人將實情告訴了他,他便派人把孩子抱回,並把自己的女兒正式嫁給斗伯比。楚國人把用乳汁哺育小孩稱為 「谷」,把老虎叫做「於菟」,因此就給這個孩子起名為「斗穀於菟」。「斗」為姓,「谷於菟」意為「被老虎餵養的孩子」。後來他長大成為楚國賢明的令尹,史稱「令尹子文」。

鶴子點評說:《詩經》上說:「誕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誕置之寒冰,鳥覆翼之。」詩裡是說,周朝的先祖後稷降生時,人們以為不祥,就把他扔在隘巷中,有牛羊用自己的奶餵養他。把他扔到寒冰上,有鳥飛來用翅膀為他遮寒。自古聖君賢相,出生後常常遭遇患難,得到身邊千萬生靈的呵護,不止是楚令尹子文一人如此。

詩曰:

呱呱何在隱深蘆,夢澤風雲氣象殊。

豈識他年賢令尹,無人乳哺遣於菟。

 

虎憐孤苦(《警心錄》)

婺州的根溪有一位李婆婆,已經六十多歲了,她的幾個兒子相繼病死,只剩下一個七歲的孫子與她相依為命。這年春天,李婆婆領著孫子去採茶。突然一隻老虎從林間躍出,撲上來抓住她的孫子。李婆婆挺身向前,拉住老虎大哭,向它敘述自己的孤苦遭遇,並且說:「還不如把我吃了!」老虎聽著聽著,垂下眼睛,耷拉著耳朵,好像慚愧後悔的樣子,急急忙忙跑走了。李婆婆又悲又喜,帶著孫子回到了家。

李斯義點評說:語意悲切,連老虎這樣兇猛的動物也為之感動。《周易·中孚》說:「信及豚魚。」意思是「至誠懇切,連獸類、魚類也受到感化」,事實的確如此。

詩曰:

虎前痛哭訴酸辛,乞宥孤孫食老身。

羞恶心中兼惻忍,誰云物性不如人。

 

犬哺貓(《宋史》)

宋朝時有兄弟二人。哥哥張孟仁,妻子鄭氏。弟弟張孟義,妻子徐氏。兄弟倆在一起生活,沒有分家。妯娌二人親密無間,共有的財物即使是一根線也不私用。家裡有一隻正在餵奶的母貓被人偷走,另外的一條狗就代替它餵養小貓。宋太宗知道這件事後,下旨表彰他們,稱讚他們的家庭為「二難」。

詩曰:

未聞黃耳哺烏員,失乳遺孤慘可憐。

一視同仁忘物我,滿庭春盎太和天。

 

李氏貓(《警心錄》)

大庾嶺有一個姓李的人,家裡養了兩隻母貓,各產下四隻幼崽。兩隻母貓輪流出外覓食,互相為對方的小貓餵乳,習以為常。十多天後,一隻母貓被狗咬死。另一隻母貓就把它的四隻幼崽都叼到自己的窩裡,和自己的幼崽在一起。新來的幼崽生氣叫喚,感到很不安。這隻母貓便圍在它們身邊,一個個舔著它們,情真意切,不忍心將它們捨棄。時間一長,母貓的奶供不上,身體一天天瘦弱,但還是像從前一樣奔走照顧這些小貓,直到它們過了哺乳期能自己進食為止。

李斯義點評說:把愛護自己孩子的心,擴展到別的孩子身上,並且始終如一,這便是聖人以天下萬物為一體的意境,想不到動物竟能有這樣的襟懷!

詩曰:

生死交情若此深,陵孤遑復念苔岑。

試思一樣同胞視,何等慈悲懇到心。

 

貓代乳(《聖師錄》)

唐朝時北平王的家中,有兩隻貓在同一天生崽。其中一隻死了,它的兩隻幼崽餓的咿咿直叫,聲音非常淒切,還不知道自己的母親已死。另一隻貓正在餵自己的幼崽,起身聽了聽,趕緊跑過去救護,銜過一隻幼崽放在自己的窩裡,又跑過去銜來另一隻,趕緊給它們餵奶,就像對待自己的幼崽一樣。

詩曰:

訝母酣眠喚不醒,咿咿索乳兩伶仃。

此情慘痛憑誰告,難得關心掩淚聽。

 

鳥覆棄嬰(《東觀紀》)

