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智慧通達

這份智慧靈光,本體清淨圓滿。人與動物的心性,原本沒有差異。舉手指示明月,月亮不在手指。

天狐指竅(《警心錄》)

太和年間,有一個隱居不願做官的人名叫姚坤,稟性仁愛,住在洛陽萬安山。周圍每當有獵人網捕狐狸、兔子,他總是買來放生,前後共放了數百隻。姚坤有一處田莊,抵押給了嵩嶺菩提寺,他拿著錢前去贖回。臨時管理田莊的僧人叫惠沼,他在僻靜的地方鑿了一口井,深數丈,裡面放進幾百斤黃精(一種藥材),想找一個人進去試著只食用黃精,看看能不能像一些書中所說有延年益壽的效果。他見到姚坤,就把他灌醉放入井中,把井口用石磨壓上。

姚坤醒來以後,沒有辦法出去,只能每天以黃精為食。幾天之後,忽然聽到有人的聲音在井上說:「我是一隻狐狸,感謝您救活我的子孫,所以特來教您一種法術。我原先棲身在墓中,透過上面的一個小洞注視天空,內心充滿嚮往,於是就聚精會神注視著,時間一長,不知不覺就從小洞中飛了出去。您要是也能這樣專心致志,用不了三十天,自然能夠飛出,即使洞孔再小也不會阻礙。」姚坤照它說的去做,一個月後忽然從石磨的孔中飛了出來。

僧人見他從井裡出來,非常吃驚,詢問是怎麼做到的。姚坤隨口答道:「我在裡面只吃黃精,自然身輕能飛,洞孔再小也不會阻礙。」僧人以為真是如此,就讓弟子把他用繩索放入井底,約定一個月後打開探視。等到期來看,這個僧人已經死在裡面了。

按: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的註釋中也記載了此事,文中說:「那個人到了井裡,有一隻狐狸在井口對他說:‘我們狐狸中具有通天仙術的,在墓上打個洞,臥在墓中,雙眼凝視著洞孔,久了就能從洞孔中飛出,這就是《仙經》所說的精神能使形體飛行。所以您就專心地注視著磨盤的洞孔吧!我以前被獵人捕獲,多虧您救了我的命,因此前來報恩,希望您不要忽視。’那個人照它說的去做,十多天以後就從井裡飛了出來。」其他內容大致相同。

李斯義點評說:姚坤從井裡飛出,是狐狸前來相救。這個僧人進入井中,是自己前去送死。必死的沒有死去,貪生的反而喪生。這便是仁愛者生還,陰險者死亡,天道往往如此。

詩曰:

黃精闢谷可飛形,不助陰功藥不靈。

觀定天光開妙竅,存無守有悟仙經。

 

豬得舍利(《紀聞》)

唐朝開元十八年,京城的菩提寺有一頭被送到寺裡放生的長生豬,身體柔軟肥大。它在寺裡有十多年,頗為溫和安靜。後來這頭豬死了,僧人將它焚化,燒完後在骨灰中找到舍利一百多粒。

詩曰:

寂靜光中坐十年,達摩面壁印真傳。

寒灰舍利分明在,各自靈台種火蓮。

 

豬修行(《現果隨錄》)

僧人戒顯說:黃梅縣有一戶姓石的人,養了一頭豬,兩隻前腳各有五個爪子。因為請道士設壇做法事,所以把這頭豬賣給了屠夫,用所得的錢酬謝道士,第二天早晨就要被宰殺。晚上,姓石的人的母親忽然夢見東禪寺六祖慧能大師告誡她說:「你家所賣的五個爪子的豬,這頭豬殺不得,趕緊把它贖回,不然會有奇禍。」石母問道:「大師是什麼人?」六祖回答:「我是六祖,你家連著幾天在我的殿上請道士設壇做法事。道士不明事理,竟把三清像蒙在我的塑像面前,你還不認得嗎?」 石母猛然驚醒,想想確有此事,感到非常驚異。這天晚上,屠夫也夢見那頭豬,身上穿著人的衣服,對他說道:「昨天石家把我賣給你,我不是豬,是人,你要是不相信,可以看看我腳上長的五個爪子。你不可以殺我,趕緊把我還給原來的主人,送我到東禪寺去修行。」屠夫醒後大為驚異,不敢殺它,凌晨牽著豬還給姓石的人家。彼此講述自己的夢境,都覺得非常奇特。他們一起對豬說:「你既然這麼有靈性,隨便你去什麼地方修行吧!」豬出了門,向著東禪寺方向投奔而去,並沒有人給它指路。東禪寺住持鐵壁禪師,給它起名「夢修」。不論親疏,只要叫一聲「夢修」,它都答應。我親自給它授了三皈五戒。這是甲辰年(1664)五月初三日發生的事。

