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郁山主有一次乘驢度橋,驢子踏上橋板時忽而失足跌了下去,郁山主突然間覺得整個身心孤明歷歷,所有世俗的塵垢妄想都在這偶然的意外一跌中悉盡震落,頓時大悟,遂有頌云:
我有神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 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從此,這位禪僧再也不到外面去行腳了,他完全發現了自身的價值。
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都有這樣的一顆神珠,也就是純真無瑕的人性。由於自我意識的產生,我們的人心經受了各種各樣的污染,一如滋長苔蘚的石頭,落滿枯葉的大地。高明的禪師往往不失時機地喚醒人們對本我的意識。早在《法華經》裡,就有這麼一則故事:
有一位貧苦的人,去拜訪一個顯貴的親戚,親戚憐憫他的潦倒,熱情地設宴款待他,他因此痛飲美酒,醉了後便睡著了。這時正巧衙門通知其親戚值班,親戚一時叫他不起,無法與他告別,便在他衣服裡縫了些珍寶就先走了。
但這個人醒後,並不知此事,依舊過著漂泊的生活。後來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他又遇到那位親戚。親戚把藏珠一事告訴他,他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的衣服裡藏有貴重的珍寶。
故事中的寶珠,與其說是物質上的財富,毋寧說是精神上的財富,即真如佛性、般若智能。貧者喻指精神上貧窮的人,而那位富有的親戚即是佛。眾生的佛性被妄念之垢所遮蔽,不能顯現,一如衣珠。
百丈禪師有時在說法結束眾僧散去時,大喝一聲:「大眾!」
大眾一時迴首,百丈反問:「是什麼?」
這聲斷喝猶如兜頭澆下一盆冰水,使眾人於徹骨冰涼中拋卸負荷的所有妄念,陡然領悟其本我的存在。南朝寶誌禪師說:
若欲有情覓佛,將網上山羅魚。 不解即心即佛,真似騎驢覓驢。
明代陳實也說,參禪有二病,其中一種便是騎驢覓驢。六祖惠能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禪宗強調直指人心,息妄顯真,明心見性。離此宗旨向外尋覓解脫之道,便是騎驢覓驢。
福州大安訪百丈禪師時,鄭重其事地問:「學人欲求識佛,何者即是?」
百丈呵斥道:「大似騎牛覓牛!」
大安日後有所悟,復問:「識後如何?」
百丈即答:「如人騎牛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