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全書卷下

淨土果證

王龍舒雲。東晉遠法師。倡首修淨土。迨後王敏仲侍郎及錢塘陸居士。遍集感應事蹟。凡二百餘傳。皆鏤板流傳。今不及盡載。取其齋戒修者。及中人修者。及罪惡人修者。及疾苦中修者。愚復附入近代所耳聞目擊。其中各有奇驗異應者錄之。所以發人之信心也。

沙門往生類

慧遠祖師

晉慧遠。雁門樓煩人。博綜六經。尤善莊老。聞安法師講般若經。豁然大悟。因剃染事之。太元六年。過潯陽。見廬山間曠。可以息心。遂感山神現夢。一夕雷雨。材木自至。刺史桓伊。乃為建殿。名曰神運。以慧永先住西林。故號東林焉。遠住東林三十年。跡不入俗。克志西方。與高僧鉅儒百四十人。結為淨社。蓮漏六時。禮誦不輟。遠澄心觀想。初十一年。三睹聖相。沉厚不言。後十九年七月晦夕。方從定起。見阿彌陀佛。身滿虛空。圓光之中。無量化佛。觀音勢至。侍立左右。又見水流光明。分十四支。一一支水。洄注上下。演說妙法。佛告遠曰。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後七日當生我國。又見佛馱耶舍。慧持。慧永。曇順。劉遺民等。在佛之側。向前揖遠曰。法師之志在吾先。何來之遲也。遠目見分明。與其徒言之。且曰。始吾居此十一年。幸三睹聖相。今復見之。吾生淨土決矣。次日寢疾。至七日端坐入寂。年八十二。時義熙十二年。八月六日也。

慧永

晉慧永。河內人。十二出家。既而與遠公。同依安法師。太元初。駐錫廬山。刺史陶范。舍宅為西林。以居之。絕志塵囂。標心安養。後義熙十年示疾。忽斂衣求屣欲起。眾驚問。答曰。佛來迎我。言訖而化。異香七日方滅。唐玄宗追諡覺寂大師。

曇順

晉曇順。黃龍人。幼從羅什法師。講釋群經。什嘆曰。此子奇器也。後入廬山。修淨業。時寧蠻校尉劉遵孝。創寺江陵。延順經始。盛弘念佛三昧。宋元嘉二年。別眾坐逝。異香滿室焉。

僧睿

晉僧睿。冀州人。遊學諸方。遠歷天竺。還關中。從羅什法師。稟受經義。後預廬山蓮社。宋元嘉十六年。忽告眾曰。吾將行矣。面西合掌而化。眾見睿榻前一金蓮華倏爾而隱。五色香煙。從其房出。

道昞

晉道昞。穎川人。幼師遠公。通經律。言與行合。念佛三昧。究心無間。義熙十四年。豫章大守王虔。入山謁。敬請紹遠師入席。眾咸宗仰。元嘉十二年。集眾念佛。就座而化。

道敬

晉道敬。琅玡人。祖凝之刺江州。因從遠公出家。年十七。博通經論。日記萬言。篤志念佛。蚤夜弗替。宋永初元年。謂眾曰。先師見命。吾其行矣。端坐唱佛而化。眾見光明滿室。彌時方滅。

佛馱跋陀羅

晉佛馱跋陀羅。此雲覺賢。迦維衛國人。甘露飯王之裔也。年十六。博學群經。深達禪律。姚秦沙門智嚴至西域。要師達長安。演法東宮。與羅什法師。上下論議。後入廬山。預遠公蓮社。譯出觀佛三昧諸經。宋元嘉六年。念佛而化。

僧濟

晉僧濟。入廬山。從遠公學。遠嘆曰。紹隆大法。其在爾乎。後疾篤。誠期淨土。遠遺燭一枝曰。汝可運心安養。濟執燭憑幾。停想無亂。又集眾諷淨土經。五更。濟以燭授弟子元弼。令隨眾行道。頃之覺自秉一燭。乘空而行。見阿彌陀佛接置於掌。遍至十方。歘然而覺。且悲且慰。自省四大。了無疾苦。明夕忽起立。目逆虛空。如有所見。須臾還臥。容色愉悅。謂旁人曰。吾行矣。右脅而逝。時方炎暑三日。而體不變。異香郁然。

慧恭

晉慧恭。豫章酆城人。與慧蘭僧光等同學。蘭光繫念淨土。臨終皆有奇應。又五年。恭病篤。雨淚叩頭。誓心安養。念不少間。見阿彌陀佛。以金台相迎。恭乘其上。又見蘭等於台上光明中。告曰。長老受生。已居上品。吾等不勝喜慰。恨五濁淹延相依之晚耳。恭欣然奮迅而逝。

慧虔

晉慧虔。少出家。戒行精確。義熙年中。投山陰嘉祥寺。苦身率眾。後寢疾。屬想安養。祈誠觀音。北寺有淨嚴尼者。宿德篤行。夜夢觀音從西郭門入。清輝妙狀。光映日月。幢幡華蓋。七寶莊嚴。尼驚異。作禮。問大士何往。答雲。往嘉祥迎虔公耳。虔疾雖困。神色如常。侍者皆聞異香。泊然而化。