詩曰:

大千熱鬧逐紅塵,說到清修冷笑人。

去去東禪猶怕晚,可憐石火電光身。

 

鼠聽經(《湖壖雜記》)

一畝田在杭州城門內,有一座寺廟,由僧人靜然擔任住持。靜然法師每天早晚焚香修行,堅持誦經,從不懈怠。清朝順治戊子年正月初一,剛開始唱念梵唄,就有一隻老鼠在房樑上窺視。其後每次敲響木魚,老鼠就會到來,漸漸由房梁到窗戶,再由窗戶到桌案。靜然法師對它說道:「老鼠,你也知道聽經嗎?」老鼠聽了點點頭,蹲伏在佛經的旁邊,誦經結束後才緩緩離開,天天都是如此,這樣過了一年多。一天,老鼠又來聽經,聽完經就向僧人頂禮,然後便寂然不動了。僧人撫摸著它說:「你圓寂了嗎?」果然已經涅槃了。過了幾天,身體像石頭一樣堅硬,散發著栴檀香味。僧人為它做了一個小龕,按照佛教的方法把它在塔中安葬。

詩曰:

無量佛中種善因,木魚敲處點頭頻。

且看腐鼠堅如石,信否金剛不壞身。

 

念佛鳥(《池北偶談》)

唐朝詩人韋蟾有《岳麓道林詩》:「靜聽林飛念佛鳥,細看壁畫馱經馬。」

宋朝的王得臣在《麈史》中說:「安陸有念佛鳥,小如鴝鵒,身色青黑,常念‘一切諸佛’。宋元憲詩句說:‘鳥解佛經言。’張齊賢在此地任郡守的時候,曾作古詩一篇以記述此事。」

《華山誌》說:念佛鳥,音韻清滑,就像在念誦佛號,又名「念佛子」。

詩曰:

鳥能念佛入三摩,人不迴心奈若何。

一聽佛聲雙淚墮,前身我豈老頭陀。

 

鶴檢書(《金城記》)

衛濟川養了六隻鶴,每天用粥飯餵養,三年後學會認字。他想看書的時候,就讓鶴去銜來,每次都能準確找到。

詩曰:

牙籤萬軸鄴侯居,六鶴分司甲乙廚。

勿訝羽禽聰穎甚,前身曾校玉堂書。

 

鸚鵡警夢(《異苑》)

晉朝有一個人叫張華,養了一隻白鸚鵡,每次出門回來,它總是說僕人的對錯。有一次它靜默無語,張華就問它怎麼回事。它說:「被藏甕中,如何能知?」又有一次,張華在外面讓人叫鸚鵡出去。鸚鵡說:「昨夜的夢很不好,今天不應出門。」張華非要讓它出去,剛到院子裡,就被鸇鳥給抓走了。張華教它啄鸇鳥的腳,才得以脫險。

詩曰:

饒舌休論是與非,聰明自古伏危機。

脫身幸未踐妖夢,何似冥冥黃鵠飛。

 

鸚鵡念經(《警心錄》)

東都有人養了一隻鸚鵡,因為它異常聰穎,就送給了一位僧人,僧人教它誦經。它常常在架上不言也不動,僧人問它原因,它就說:「身心俱不動,為求無上道。」它死去之後,僧人將它焚化,灰中燒出了舍利。

李斯義點評說:聰慧的鸚鵡特別能說,這只鸚鵡卻不言也不動,而又能說出一般人都說不出的妙語,真可謂聰明內用,參透玄機。

詩曰:

心生無住悟曹溪,得意忘言直到西。

多少聰明成底事,如如不動即菩提。

 

鸚鵡念佛一(《警心錄》)

