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恪守誠信

燕子、鴻雁按照季節的變化準時遷徙,聖君的誠信使走獸、魚類受到感化。人若失去信用,就像車子缺少輗軏,根本無法行駛。指著滔滔江水立下鄭重的誓言,即使歷經患難也信守不移。

申州虎(《警心錄》)

唐朝貞元年間,王征擔任申州太守,當時轄區內經常受到老虎的侵擾,王征下令如果捕殺一隻老虎就酬賞十匹細絹。有位年老的差役名叫丁岩,擅於設陷阱,沒幾天就有一隻老虎掉進陷阱裡,圍觀的人成百上千。當時丁岩喝了酒,衣襟被樹根掛了一下,不小心也掉進陷阱裡。大家都害怕極了,用轆轤放下一根粗繩,讓丁岩把自己捆住,然後把他吊上來。丁岩被拉離地面二、三尺的時候,老虎踩住繩子不讓他上去,一連幾次都是如此。丁岩對老虎說:「你們這些老虎行兇傷人,理應翦除。現在大家沒有馬上把你除掉,是因為怕傷著我。你要是聽我的,讓我出去,我就稟告太守,保證不再傷害你們的性命,你就帶著虎群遠遠地離開這裡。我對天發誓,絕不違背這個誓約。」老虎仔細聽著,好像明白了。丁岩再被拉上去時,老虎不再阻止。丁岩出來後就拜見太守說:「現在就是殺掉這隻老虎,也還是不能免除群虎之害。請求您把它放了,讓它帶著虎群離開。」王征同意了。丁岩就向坑中慢慢填土,老虎最後一躍而出,哮吼著帶風而去。從此以後,當地的虎群就沒了蹤跡。

詩曰:

食言罕見信由中,心諾潛消坎窞凶。

擒虎不難難縱虎, , 腥風萬壑轉仁風。

 

虎赴西關約(《排悶錄》)

山西孝義縣城外,周圍山上有很多老虎。一天早晨,一位樵夫穿行在草木叢中,失足掉進老虎的洞穴。虎穴內臥著兩隻小老虎,洞穴像一個倒扣的鍋,其中三面是鋒利的石齒,只有前壁稍微平坦,有一丈多高,長滿苔蘚,十分濕滑,這便是老虎出入的路徑。樵夫跳了幾次都摔了下來,只好繞著洞壁無奈地走來走去,哭著等死。

太陽下山時,洞口一陣風起,老虎呼嘯著翻越石壁而入,口裡銜著一隻活鹿,給兩隻小老虎餵食。當它發現樵夫蹲在洞裡,就張開虎爪準備搏鬥。一會兒又四下看看,見小老虎沒有受到傷害,好像若有所思,把剩下的肉給了樵夫,然後進去抱著小老虎睡了。樵夫心裡想,今天老虎已經吃飽了,明天早上起來肯定會吃掉自己。早晨天剛矇矇亮,老虎從洞中一躍而出。正午時,又銜來一隻鹿,餵它的幼子,依然把剩肉給樵夫吃。樵夫餓極了,拿著就吃,渴了就喝自己的尿。這樣過了一個月,慢慢與老虎熟悉了。

小老虎漸漸長大,這天老虎背著它們出了洞穴。樵夫一看急了,仰天大叫:「大王救我!」不一會兒老虎又回來了,彎曲兩腿,低著頭讓樵夫騎到它身上,騰壁而出。老虎放下樵夫,帶著小老虎走了。陰森森的山崖裡長滿了灌木,連鳥兒的叫聲都聽不見,只有陣陣陰風從林中生起。樵夫一看又急了,再次呼叫大王,老虎回頭看他。樵夫跪著說:「承蒙大王救我出來,大王若是離開,我擔心還會遇害。請您救人救到底,把我領到大路上,我死也不會忘記報達您。」老虎點頭同意了,就在前面帶路,到了大路上,轉身看著樵夫。樵夫又對它說:「我是縣城西關的一個窮人,今天回去後再也見不到您了。回家後我要養一頭豬,在西關三里外的郵亭等候大王,請您在某日某時前來食用,不要忘了。」老虎點點頭。樵夫哭起來,老虎也留下眼淚。等樵夫回到家中,家里人驚訝地問他是怎麼回事,樵夫就把這些天的經歷告訴大家,全家人都非常歡喜。

到了約定的時間,樵夫準備好了豬,正在忙著宰割。老虎卻已提前來到郵亭,沒見到樵夫,竟然進了西關找他。居民們看見老虎,趕緊叫來獵人,把路口的柵欄關上。獵人們帶著長矛、棍棒、火銃、弓弩,紛紛趕來,打算把它活捉了獻給縣令。樵夫聽到後急忙趕來救它,他對大家說:「這隻老虎對我有大恩,請你們不要傷害它。」盡管這樣,大家還是把老虎捉住,送到了縣府。樵夫擊鼓大喊冤枉,縣官很生氣,責問樵夫,樵夫把以前的事訴說了一遍,縣官不信。樵夫說:「請您親自驗證一下,如果我說了謊,願受打罰。」縣官親自來到關押老虎的地方,樵夫抱著老虎痛哭道:「救我一命的是大王嗎?」老虎點頭。「大王是因為赴約才來西關的嗎?」老虎又點頭。「我為大王請求釋放,如果不行的話,我願以死跟隨大王。」話還沒說完,老虎就淚如雨下。圍觀的幾千人,莫不為之嘆息。縣官大驚,趕緊下令放了它。老虎到了郵亭,人們把準備好的豬肉扔給它,老虎翹著尾巴大嚼,吃完後回頭看看樵夫便離去了。後來就把這座亭命名為「義虎亭」。南昌王猷定記。