智仙

晉智仙法師。號真教。住白蓮寺十三年。西向十念。十二時不暫廢。一夕微疾。命觀堂行人。誦彌陀經。未終卷。安然坐脫。

慧通

晉慧通。從涼州慧紹禪師。諮受禪法。祈心安養。微疾。於禪定中。見一人形甚端嚴。語通雲。良時至矣。俄而見阿彌陀佛。光明燁然。定起以告同學。安然而化。異香三日乃歇。

法琳

晉法琳。臨邛人。專精戒品。止成都靈建寺。修淨業。常持彌陀觀音二經。轉誦之時。輒見一偉貌沙門屹然在前。建武二年。寢疾。注念西方。禮懺不息。見諸賢聖皆集。合掌而逝。

曇鑒

宋曇鑒。平生片善。迴向西方。誓願見佛。一日定中。見阿彌陀佛。水灑其面曰。滌汝塵垢。浴汝心念。及汝身口皆悉嚴淨。又於瓶中。出蓮華一枝授之。定起乃與寺僧敘別。夜漸深。獨步廊下念佛。至五鼓。其聲彌厲。及明。弟子依常問訊。趺坐不動。就而視之。逝矣。

僧柔

齊僧柔。學方等諸經。惟以淨業為懷。卒之日。見化佛千數。室內外俱聞異香。向西敬禮而化。

慧光

齊慧光。居洛陽。著華嚴涅槃十地等疏。妙盡權實之旨。一日有疾。見天眾來迎。光曰。我所願歸安養耳。已而淨土化佛。充滿虛空。光曰。惟願我佛攝受。遂我本願。即彈指罄咳。言氣俱盡。

慧進

南齊楊都僧慧進。年四十餘。居高座寺。誓誦法華。執卷病生。乃發願造百部。以懺業障。化錢造畢。病亦隨愈。願以造經功德。迴向淨土。忽空中有聲雲。汝事已辦。願亦已遂。其生淨土。非汝而誰。進答曰。進不敢以冀上品。但下品之下。亦無退轉矣。齊明三年。年八十。無疾而卒。

道珍法師

梁道珍法師。講涅槃經。天監中。憩錫廬山。慕遠公淨業。禪坐中忽見。海上數百人。乘寶舫前邁。師問何之。答曰。往極樂國。因求附載。報雲。法師雖善講涅槃經。然未誦彌陀經。豈得同往。師遂廢講。念佛誦彌陀經。歷年不輟。將終四七日前夜四鼓。見西方銀台來至。空中皎如白日。聲雲。法師當乘此台。往生時。眾咸聞天樂。異香數日不散。

神鸞

後魏曇鸞。少游五台。感靈異出家。而性嗜長生。受陶隱君仙經十卷。後遇菩提流支。乃問曰。佛有長生不死術乎。支笑曰。長生不死。吾佛道也。乃授十六觀經曰。學此則三界無復生。六道無復往。其為壽也。河沙劫石。莫能比焉。此吾金仙氏之長生也。鸞大喜。遂焚仙經而修淨業。寒暑疾痛。曾無少懈。魏主號為神鸞。一夕室中見梵僧謂曰。吾龍樹也。久居淨土。以汝同志。故來相見。鸞自知時至。集眾教誡曰。勞生役役。其止無日。地獄諸苦。不可以不懼。九品淨業。不可以不修。因令弟子高聲念佛。西向稽顙而終。眾聞天樂自西而來。良久乃已。

智者大師

隋智顗。號智者大師。姓陳氏。穎川人。目有重瞳。孩幼見佛即禮。逢僧必拜。十八出家。於果願寺。誦法華經。兼通律藏。往大蘇山。禮慧思禪師。師一見乃曰。昔日靈山同聽法華。今復來矣。因授與法華三昧。三七日身心豁然。晚入天台。降魔進行。化緣既息。於新昌大石像前。示疾告滅。弟子請問生方。乃曰。吾諸師友侍從觀音。皆來迎我。臨終說諸法門。令唱無量壽佛。乃顧大眾。合掌讚曰。四十八願莊嚴淨土。華池寶樹。易往無人。火車相現。一念改悔。尚得往生。況戒定熏修。聖行道力。功不唐捐。言訖稱三寶名。如入三昧。

法喜

隋法喜。常行方等懺法。忽一雉索命。有神人呵曰。法師當往生淨土。豈償汝命。後於病中。發願以一生行業。迴向西方。至心念佛。即見佛菩薩來迎。端坐而化。

道喻

隋道喻。居開覺寺。念阿彌陀佛。日夜不廢。造像僅三寸。後於定中見佛。謂曰。汝造我像何小。喻曰。心大即大。心小即小。言訖見像身。遍滿虛空。告曰。汝當澡浴清淨。明星出時。我來迎汝。至時。果見佛來。光明滿室。遂坐而化。