唐朝的韋皋,擔任劍南西川節度使,鎮守四川。當地有一隻鸚鵡特別聰慧,餵養的人為它講解佛法,說道:「若要念佛,應當從有念到無念。」它聽到後,就仰起頭張開雙翼,好像是欣然領受。以後再讓它念佛,它就默然不答。要是追問它為何不念,它就大聲念「阿彌陀佛」一聲。好像是已經深悟佛理,以有念為因緣所生,以無念為本然法性。一天,它不動也不倒,收翅屈腿,奄然而逝。焚化後,有舍利十粒。韋皋為它建塔安葬,名為「鸚鵡塔」。

詩曰:

無念心空月滿山,自來自去白雲間。

腳跟止處知何在,各認生初第一關。

 

鸚鵡念佛二(《警心錄》)

南宋淳熙年間,麻成忠客居荊南。僧人壽普長老來訪,兩人見面後聊了很久,麻成忠到屋裡去取《圓覺經》。一隻鸚鵡忽然鳴叫說:「關在籠中三年,無法脫身,望法師慈悲相救。」壽普長老說道:「小東西,誰叫你能說?」鸚鵡頓時醒悟,不再作聲。壽普長老勸麻成忠放了它,讓它自由。鸚鵡從籠中被放出來,直接飛到壽普長老的座位旁邊,啁啾鳴叫著向他致謝。壽普長老告誡它說:「你要飛得高高的,藏身在深林裡,以免再次落入羅網。」鸚鵡又請教修行的方法,壽普長老便教它念「阿彌陀佛」。過了一會兒,鸚鵡就飛走了。八年之後,壽普長老來到桃源縣,有一個小孩前來致謝說:「我就是從前麻家的鸚鵡,現在在西鄉的蕭家作兒子。」

詩曰:

幸脫雕籠結淨因,未空福報又迴輪。

卵生不及胎生好,總是拖泥帶水身。

 

鸚鵡念佛三(《見聞錄》)

嶺南有位讀書人養了一隻白鸚鵡,每天早晨必誦觀音聖號、《白衣咒》,還能誦《歸去來辭》、《赤壁賦》,以及李太白等人的詩篇。若是早課沒有做完,讓它背誦詩文,它就不予理睬。一天,它對這位讀書人說:「我從西方來,還向西方去。」當天晚上便奄然而化。

鶴子點評說:謝靈運因為心中雜念太多,因此慧遠大師沒有同意他加入蓮社。鸚鵡每天早晨做功課的時候,旁觀者用詩文誘導它都不予理睬,就是因為屏除了心中雜念,達到了湛然常寂的境界。

詩曰:

無來無去了空空,藐爾鸚哥慧性通。

都恨西方塵世隔,西方只在此心中。

 

鴝鵒念佛一(《語林》)

宋朝時天台山黃岩寺的僧人,養了一隻鴝鵒,隨著僧人念佛。一天,站在籠中死去,僧人將它埋葬,不久長出一朵紫色的蓮花,穿土而出。大智律師為它作了一首頌,其中寫道:「籠中立死渾閑事,化紫蓮花也大奇。」

詩曰:

不敲魚子不袈裟,念念西方認舊家。

願化億身供養佛,一枝先放紫蓮花。

 

鴝鵒念佛二(《警心錄》)

昆山清華寺的一位僧人,養了一隻鴝鵒,性情馴順,常隨僧人念「阿彌陀佛」。一天它低頭斂翼而終,僧人憐憫它,將它葬在後山。沒過幾天,埋葬的地方忽然長出一朵青蓮花,異常芬芳馥郁。掘開土一看,蓮花是從鴝鵒的舌根生出,全郡的人都去觀看。郡裡的太守特設齋會,題了一首偈:「天產飛禽八八兒,解隨僧語念阿彌。飛禽尚證無生理,我輩為人豈不知。」

李斯義點評說:佛家所說的「舌吐青蓮」,居然在鴝鵒身上見到。看它臨終時低頭斂翼的樣子,頗有來去自如的神妙。

詩曰:

念佛無他念自心,信根全仗慧根深。

低頭直入三摩地,冉冉香來薝卜林。

 

雞念佛立化(《第一功德錄》)

