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四諦--苦集滅道

苦諦

即三界六道之苦報。此苦報包括有情及有情所依處,即有情世間、器世間。苦以逼迫為義。《華嚴經》云:「苦聖諦,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罪、或名逼迫、或名變異、或名聚、或名不出離、或名繫縛本。」一切有漏色心,常為無常患累之所逼迫,故名為苦。

苦有多種,所謂二苦、三苦、八苦等無量諸苦。

二苦者:有內苦,分身苦與心苦,身苦者,身患諸痛是;心苦者,憂傷嗔怖嫉妒疑等。外苦者,有怨賊虎狼等害,風雨寒熱等災。

三苦:一者苦苦,乖緣逼迫為苦性,苦更增逼迫,即成苦苦。二者壞苦,樂相壞時,能生憂惱。三者行苦,遷流無常,不安穩故。

八苦:一、生苦,生為眾苦所逼,餘苦所依。二、老苦,增長不寧,滅壞朽敗。三、病苦,身之四大不調眾病交攻,心之憂切悲哀。四、死苦,老病而壽盡,或惡緣遭難。五、愛別離苦,親愛乖遠離散。六、怨增會苦,怨仇憎惡,本求遠離,反而集聚。七、求不得苦,心所愛樂,求之不能得。八、五蘊熾盛苦,此身心盛貯眾苦。三界生之果報皆苦,無安樂性,此理真實故名苦諦。

苦諦有四行相,無常相、苦相、空相、無我相。無常相者,無是除遣、非有義,常為不變,無常即生滅變異,遷流無間。苦相者,逼迫義,諸苦相差別。空相者,無常終極。無我相者,諸法無實體性。

略說四諦--苦集滅道

集諦

集以招聚為義。煩惱業能集起三界六道生死之苦故名為集。《俱舍論》云:「云何集諦?謂諸煩惱及煩惱增上所生諸業,俱說名集諦。」《華嚴經》云:「集聖諦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繫縛、或名滅壞、或名愛著、或名妄念、或名趣入、或名決定、或名網、或名染著。」此集諦,是集起生死苦故。世界人中,不淨、苦、無常、無我。可是眾生無諦觀其實相之明,以非為是,以妄為真。恣貪愛,興瞋恚,長愚癡,起種種煩惱,造種種業,招感三界六道生死之苦,此理其實,故名諦集。

集諦四種行相,因相、集相、生相、緣相。集諦所有惑業,是引起後有苦果之原因,能引發以後有習氣因。如種子還生本果之親因——因相。集相:集積惑業習氣,在有情類中,能為相似種類的平等現起因,使其現行。如人與人相似,牛與牛相似。引其自果故。生相:由業之力量,決定於五趣四生三界九地等之生因。緣相:由業力助緣有各趣有情差別,當來受生亦為現生所作業緣,捨已得自體而取未得自體。

略說四諦--苦集滅道

滅諦

滅是滅盡義,滅盡惑業苦三種雜染法。指涅槃寂滅果。《俱舍論》云:「真如境上,有漏法滅,是滅諦相。」《華嚴經》云:「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無諍、或名離塵、或名寂靜、或名無相、或名出離、或名安隱。」此滅諦是究竟之真理,亦為佛陀所悟證的無上妙法。諸煩惱業滅故,後世苦果永不相續。此理為佛教最終歸處,故名滅諦。

滅諦亦有四種行相,滅相、靜相、妙相、離相。滅相:生死業因滅盡無餘。靜相:在生滅法中,體悟無我。妙相:於諸煩惱苦,究竟離系,淨妙無喻。離相:出眾過患,永離愛等染業,安住解脫。

略說四諦--苦集滅道

道諦

道是能通義,證涅槃之正道。此道能通往涅槃城故。《俱舍論》云:「云何道諦,謂由此道故,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是略說道諦相。」《華嚴經》云:「道聖諦,此娑婆世界中,或名靜寂、或名導引、或名通達、或名能度脫、或名簡擇義、或名斷相續。」

道有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究竟道。資糧道,即發起希求解脫的善法欲,具足戒行,守護根門,為解脫之遠因。加行道,即已積資糧道,為證道故加功用行。見道,由無分別智最初照見諸法真理。修道,依三十七道品,數數修習。究竟道,第四果無學道,離諸繫縛,出三界。此究竟道,非是佛之無上究竟。

《勝鬘經》云:「阿羅漢、辟支佛,最後身菩薩為無明住地之所覆障。所證不究竟,名有過解脫,非離一切過解脫;名有餘清淨,非一切清淨;成就有餘功德,非一切功德;……得少分涅槃,名向涅槃界。」

四諦為世間、出世間、生死、涅槃的因果。苦為迷果——示相,集為迷因——追源,此二為世間生死流轉的因果;滅為悟果,道為悟因,此二為出世間還滅的因果。

四諦的因果次第

四諦是世間出世間,即生死涅槃之因果。苦集二諦,是世間因果,雜染因果,流轉因果。苦諦是迷之結果,集諦是迷之原因。滅道二諦,是出世間因果,清淨因果,還滅因果。滅諦是悟之結果,道諦是悟之原因。為何如此次第?因為,在觀理修行時,先觀察世間之真相,如人生之無常苦空無我,即一切有漏果皆苦。其次探究招感生死苦報之原因。即是了知滅苦,必須滅因,所以先說苦諦,後說集諦。滅道二諦亦然,示滅生死因果的解脫涅槃之快樂,令生起求證之仰慕心。希求無煩惱之擾亂,無生死之患累的究竟果報,因而尋求解脫之正道。所以先說滅諦,後說道諦。故四諦是依觀理修行的因果次第而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