智舜

隋智舜。入廬山。踵遠師淨業。大業初。講觀經畢。即示疾。見鸚鵡孔雀念佛法僧。出微妙音。告弟子曰。我今日往生矣。安然而逝。

慧海

隋慧海。住江都安樂寺。善經論。精誠念佛。有僧道銓者。至自齊州。齎阿彌陀佛像。微妙工巧。世所未有。問之則雲。此天竺雞頭摩寺五通菩薩。乘空往彼安樂世界。圖繪而來。海感慶逢遇。虔篤禮敬。乃睹神光照爍。於是模寫懇苦。願生彼國。後微疾。夜忽起。依常面西。禮竟跏趺。至曉而逝。儼然如生。

二沙彌

隋汶州二沙彌。同志念佛。長者忽亡。至淨土。見佛白言。有小沙彌同修。可得生否。佛言。由彼勸汝。汝方發心。汝今可歸。益勤淨業。三年之後。當同來此。至期。二人俱見佛來。大地震動。天華飄舞。一時同化。

善導和尚

唐善導。貞觀中。見西河綽禪師淨土九品道場。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餘行業。迂僻難成。惟此法門。速超生死。於是篤勤精苦。若救頭然。每入佛堂。合掌胡跪。一心念佛。力竭不休。雖寒冰亦須流汗。以表至誠。出即為眾演說淨土。三十餘年。不暫睡眠。護持戒品纖毫不犯。飲食衣服有餘。並以迴施。好食送大廚供眾。粗惡自食。諸有嚫施。用寫阿彌陀佛經十萬餘卷。畫淨土變相三百餘壁。見壞寺及塔。皆悉修營。然燈續明。每歲不絕。三衣瓶缽。不使人持洗。不與眾同行。恐談世事。妨修行業。展轉相授。有誦彌陀經十萬至五十萬遍者。有念佛日課萬聲至十萬聲者。得念佛三昧往生者。不可勝紀。或問導雲。念佛得生淨土否。答雲。如汝所念。遂汝所願。於是導自念阿彌陀佛一聲。則有一道光明。隨其口出十聲。以至百聲。光明亦如此。其勸化偈云。漸漸雞皮鶴髮。看看行步躘蹱。假饒金玉滿堂。難免衰殘老病。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後謂人曰。此身可厭。吾將西歸。乃登寺前柳樹。投身而逝。高宗皇帝知其事。賜寺額為光明。

智欽

唐智欽。專習禪業。又禮念萬五千佛名。乃至百遍。後於柳州阿育王塔前。然一臂求生淨土。弟子僧護。夜半見庭前。光照異常。因問何人秉炬。凡三問。空中聲曰。來迎欽禪師耳。護急啟窗。見佛身光明幡華寶蓋。滿虛空中。欽隨佛冉冉而去。

五會法師

唐法照。大歷二年。止衡州雲峰寺。慈忍戒定。為時所宗。嘗於缽內。睹五色雲。有梵剎。曰大聖竹林寺。後詣五台見異光。果得竹林寺。入講堂。則文殊在西。普賢在東。萬眾圍繞。而為說法。照作禮問曰。末代凡夫。未審修何法門。文殊告曰。諸修行門。無如念佛。我以念佛。得一切種智。又問當云何念。曰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毋令斷絕。決定往生。後臘月朔。在華嚴院淨業道場。方憶二大士記我往生。乃一心念佛。忽見梵僧佛陀波利謂曰。汝華台已就。後三年華開矣。至期謂眾曰。吾行矣。端坐而逝。師嘗於湖東寺。開五會念佛。感祥雲寶閣。睹阿彌陀佛。及二菩薩身滿虛空。又於并州五會念佛。感代宗皇帝宮中聞念佛聲。遣使追尋。乃見師勸化之盛遂詔入京。教宮人念佛。亦及五會。號五會法師。

台岩康法師

唐少康。縉雲仙都人。十五通法華楞嚴。貞元中。因詣洛陽白馬寺。見殿中文字放光。探之則善導和尚西方化導文也。師祝曰。若於淨土有緣。當更放光。言已光明閃爍。師曰。劫石可磨。我願無易矣。遂至長安光明寺善導和尚影堂瞻禮。忽聞空中謂曰。汝依我教。廣化有情。他日功成。必生安養。乃適新定乞錢。誘小兒念佛。念佛一聲。與錢一文。年餘無少長貴賤。見師者皆稱阿彌陀佛。念佛之聲。盈滿道路。又於烏龍山。建淨土道場。每陞座高聲唱佛。眾見一佛從其口出。十聲則有十佛。若連珠狀。師曰汝見佛者。必得往生。時眾數千。有不見者。悲傷自責。因倍精進。後二十一年。十月三日。囑道俗曰。當於淨土。起欣樂心。於閻浮提。起厭離心。汝曹此時見我光明。真我弟子。遂放異光數道而逝。塔於檯子岩。號台岩法師。