福建一帶的僧人多吃葷,桐城的吳國琦,號雪崖,在當地擔任司理,加以勸誡和禁止,他們也不肯聽從。一天,吳雪崖在一座寺廟的禪堂中,忽然聽到雞的念佛聲,感到很驚訝,就責問僧人說:「你說寺中沒有雞,為什麼會有雞念佛的聲音?」一找果然就找到了那隻雞,便對寺裡的僧人作了嚴厲處罰。後來把這隻雞送到丹陽的海會庵,不久它站立而終。吳雪崖的兒子宏安,順治壬辰年入翰林院,其他幾個兒子也都很出色。

詩曰:

兗州刺史昔談玄,不謂家禽亦解禪。

一片江南乾淨土,翛然此去喜登天。

 

明宇寺雞(《池北偶談》)

明宇寺有一隻雞,早晚都在佛像前聽僧人誦經,這樣過了四十年後才死去。一天晚上,它給一位老僧託夢說:「弟子已託生武岡王府,三年後請師父來看我。」僧人覺得它的話很不尋常,三年後如期前往武岡郡。郡王生了一個兒子,剛好三歲,還不能說話。他見老僧到來,忽然開口問訊說:「告別師父已三年,一切都好嗎?」僧人回來以後,把這件事記下來刻在石碑上。有位吳先生在湖南從軍,在寺中親眼見到。

詩曰:

人身難得展歡顏,鼎食鐘鳴幾閉關。

四十年來風雨苦,不知何日到靈山。

 

鵝聽經一(《第一功德錄》)

明朝的侍中鐘復秀、徐遵壽二人,都住在羅家巷,信奉佛法,持誦《金剛經》。專門收拾出一間乾淨的佛堂,二人一起誦經。鐘家有一對白鵝,聽見他們念佛誦經,就來佛堂中跟在二人身後,出聲繞佛而行,趕它們也不走,又不過於靠近。兩隻白鵝無論是繞行,還是停下就位,都聽從木魚的聲音。天氣嚴寒時走得多了,鵝掌被凍裂,露出骨頭,就更加奮力而行。過了幾年,這對白鵝一起對著經案站立而終。二人把它們葬在淨業寺後面的空地,立碑名為「聽經鵝冢」。

淨因居士點評說:這兩隻鵝與僧爽白雞、念佛八八兒等同屬於一類,動物尚且如此,人又怎能不精進呢!

(註:蘇軾有《僧爽白雞》詩,說這隻雞「養二十餘年,常立坐側聽經」。詩中寫道:「斷尾雄雞本畏烹,年來聽法伴修行。還須卻置蓮花漏,老怯風霜恐不鳴。」)

詩曰:

同來同去認家鄉,蹩躠忘疲意味長。

淨業寺旁僧引客,聽經鵝冢帶爐香。

 

鵝聽經二(《池北偶談》)

靖州的觀音寺,與一位副將的官署相鄰。一天,他家的廚師殺鵝,這只鵝忽然飛到寺內大殿屋脊外端的鴟尾上。寺裡的僧人覺得很特別,就請求把它送給寺中。每當寺裡早晚課誦的時候,鵝就上殿專心傾聽,每天吃素喝水而已。從順治年間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現在還在寺裡。

詩曰:

入道多從憂患餘,鬼門躍出佛天居。

廿年蔬水生涯樂,日侍僧旁聽木魚。

 

鵝聽經三(《兩京記》)

淨因寺的沙門慧遠,養了一隻鵝,曾跟隨他一起聽經。每當講經的時候,就入堂伏身傾聽。要是說別的事情,它就鳴叫著拍打翅膀出去。

詩曰:

聞到妙來心即神,香雲花雨幸皈身。

此間未許談風月,不似孤高鶴傲人。

 

鵝聽經四(《感應事蹟》)

明朝萬曆二年,無錫人秦貞,中年還沒有孩子。到了端午節,家人要殺鵝。秦貞看到這只鵝羽毛潔白,鵝冠和雙腳紅如丹砂,動了慈念,因此沒有殺它,送到北禪寺放生。過了三年,秦貞夢見鵝來答謝說:「承蒙您不殺,在寺中聽到講誦《金剛經》,現在特來報恩。」秦貞醒來時,懷孕的妻子腹痛,生下一個兒子,取名夢奇。這個孩子聰明清秀,十二歲就考取了秀才。

