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毘婆沙論卷第二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地相品第三
問曰。得初地菩薩有何相貌。答曰。
菩薩在初地 多所能堪受
不好於諍訟 其心多喜悅
常樂於清淨 悲心愍眾生
無有瞋恚心 多行是七事
菩薩若得初地。即有是七相。能堪受者。能為難事修集無量福德善根。於無量恆河沙劫往來生死。教堅心難化惡眾生。心不退沒。能堪受如是等事故名為堪忍。無諍訟者。雖能成大事而不與人諍競。共相違返。喜者。能令身得柔軟心得安隱。悅者於轉上法中心得踴悅。清淨者。離諸煩惱垢濁。有人言。信解名為清淨。有人言。堅固信名為清淨。是清淨心於佛法僧寶。於苦集滅道諦。於六波羅蜜。於菩薩十地。於空無相無作法。略而言之。一切深經諸菩薩及其所行一切佛法。悉皆心信清淨。悲者。於眾生憐愍救護。是悲漸漸增長而成大悲。有人言。在菩薩心名為悲。悲及眾生名為大悲。大悲以十因緣生。如第三地中廣說。不瞋者是菩薩結未斷故名為行善心少於瞋恨。如是菩薩在於初地。心不畏沒故名為能有堪忍。樂寂滅故名為不好諍訟。得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悲故名為心多喜。離諸煩惱垢濁故於佛法僧寶諸菩薩所心常清淨。心安隱無患故名為心悅。深愍眾生故名為悲。心常樂慈行故名為不瞋。是名菩薩在初地相貌。問曰。何故不說菩薩於初地中有此七事而言多。答曰。是菩薩漏未盡故。或時懈怠於此事中暫有廢退。以其多行故說為多。於初地中已得是法。後諸地中轉轉增益。問曰。初歡喜地菩薩在此地中名多歡喜。為得諸功德故歡喜為地。法應歡喜。以何而歡喜。答曰。
常念於諸佛 及諸佛大法
必定希有行 是故多歡喜
如是等歡喜因緣故。菩薩在初地中心多歡喜。念諸佛者。念然燈等過去諸佛阿彌陀等現在諸佛彌勒等將來諸佛。常念如是諸佛世尊如現在前。三界第一無能勝者。是故多歡喜。念諸佛大法者。略說諸佛四十不共法。一自在飛行隨意。二自在變化無邊。三自在所聞無礙。四自在以無量種門知一切眾生心。如是等法後當廣說。念必定諸菩薩者。若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入法位得無生法忍。千萬億數魔之軍眾不能壞亂。得大悲心成大人法。不惜身命為得菩提勤行精進。是念必定菩薩。念希有行者。念必定菩薩第一希有行令心歡喜。一切凡夫所不能及。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行。開示佛法無礙解脫及薩婆若智。又念十地諸所行法。名為心多歡喜。是故菩薩得入初地名為歡喜。問曰。有凡夫人未發無上道心。或有發心者未得歡喜地。是人念諸佛及諸佛大法。念必定菩薩及希有行亦得歡喜。得初地菩薩歡喜。與此人有何差別。答曰。
菩薩得初地 其心多歡喜
諸佛無量德 我亦定當得