自覺

唐自覺。住真州。常發願。願因觀音。得見阿彌陀佛。於是鑄觀音像。高四十九尺。既成。祝願。夜三更忽有金光二道。阿彌陀佛自光中而下。二大士左右隨之。佛垂手摩覺頂曰。守願勿易。利物為先。寶池生處。孰不如願。後十一年。七月望夕。見一人形似天王。雲間現身。謂覺曰。安養之期至矣。即於觀音像前。趺坐而化。

善胄

唐善胄。瀛州人。武德三年病革。謂門人曰。吾一生正信。不慮淨土不生。即令拂拭房宇。燒香嚴待。病久委臥。忽起坐合掌。語侍人曰。安置世尊令坐。又自陳懺悔。良久曰。世尊去矣。低身似送。因臥曰。向者阿彌陀佛來。汝等還見否。不久吾當去耳。少頃而逝。

懷玉

唐懷玉。台州人。注想淨業。近四十年。布衣一食。常坐不臥。誦彌陀經三十萬遍。日課佛號五萬聲。天寶元年。念佛間。忽見佛菩薩。滿虛空中。有一人手擎銀台。前以示玉。玉曰。吾一生念佛。本望金台。何為不然。聖眾遂隱。玉彌加精進。至三七日。向擎台者。復來告雲。師以精進。得升上品。上品往生。必先見佛。可趺坐以俟佛來。未旋踵間。異光滿室。又三日。異光再發。謂弟子曰。若聞異香。我報身即盡。次日書偈云。清淨皎潔無塵垢。蓮華化生為父母。我經十劫修道來。出示閻浮厭眾苦。一生苦行超十劫。永離娑婆歸淨土。偈畢香氣四來。弟子有見。佛與二菩薩。共乘金台。台旁千百化佛。自西而下迎玉。玉恭敬合掌。含笑長歸。

道昂

唐道昂。魏郡人。師靈裕法師。常於寒陵山寺。講華嚴地論。稽洽博詣。志結四方。願生安養。後自知命極。預期八月。人未之測也。至八月朔日。無所患。問齋時至未。即升高座。身含奇相。爐發異香。引四眾受菩薩戒。詞理切至。昂舉目高。視見天眾。繽紛管弦。嘹喨告眾曰。兜率陀天迎我。然天道乃生死根本。由來非願常祈心淨土如何。此誠不果遂耶。言訖。天樂還滅。便見西方香華伎樂。充塞如雲。飛湧而來。旋環頂上。舉眾皆見。昂曰。今西方靈相來迎。事須願往。但見香爐墜手。即於高座而逝。足下有普光堂等字。遐邇驚嘆。

道綽

唐道綽。并州汶水人。十四出家。習經論。晚事瓚禪師學禪。又篤志神鸞淨土之業。有僧定中見綽數珠。如七寶大山。平居為眾。講無量壽觀經。將二百遍。人各掐珠。口稱佛號。或時散席。向彌林谷。六時敬禮。初不廢缺念佛。日以七萬為限。貞觀二年。四月八日。歸寂。聞而赴者。滿於山寺。見化佛住空。天華下散焉。

惟岸

唐惟岸。并州人。專修十六觀。因出見觀音勢至二菩薩。現於空中。良久不滅。岸頂禮雨淚。而嘆曰。幸由肉眼。得見聖容。所恨後世無傳。忽有二人。自稱畫工。未展臂間。聖相剋就。已而人亦不見。弟子怪而問之。岸曰。此豈畫工哉。又曰。吾今往生。誰偕行者。小童子云。願從師往。岸曰。可歸告父母。父母聞而笑罵之。子乃歸寺。香湯沐浴於阿彌陀佛像前。趺坐而化。岸撫其背曰。小子何乃先去。遂索筆焚香。向所畫菩薩前。作偈云。觀音助遠接。勢至輔遙迎。寶瓶冠上顯。化佛頂前明。俱游十方剎。持華候九生。願以慈悲手。提獎共西行。遂令弟子助聲。念佛仰目。西顧而亡。

啟芳圓果

唐啟芳。圓果。汾州人。時有并州僧炫初。念慈氏。期上生內院。年九十。遇道綽禪師。得聞淨土。始迴心念佛。日禮千拜。後有疾。告弟子曰。阿彌陀佛授我香衣。觀音勢至示我寶手。言訖而逝。七日異香不散。二師目擊斯事。乃於悟真寺。共折楊枝於觀音手中。祝曰。若於淨土有緣。當七日不萎。至期益茂。芳果慶忭。精心觀想淨土。於觀想中。同覺身臨七寶池。池間有大寶帳。見觀音勢至。坐二大寶蓮華。下有蓮華。瀰漫千萬。阿彌陀佛從西來。坐一最大蓮華。迭出光明相照。芳果禮佛問雲。閻浮眾生。依經教念佛。得生此否。佛雲。如念我名。皆生我國。無有一人念而不生者。又聞釋迦世尊。與文殊菩薩。以梵音聲。稱讚淨土。前又有大殿。殿有三道寶階。第一純是白衣。第二僧俗相半。第三唯僧無俗。佛指謂芳果曰。此皆南閻浮提念佛眾生。遂生於此。芳果既寤。歷與其徒言之。後五月。二人無病。遽聞鐘聲。他人不聞。芳果雲。鐘聲乃我事。俱時化去。