詩曰:

六道無常疾電催,明珠老蚌孕慈胎。

青衫一領休看易,三載聞經佛座來。

 

萬魚念佛一(謝肇浙《五雜俎》)

唐朝天寶年間,丹徒有漁夫劉成、李暉,載著魚去丹陽出售,船在浦中停泊。當時李暉有事離開了,劉成在船上突然看見一條大魚振鰭搖頭,稱念「阿彌陀佛」。劉成吃了一驚,趕緊跑到岸上。緊接著就聽到上萬條魚都在跳躍念佛,聲動天地。劉成非常恐慌,把船上的魚都放迴江中。李暉回來之後不肯相信,劉成就用自己的錢作為賠償。第二天,劉成在蘆荻叢中拾到一萬五千文錢,上面寫著:「還你魚錢」。

鶴子點評說:魚念佛,真夠神奇的。償還魚錢,就更加神奇了。

詩曰:

萬魚念佛幻耶真,還汝煙波自在身。

何處飛蚨荻花裡,請君回棹問江濱。

 

萬魚念佛二(《搜神記》)

彭蠡湖邊有個人叫李進勍,載著魚去金陵出售,夜裡停泊在三山的浦口。他步行上岸後,聽見船中有上萬人念佛的聲音,仔細觀察,原來是魚群在念佛。

詩曰:

梵唄聲聲徹太空,卵胎濕化佛心同。

月高籟寂三山浦,大地光明法界中。

 

萬魚頂經(《現果隨錄》)

黃梅縣汪靜峰居士,名可受,擔任大司馬的官職,長齋供佛。一次乘船停靠在江邊,天色將晚,忽見上萬條魚頂著一隻木匣浮上水面。汪公讓船工趕緊撈起,放在船頭。當天夜裡總聽見船上有走動的聲音,好像有天人前來朝謁,心中非常驚奇。早晨起來,劈開木匣,原來裡面是一部篆書《金剛經》。經文共有三十二章,每章各用一種篆書字體寫成。汪公隨即請書法家洪公度臨摹,刻板刊行,自己作序流通。因為是龍宮裡的寶物,所以焚香頂禮,依舊送還江流之中。至今這個刻本仍流傳於世。

詩曰:

祇園多劫禮金仙,才得龍宮貝葉傳。

不負西來萬魚捧,法施無量度人天。

 

萬螺還經(《獪園誌異》)

相傳唐朝的時候有一位王待制,不知道他的姓名、籍貫,他每天專心持誦《金剛經》,從不間斷,已經堅持了很多年。一次他乘船從川中順流而下,經過漢江的時候,突然暴風驟起,波濤洶湧,眼看就要沉沒,全家惶恐不安。王待制實在沒有辦法,就拿出平時持誦的經函,捧向江心祈禱說:「難道老龍王想要我的這本經,所以才來試探嗎?我願意將此經奉送。」說完,就舉起經函投進水中,風波驟然停息。船隻雖然平安度過險情,但王待制一想到失去的佛經,心中便鬱鬱不樂。船到了鎮江金山下,只見船後百步左右距離,有個球狀的物體在水中沉浮,很快離船越來越近。他急忙讓船停下,仔細一看,原來是一大群螺螄,大約有幾萬隻,結成一個大團,浮到船邊,晃動著想爬上來。

王待制叫左右的人把它撈上來,劈開一看,正是先前投進水裡的《金剛經》經函,依舊完好無損。從漢江到京口,相距二千里之遙,這部經函竟然沒有濕一個字。原來這些細小的生靈,都在共同護持這部佛經,其誠敬為人所不能及。王待制內心驚喜異常,於是恭恭敬敬地禮拜後收存,並請寺裡的僧人作佛事超度螺螄,然後才乘船離去。