得初地必定菩薩念諸佛有無量功德。我當必得如是之事。何以故。我以得此初地入必定中。餘者無有是心。是故初地菩薩多生歡喜。餘者不爾。何以故。餘者雖念諸佛。不能作是念。我必當作佛。譬如轉輪聖子生是轉輪王家。成就轉輪王相。念過去轉輪王功德尊貴。作是念。我今亦有是相。亦當得是豪富尊貴。心大歡喜。若無轉輪王相者無如是喜。必定菩薩若念諸佛及諸佛大功德威儀尊貴。我有是相必當作佛。即大歡喜。餘者無有是事。定心者深入佛法心不可動。復次菩薩在初地念諸佛時。作是思惟。我亦不久當作利益諸世間者及念佛法。我亦當得相好嚴身成就佛不共法。隨諸眾生所種善根心力大小而為說法。又我已得善法滋味。不久當如必定菩薩游諸神通。又念必定菩薩所行之道。一切世間所不能信。我亦當行。如是念已心多歡喜。餘者不爾。何以故。是菩薩入初地故。其心決定願不移動求所應求。譬如香象所作唯有香象能作。餘獸不能。是故汝所說者。是事不然。復次菩薩得初地無諸怖畏故心多歡喜。若怖畏者心則不喜。問曰。菩薩無何等怖畏。答曰。
無有不活畏 死畏惡道畏
大眾威德畏 惡名毀呰畏
系閉桎梏畏 拷掠刑戮畏
無我我所故 何有是諸畏
問曰。菩薩何故住初地無不活畏。答曰。有大威德故。能堪受故。大智慧故。知止足故。作是念。我多修福德。有福之人衣服飲食。所須之物自然即至。如昔劫初大人群臣士民請以為王。若薄福德者。雖生王家以身力自營。衣食尚不充足。何況國土。菩薩作是念。我多修福德。如劫初王自然登位。我亦如是。亦當復得如是事故。不應有不活畏。復次人雖薄福有堪受力。勤修方便能生衣食。如經說。以三因緣得有財物。一者現世自作方便。二者他力作與。三者福德因緣。我能堪受難成之事。現世亦有方便力故。不應有不活畏。有智之人少設方便能得自活。能求佛道智慧分今已有之。是智慧利能得自活也。不應有不活畏。復次菩薩作是念。我住世間。世間有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如是八事何得無也。不應以不得故有不活畏。復次是菩薩以知足故好丑美惡隨得而安。不應有不活畏。若不知足者。設得滿世間財物。意猶不足。如說。
若有貧窮者 但求於衣食
既得衣食已 復求美好者
既得美好者 復求於尊貴
既得尊貴已 求王一切地
設得盡王地 復求為天王
世間貪慾者 不可以財滿
若知足之人。得少財物。今世後世能成其利。是菩薩樂佈施故。具足智慧故。多能發起不貪善根。若不樂施若多作眾惡。以慳貪愚癡因緣故。增益慳貪不善根。無厭足法屬於慳貪。是故菩薩多發不貪善根故知足。知足故無不活畏。復次無死畏者。多作福德故。念念死故。不得免故。無始世界習受死法故。多修習空故。菩薩作是念。若人不修福德則畏於死。自恐後世墮惡道故。我多集諸福德。死便生於勝處。是故不應畏死。如說。
待死如愛客 去如至大會
多集福德故 捨命時無畏
復作是念。死名隨所受身。末後心滅為死。若心滅為死者。心念念滅故皆應是死。若畏死者心念念滅皆應有畏。非但畏末後心滅。亦應當畏前心盡滅。何以故。前後心滅無有差別故。若謂畏墮惡道故畏末後心滅者。福德之人不應畏墮惡道。如先說。我當受念念滅故。於末後心滅。不應有死畏。復作是念。我於無始世界往來生死受無量無邊阿僧祇死法。無有處所能免死者。佛說生死無始。若人於一劫中死已積骨高於雪山。如是諸死不為自利不為利他。我今發無上道願。為欲自利亦為利他故。勤心行道有大利故。云何驚畏。如是菩薩即捨死畏。復次作是念。今此死法必當應受無有免者。何以故。劫初諸大王。頂生喜見照明王等有三十二大人相莊嚴其身。七寶導從天人敬愛。王四天下常行十善道。是諸大王皆歸於死。復有蛇提羅諸小轉輪王。自以威力王閻浮提。身色端正猶如天人。於色聲香味觸自恣無乏。所向皆伏無有退卻善通射術。是諸王等霸王天下人民眷屬皆不免死。又諸仙聖迦葉憍瞿摩等行諸苦行得五神通。造作經書皆不免死。又諸佛辟支佛阿羅漢。心得自在離垢得道。皆為死法之所磨滅。一切眾生無能過者。我發無上道心不應畏死。又為破死畏故。發心精進自除死畏亦除於他。是故發心行道。云何於死而生驚畏。菩薩如是思惟無常即除死畏。復次菩薩常修習空法故。不應畏死。如說。