辯才

唐辯才。襄陽人。潛修淨土。二十年未嘗自稱。獨與護戎任公善。謂之曰。才必生淨土。期在十年。一日令弟子。報任公曰。向所期已。及任公至才曰。吾去矣。趺坐而化。眾聞仙樂西來。異香散漫。

法祥

唐法祥。住楊都大興國寺。三十年修安養之業。凡有饒益。必用迴向。因疾。弟子聞祥稱佛聲甚厲。又見房西壁。有光若鏡。現淨土相。頻伽鼓翼。乃倏然而化。

大行

唐大行。居泰山。修普賢懺法三年。感大士現身。晚歲入大藏。陳願隨手取卷。得彌陀經。晝夜誦詠。至三七日。睹琉璃地上佛及二大士現身。僖宗皇帝聞其事。詔入內。賜號常精進菩薩。後一年。琉璃地復現。即日而終。異香經旬。肉身不壞。

明瞻

唐明瞻。晚歲克志安養。或譏其遲暮。瞻曰。十念功成。猶得見佛。吾何慮乎。後因疾。於興教寺具齋。別道俗時。僕射房玄齡杜如晦皆與焉。日過午。整威儀念佛。遽曰。佛來矣。二大士亦至。竦身合掌而化。

志通

石晉志通。鳳翔人。因見智者大師淨土儀式。不勝欣忭。自是不向西唾。不背西坐。專心念佛。後見白鶴孔雀。成行西下。又見蓮華開合於前。通雲。白鶴孔雀。淨土境也。蓮華光相。受生處也。淨土現矣。乃起禮佛而終。茶毗有五色祥雲。環覆火上。舍利鱗砌於身。

永明壽禪師

錢氏。吳越禪師。延壽。本丹陽人。後遷餘杭。少誦法華。初為縣衙校。多折官錢。勘之止是買放生命。罪當死。引赴市曹。錢忠懿王使人探之。若顏色變即斬之。不變來奏。臨斬。顏色不變。乃貸命。遂為僧。參天台韶國師。發明心要。於禪觀中。見觀音。以甘露灌其口。乃獲辨才。下筆盈卷。著萬善同歸集宗鏡錄共數百卷。嘗中夜見。普賢蓮華忽然在手。因思宿願未決。登智者岩作二鬮。一曰一心禪定。一曰萬行修淨土。冥心精禱。七拈皆得淨土。於是一意專修。後住永明。日課利益一百八事。夜往別峰。行道念佛。旁人時聞螺貝天樂之音。忠懿王嘆曰。自古求西方。未有如此之專切者也。乃立西方香嚴殿。以成其志。開寶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眾。趺坐而化。茶毗畢。為一塔。有僧每日繞塔禮拜。人問其故。僧雲。因病至陰府。命未盡。放還。見殿左有僧像一軸。閻羅王自來頂拜。問此是何人。主吏雲。杭州永明寺壽禪師也。凡人死者。皆經此處。唯此人不經此處。已於西方極樂世界上品上生。王敬其人。供養於此。以此見精修西方者。為陰府所重。

省常法師

宋省常。錢塘顏氏子。十七出家受具。戒行謹嚴。通大乘起信。習天台止觀。續廬山遠公遺風。淳化中。住杭州西湖昭慶寺。專修淨業。結淨行社。相國向公王文正公旦為社首。士大夫與會者。凡百二十人。皆自稱淨行弟子。一時比丘殆千人焉。師乃發誓願雲。我與一千大眾。始從今日。發菩提心。窮未來際。行菩薩行。願盡此報身。以生安養國。翰林承旨宋白撰碑。翰林學士蘇易簡作淨行品序。至謂。予當布發以承其足。剜身以請其法。猶尚不辭。狀元孫何題社客於碑陰。孤山圓法師撰師行業。天禧四年。正月十二日。端坐念佛。有頃厲聲唱雲。佛來也。泊然而化。

淨觀

宋淨觀。住嘉禾寂光庵。修淨土懺法十餘年。謂弟子曰。我後二十七日行矣。至期。二日前。見紅蓮華。次日又見黃華滿室。皆有化生孩兒。坐於華上。仙帶結束三日入龕端坐。命眾念佛。頃之脫去。

慈雲懺主

宋遵式。台州臨海縣人。學行高古。名冠兩浙。專志安養。嘗行般舟三昧九十日。苦學嘔血。入道場。兩足皮裂。以死自誓。忽如夢中。見觀音垂手指。其口引出數蟲。又指端出甘露注其口。覺身心清涼。疾遂愈。著淨土決疑行願及淨土懺法。行於世。天聖間。將化之日。炷香禮佛。願諸佛證明。往生安養。至晚坐脫。人見大星隕於靈鷲峰。時號慈雲懺主雲。