東漢的敬隱皇后出生時,正好遇上動亂,她的母親把她遺棄在南山下。當時正值隆冬,異常寒冷,她在野外過了兩個晚上也沒凍死。她的養父母偶然從這裡經過,聽見嬰兒的哭聲,覺得很可憐,就過去察看。見到有飛鳥張開翅膀為嬰兒遮寒,覺得非常神奇,便把她帶回去撫養,就是後來的敬隱皇后。

詩曰:

雪裡啼聲竄虎狼,阿嬌歸抱外家藏。

翩翩孰庇椒房貴,莫是丹山老鳳凰。

 

鵲替哺(《聖師錄》)

大慈山的南面有一棵大樹,樹上有兩隻雌鵲,各自築巢生子。其中一隻雌鵲被兇猛的大鳥所害,兩隻幼鳥失去母親,啁啾鳴叫不停。另一隻正在餵養自己的幼鳥,聽見叫聲心生憐憫,趕緊飛過去救護,把它們都銜到自己的巢中餵養,就像自己的幼鳥一樣。

詩曰:

昨同樾蔭慟離儔,銜子巢中撫字周。

底事風人詩未及,均平心但美鳲鳩。

 

來鶴寺鸛(《警心錄》)

邵伯埭有一座來鶴寺,與佑聖觀為鄰。明朝嘉靖癸巳年,有兩隻雌鸛在這裡分別築巢,各自餵養著兩隻雛鳥。佑聖觀的那只鸛被人射死,它的兩隻雛鳥在巢中嗷嗷鳴叫,每天都靠來鶴寺的鸛來餵它們。來鶴寺的鸛對待它們就像自己的幼鳥一樣。等它們羽毛長成,就要飛走時,雌鸛在後面飛鳴追逐,依依不捨。當時聽說這件事的人,都覺得很不尋常。

李斯義點評說:第五倫是東漢時期的大臣,為官奉公守法,襟懷坦蕩。曾經有人問他有沒有私心,他回答說:「我哥哥的孩子得病,我一個夜裡要去探望十次,但回來就能睡著。我自己的孩子有病,雖然不用去探視,但整個晚上也睡不著。」表示自己在對待哥哥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的態度上,還不能完全沒有私心。何況是鄰居的關係,就更疏遠了。與自己的子女同等對待,想不到鳥類卻能做到。

詩曰:

哺雛如母憫牙牙,故侶同棲歷歲華。

身在東家夜常起,婆心一半在西家。

 

慈雞說(《廣虞初新誌》)

陳先生在京城做官,他的夫人回家鄉後,早晨沒人叫他起床。他擔心到官署會遲到,就養了一隻公雞讓它早晨打鳴。又養了一隻母雞與它相伴,不久就開始下蛋。僕人多事,作了一個窩讓母雞孵卵,四隻小雞剛孵出來,母雞就死了。窩裡的四隻小雞悲鳴不已,好像失去了依靠。公雞喪偶後,也忘了這幾隻小雞是誰的,不久又買來一隻母雞與它相伴。這隻母雞來了以後,繞著這幾隻小雞的籠子轉悠,好像看它們幼小就失去母親,心生憐憫。陳先生讓僕人打開雞籠,把母雞放進去。這隻母雞招呼著幾隻小雞,像自己的一樣,有時用翅膀護著它們,有時又讓它們伏在自己身上,帶著它們到處找吃找喝。那四隻小雞高高興興地依戀著它,以為是母親又回來了,從此不再悲鳴。

陳先生不禁感嘆道:「雞中也有繼母嗎?雞中也有能慈心對待前母之子的繼母嗎?古人說雞有文、武、勇、仁、信五種品德,可誰知道它們還有一種品德,真令人驚嘆。不過慈愛的天性,動物雖然也有,卻不是全都具備。而慈愛的天性連動物都有,人難道會沒有嗎?為什麼許多人還是沒有呢?正因為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此,所以天下凡是能得到繼母慈愛的人,應該知道自己有多麼幸運。而天下凡是身為繼母,卻不能善待前妻子女的人,應該引以為戒。」

陳先生還在他的繼母壽誕這一天,在跋中寫道:「我們兄弟幼年就失去了母親,多虧繼母張太孺人像親生子一樣撫養,才得以長大成人,她對我們的慈愛真是出自天性。然而像她那樣的繼母,世間百中無一。現在看見窗下的母雞對幾隻小雞能有這樣的慈愛,不禁深為這幾隻小雞感到慶幸,同時也更加感念我們兄弟當年的幸運。」

詩曰:

伯勞哀泣繞親車,此獨恩勤更有加。

倘使萱庭盡慈愛,孤兒何至衣蘆花。

 