離死者無死 離死無死者
因死有死者 因死者有死
死成成死者 死先未成時
無有決定相 無死無成者
離死有死者 死者應自成
而實離於死 無有死者成
而世間分別 是死是死者
不知死去來 是故終不免
以是等因緣 觀於諸法相
其心無有異 終不畏於死
無惡道畏者。菩薩常修福德故。不畏墮惡道。作是念。罪人墮惡道。非是福德者。我乃至一念中。不令諸惡得入。而於身口意常起清淨業。是故我得無量無邊功德成就。如是大功德聚。云何畏墮惡道。復次菩薩一發心為利安一切眾生故。大慈悲所護故。住四功德處。得無量功德。度一切惡道。何以故。是心勝一切聲聞辟支佛。如淨毘尼經中。迦葉白佛言。希有世尊。善說菩薩以是薩婆若多心能勝一切聲聞辟支佛。我成就如是大功德。住如是大法。云何當畏墮於惡道。復作是念。我無始已來。往來生死墮諸惡道受無量苦。不為自利亦不利他。我今發無上大願。為欲自利亦為利他。先來墮惡道無所利益。今為利益眾生故。設墮惡道不應有畏。復次實行菩薩發如是心。假令我於阿鼻地獄一劫受苦然後得出。能令一人生一善心。積集如是無量善心。堪任受化令發三乘。如是教恆河沙等眾生聲聞乘。恆河沙等眾生辟支佛乘。恆河沙等眾生髮大乘。然後我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尚不應退沒。何況我今修集無量無邊功德遠離惡道。菩薩如是思惟。何得有惡道畏。復次如叫喚地獄經中說。菩薩答魔言。
我以佈施故 墮在叫喚獄
所受我施者 皆生於天上
若爾猶尚應 常行於佈施
眾生在天上 我受叫喚苦
菩薩如是等種種因緣。能遮惡道畏。無有大眾畏者。成就聞慧思慧修慧故。又離諸論過咎故。是菩薩建立語端所說無失。能以因緣譬喻結句不多不少無有疑惑。言無非義無有諂誑。質直柔和種種莊嚴。易解易持義趣次序。能顯己事能破他論離四邪因具四大因。如是等莊嚴言辭。大眾中說無有所畏。無惡名畏呵罵畏者。不貪利養故。身口意行清淨故。無有系閉桎梏考掠畏者。無有罪故。慈愍一切眾生故。忍受一切眾苦惱故。依止業果報故。我先自作今還受報。是菩薩以如是等因緣故。無有不活等畏。復次樂觀一切法無我。是故無一切怖畏。一切怖畏皆從我見生。我見皆是諸衰憂苦之根本。是菩薩利智慧故。如實深入諸法實相故則無有我。我無故何從有怖畏。問曰。是菩薩云何無有我心。答曰。樂空法故。菩薩觀身離我我所故。如說。
我心因我所 我所因我生
是故我我所 二性俱是空
我則是主義 我所是主物
若無有主者 主所物亦無
若無主所物 則亦無有主
我即是我見 我物我所見
實觀故無我 我無無非我
因受生受者 無受無受者
離受者無受 云何因受成
若受者成受 受則為不成
以受不成故 不能成受者
以受者空故 不得言是我
以受是空故 不得言我所
是故我非我 亦我亦非我
非我非無我 是皆為邪論
我所非我所 亦我非我所
非我非我所 是亦為邪論
菩薩如是常樂修空無我故。離諸怖畏。所以者何。空無我法能離諸怖畏。故菩薩在歡喜地。有如是等相貌。
淨地品第四
問曰。菩薩已得初地。應云何修治。答曰。