[附錄] 《金剛經果報》記載:明朝嘉靖四十三年,東南州縣發生了大饑荒。蘇州洞庭山寺有一部唐代白居易手寫的《金剛經》全文,為鎮寺之寶。這年寺裡的僧眾缺乏糧食,寺裡的住持迫不得已,將這部經抵押給山塘王宦,換來五十石米以救急。一年後,王宦把住持僧請到家裡,願意將此前的米佈施給寺裡,作為對僧人的供養,並把這部經還給洞庭山寺。住持回寺時乘船過湖,向船上的人稱嘆王宦的功德。眾人都請求看一看這部經,他剛展開經卷,忽然狂風大作,竟扯下經文的前幾頁,飄入空中吹走了,住持僧懊悔不已。三年後,有官員聽說這部經的來歷,找藉口陷害住持僧,把他關進監獄,逼他獻出這部經。

當這個官員看到經文已經不全,覺得不太稱心,就取消了住持的罪名,把經仍然還給寺裡。那位住持過湖的時候,又刮起大風,當時天已昏黑,船划入一個偏遠的村莊避風。他登岸取火,到了一戶老漁夫家,看見牆壁上貼著以前被風吹走那幾頁經文,完好無損。漁夫姓姚,問他這幾頁經文的來歷,他說:「三年前有一道火光落在田間,我驚奇地過去觀看,原來是幾張寫著字的紙,我就貼在牆上了。」住持僧對著經文悲泣,不停地頂禮稱念「護法韋天」,說道:「要不是兩次神風顯異,這部經必定落入權貴之門,不能再成為鎮寺之寶了。」於是詳細講述了前後經過。漁夫又吃驚又感動,於是改業務農,又捐出很多錢裝裱經卷。每年到了得經和還經的日子,他都要去寺裡禮拜,後來活到八十二歲。

詩曰:

割愛投經悵逝波,漢江帆送好風多。

二千里水函無恙,揚子船頭拜萬螺。

 

蜘蛛龕(《新異錄》)

湖北公安縣的袁宗道,與弟弟袁宏道、袁中道,都信奉佛法。母親龔氏,常虔誦《金剛經》。一天,有一隻大蜘蛛從屋樑上下來,圍著桌案上的《金剛經》繞行了幾圈,便蹲伏下來。龔氏說:「你是來聽經的嗎?」於是便開始誦經。當誦到經中的「六如偈」時,蜘蛛輕輕動了一下,像是在作禮。誦完後再一看,蜘蛛已經命終了。於是將它裝入龕中埋葬,還建了一座小塔。

詩曰:

聞經妙處輒神怡,妙處難言妙慧知。

度脫是經還不是,有為法已悟無為。

 

蜘蛛塔(《池北偶談》)

京城西部的慈慧寺,有一座蜘蛛塔。明朝萬曆年間,由擔任少詹職位的南充人黃輝(字平倩)書寫碑文。黃平倩喜好禪定的樂趣,與僧人愚庵很投緣,曾經住在寺中。一天,他誦《般若經》時,一隻蜘蛛爬上桌子,向著佛像俯下身體,把它趕走後又爬過來。黃平倩說:「你也知道聽經嗎?」為它把經文誦完,又為它講解一切情想都由因緣所生的道理,蜘蛛聽後當即命終。於是按照佛教的方法起塔把它安葬,並書寫碑文以記述這件事。

詩曰:

化身經畔復精藍,袁宅蜘蛛舊有龕。

不掛一絲向何去,生生長願禮瞿曇。

 

蜈蚣聽說法(《戒殺放生文》)

蓮池大師曾在一座寺廟裡掛單,有人捉了幾條蜈蚣,用竹弓彎住頭尾,大師買下放了它們。別的都已經半死,只有一隻還活著,急急忙忙爬走了。後來他與一位道友夜間打坐,牆上有一隻蜈蚣,用木尺從旁邊敲擊來驅趕它,竟不肯離開。大師說:「你就是以前放走的那條蜈蚣嗎?你是前來謝我的嗎?若是這樣,我應當為你說法,你要仔細聽著。」然後就對它說:「一切有情,都是由心所造。心狠的就變成虎狼,心毒的就變成蛇蠍。你要能除去自己的毒心,就可以不用再當蜈蚣了。」說完後,讓它離去。蜈蚣不用人驅逐,慢慢地爬出窗外。友人目睹此事,驚訝地感嘆太希有了。

鶴子點評說:同樣是遇到放生機會,可是別的都死了,只有一隻活下來,這都是由於各自的宿孽有淺有深。孽淺的一撥就醒,孽重的萬呼不應。

詩曰:

慈恩起死荷山邱,聽法慚惶去復留。

最毒蜈蚣知懺悔,人心虺蜴幾回頭?