雞翼雛(王福征述)

我家近年買了一隻白色的母雞。不久又買了四隻小雞,其中一隻被老鼠咬死。小雞們沒有母親照料,日夜哀叫。這只白雞愛憐地看護著它們,總是給它們餵食。早晨等小雞們吃飽後,帶著它們去曬太陽。它趴在地上展開翅膀,讓小雞們環繞著依偎在它的身上,好像擔心它們趴在地上受涼。傍晚就領著小雞們回到雞籠,有不知道回籠的,就把它領到籠口攔進去,然後自己也進到雞籠裡看護它們,每天都這樣。後來小雞漸漸長大,雞籠裡住不下,就領著它們到雞群中過夜。過了一年多,又買來一隻小公雞,遇到有別的雞來啄這幾隻小雞時,它總是憤怒地和它相鬥。若這時又有雞在啄別的小雞,它便放下剛才這隻,又去和那隻雞相鬥。另外在我的二姑家,一隻孵卵的母雞保護別的小雞,情形也與此相似。為什麼動物撫恤孤兒的情況處處都有呢!

詩曰:

食息呼雛夙夜偕,相依如母戲苔階。

是何風日太初世,繪出融融無我懷。

 

鵝護雛(《警心錄》)

常州的陳四家,養了黑白兩隻母鵝,兩個窩離得很近,各自哺養著幾隻小鵝。不久,黑鵝死了。白鵝每天早晨都去黑鵝的窩,叫上那幾隻小鵝,和自己的小鵝一起到園中覓食。晚上還要領著它們回到窩裡才離開。

李斯義說:以愛護自己子女的心,來愛護他人的子女。這樣的高尚品德,在動物中竟然也能見到。可是世間那些殘忍成性的人,以骨肉為敵,不但不會養育他人的子女,反而連他們的棲身之所也要侵吞,這又是怎樣的居心?

詩曰:

朝暮看雛各出窠,垂憐一日幾摩挲。

故園更有淒情處,紅掌青苔舊跡多。

 

蛛留一絲(《警心錄》)

陳恂六有一次坐在屋簷下,看見一隻大蜘蛛在簷邊結網,另一隻小蜘蛛在它的右邊結了個小網,與大網相連。一會兒大網破了,大蜘蛛把全部蛛絲都收回腹中,準備另找地方結網。最後只剩下右邊的一根絲,這根絲牽著小網,如果收走,小網肯定會毀。這只蜘蛛為此在樑柱間徘徊,遲疑了很久,最終還是沒有收就走了。

李斯義點評說:世上需要由成年撫育幼小,強者保護弱者。若勢力強大者只圖自己方便,毫不顧及弱小者的利益與生存,便喪失了最起碼的同情心。如果能於此時停下來替別人想一想,就會給很多的人帶來恩惠。

詩曰:

巧蛛收網雨黃昏,欲去遲疑小網存。

人世張羅爭利己,誰留繾綣一絲恩。

六、眷念故舊

衣裝以新穎為佳,知交以故舊為美。古樸的風俗早已消失,人們日漸視同陌路。感念動物的深厚情誼,彷彿向我們含淚傾訴。

義鹿冢(《聖師錄》)

銀台的侯廣成先生家,將一頭鹿在堯峰山上放生,已經好幾年了。侯先生去世後,這頭鹿跳著撲在地上撞斷了自己的角,幾天不吃東西也死了。山上的僧人悲憐它,將它埋葬,立碑名為「義鹿冢」。

徐仲光讚道:離開圈養的藩籬,在山野間自在徜徉。依托主人的慈愛,免於被宰殺的厄運。生前蒙受大恩,死時緊緊相隨。仰天長呼,道不盡無窮的哀痛。以身相殉,山僧默默為你送行。鹿角摧折,肝腸欲裂。孤峰長眠,一抔黃土。

詩曰:

嘯傲深山樂未曾,侯嬴死後恨填膺。

年年鹿冢憑誰薦,一掬寒泉付老僧。

 

象悼亡(《博物誌》)

日南郡向朝廷進貢了四頭大象,雌雄各兩頭,其中一頭雌象死於九貢。到南海一百多天,那頭雄象的身上塗著泥土,不肯飲酒吃肉。負責接待的官員詢問原因,雄象便流下眼淚,顯得很哀傷。

詩曰:

象中荀粲黯神傷,身辱泥塗肉味忘。

宴爾新婚花燭爛,何人迴念舊糟糠!