信力轉增上 深行大悲心
慈愍眾生類 修善心無倦
喜樂諸妙法 常近善知識
慚愧及恭敬 柔軟和其心
樂觀法無著 一心求多聞
不貪於利養 離姦欺諂誑
不污諸佛家 不毀戒欺佛
深樂薩婆若 不動如大山
常樂修習行 轉上之妙法
樂出世間法 不樂世間法
即治歡喜地 難治而能治
是故常一心 勤行此諸法
菩薩能成就 如是上妙法
是則為安住 菩薩初地中
菩薩以是二十七法淨治初地。信力增上者。信名有所聞見必受無疑。增上名殊勝。問曰。有二種增上。一者多二者勝。今說何者。答曰。此中二事俱說。菩薩入初地。得諸功德味故信力轉增。以是信力籌量諸佛功德無量深妙能信受。是故此心亦多亦勝。深行大悲者。愍念眾生徹入骨髓故名為深。為一切眾生求佛道故名為大。慈心者。常求利事安隱眾生。慈有三種。後當廣說。修善心無倦者。善法名可親近修習能與愛果。修如是法時心不懈墮。善法因緣名四攝法十善道六波羅蜜菩薩十地等及諸功德。喜樂妙法者。常思惟修習深得法味久則生樂。如人在花林與愛色相娛樂。常近善知識者。菩薩有四種善知識。後當廣說。此中善知識者。諸佛菩薩是。常以正心親近能令歡悅。慚愧名為喜羞恥。恭敬名念其功德尊重其人。柔軟名其心和悅同止安樂樂觀法者。法名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空無相無作等。以正憶念常觀此法。無著者。著名心歸趣三有。是眾生所歸。有人言。五欲諸邪見是所歸趣。何以故。眾生心常繫著故。菩薩利智心無貪著。一心名貴重佛法心無餘想。求多名聞者。佛說九部經。能盡推尋修學明瞭若少不盡。不貪利養者。利名得飲食財物等。養名恭敬禮拜施設床座迎來送去。菩薩應以是事施與眾生不自貪著。姦欺名斗秤邪偽衣物不真。諂名心不端直。誑名五邪命法。一名矯異。二名自親。三名激動。四名抑揚。五名因利求利。矯異者。有人貪求利養故。若作阿練若著納衣。若常乞食若一坐食。若常坐。若中後不飲漿。受如是等頭陀行。作是念。他作是行。得供養恭敬。我作是行或亦得之。為利養故改易威儀名為矯異。自親者。有人貪利養故。詣檀越家語言。如我父母兄弟姊妹親戚無異。若有所須我能相與。欲有所作我能為作。我不計遠近能來問訊。我住此者正相為耳。為求供養貪著檀越。能以口辭牽引人心。如是等名為自親。激動者。有人不計貪罪欲得財物。作得物相如是言。是缽好若衣好若戶鉤好若尼師檀好。若我得者則能受用。又言。隨意能施此人難得。又至檀越家作是言。汝家羹飯餅肉香美。衣服復好。常供養我。我以親舊必當見與。如是示現貪相。是名激動抑揚者。有人貪利養故語檀越言。汝極慳惜。尚不能與父母兄弟姊妹妻子親戚。誰能得汝物者。檀越愧恥俛仰施與。又至餘家作是言。汝有福德受人身不空。阿羅漢常入出汝家。汝與坐起語言作是念想檀越或生是心。更無餘人入出我家必謂我。是名為抑揚。因利求利者。有人以衣若缽僧伽梨若尼師檀等資生之物。持示人言。若王王等及餘貴人與我是物。作是念。檀越或能生心。彼諸王貴人尚能供養。況我不與是人。因以此利更求餘利故名因利求利。是故應當遠離如此諂偽。不污諸佛家者。何等為污諸佛家。有人言。若人發求無上道心已。後迴向聲聞辟支佛道。不能住世繼三寶種。是名污諸佛家。是義不然。何以故。是人能度生死。又得諸無漏根力覺道。亦是佛子。云何言污諸佛家。如經說。佛告比丘。汝是我子。從我心生口生得法分者。又聲聞人言諦捨滅慧處。名諸佛家。何以故。