潞府宗坦疏主

宋宗坦。潞州黎城人。申姓。年十六。落髮受具。少通義學。垂五十年。名播講林。晚於唐鄧汝穎之間。講淨土觀經。勸人念佛。求生安養。聽者如雲。皆稟淨業。政和四年。四月二十七日。夢阿彌陀佛。告曰。汝說法止六日。當生淨土。覺而白眾曰。吾修求安養。似得因緣。相應適來。佛告。我得生淨土。敢不信乎。次日雖覺不豫。講唱不輟。五月四月丑时。自知時至。乃鳴鐘集眾。告曰。因緣聚散。固當有時。淨土勝緣。惟憑時刻。幸望大眾。念佛助往。言訖坐滅。滿空雷鳴。白雲覆地。三日方歇。師先有瑪瑙數珠一串。臨終盤於指上。眾人竟不能取。

慈照宗主

宋子元。號萬事休。平江昆山茅氏子。母夜夢佛入門。次旦遂生。因名佛來。十九歲落髮。習止觀。一日定中聞鴉聲悟道。乃有頌曰。二十餘年紙上尋。尋來尋去轉沉吟。忽然聽得慈鴉叫。始信從前錯用心。於是利他心切。慕遠公蓮社遺風。普勸念佛。受持五戒。一不殺。二不盜。三不淫。四不妄。五不酒念。阿彌陀佛五聲。以證五戒。普結淨緣。欲令世人淨五根。得五力。出五濁也。乃撮集大藏要言。編成白蓮懺儀。為法界眾生。晨朝懺悔。祈生安養。四十六歲。障臨江州逆順境中。未嘗動念。乾道二年。高宗詔至德壽殿。演說淨土法門。賜號慈照宗主。三月二十三日。於鐸城倪建宅。告諸徒曰。吾化緣已畢。時當行矣。言訖。合掌辭眾。奄然示寂。二十七日茶毗。舍利無數。塔於松江吳覺昌宅。來賜最勝之塔。

法持

宋法持。居化度寺。修彌陀懺願。促閻浮之壽。早生安養。後小疾。雨淚悲號。祈垂接引。厲聲念佛不絕。忽見佛身丈六。立於池上。即自言曰。我已得中品生。西向而化。

本如

宋本如。號神照。住東山承天寺。與郡守張郇結社。一日昇座說法。與眾訣別。退而坐逝。時江上漁人。見雲端有僧西去。明年啟塔。顏貌如生。蓮華產於塔前。

基法師

宋基法師。學於寶雲。住太平興國寺。精意念佛。一日示疾。為弟子廣談玄旨。眾忽見西方現光。空中奏樂。師曰。阿彌陀佛與二大士俱至。即右脅向西而化。門人夢阿彌陀佛授記為超世如來。或夢師坐青蓮華台者。法智禪師嘆曰。臥病談玄。臨終見佛。是可敬也。

若愚

宋若愚。居雲川仙潭。建無量壽閣。勸道俗念佛。精勤三十年。與道潛則章二師為友。潛能詩近名。愚與章惟務實行。將順世。夢神人告曰。汝同學則章得普賢行願三昧。已生淨土。彼正待汝。愚乃沐浴更衣。命眾諷觀經。端坐默然。忽雲。淨土現前。吾當行矣。書偈而化。偈曰。空裡千華羅網。夢中七寶蓮池。踏得西方路穩。更無一點狐疑。

守真

宋守真。永興人。講起信論法界觀。常於中夜。結無量壽佛往生秘密印。繫念西方。一夕天曉。自覺身登淨土。舉目見佛。因俯伏像前。忽曰。四十八願能度我者。乃持香華。入殿供養。就坐而化。

有嚴

宋有嚴。住台州赤城崇善寺。依神照學天台教。晚年結茆樝木之下。號曰樝庵。平生篤修淨業。有懷安養故鄉詩。為時所傳。建中靖國元年。夏四月。將終。見寶池大蓮華。天樂四列。乃作餞歸淨土詩。示眾。後七日跏趺而化。塔上有光如月。三夕方隱。

師讚

宋師讚。雍州人。為僧童。年十四念佛不絕。忽遇疾。暴亡。俄而復甦。謂師及父母曰。阿彌陀佛來。此兒當隨行。鄰人見空中寶台五色異光。向西而沒。

智廉

宋智廉。居上虞化度寺。初遍參宗門。晚節一意西方。慶元改元。秋八月。別眾曰我夢中見阿彌陀佛。大眾圍繞說法。佛雲。諸善人等。當須專心淨業。來生我國。我見勝相。往生必矣。乃書偈曰。雁過長空。影沉寒水。無滅無生。蓮華國裡。書畢。回身向西。結印而逝。