 

能仁寺猴(《警心錄》)

南宋淳熙年間,知策長老在山陰能仁寺擔任住持,養了一隻猴子,非常馴順,給它起名叫「孫大」,後來送給了總管夏侯恪。知策長老每次拜訪夏侯恪時,猴子認出長老的轎子和僮僕,就跳過來拉住不放。夏侯恪很憐惜它,就把它又送還給知策長老。長老在山中當了六年住持,想辭去職位,眾人都不同意,他就在一個凌晨獨自離去。這天猴子感到跟平時不同,就流淚絕食,不到正午就死去了。

李斯義點評說:世人經常為了種種目的而棄舊求新,這隻猴子卻只依戀舊主。人若能如此,豈有背叛主人、欺瞞君王的不忠行為呢?

鶴子點評說:這隻猴子竟以死送別,情感未免過於激烈,但遠比那些朝秦暮楚的人強多了。每當夕陽西下,撿拾林中橡栗的時刻。或是秋風吹破窗紙,落葉瑟瑟紛飛的夜晚。隻身孤影,呼叫愛猴之名,卻再也沒有回應。此時此刻,長老的心中該是多麼的感傷!

詩曰:

捨舊謀新恥未能,六霜丈室伴禪燈。

淒惶亦欲追隨去,又恐關河累老僧。

 

東峰雙猿(《池北偶談》)

鐵漢和尚住在金陵牛首山東峰下,獨自修行了幾十年。他養了兩隻小猿陪伴自己,若有什麼東西想讓它們去拿,二猿都能明白他的意思。鐵漢和尚與龍眠的方拱幹學士(號坦庵)很投緣,專門蓋了一間房子,方學士來時便住在裡面,門上的匾額題為「坦軒」。和尚圓寂後,二猿悲鳴不食而死,葬在和尚的塔邊。方學士給鐵漢和尚遺像題詞道:「兩個獼猴杖一根,獻花石上獨稱尊。怪公事事能超脫,留此贓私誤子孫。」

鶴子點評說:這件事與唐代潭州華林寺善覺禪師的兩隻虎侍者大空、小空很相似,但沒聽說大空、小空也隨禪師圓寂而死去。

(註:《五燈會元》等記載,唐代觀察使裴休,前來拜訪華林寺善覺禪師,問道:「您有侍者嗎?」禪師答道:「有一兩個,只是不能見客。」裴休問:「在什麼地方呢?」禪師叫道:「大空!小空!」兩隻老虎從寺院後面走了出來,裴休見了很害怕。禪師對兩隻老虎說:「現在有客人,你們回去吧。」兩隻老虎哮吼著離去。裴休問道:「您是怎麼修行的,能使老虎馴服?」禪師沉默了一陣,然後說:「明白了嗎?」裴休答道:「不明白。」禪師說:「我常念觀世音菩薩。」)

詩曰:

無心鴻爪印泥中,畫裡雙猿侍遠公。

一切有情都有性,可能拋性說真空?

 

巧哥捷兒(《柳崖外編》)

紹興人程生去四川給人做幕僚時,帶著一隻八哥和一隻猴子,他給八哥取名為「巧」,給猴子取名為「捷」。有客人來時,猴子就會前去接待引路。客人坐時,八哥就會招呼客人喝茶。平時用到的一些小的東西,就讓八哥銜來。客人取笑他說:「詩人林逋以梅花為妻,以鶴為子。你大概是想讓‘捷’為僕人,讓‘巧’為妾吧?」捷與巧,彼此也非常相好,常常一左一右跟著程生,非常聽話。它們兩個只要一會兒不見,就互相尋找,找到後就更加要好。

一天,程生在小院飲酒賞花,令猴子看門,不讓俗客進來。又對八哥說:「巧兒,我的圍帶在屋裡,去幫我取來。」八哥聽命飛入屋裡,剛出房門,突然有一隻老雕從空中飛來捉住它。八哥估計自己逃脫不了,鬆開口讓圍帶落在花階上,呼叫道:「程相公!程相公!八哥被老雕捉去,帶子在花階上。」又叫道:「猴哥!猴哥!」聲音愈加悲哀,漸漸遠去。程生聽到叫聲回頭一看,不見了巧哥,台階上圍帶還在,上面有滴滴鮮血,羽毛在空中紛飛。程生大叫一聲,把酒杯扔出十多步遠,又把坐凳差點摔碎。一會兒猴子來了,向天哀號,一跳四五尺高,面目猙獰地拍打著雙手,繞著圍帶和八哥的血跡轉了幾十圈。程生對它說:「捷,我與你和巧哥性命相依。今天巧哥被惡雕所害,你能為我洗雪這個恥辱,為巧哥報仇嗎?」猴子點點頭,好像明白他的意思。