詩曰:

虎解迴思憫負薪,荷恩急難兩全身。

臨歧對泣悲風起,千載荒亭感路人。

 

黃耳冢(《述異記》)

晉朝的陸機,年輕時喜歡打獵。在吳地時,有人送給他一條快犬,取名叫「黃耳」。陸機到了洛陽,常隨身帶著它。這條犬很聰明,能聽懂人話。有一次把它借給三百里外的一個朋友,它認識路獨自返回,當天就到了家。陸機在京城做官,很久沒有家信,開玩笑地跟它說:「我家裡很久沒有音信,你能帶著我的書信回去,再把家裡的消息捎回來嗎?」黃耳聽了很高興,搖著尾巴出聲應答。陸機試著寫了封信,裝在竹筒裡,係在它的脖子上。黃耳沿著驛路出發,朝吳地方向跑去。每當經過江河,它就向擺渡的人馴順地搖著尾巴,因而總能把它渡過去。到了陸機的家裡,黃耳口銜竹筒,發出聲音讓他們來看。家裡的人打開竹筒,取出書信看完,黃耳又對著人叫,好像若有所求。他家裡就寫了回信放在竹筒裡,還繫在它的脖子上,黃耳又一路飛奔返回洛陽。這段路程一般人要走五十天,而黃耳往返只用了一半的時間。後來這條犬死去,葬在陸機家村南兩百步的地方,用土堆成墳墓,村里人都稱為「黃耳冢」。

詩曰:

綺年入洛飲香名,黃耳還鄉路幾程。

一紙家書萬金抵,洪喬投渚太無情。

 

圍城犬負米(《聖師錄》)

後晉時,楊光遠在青州城叛亂,朝廷派遣軍隊討伐。孫中捨住在被圍困的城中,家族中的親屬都在西州鄉下的別墅。當時城門久閉,所有的糧食都吃光了,全家人都發愁嘆息。此時家裡養的狗,在孫中捨的身邊徘徊,若有所思。孫中捨就對它說:「你能為我回鄉下取米嗎?」這條狗聽了之後搖著尾巴,表示答應。到了晚上,孫中捨取來一個布袋,又寫了一封信,係在狗的背上。這條狗從城牆的水洞出去,到了他家的田莊就開始吠叫。田莊的人開門出來,認出了這條狗,取出書信看過後,讓它把米背回去。這樣過了幾個月,直到叛亂平息,城門重新開放,孫氏全家人靠這條狗才沒有挨餓,此後更加寵愛這條狗。幾年後這條狗死去,把它安葬在鄉下的別墅。後來孫中捨的孫子孫彭年,將此事告訴了龍圖閣學士趙師民,把它的事蹟寫下來,刻在墓前的石碑上,名為《靈犬誌》。

詩曰:

圍城坐困絕糇糧,乞米帖誰郵舊莊。

盡室回生靈犬力,虧他一路負歸囊。

 

博羅犬(《偃曝餘談》)

博羅人何宇,母親去世後,他在墓旁的小屋裡守墳。家裡沒有僕從,只有一條黃狗,隔一天就到墓前守候。何宇需要什麼就寫在一張紙上,係到它的脖子上帶回家。家人看見後就準備好,綁在黃狗的身上,讓它背到守墳的地方,從來沒有出過差錯。

詩曰:

往來供乏歷年華,廬墓郵書望眼賒。

蕭穎士奴輸捷足,陸家黃耳復何家。

 

鶴寄詩(《內觀日疏》)

唐朝的才女晁采養了一隻白鶴,取名叫「素素」。一天,她在書房裡坐聽雨聲,想念自己出遠門的丈夫,很久沒有音信。她就對這只鶴說:「從前西王母的青鸞、郭紹蘭的紫燕,都能到很遠的地方送信,難道你就不行嗎?」白鶴向晁采伸長脖子,像是在接受她的囑託。晁采拿起筆寫了兩首絕句,係在它的腳上,果然送給了她的丈夫。她的丈夫看後很感動,立即整理行裝返鄉了。

詩曰:

征夫聿至喜無端,鶴使多勞瘁羽翰。

翦燭西窗同話雨,詩箋舊淚未全幹。

 

燕寄詩(《情史》)