智深

宋智深。號慈川。學於海月。歸嘉禾。開長堂。供眾二十年。專志念佛。常以淨業化人。得往生者甚眾。忽示疾。客至問安。談論如常。時客方出門。即遷化。人見紫雲向西而沒焉。

宗利

宋宗利。居新城碧沼。修念佛三昧者十年。後入道味山。築庵。名曰一相。越十五年。忽謂弟子曰。吾見碧蓮華。遍滿空中。三日復曰。佛來矣。即書偈云。吾年九十頭雪白。世上應無百年客。一相道人歸去來。金台坐斷乾坤窄。奄然而化。

齊玉

宋齊玉。號慧覺。初於霅川寶藏寺。建淨土會。後住上竺。夜半頂彌陀像。行道念佛。一日謂首座曰。床前多寶塔現。非吾願也。所欲則淨土耳。可為我集眾念佛。首座鳴鐘。僧至將百餘。玉雲。今已見佛。端坐而逝。

處謙

宋釋處謙。精修淨土。一夕誦彌陀經畢。稱讚淨土。告眾曰。吾以無生而生淨土。如入禪定。奄然而化。

圓照本禪師

宋宗本。常州無錫人。初參天衣懷禪師。念佛有省。後遷淨慈。奉詔入東京慧林寺。召對延和殿。稱旨。平居密修淨業。雷峰才法師神遊淨土。見一華殊麗。問之。曰待淨慈本禪師耳。又資福曦公。至慧林禮足。施金而去。人詰其故。曰吾定中見金蓮華。人言。以俟本公。又蓮華無數。雲以待受度者。或有萎者。云是退墮人也。有問。師傳直指。何得蓮境標名。答曰。雖在宗門。亦以淨土兼修耳。後臨終安坐而逝。謚圓照禪師。

清照律師

宋慧亨。住武林延壽寺。初依靈芝習律。專修淨業六十年。每對人。必以念佛為勸。建寶閣。立三聖像。最勝殊特。有江自任者。忽夢寶座從空而下云。亨律師當升此座。適社友孫居士。預啟別亨。即在家作印而化。師往炷香。歸而謂其徒曰。孫君已去。吾亦行矣。乃集眾念佛。為說偈曰。彌陀口口稱。白毫念念想。持此不退心。決定生安養。端坐而化。號清照律師。

晞湛

宋晞湛。山陰人。少為儒生。忽厭世出家。與瑩行人。建無量壽佛殿於阮杜。專修淨業。坐不背西。久之常見佛及二菩薩相。一夕面西念佛。正坐凝然。作印而化。

藏法師

宋僧藏。汾州人。一生不受道俗禮拜。專修淨土。將終。天樂次第來迎。皆不赴。及西方佛至。別眾而化。

孤山圓法師

宋智圓。居西湖孤山。廣解諸經。刻心淨土。造彌陀疏及西資鈔。勸發往生。將終。以陶器合瘞。後十五年。積雨山頹。啟視陶器。形質儼然。爪髮俱長。

喻彌陀

宋思淨。姓喻氏。錢塘人。自號淨土子。早侍瑛法師講法華。後專念佛。暇則畫佛像。凡畫必於淨室寂想。見彌陀光明。乃下筆。紹興丁巳歲。端坐七日。一心念佛。漠然化去。

太微

宋太微。兒時投錢塘法安法師出家。初授彌陀經。便能背誦。及受具。扄門念佛。精進不怠。常縱步後山。忽聞笛聲。豁然開悟。因畜一笛自娛。有凌監簿者。同志淨業。稱微為淨土鄉長。一日叩門曰。淨土鄉弟相見。微曰。明當相見於淨土。今誦佛正冗耳。翌朝人怪其不赴粥。往視之。見笛缽禪椅已焚。跏趺地上而化。

久法華

宋可久。居明州。常誦法華。願生淨土。時號久法華。元祐八年。年八十一坐化。越三日。還謂人曰。吾見淨土境。與經符契。蓮華台上俱標合生者名。一金台標成都府廣教院勳公。已生其中。一標明州孫十二郎合生其中。一標可久。一銀台標明州徐道姑。言訖。復化去。五年徐道姑亡。異香滿室。十二年孫十二郎亡。天樂迎空。皆如久所云。

用欽

宋用欽。居錢塘七寶院。依大智學律。聞大智示眾曰。生弘毗尼。死歸安養。出家學道能事斯畢。即標心淨土。一志不退。日課佛三萬。嘗神遊淨土。見佛大士種種異相。謂侍者曰。吾明日西行矣。即集眾念佛。黎明合掌西望。跏趺而化。

善住

元善住。字雲屋。蘇人。掩關六時念佛。病久不易。終時異香滿室。有安養傳谷響集。行世雲。

妙文

元妙文。蔚州孫氏子也。九歲出家。十八受具。二十一抵京。依大德和尚。學圓頓教。十有一年。始出世。縱無礙辨。若峽倒川奔。及乎閑居簡默。言不妄發。其涵養沖挹。無慾速不躁進。大類如此。世祖召見。顧謂侍臣曰。此福德僧也。詔居寶集。年逾八十。專修念佛三昧。延祐六年。預知時至。命諸弟子。高稱彌陀佛號。面西趺坐。手結三昧印。泊然而蛻。