從是四事出生諸佛故。若污此四法名污諸佛家。是故若人虛妄慳貪狂亂愚癡。是污佛家。若正行此四。則不污諸佛家。有人言。六波羅蜜是諸佛家。從此生諸佛故。若違此六事。是污佛家。有人言。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方便為父。是名諸佛家。以此二法出生諸佛。若違此法是污佛家。復次偈中自說污不污相。所謂不毀戒不欺佛。若受佛戒不能護持則欺諸佛。是污佛家。何以故。受戒時生佛家中。破戒則欺諸佛。名污佛家。問曰。必定菩薩有破戒耶。答曰。不斷煩惱是事可畏未久入必定菩薩或有破戒。如大勝佛法中說。難陀故破戒。我說此事猶以為畏。但以經有此說。信佛語故心則信受。若受戒不破不欺諸佛。名為不污佛家。復次戒名三學。戒學心學慧學。破此學名污佛家。如法受戒而後毀破名為欺佛。如是二句各有義趣。欺佛者。空自發願不如說行。欺誑眾生是名欺佛。復次一切法中不如說行。名為欺佛。堅住薩婆若不動如大山者。是菩薩一切發願求薩婆若種種因緣。乃至大地獄苦心不移動。如須彌山王吹不可動。常修轉上法者。從初發心常求索勝法。入初地中更修上法。如是展轉心無厭足。樂出世間法不樂世間者。世間法名隨順世間事增長生死。六趣三有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諸煩惱有漏業等出世間法名隨所用法能出三界。所謂五根五力七覺八道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空無相無作解脫門戒律儀多聞無貪恚癡善根厭離心不放逸等。是菩薩利根故。不樂世間虛妄法。但樂出世間真實法。即治歡喜地。難治而能治者。治名通達無礙。如人破竹初節為難餘者皆易。初地難治治已餘皆自易。何以故。菩薩在初地。勢力未足善根未厚。修習善法未久故。眼等諸根猶隨諸塵心未調伏。是故諸煩惱猶能為患。如人勢力未足逆水則難。又此地中魔及魔民多為障礙故。以方便力勤行精進。是故此地名為難治。如是信力轉增上為首。不樂世間法為後。修此二十七法。治菩薩初歡喜地。是故說菩薩應常修行此法。修行名一心不放逸。常行常觀除諸過惡。故名為治。如人所行道路治令清淨。是諸法不但修治初地。一切諸地皆以此法。問曰。汝已說得初地方便及淨治法。菩薩云何安住而不退失。答曰。常行成就。如是信力轉增上等法。名為安住初地。菩提名上道。薩埵名深心。深樂菩提故名為菩提薩埵。復次眾生名薩埵。為眾生修集菩提故名菩提薩埵。上法者。信等法能令人成佛道故名為上法。
釋願品第五
已說入初地方便及淨治法。菩薩因願故得入諸地。又成就信力增上等功德故安住其地。今當分別此願。
願供養奉給 恭敬一切佛
願皆守護持 一切諸佛法
此是諸菩薩初願。從初發心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其中間所有諸佛。盡當供養奉給恭敬。供養名花香瓔珞幡蓋燈明起塔廟等。奉給名衣服臥具所須之物。恭敬名尊重禮拜迎來送去合掌親侍。復次以小乘法教化眾生名為供養。以辟支佛法教化眾生名為奉給。以大乘法教化眾生名為恭敬。是第一願。護持一切諸佛法者。菩薩作是念。一切過去未來現在十方三世諸佛法我應守護。問曰。過去諸佛已滅法亦隨滅。未來諸佛未出法亦未有。尚無初轉法輪。何況餘法。云何當得守護。正可守護現在諸佛法。以諸佛現在故。答曰。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法。皆是一體一相。是故若守護一佛法。則為守護三世諸佛法。如經說。佛告諸比丘。毘婆尸佛法出家受戒著衣持缽禪定智慧說法教化亦如我也。是故汝難不然。是第二願也。復次。