官署前有一根幾丈高的旗竿,靠近頂部有一個斗形。猴子早晨起來,拿著一隻小雞,順著旗杆爬上去,蹲在斗裡,用一隻手舉著小雞露在斗的外邊。一隻雕盤旋而下,快要到斗形時,猴子躍起把它抓住,仔細看了看,把它撕裂,下來放在程生面前。程生問:「這是殺我巧哥的那只雕嗎?」猴子擺了擺手表示不是。第二天凌晨,猴子又舉著小雞爬到斗裡,快到中午時,抓獲了兩隻雕,把它們撕裂了,又放到程生面前。程生問:「這兩隻雕中有殺我巧哥的嗎?」猴子還是擺擺手。

到了第三天,一群雕在大樹間盤旋,猴子到廚房取了一升左右的碎肉,撒在地上,然後藏在樹間。群雕飛下搶食,猴子審視了很久,突然跳下來抓住一隻,急忙跑到程生面前,把這只還活著的雕緊緊按住。程生問:「它就是殺我巧哥的那只罪雕嗎?」猴子點點頭。他又問:「你怎麼知道呢?」猴子指著那只雕的翅膀,裡面夾著血片,爪子上還掛著紅線。仔細一看,正是八哥平時所繫的。程生設好巧哥的靈位,對猴子說:「捷兒,行刑!」猴子於是撕開雕的身體讓血流出,滴在巧哥的靈位前,然後把它一片片撕碎。拜祭之後,程生和猴子都不勝傷感。

詩曰:

同群鳥獸且忘形,驟聽哀號入杳冥。

妙手空空仇已得,血風灑處泣幽靈。

 

詩送野賓(《警心錄》)

王仁裕曾在漢中巴山任職,有捕獵的人送給他一隻小猿。它又小又聰明,王仁裕很愛憐它,取名叫「野賓」,意為山野中的來客,一叫就答應。後來它長得很強壯,拴得稍鬆一點,它逢人就咬,就是用鞭子抽打也不怕。於是王仁裕就在一條紅綢上題了首詩,係在它的頸上,詩中寫到:「放爾丁寧復故林,舊來行處好追尋。月明巫峽堪憐靜,路隔巴山莫厭深。棲宿免勞青嶂夢,躋攀應愜碧雲心。三秋果熟松梢健,任抱高枝徹曉吟。」並派人送入孤雲兩角山,把它放了,從此再也沒有回來。

後來王仁裕任職期滿,進入四川,行到嶓冢廟前,看到漢江邊上有一群猿猴從峭岩上連臂相繼而下,到江邊喝水。其中有一隻高大的猿猴離開猴群走向他們,在路邊的古樹間垂身往下看,脖子上的紅綢還在。隨從的人指著它說:「這不是野賓嗎?」大聲叫它的名字,每次它都答應。王仁裕停下馬,看了它很長時間,不覺心中有些傷感。他放開馬韁繼續向前趕路,野賓哀叫了幾聲離去。一行人在山路上走了很遠,還能聽見猿猴低沉淒切的聲音。王仁裕於是又作了一首詩: 「嶓冢祠邊漢水濱,此猿連臂下嶙峋。漸來仔細窺行客,認得依稀是野賓。月宿縱勞羈紲夢,松餐非復稻粱身。數聲腸斷和雲叫,識是前年舊主人。」

李斯義點評說:久別相逢,悲喜交加。野賓和主人兩情依依,不忍分離,就像故友重逢一般。讀到此處,令人為他們的離別感到惋惜。

鶴子點評說:黯然銷魂的愁緒,唯有離別時感受最深。這兩首詩纏綿婉約,和江淹所作的賦,意境相近。相比之下,描寫野賓的詩句要更加鮮明生動。

詩曰:

紅綃詩就諷迴環,送別孤雲兩角山。

嶓冢重逢各含淚,餘聲猶繞亂峰間。

 

犬戀主(《警心錄》)