譯白手記

《物猶如此》為清代翰林徐謙所著,書中將散見於各種典籍中關於動物的種種有趣的見聞輯錄成編,並將這些動物們互助友愛、聰明機警的諸多感人事例,按孝友、忠義、貞烈、慈愛、恤孤、眷舊、踐信、守廉、翼善、救難、酬德、雪冤、知幾、通慧的類別分為十四篇,加以點評、詩讚,娓娓道來,如數家珍,引人入勝。原書中各篇都以「鑒」為名,如「孝友鑒」、「忠義鑒」等,就是希望讀者以書中這些動物的美德善行作為一面鏡子,來對照自己的不足,獲取做人的良知。書名 「物猶如此」,意為「動物尚且如此」,乃是希望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能夠更加深刻地反省自己,努力追求道德人格的完善,成為天地的良心。

現存《物猶如此》版本,有清代四香草堂刻本。民國二十四年(1935),上海道德書局重新刊版印行。次年,印光大師以七十六歲高齡再為詳加校訂,改版重排,印數達六萬冊。他在序中指出,近代以來世道人心之所以愈趨愈下,追根溯源在於宋儒破斥因果輪迴事實,致使世人肆無忌憚,以至互相殘殺,國無寧日。要想挽回戰爭的劫難,應從戒殺放生做起,而在諸多戒殺書籍中,「其感人心而息殺機者,此書可推第一」。另外他在給弟子的信中說道:「此書專記物類之懿德懿行,雖不言戒殺放生,實為戒殺書中之冠」,是「戒殺中之特品」,若能使更多有學識的人閱讀,對世間具有重要的意義。

兩年前,我受廬山東林寺刻經處所託,對原書詳加點校,以簡體標點本的方式印刷流通。出書後,我的孩子正在上小學二年級,非常喜愛這本書裡的每一個故事,要求我在他每晚睡覺前都要講幾段,從前面的序言到後面的校後記,包括每個故事的點評、詩讚,都必須盡可能詳細地一一講解。這樣一直過了幾個月,直到把這本書全部講完,我的講書生涯才得以結束。

此次應商丘市壽康文化研究學會之約,在原書335則故事中,選譯了279則做成白話,大體含括了原書的主要內容。原文用字古雅,旁徵博采,尤以評讚中引用經史典章頗多。在釋文的過程中,為了力求準確,對字義及典故出處一一做了艱苦的查證。本書是在我的妻子所作譯文基礎上重加改寫而成,同時參考了壽康學會所寄的另外一個白話譯本。此外還經常聽取家裡已經四年級的孩子的意見,盡量做到文字明白流暢,便於少兒閱讀。

本書內容都是中國古代學識最為廣博的那部分文人所記,真實感人,健康有益,尤為少年兒童所喜聞樂見。通過這本書,孩子們可以從那些可欽可敬的動物身上,懂得如何孝順父母、珍視友情,懂得信守承諾、知恩報恩,懂得機智果敢、見義勇為,懂得父母對子女的疼愛之情是如此深厚,懂得伴侶之間忠貞的價值與意義,以及其他許許多多為人處事的道理。本書原是按照中國傳統的道德理念編纂而成,從作者徐謙的本意來說便希望它能成為一本中國人的思想品德教科書。因此本書對孩子們所產生的良好影響,與許多迎合兒童心理的卡通動畫片相比,其利害得失有天壤之別。希望天下為人父母者多所留意,同時也希望這本白話選譯能成為最受歡迎的少兒讀物之一。

一個和諧的人類社會,原本就建立在與自然萬類和諧共處的基礎之上。本書中所展示的這些由歷代文人記錄下來的一個個珍貴片段,可以見證古老的中華文明對於自然生命的那份特有的體察與關愛。這種根於「物我一體」的理念,而從大慈悲心中真實流露出的對於一切生命的理解與尊重,或許正是我們這個民族歷數千年興衰而依舊繁盛不息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2008年10月,張景崗譯畢謹記於北京清涼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