長安富豪郭行先,他的女兒名叫紹蘭,嫁給了巨商任宗。任宗在湖南經商,幾年都沒有回家。紹蘭看到一對燕子在屋樑間嬉戲,長嘆一聲對它們說:「我聽說燕子從東海飛來,往返都要經過湖南。我的夫君離家已經幾年,音訊杳然,生死不明。想請你們替我帶封書信,交給我的夫君。」說完淚如雨下。這對燕子似乎表示應允,紹蘭又對它們說:「你們要是答應了,就請飛到我的懷裡來。」燕子直接飛落到她的膝上。紹蘭吟詩道:「我婿去重湖,臨窗泣血書。慇勤憑燕翼,寄與薄情夫。」用小字寫好,封上口,係在燕子腳上,燕子鳴叫著飛走了。任宗當時正在荊州,忽然有兩隻燕子在他的頭上盤旋,他驚訝地抬頭觀看,燕子飛落在他的肩頭,發現有信函繫在燕子的腳上。他解下打開一看,原來是妻子寄來的詩,不禁感動得流下了眼淚,燕子又鳴叫著飛走了。第二年任宗回到家裡,把燕子帶去的詩給紹蘭看。當時的宰相張說,把這件事記述下來廣為流傳。

詩曰:

裁詩好寄任公子,臨發開封帶淚哦。

湘月莫遲送雙影,倚樓南望夜如何。

 

飛奴(《開元遺事》)

唐代的張九齡,韶州曲江人,年少的時候養了一群鴿子。給親戚朋友的書信,就繫在鴿子的腳上,它們按交代的地方飛去送信,一次也沒有出過錯,因此昵稱它們為「飛奴」。(註:古人在動物名稱的後面加「奴」字,帶有喜愛的感情色彩。)

詩曰:

雁帛魚書杳莫尋,停雲空自撫幽琴。

相思綿渺關山隔,仗爾飛奴達素心。

 

真定鴿(《輟耕錄》)

顏清甫的幼子射死了一隻鴿子,發現它的翅膀裡有一封書信,信封上寫著「家信交兒子郭禹收」。郭禹是曲阜縣的縣令郭仲賢,這封信是他的父親從真定老家寄來的。當時郭仲賢已調任為遠平縣的縣令,鴿子不知道,四處尋找,所以遇害。顏清甫看見後,把他的孩子責罵了一頓,令人取小木盒把鴿子裝上,立即前往郭仲賢的官署,把信和鴿子都交給他,並把事情經過說了一遍。郭仲賢感傷地說:「這只鴿子已經養了十七年,只要有家信,即使遠隔幾千里也能送到。」派僕人把它埋葬了。

詩曰:

拜命燕山寄好音,移官何處幾回尋。

一緘空系身先死,地下猶懸未了心。

八、清廉自持

桑扈鳥喜歡偷吃油脂,馬卻不吃油類食物,雞的秉性清廉,狼卻非常貪婪,動物的習性各有不同。我懷念志尚高遠的古人,安貧守道,樂而忘饑。

周藩馴虎(《池北偶談》)

我的祖父擔任過省級地方長官,在他任河南按察使時,見到周王府有一隻被馴化的老虎,每天只吃豆腐幾斤。猛虎能夠如此,與不傷害任何生命的義獸騶虞有什麼區別?

鶴子點評說:與這隻老虎相比,那位「封使君」真應該慚愧而死。(註:據《述異記》所記,漢代宣城太守封邵,忽然有一天變成了一隻老虎,啖食當地的百姓,百姓稱這隻老虎為「封使君」。)

詩曰:

不知肉味有餘歡,守素休嗤骨相寒。

豪氣漸平心漸淡,向來虎穴捋鬚難。

 

浯溪白驢(王念莪述)

我的外祖父東川紀公,居住在浯溪。他曾養了一頭白驢,有力而馴良,即使特別餓的時候,也從不吃田中的莊稼,紀公非常喜愛它。沒有多久,這頭驢被人偷走。一天,紀公偶然路過一個地方,有頭驢遠遠向著他哀鳴。他過去一看,正是被偷走的那頭驢,就用四兩銀子把它贖了回來。後來這頭驢衰老有病,有人勸紀公把它殺了,用它的皮來熬阿膠。紀公回答說:「這頭驢為我效力十多年,現在卻因為它老了就殺掉,實在太不忍心。」這頭驢正好在一旁聽見,淚水潸然而下。這頭驢死後,紀公讓人用破席裹著將它埋葬。

詩曰:

浯溪水草樂忘年,風雪橋頭忍餓旋。

天物豈容輕暴殄,怒渠黃犢慣蹊田。

 

芮氏犬(《聖師錄》)

常州有戶姓芮的人家,家裡貧窮,每天用糠秕餵狗。鄰居是一位姓姚的富戶,他家的狗經常有食物剩下。兩家養狗的地方只隔了一道竹籬,姚家的狗每次都對著竹籬的洞孔,搖著尾巴低聲叫喚,好像是在叫芮家的狗過去。芮家的狗蜷曲著趴在地上,只是抬起頭打個招呼,絕不過去吃它的剩飯,平常總是這樣。

鶴子點評說:《五代史》說:「南唐時期,江州的陳氏家族,總共有七百口人。所養的一百多條狗,都在同一個地方進食。開飯的時候只要有一條狗不到,其餘的狗都不先吃。」看到這個記載,就知道狗不但能固守清廉,還懂得相互禮讓。

詩曰:

食貧守竇歷星霜,多謝鄰情惠豈忘。

糠秕膏粱都有命,觸籓何敢效羝羊。

 

陸氏犬(《警心錄》)