復州的簽判廳主管官府各個部門的錢物,因此常要養狗來防範盜賊,其中有一條黃狗已經養了十多年。吳興人周礪在此任職時,對它尤其加意餵養,這條狗就像感恩似的,經常坐臥在他身旁。他任職期滿後,侄子周皋繼任,由於家裡的小孩較多,擔心被狗嚇著,就牽著它送到了蓮台寺。第二天這條狗又回來了,這樣反覆了好幾次。周礪此時還沒有離開復州,一次前去拜訪周皋,這條狗認出了他乘坐的轎子,就迎上去繞著轎子戀戀不捨。等周礪乘著轎子離開時,它就一直跟在後面。周皋明白了它的意思,把它帶進了返鄉的船裡。船到達巴河時,這條狗登岸還未返回,船夫就解開纜繩開船東下。它望見了,急得又蹦又跳,嗥叫著追趕了三四十里。周礪看到後,忙叫小船把它接來,上船後這條狗欣喜不已,一路跟著主人到達湖州。

詩曰:

托君宇下感恩多,古剎回頭悵若何。

邂逅主人無限喜,看渠逐棹下巴河。

 

貓戀主(《聖師錄》)

蘇州齊門外的陸墓村有一戶平民,欠了官府的租稅,外出躲避。他的家裡很窮,只剩下一隻貓,催租的人把它捉走,賣給了閶門的一家商舖。一次此人從商舖前經過,貓跳入他的懷中,又被鋪中的人奪走,小貓悲鳴著不停地回頭看他。到了晚上,它銜來一個綢緞包裹,裡面有銀子五兩多,放在這戶平民的家裡就離開了。

詩曰:

此身已矣憶奴無,寂寞花陰念主孤。

去住兩難心苦甚,留金料足抵官租。

 

白香山鶴(《唐詩金粉》)

唐朝的劉禹錫在一篇詩序中寫到:「我的友人白樂天,去年在吳郡任職期滿,帶著一對鶴返家。我和他在揚子津相遇,一整天都在觀賞這兩隻鶴,看它們飛翔舞動的姿態,與相書上的記載一樣,確信正是相傳的華亭鶴。今年春天,樂天又被任命為秘書監,沒有隨身把鶴帶去,而是留在了洛陽的家中。一天,我到他家中去看望他的家人,這兩隻鶴姿態昂然優雅地過來看我,就像是從前的熟人。它們在我身邊徘徊俯仰,好像充滿感情卻又說不口。為此我作了這首《鶴嘆》,以贈給樂天。」

詩曰:

萍水曾逢揚子津,洛陽宅裡復相親。

多情尚認劉賓客,同憶長安遠宦人。

 

陳州鶴(《聖師錄》)

在陳州擔任副職的盧某,養了兩隻鶴,性情十分馴順。其中一隻鶴受傷而死,另一隻哀鳴著不吃東西,盧某耐心地餵它,才開始進食。一天,這只鶴繞著他一邊飛一邊鳴叫。他就對這只鶴說:「你要是想離開,我不會強留你。」這只鶴展開翅膀飛到雲際,又在空中反覆旋繞了一陣才離去。盧某又老又病,也沒有孩子,三年後回到了黃蒲溪養老。在一個蕭索的深秋,他拄著枴杖在林間散步,忽然看見一隻鶴在空中盤旋,叫聲淒涼。他仰起頭說道:「莫非是我在陳州時的舊伴嗎?如果是的話,就請你飛下來吧!」空中的鶴立刻飛落到他的懷中,用喙牽著他的衣服,繞著飛舞,不肯鬆開,於是把它帶回了家。後來盧某去世了,這只鶴也不吃東西而死,家人把它埋在盧某的墓旁。

鶴子點評說:先前的哀鳴不食,是眷念受傷而死的同伴。其後的叫聲淒涼,是眷念恩德深厚的故主。

詩曰:

放鶴徘徊不忍飛,孤山無子老何依。

黃蒲溪上重相遇,豈接盧敖島嶼歸。

 

三燕殉墓(《警心錄》)

宋朝時,清溪王家的女兒,性情溫柔善良,好積陰德。她家的廳堂裡有一個燕巢,一天,母燕被貓吃了,三隻小燕眼看就要餓死。她就用紅稻餵它們,直到它們長大後飛去。這年冬天,王家的女兒得病而死。第二年春天,燕子又飛回來,繞著她家不停地飛。她的母親說:「我的女兒已經死了,葬在園中。你們要想找她,可以跟我一起去。」燕子跟隨她到了墓前,它們一邊飛一邊發出哀惋的鳴叫,最後用嘴啄墓而死。

詩曰:

三雛失母哺誰依,仗女恩勤倖免饑。

如雪梨花春黯淡,年年魂繞故園飛。

 

蠟丸如故(《耳新》)

金國的安撫使田琢,年輕時從軍,駐守在塞外。他居住的房屋有一對燕子飛來築巢,當地人想捕捉它們,田琢設法加以保全。忽然有一天,兩隻燕子飛到他的座位旁邊,呢喃鳴叫著不肯離開。田琢說:「明天是秋社節,你們該飛到南方去了,是來向我告別的嗎?」隨即作了一首詩贈給它們,詩中說:「幾年塞外歷崎危,誰道烏衣亦此飛。朝向蘆汀知有意,暮投茅舍重相依。卿憐我處頻迎語,我憶卿時不掩扉。明日西風悲鼓角,卿應先我我何歸?」他把這首詩用小字寫下來,放進蠟丸,係在它們的腳上。第二年,他期滿還鄉。八年後,擔任了潞州觀察判官。一天,他坐在官署的含翠堂,忽然有一對燕子飛來,一隻飛到屋簷下,一隻飛到硯台邊的畫屏上。仔細一看,發現腳上系的蠟丸還在,才知道這兩隻燕子正是他駐守塞外時贈詩的那兩隻。他的好友龐才卿專門作了一幅畫,並寫了一首長詩記述這件事。

李斯義點評說:邊塞荒涼,人與雙燕彼此相依,吟詩贈別,堪稱一段佳話。想不到過了八年,雙燕忽然飛來,腳上的蠟丸如故,真是一件奇事!

鶴子點評說:這首蠟丸詩,抒情款款,含意深深。秋天雙燕作伴還鄉,為它們送別時深感慶幸。駐守塞外,思念家鄉的親人,為自己孤單飄零而惆悵不已。這兩層意思都表達得委婉周到。

詩曰:

等是楊花不住身,蠟丸珍重八回春。

似曾相識來雙燕,還覓緘詩贈別人。

 

鴻贖婦(《聊齋誌異》)

天津有一個捕鳥人,捉到一隻雌性的鴻雁。雄雁一直跟到他家,在外面哀鳴翱翔,到傍晚才離去。第二天,捕鳥人很早就出門,發現那只雄雁已經來了,飛鳴著跟在他身邊,接著停到他腳下。捕鳥人正想把它也捉住,卻見它伸著脖子一起一伏,從口裡吐出半錠黃金。捕鳥人明白了它的意思,就說:「這是想贖回自己的妻子。」於是便放了雌雁。兩隻鴻雁來迴互相打量,似乎又悲又喜,然後雙雙飛去。捕鳥人用秤稱了一下,這錠黃金有二兩六錢多。

鶴子點評說:這錠黃金是從哪兒銜來的呢?而捕鳥人能明白它是想贖妻,也算是一個明白事理的人。不知這只雄雁前一天傍晚獨自離開後,一整夜是怎樣的輾轉不安啊!

詩曰:

秋胡重見喜開顏,幾贖文姬入漢關。

人世黃金如此易,不勞再築望夫山。

 

景州雁(《秋坪新語》)

景州的李鏡亭,曾經得到一隻雄雁,把它養在院子裡,平時與鵝鴨在一起,非常馴服。一天,有一群雁從空中飛過,院子裡的這只雁昂首長鳴,忽然有一隻雁飛下,原來是它的雌雁。它們親密地脖頸相依,咿啞鳴叫著互相應答,就像久別重逢訴說離愁,彼此相互親近一樣。過了一陣,兩隻雁一同飛走了。第二年雁群歸來,以前養的那只雁獨自飛下,啞啞地向鵝鴨鳴叫,就像和老朋友打招呼。又來到以前棲息飲食的地方,來回打量察看。一會兒又飛到客廳,走進屋裡,來回幾遍尋找主人。看見主人出來,就伸著脖子扇動翅膀,響亮地大聲鳴叫,依依不捨之情溢於言表。過了一刻鐘,才翩然飛起,追逐雁群而去。當時見到的人,沒有不感到驚異的。

詩曰:

空際聞聲識故夫,不圖意外遇羅敷。

相憐雲路分飛後,碧海紅塵兩地孤。

 

隴山鸚鵡一(《警心錄》)

唐玄宗的宮中養了幾百隻鸚鵡,一天,皇上問它們:「你們思鄉嗎?」鸚鵡答道:「思鄉。」於是派宦官把它們送回山中。過了幾年,有朝廷的使臣路過隴山,鸚鵡問:「太上皇還安好嗎?」使臣回答:「太上皇已經辭世了。」鸚鵡們都悲鳴不已。使臣作詩道:「隴口山深草木荒,行人到此斷肝腸。耳邊不忍聽鸚鵡,猶在枝頭說上皇。」