諸佛從兜術 退來在世間
乃至教化訖 永入無餘界
處胎及生時 出家趣道場
降魔成佛道 初轉妙法輪
奉迎諸如來 及於餘時中
願我悉當得 盡心而供養
諸佛始從兜術天上退下世間。終至無餘涅槃。於其中間入胎時大設供養。及生時出家趣道場。降魔王成佛道轉法輪奉迎如來。餘時者。現大神通人天大會廣度眾生。爾時當以華香幡蓋伎樂歌頌稱讚。出家受法如說修行。以第一供養之具供養諸佛。是第三願。復次。
願教化眾生 令悉入諸道
教名教他以善法。化名遠離惡法。我當以此二法令無量阿僧祇眾生。住聲聞辟支佛道。是第四願。復次。
願一切眾生 成就佛菩提
有人向聲聞 辟支佛道者
是人修集聲聞辟支佛法未入法位。我當教化令趣佛道。有人不向聲聞辟支佛道。我當教化令向無上佛道。有人向無上佛道者。我當示教利喜令其功德轉更增益。如是教化一切眾生。是第五願。復次。
願使一切法 信解入平等
一切法者。凡所有法。度法非度法。攝覺意法。非攝覺意法。助道法非助道法。聖道所攝法非聖道所攝法。應修法不應修法。應近法不應近法。應生法不應生法。生法不生法。現在法非現在法。因緣生法非因緣生法。因緣法非因緣法。從思惟生法不從思惟生法。麁法細法。受法不受法。內法外法。內入所攝法非內入所攝法。外入所攝法非外入所攝法。五陰所攝法非五陰所攝法。五受陰所攝法非五受陰所攝法。四諦所攝法非四諦所攝法。助世法非助世法。依貪法依出法。顛倒法非顛倒法。變法非變法。悔法非悔法。大法小法。受處法非受處法。可斷法不可斷法。知見法不知見法。有漏法無漏法。有系法無系法。有淨法無淨法。有上法無上法。有覺法無覺法。有觀法無觀法。可喜法不可喜法。相應法不相應法。有分別法無分別法。行法無行法。有緣法無緣法。有次第法無次第法。可見法不可見法。有對法無對法。可見有對法不可見無對法。有相法無相法。可行法不可行法有為法無為法。險法非險法。有本法無本法。有出法無出法。眾生法非眾生法。苦者法非苦者法。惱法非惱法。有法非有法。逆法非逆法。樂報法非樂報法。苦報法非苦報法。憶生法非憶生法。智首行法非智首行法。信首行法非信首行法。思惟首行法非思惟首行法。願首行法非願首行法。色法非色法。教法非教法。變化法非變化法。如意遊行法非如意遊行法。欲本法非欲本法。因善法非因善法。因善根法非因善根法。定法非定法。身法非身法。口法非口法。意法非意法。有對觸生法非有對觸生法。意觸生法非意觸生法。惡法非惡法。善法非善法。能生法非能生法。念念滅法非念念滅法。攝聚法非攝聚法。明分法非明分法。因法非因法。緣法非緣法。因緣法非因緣法。因生法非因生法。有因法非有因法。一法異法。滅法非滅法。攝根法非攝根法。共心法非共心法。心法非心法。心數法非心數法。共觸五法非共觸五法。共得十六法非共得十六法。細法麁法。迴向法非迴向法。善法不善法。無記法見諦所斷法思惟所斷法不斷法。學法無學法。非學非無學法等。無量千萬種諸法。皆令入空無相無作門平等無二。以信解力故。是第六願。復次。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