陸思俊是秀州呂氏家的一位老僕人。他家養了一條狗,特別馴順,已經養了七、八年。後來陸思俊夫婦相繼去世,房子無人居住,從外面上了鎖。這條狗還是每天臥在門前,有時神情沮喪地到別的地方去,一會兒又回來,常嗚嗚地發出聲音,好像在尋找什麼而傷心哽咽。鄰里的人們不忍心,就拿著糟糠餵它,它不肯吃。時間一長,這條狗變得皮包骨頭,大聲叫了幾聲就死了。

鶴子點評說:這條狗多麼具有獨立的品格和對主人的忠誠!霜月寒宵,獨自守候在已故主人的門前,彷彿往來空中的鬼神也被感動得流下了淚水。

詩曰:

皮毛脫落臥柴關,老屋荒涼蔓草間。

不食嗟來甘餓死,清風想見首陽山。

 

丹穴鳳(《孔演圖》)

鳳凰出生於丹穴山,如果不是梧桐樹就不棲止,如果不是竹子的果實就不吃,如果不是醴泉的水就不喝。它身上的羽毛五色鮮明,鳴叫的聲音與五音相符。天下有道時才會出現,在空中飛翔時鳥類都跟隨在後面。

詩曰:

歸昌應瑞德徽昭,不易來儀下絳霄。

顧視清高桐百尺,勞勞塵世等鷦鷯。

 

禽避食卵(《括地圖》)

孟虧,人頭鳥身,他的祖先一直負責掌管山林川澤,馴養百禽。夏代晚期,人們開始吃鳥蛋。孟虧便退隱而去,鳳凰跟隨著他,最後停留在丹山,這裡距九嶷山有一萬八千里。這座山裡竹子很多,高達千仞,鳳凰吃竹子的果實,孟虧吃樹木的果實。

詩曰:

丹山木實足忘饑,世味濃時古味稀。

莫謂玉團非肉食,未開混沌滿生機。

 

審山鶴(《居易錄》)

我曾記述過揚州官署貞鸞的事,最近看到朱近修的《義鶴記》,同樣感到驚異。在審山有一戶姓周的人,養了兩隻鶴。清朝順治乙酉年,周家滿門都在戰亂中被殺死。士兵把鶴帶走,賣給了溪上的陳家。雄鶴哀鳴絕食而死,雌鶴不再與別的雄鶴相伴。一天,這只雌鶴在野外飛翔時看見了審山的佛塔,就從百里之外飛到那裡,在塔下徘徊了三天。周家以前的一個僕人聽說後,就到那裡去看。這只鶴見到他,就飛到他的懷中不肯離去,僕人把它帶回自己家中。開始時餵它吃魚,供不起了就餵它吃粟,可還是供不起。這只鶴便飛到灶下,等僕人家吃飯時,自己啄食剩下的飯粒。有時整天都要挨餓,身上的羽毛變得稀疏凋零,還是不肯離開去別的地方謀食。看到的人都為它的嘆息,有的甚至流下了眼淚。

鶴子點評說:這兩隻鶴,無論是雄鶴還是雌鶴,都具備貞節和忠義的品格。從這只雌鶴跟隨僕人回家,終日挨餓也不肯離去的情形來看,它堅持自己的操守是多麼的堅毅!

詩曰:

未同殉主錯孤飛,甘餓歸來舉目非。

含淚相看唯老僕,青苔白骨黯斜暉。

 

介鳥(《禽經》)

雉,是一種清高的鳥類,具有獨立的品格,始終如一。

《爾雅翼》說:「生長在沼澤地中的雉,每走十步取一次食,每走百步喝一次水。根據水邊的地形作為邊界,各自守護自己的地域,互不侵犯。」

詩曰:

棱棱介節仰昂藏,飲啄翛然步武詳。

盡日山光自怡悅,時哉何處不山梁。

 

黃山白鷳(《唐詩金粉》)

李白在詩序中說:「聽說黃山的胡公有一對白鷳,由家雞所孵化,從小就特別馴順,一點都不怕人。只要叫它們的名字,就會到手上來取食。但這種鳥性情耿介,特別難養。我平生雖然酷愛此鳥,卻一直沒有機會得到。胡公決定把這對白鷳贈送給我,只求我做一首詩。我聽到後十分高興,終於實現了想養白鷳的願望,於是情不自禁拿起筆叫了三聲,信手寫來,不加修飾,以此贈送給胡公。」詩中寫道:「請以雙白璧,買君雙白鷳。白鷳白如錦,白雪恥容顏。照影玉潭裡,刷毛琪樹間。夜棲寒月靜,朝步落花間。我願得此鳥,玩之坐碧山。胡公能輒贈,籠寄野人還。」

鶴子點評說:王羲之用書法籠得山陰道士之鵝,李太白以詩篇換取黃山胡公之鷳,都是一樣的風雅韻事。

詩曰:

拜貺雙鷳喜且謳,飄然塵外兩風流。

他時好謝碧山月,還汝黃山雲水秋。

 

越王鳥(《本草綱目》)

《羅山疏》說:越王鳥,其形狀與烏鴉、老鷹相近,腳長,嘴上有勾,尾部為冠狀。從不落在地上,不飲江湖的水,不啄食百草,不吃魚,僅以樹葉為食。

詩曰:

