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祖師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如達摩祖師的安心,六祖的唯論見性,只要直下承當便了,用不著看話頭。到後來的祖師,見人心不古,不能死心塌地、多弄機詐,每每數他人珍寶,作自己家珍,便不得不各立門庭,各出手眼,才令學人看話頭。
話頭很多,如「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來面目?」等等,但以「念佛是誰」為最普通。
什麼叫話頭?話就是說話,頭就是說話之前,如念「阿彌陀佛」是句話,未念之前,就是話頭。所謂話頭,即是一念未生之際,一念才生,已成話尾。這一念未生之際,叫做不生;不掉舉,不昏沉,不著靜,不落空,叫做不滅。時時刻刻,單單的的,一念迴光返照。這「不生不滅」,就叫做看話頭,或照顧話頭。
看話頭先要發疑情。疑情是看話頭的枴杖。何謂疑情?如問念佛的是誰,人人都知道是自己念,但是用口念呢?還是用心念呢?如果用口念,睡著了還有口,為什麼不會念?如果用心念,心又是個什麼樣子?卻沒處捉摸。
因此不明白,便在「誰」上發起輕微的疑念,但不要粗,愈細愈好,隨時隨地,單單照顧定這個疑念,像流水般不斷地看去,不生二念。若疑念在,不要動著他;疑念不在,再輕微提起。初用心時必定靜中比動中較易得力些,但切不可生分別心,不要管他得力不得力,不要管他動中或靜中,你一心一意的用你的功好了。
「念佛是誰」四字,最著重在個「誰」字,其餘三字不過言其大者而已,如穿衣吃飯的是誰?屙屎放尿的是誰?打無明的是誰?能知能覺的是誰?不論行住坐臥,「誰」字一舉,便最容易發疑念,不待反覆思理卜度作意才有。故誰字話頭,實在是參禪妙法。但不是將「誰」字或「念佛是誰」四字作佛號念,也不是思量卜度去找念佛的是誰,叫做疑情。
有等將「念佛是誰」四字,念不停口,不如念句阿彌陀佛功德更大;有等胡思亂想,東尋西找叫做疑情,那知愈想妄想愈多,等於欲升反墜,不可不知。
初心人所發的疑念很粗,忽斷忽續,忽熟忽生,算不得疑情,僅可叫做想;漸漸狂心收攏了,念頭也有點把得住了,才叫做參;再漸漸功夫純熟,不疑而自疑,出不覺得坐在什麼處所,也不知道有身心世界,單單疑念現前,不間不斷,這才叫做疑情。實際說起來,初時哪算得用功,僅僅是打妄;到這時真疑情前,才是真正用功的時候。這時候是一個大關隘,很容易跑入岐途。
(一)這時清清淨淨無限輕安,若稍失覺照,便陷入輕昏狀態。若有個明眼人在旁,一眼便會看出他正在這個境界,一香板打下去,馬上滿天雲霧散,很多人會因此悟道的。
(二)這個清清淨淨、空空洞洞的境界,若疑情沒有了,便是無記,坐枯木岩,或叫「冷水泡石頭」,到這時就要提,提即覺照(覺即不迷,即是慧;照即不亂,即是定),單單的這一念,湛然寂照,如如不動,靈靈不昧,了了常知,如冷火抽煙,一線綿延不斷。用功到這地步,要具金剛眼,不再提,提就是頭上安頭。
昔有僧問趙州老人道:「一物不將來時如何?」州曰:「放下來。」僧曰:「一物不將來,放下個什麼?」州曰:「放不下,挑起去。」這是說的這個時節。此中風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是言說所能表達的。到這地步的人,自然明白;未到這地步的人,說也沒用。
所謂「路逢劍客須呈劍,不是詩人莫獻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