詩曰:

聲聲頻問上皇安,曾記深宮帶笑看。

隴水不流助嗚咽,鼎湖夢斷路漫漫。

 

隴山鸚鵡二(《聖師錄》)

宋高宗時,隴西進獻了一隻特別善言的鸚鵡,皇上命人養在宮中。過了一段時間,皇上問它:「你想念家鄉嗎?」鸚鵡回答:「怎麼會不想,可是想又有什麼用?」皇上就派遣使者把它送還隴山。幾年後,這位使者路過這個地方。鸚鵡問他:「皇上還好嗎?」使者回答:「皇上已駕崩了。」鸚鵡向南朝著京城的方向悲鳴不已。

詩曰:

隴山南望不勝哀,目送迢迢使節回。

五國城頭霜月苦,可曾雁信問安來?

 

韓通判鸚鵡(《春渚紀聞》)

韓奉議任隴州通判時,他的家人得到一隻鸚鵡。沒有多久,它忽然對家人說:「近來特別思念我的家鄉。」家人覺得可憐,就把它放了。後來有位從隴州派往京城的差役,在道旁樹下休息,忽然聽見鸚鵡跟他說:「您還認識我嗎?我是韓通判家的鸚鵡,煩您到京城為我捎個話,多謝他們,我在家鄉的山林中過得很快樂。」

詩曰:

雲水翛然自在身,誤謀紅稻絆紅塵。

關山哪有家山樂,寄語天涯薄宦人。

 

秦吉了(《情史》)

武則天當政時,擔任左衛兵曹的劉景陽,出使嶺南,得到兩隻秦吉了,能聽懂人言。回到京城後,他把雄鳥獻給了武后,把雌鳥留下了。這只雄鳥在宮中煩怨,不肯吃東西。武則天問它:「為什麼這麼悶悶不樂呢?」雄鳥說:「我的配偶被使者留下了,我很思念它。」武則天把劉景陽召來問道:「你為何藏匿了一隻鳥呢?」 劉景陽趕緊叩頭謝罪,把那只雌鳥也進獻了,武則天也沒有怪罪他。

詩曰:

一路雙棲乍別離,難銜紅豆寄相思。

影孤怯對瑤階月,何處聲聲叫畫眉。

 

徑山寺雞冢(《宋高僧傳》)

杭州徑山寺有位僧人釋法欽,養了一隻雞,不吃蟲子等生命,跟著他形影不離,從不私自到其它地方遊玩。後來法欽去了長安,這隻雞哀鳴三天後死去。現在這隻雞的墳冢還在山上。

詩曰:

三生帶得善根來,久傍禪扉舊綠苔。

一片行雲留不住,寒窗風雨助啼哀。

 

烏郎蒼女(《聖師錄》)

湯初煥在江西協助郡守處理政務,在任時生了個女兒,滿一週歲時,當地人送了一隻鵝,脖子被盒擔給壓折了,成了之字形。湯初煥的夫人覺得它可憐,就養了起來。後來任職期滿返鄉,親戚又送來一隻鵝,它的一隻腳掌有殘缺。湯夫人又可憐它,也養了起來。這兩隻鵝一雌一雄,成了配偶。雄鵝叫「烏郎」,雌鵝叫「蒼女」,只要叫它們的名字,便會應聲而至。它們走路時就讓缺掌的那只先走,吃東西時就讓折頸的那只先吃。一直養了三十多年,等到夫人去世時,這兩隻鵝也哀叫著絕食而死。

詩曰:

秩然有禮宛如賓,相敬相憐三十春。

莫笑老鵝同缺陷,昂藏竟似兩完人。

 

覓偶而來(《警心錄》)

山陰的陳爾誠,在門前溝渠中網住一隻大鱉,把它放在廚房的水缸裡。他的祖父陳華宇傍晚從外面回來,看見水缸旁邊又爬來一隻鱉,估計是來找它的配偶,就把它也放到水缸裡。兩隻鱉見面後,聚在一起眷戀不捨。陳爾誠不禁感嘆,就把它們放回溝渠。從此全家人都戒食鱉。

詩曰:

有情眷屬盡堪哀,誰喻蹣跚覓偶來。

假使夜闌人未見,不知含淚若何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