誰將烏喙越王稱,木葉充飢冷笑鷹。

罕見禽中陳仲子,不咽半李勝於陵。

九、護持善行

善良的氣息氤氳瀰漫,善良的心量深廣無邊。為什麼動物也被感動,全都緣於心靈的至誠。至誠的情意達到極處,鬼神也會為之感泣。

鹿繞墳鳴(《孝子傳》)

伍襲,字世公,在父親的墓旁守孝。搭建的小屋外有一頭鹿,每當伍襲哀哭時,就繞著墳墓悲鳴。

詩曰:

荒廬弔影獨銜悲,怪鹿云何共涕洟。

一樣椎心風木痛,想他躑躅繞墳時。

 

群鹿感孝(《唐書》)

唐朝的孝子褚無量,母親去世後,在墓旁建小屋守墳。有野鹿啃吃墳上種植的松柏,褚無量流著眼淚對它們說:「山中並不缺少草木,你們怎麼忍心吃我母親墳上的樹呢?」於是整個晚上都在墳上守護著。從此以後,鹿群變得馴順親近,不再來侵害墳上的樹木。

按:皇甫山《逸士傳》說:羅威,字德仁,南海番禺人,母親去世後極為哀痛。為母守墳時,周圍的白鹿都馴順地在墓旁繞行。

詩曰:

誤侵塋木恕無知,怒犯山靈罪敢辭。

萬點長條短條淚,鹿群相視亦含悲。

 

虎避孝子(《聖師錄》)

上虞人楊威,年幼時失去了父親,對母親非常孝順。有一次與母親一起進山打柴,遇上老虎襲擊。楊威自思無力抵擋,於是抱著母親,一邊哭叫一邊逃走。老虎看到這種情形,便垂下耳朵離去了。

詩曰:

抱母驚惶走且哀,磨牙攫爪出蒿萊。

回頭底事荒山竄,知是樵蘇孝子來。

 

虎釋孝女(《警心錄》)

鸛坑隸屬於羅源,山嶺上有一塊平頂,當地人稱為「簥上」。有一位農婦回娘家時經過這裡,發現上面蹲著一隻老虎。她看自己難以倖免,就大聲哭喊著說:「斑哥!我今天回家探望父母,與你無冤無仇,你怎麼忍心害我?」老虎垂下耳朵仔細聽著,然後就拖著尾巴從陡峻的山崖上匆忙離去,農婦因此得以脫險。

李斯義點評說:只要有孝心,便可以免除災難。從來當事情到了無可奈何的時候,只要存一份誠懇的善心,一直堅持下去,絕不會遇到災禍,天理就是如此。

鶴子點評說:這位農婦越哭越悲傷,其情景多麼淒慘。讀到這裡,就知道泰山虎也要甘拜下風。

詩曰:

盤陀坐待怒張眸,有女前行哭訴愁。

聽到歸寧風動谷,公然讓路虎低頭。

 

虎守忠義尸(《蒓鄉贅筆》)

明朝末年,清兵入關後攻陷南京,福王朱由崧被擒。隨後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年號為「隆武」。次年福州被攻陷,唐王遇害。桂王之子永明王朱由榔,接著在肇慶又被擁立為帝,年號為「永曆」。後來他逃入緬甸,被平西王吳三桂抓獲遇害。

永曆稱帝后,曾在廣東西部一帶與清兵周旋,受制於孫可望。當時追隨永曆帝的忠烈之士,大半都被他殺害。輔臣嚴起恆、楊畏知,都是德高望重之人。孫可望逼迫朝廷封自己為秦王,嚴起恆堅決不同意。孫可望就派手下把他攔截殺害,推入河中,尸體漂了三十多里。忽然有一隻老虎背著尸體上岸,守護著不離開,派來的殺手們都驚得目瞪口呆,嚴起恆的尸體因此得以收葬。楊畏知聞知孫可望的卑劣行徑,感到非常憤怒,就赤手空拳當面擊打他,結果也被殺害。

張獻忠的幾個養子,除了晉王李定國歸順朝廷以外,其他如劉文秀、艾能奇等,都喜歡製造災難,嗜殺成性,比傳說中吃人的猛獸猰貐還要凶殘。老虎尚且知道忠義,相比之下,這些逆賊真是禽獸不如!

鶴子點評說:東漢的劉昆,任弘農太守三年後,仁政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當地的老虎紛紛背著幼子渡河而去。此外,宋均調任九江太守時,當地有很多老虎,常發生傷害人畜的事件。以前官府常派人設置各種捕捉機關和陷坑,可老虎還是經常造成傷害。宋均到任後,向所屬各縣發佈命令說:「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四處捕捉,並非治理虎患、維護安定的根本。當務之急是在官吏中清除違法欺詐、貪污受賄的人,獎勵提拔忠義善良之士。因此要拆除所有捕捉老虎的機關陷坑,全面減免向百姓徵收的賦稅。」不久以後,虎群就結伴渡江東去。這兩件事,記載於《後漢書》。昔日因為感念德政而離去,今天則因為感念忠義來保護,老虎真可以稱得上是豪傑!此外《後漢書》還記載劉陵擔任長沙安成長,注重修德,虎群越境而去,這也是由於感念德政的緣故。

詩曰:

誰藏碧血慰泉台,抗節如山誌不回。

天憫忠魂葬魚腹,怒濤驅虎渡河來。

 

善士義虎墓(《井蛙錄》)

清朝初期,贛邑的郭士俊品行端正,心地淳厚,待人友好溫和,鄉里人都稱他為善人。他事奉父母非常孝順,卻很少為人所知。當時贛邑有虎為患,往來的人都要事先做好防範才能出門。一天,郭士俊到田莊去催租,有兩位僕人跟他一起去,路過一片茂密的草木叢時,忽然竄出一隻老虎,橫擋在路上。兩位僕人一看,扔下包袱就逃跑了。郭士俊雖然想逃,可是腳卻嚇得動不了,只好坐在原地看著老虎,等它來吃自己,這隻老虎也和郭士俊對著坐下。郭士俊看自己難以逃脫,就對老虎說:「我不幸與你相遇,是我命當如此。請你趕快吃了我,免得讓我長時間恐懼戰慄。」老虎忽然起來,靠近郭士俊的身體,與他親密相依,顯得非常馴順。郭士俊說:「你既然不想加害於我,來這裡幹什麼呢?」老虎銜著包袱放在他面前,好像是要幫他背,抬起頭,躬著背,讓郭士俊放在它身上。郭士俊明白了它的意思,就將包袱繫在它的背上。郭士俊動身往前走,老虎就一路跟著他。

前面兩個僕人逃到田莊,把遇到老虎的事告訴了佃農們,大家都感到驚駭和惋惜,感嘆郭士俊這樣的人都被老虎吃掉,天道真是無常。不一會兒,忽然看見一隻老虎跟著郭士俊來了,大家都嚇得掉頭跑回家裡,插上門喊叫。郭士俊說:「大家不要害怕,這隻老虎不會傷害你們。」就讓他們開門出來。這隻老虎果然垂著耳朵和尾巴,聽從郭士俊的指使。於是人們轉驚為喜,爭著給它餵肉,老虎一一舔著吃了,晚上就睡在門外。郭士俊辦完事回家,老虎依然背著包袱跟著他。快到家時,村里人見到都很吃驚,郭士俊就把事情經過說了一遍。大家都說郭士俊品德高尚,連老虎也受到感化,對他更加敬愛。從此當地的虎患也平息了。

當時郡裡有嚴重的旱災,官府建壇祈禱,屢次向土地神呈送牒文,卻沒有應驗。有一天晚上,郡長忽然夢見城隍神對他說:「明天在北郊外,有一位老人帶著老虎往東去,他就是能為大家求雨的人,你應該去找他。」第二天,他派官吏前去恭候,郭士俊果然來了。這位官吏早就知道老虎不傷人,也不害怕,拉著郭士俊去見郡長。郡長覺得很驚奇,以隆重的禮節歡迎他,請他為郡裡的百姓祈雨。郭士俊一再推說自己沒有這個能力,但郡長的態度更加誠懇,他不得已,只好登壇拜跪,老虎就趴在壇下。正午時分,有一縷黑雲像一條龍從東南方蜿蜒而來,不一會兒就大雨如注。郡長大喜,請郭士俊進城款謝他。郭士俊堅決推辭,帶著老虎離去。郡長回府後,手書「降龍伏虎」四個大字,令官吏備好花酒,敲鑼打鼓送到郭士俊的家裡,從此他的名望就更大了。

後來郭士俊辭世,老虎繞著他的床長吼,家人聽到它的吼聲很害怕,它就不再鳴叫。郭士俊入殮的那天,老虎的眼淚像線一樣往下流,每天晚上都睡在棺柩下。等郭士俊安葬完畢,老虎伏地大吼,撞碑而死。人們被他的忠義所感動,把這件事報告了郡長。郡長來到郭士俊墓前,見老虎頭破而死,心中惻然悲悼,便讓人們在郭士俊的墓旁選了一塊地,將老虎用布裹好埋葬了。在老虎的墓前立了一塊碑,題為「郭善士義虎之墓」,至今還在。

詩曰:

虎俯壇前禱雨哀,一般真氣薄風雷。

白楊蕭瑟累累墓,幾見朱幡哭拜來。

 

虎護高士廬(《獨異誌》)

成應元的《事統》記載:劉牧,字子仁,曾經居住在南沙的山野中,聆聽山鳥的啼鳴,觀賞松風的拂動,在周圍種植果樹、蔬菜。山民欺負他,常來砍伐他種的樹木,踐踏菜園。劉牧說:「我從不損害別人,別人為什麼要來損害我?」有一隻老虎到離他不遠的地方作窩,看見劉牧就搖尾。劉牧說:「你是來保護我的嗎?」老虎聽了就低下頭。幾年中,山民不敢再來侵犯。直到劉牧去世以後,這隻老虎才離去。

鶴子點評說:人們總愛欺負善良的人,老虎卻庇護他們。這些人的橫暴無理,反倒不如老虎馴良。

詩曰:

鳥啼松韻寂聲聞,穩坐南沙一片雲。

可嘆抱茅欺杜老,村童幸未遇山君。

 

義虎傳(祝枝山作)

荊溪有兩個人從小在一起,長大後貧富不同。窮的那個人沒有別的技能,只是略懂一些書寫、算數,他的妻子容貌美麗。富的那個人圖謀佔有她,就騙窮者說: 「你生活這樣窮困,怎麼不想想辦法?」窮者告訴他想不出什麼辦法。富者說:「我就知道你沒辦法。我聽說某山有某人,家財富有,缺一個算帳的管家,找了很久,你的能力正好可以擔當。你要是想去,我可以幫你籌劃。」窮者十分感謝。

富者出錢僱了一條船,把窮者的妻子一起帶上。快到山下時,又撒謊說:「我還沒和那家人提起過你們,要是他們突然見你們夫婦同去,會不會覺得不太高興?要是不高興,別的事就不好說了。還是讓你的內人留在船上,我和你先去,應該就沒什麼問題了。」窮者同意了,就隨他一起上山。富者帶著它在險惡的溪流叢林中輾轉穿行,窮者腳都磨破了,血流到腳踝和腳跟上。到了極其僻靜的地方,富者把他踢倒在地,取出腰中的鐮刀砍去,他立即昏迷在地。

富者以為他已經死了,就假裝哭著下了山,對窮者的妻子說:「你的丈夫被老虎叼走了,怎麼辦?」她聽後慟哭。富者又騙她:「哭也沒有用,我和你再去看看,若是找不見,再想別的辦法。」婦人同意了,就跟他一起上山。富者又領她在另外一處險惡的溪流叢林中輾轉穿行,到了極其僻靜的地方,抱住她想佔有她。婦人還沒反應過來,忽然一隻老虎從叢林間竄出,咆哮著猛撲過來,叼著富者而去,富者便這樣死掉了。

婦人受到驚嚇,慢慢平靜下來,心想老虎確實是吃人,看來我丈夫一定被吃掉了。她也不怨富者,轉身往回走,可是迷了路,只好邊走邊哭。忽然看見一位老人向她走來,問她怎麼到了這裡,婦人把事情經過述說了一遍。老人說:「你不要哭,還是先去船上,就可以回家了。你的船就在那個方向。」 於是領著她返回,見到船後就忽然消失了,原來是一位山神。

婦人上了船,不知該怎麼辦。不一會兒,山裡又有一個人哭著出來,遠遠一看,正是她的丈夫。婦人感到很吃驚,她的丈夫也以為她已經被富者帶走了,怎麼一個人在船上?直到走近了,果然就是自己夫妻倆。兩人一起大哭,各自述說事情的經過。窮者說:「他想佔有你,卻沒得逞。想害死我,也沒害成。我沒有什麼可怨恨的了。」婦人說:「我擔心你死去,你卻沒有死。想找他報仇,他卻已經得到報應。我又有什麼可怨恨的呢!」於是轉悲為喜,止哭為笑,平安地返回家中。

詩曰:

殺心已伏見嬋娟,一旦金蘭化作煙。

人巧十分天更巧,是神是虎總操天。

 

三馬驚逸(《閱微草堂外集》)

洛陽的郭石洲說,鄰縣有一戶人家,公婆接受了富家的二百兩銀子,把家裡守寡的兒媳賣給他做妾。到了迎親的那天,強迫她披上綵衣,用手架著她登車。這位寡婦不肯走,他們就用紅布把她的手反綁上,媒婆抱著她坐在車上。圍觀的人全都嘆息,為她抱不平,然而她娘家沒有人在,別人不好出面阻止。車伕抖動馬車韁繩的時候,寡婦放聲哭喊,頓時狂風大作,三匹馬都驚了,狂奔不停。它們沒有往富家的方向跑,而是直接奔向縣城,急速穿越泥濘的道路,如在平坦大路上一樣,即使是經過狹窄的小路、危險的橋樑,也沒有翻車。一直到了縣衙前,才穩穩停住,這件事於是敗露。由此可知,《淮南子》所說的民女含怨,仰天呼號,招致雷電下擊,並非古書中的虛構。

詩曰:

恥見金夫不有躬,翁姑奪志訴蒼穹。

一呼三馬騰空起,白日冥冥鬼旋風。

 

牛助孝子(《閱微草堂外集》)

徐光大是慈溪人,康熙年間擔任清河主簿,以清廉能幹而知名,任職期間因病去世。他的兒子徐雅涵,護送棺柩返回家鄉。渡黃河時,忽然刮起大風,水面的冰層凍結在一起,把船夾住無法前行。船上的人都踩著冰登上岸,只有徐雅涵獨自撫著棺柩大哭,決志以身相殉。眾人被他的孝心所感,打算用繩子把棺柩拉過去。剛剛拉了幾步,又陷到冰洞中,沒有辦法用力。徐雅涵仰天狂呼,血淚交流。眾人束手無策,也都為他掩面哭泣。這時忽然來了一隻水牛,直奔棺柩前,用牛角頂起來。眾人無不踴躍,都說:「上天憐憫孝子,派牛來幫助他。」爭相拉著棺柩,很快就到了對岸。徐雅涵全家感激牛的恩德,從此戒食牛肉,已經有四代了。

詩曰:

哀動河神水不寒,烏犍戮力萬靈歡。

請看孝子扶歸櫬,天意何曾負好官。

 

群烏啣土(《廣輿記》)

顏烏是義烏人,他的父親去世後,他背土修築墳墓。一群慈烏幫著啣土,以致嘴都受傷了。以後這個縣就改名叫「義烏」。

詩曰:

荒碣猶存黯夕陽,爭傳顏巷義烏鄉。

辛勤啣土成墳後,時聽啼聲隱白楊。

 

群烏集捨(《周書》)

宗懍的母親去世時,他哭得吐血。常有幾千隻慈烏聚集在他的家裡,當他哭的時候就飛來,哭完便離去。

詩曰:

何處千烏繞帟帷,哭聞孝子百靈悲。

思親各有傷心淚,仰視蒼天兩不知。

 

庭烏哀泣(《北史》)

北齊人蕭放,在他父親的喪期裡,以孝行聞名。他所住的房前,有兩隻慈烏飛來,在樹上築巢,每天馴順地在庭院覓食。每當蕭放哀哭時,它們就展翅悲鳴,好像也在哀泣。

詩曰:

孝動三靈色慘淒,有生各自念孩提。

問烏何亦悲傷甚,聲到心頭不住啼。

 

仁烏蔽樹(《拾遺記》)

晉文公為了讓介之推下山見他,就下令放火燒山。介之推在大火中抱住一棵樹,樹上有白色的烏鴉,成群繞煙飛鳴著蔽護他。介子推死後,在燒山的方圓數百里內,當地百姓都不再設羅網,併稱它們為「仁烏」。

鶴子點評說:慈烏能反哺其母就是孝,能夠護善就是仁。晉代成公綏稱其為「祥禽」,確實很有道理啊!

詩曰:

旌善綿田悔已遲,介山一炬到今悲。

棠梨寒食煙和雨,尚有啼烏繞樹枝。

 

日南雙雁(《警心錄》)

虞國,年少的時候就有孝行,擔任日南太守時,經常有雙雁在廳上棲息。每次外出巡行各縣,它們就飛著一路跟隨太守的車。虞國在任期間去世,雙雁又隨著棺柩回到他的家鄉餘姚。到了那裡就棲息在他的墓前,三年後才離去。

李斯義點評說:這兩隻大雁對虞國的情誼,生時同行同止,死後喪葬相隨。天下為人之子的,有幾個能夠這樣?東漢時蔡邕為母守墓,野雞、野兔都很馴伏,不肯離去,這也是孝行所感啊!

詩曰:

雙飛誰遣此勾留,五馬相隨幾度秋。

惆悵墓田離別後,白雲渺渺水悠悠。

 

神鷹(《堅瓠集》)

明代嘉禾太守楊繼宗,為人莊重果斷,愛護百姓,禮賢下士。遇到郡內發生饑荒,餓死了很多人。楊繼宗深切憫念民眾的疾苦,來不及請示司道,就打開糧倉賑災,救活了數以萬計的百姓。他的仇家把這件事上告司道,以「擅自支用糧倉,少發多佔」的罪名誣陷他。當司道打開狀紙時,忽然庭院中刮起一陣狂風,有幾十隻鷹飛來抓走狀紙,飛到空中,紛紛用爪和嘴將它撕得粉碎。司道怒道:「鷹也敢來觸犯我嗎?」決定親自前往撫院通報此事。剛從船上下來,這群鷹又來了,瞪著眼睛奮力拍打雙翅,追逐鳴叫,就像是在辱罵他。司道氣急了,命令士兵獵殺它們。士兵們有的用弩,有的用弓箭,有的用網,但飛來的鷹越來越多,根本沒有辦法把它們趕走。這時鷹群中的一隻老鷹,向司道急撲下來,他趕緊用手擋住臉,可是頭上的烏紗帽卻被抓走了。群鷹再次用爪和嘴把誣謗楊繼宗的公文撕得粉碎。司道嚇壞了,只好掉頭返回,這件事才得以平息。楊繼宗在嘉禾郡當了九年太守,風調雨順,常有祥瑞出現。在他期滿離任時,郡內七個縣的男女百姓,都趕來攀住車轅挽留他。當時的文士作了《神鷹錄》,以傳誦他的德政。

詩曰:

萬骨回生隻手持,為民獲罪復奚辭。

願書赫赫神鷹錄,傳遍黃堂太守知。

 

龜負孝子(《九江記》)

留京很有孝行,一次遇到江水暴漲,居民都被水所淹。留京背著母親大聲哭喊,忽然有一隻大龜來到他們面前。全家七口人都爬到大龜的背上,一直在水中游了十多里,到了一處高岸,大龜才離去。

詩曰:

一家魚腹只須臾,跋浪神龜載樂都。

仰見天心憐至孝,艱危隨處百靈扶。

 

龜負閣(《文苑匯雋》)

徐瑞,幼時曾遭遇大水,他所在的樓閣即將沉沒。這時聽到空中有人說:「徐瑞是一個真宰相,應該保護他。」立刻來了幾千隻龜用背托著樓閣,才得以不沉。後來他果然做了宰相。

詩曰:

神龜天遣庇賢才,百尺岧嶢黑浪回。

信是他年黃閣老,六鰲且戴海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