性澄

元性澄。字湛堂。俗姓孫。會稽人。母姜氏。夢日輪從空而墮。遂生師。四歲常戲筆為佛像。授以佛經。即能成誦。至元丙子。投石門殊律師祝發。受具戒。習天台教觀。至治辛酉。驟召入京。駕幸文殊閣。引見問勞。賜無量壽佛等經。丞相東平忠獻王。請陞座說法。事聞。寵賚尤渥。賜號佛海大師。晚還越之佛果。篤志淨土。修一心三觀者七晝夜。屢感瑞應。一日月旦。眾以常儀問訊。師遽曰。煩點視衣缽。用表無常。眾為念佛。止曰。佛須自念。明晨卻送別。黎明眾集。端坐而逝。

盤谷

元盤谷。海鹽人。狀貌不揚。而志氣超邁。博覽經史。性耽山水。至元中。歷游五台峨眉伏牛少室諸名山。嘗雲。足跡半天下。詩名滿世間。時駙馬高麗沈王。聞師德望。聘講華嚴於抗之慧因寺。師展四無礙辨。七眾傾服。王大悅。後至松郡構精舍。勤修淨業。日課彌陀佛號。年七十餘。無疾。預告以時。端坐而寂。

必才

元必才。字大用。姓屈氏。台州臨海人。母趙氏。嗜善崇佛。才娠十月。母夢梵僧振錫入堂。覺而生。師七歲善屬句。脫口而就。年十二。挾冊從江西瞿法師祝發。進具戒。凝重沉默。觀行精勤。孜孜進修。無斯須懈。接人以慈。誨人無倦。順帝特賜佛鑒圓照之號。一日忽覺頭目岑然。即謂眾曰。吾緣盡矣。乃焚香。面西端坐。高聲念佛。盡一晝夜。又告眾曰。汝等勿謂修持無驗。吾淨土緣熟。三昧現前矣。即索浴更衣為書。以別相識。遂合掌而逝。茶毗。有五色光。自龕中發。火餘。舌根如紅蓮。齒牙若珂貝。舍利滿地。眾取之。一時俱盡。

旨觀主

元旨觀主。字別宗。杭人。戒德甚嚴。創觀室於龍山之陽。修行念佛三昧。雖避兵竄逐。亦不暫廢。臨終無疾沐浴端坐而化。

祖輝

元祖輝。住四明郡城佛閣。逢人但云。阿彌陀佛說亦說不得。人因號說不得和尚。鄞縣尉王用享夫婦敬事之。一日詣其家別雲。吾明日行矣。及明。眾集。即入龕端坐。求甘瓜。啖盡一枚。念佛而化。

楚琦

明楚琦。蜀人。篤信西方。因抵燕京。聞樓鼓聲。大徹。洪武初。三詔。說法京都。皇情大悅。後築室號西齋。一意淨業。嘗見大蓮華。充滿世界。彌陀在中。眾聖圍繞。將示寂。書偈示眾曰。吾行矣。人問何生。答曰西方。又問。西方有佛。東方無佛耶。乃厲聲一喝。泊然而化。

寶珠

明寶珠。常游杭郡嘉禾間。冬夏一衲。乞食自活。宿無恆居。平時惟念佛不絕口。人喚之。才應對。即連聲念佛。更無雜語。後於海門寺。忽若癲狂者。將半月餘。僧呵曰。爾平生實行。當與世人作眼目。何得乃爾。珠曰。既如是吾行矣。索浴畢。安然而化。

慧日

明慧日。號東溟。姓賈氏。即宋相賈似道之諸孫。似道謫戍時。師尚幼。志求出家。年二十二。從柏子庭講檯教。洞了大義。至正間。下天竺災。元臣高納麟。請師新之。順帝聞。特賜慈光妙應普濟之號。至洪武二年。召見奉天殿。朱顏白眉。備奏稱旨。太祖顧謂僧眾曰。爾等學佛者。如金剛楞伽心經。皆攝心之要典。何不質諸白眉法師。自後召見。但以白眉呼之。五年辭歸上竺。日修彌陀懺。以臻淨業。十二年七月之夕。夢青蓮華。生方池中。芬芳襲人。寤告眾曰。吾生淨土之祥見矣。後四日趺坐合爪而寂。世壽八十有九。

真青

明真青。湘潭羅氏子。生而穎異。十五補邑弟子員。十九出家。參無字話。聞舟觸岸聲有省。後遷華頂天柱峰。修大小彌陀懺。密持梵網心地品及十六觀經為常課。一夕夢。琳宮綺麗。寶樹參差。見彌陀三聖。師方展拜。旁有沙彌。授與一牌。書曰戒香熏修。萬曆癸巳正月。忽抱疾。遂囑弟子曰。吾淨土緣熟。聖境冥現。當於二十九日告終。至夕乃起。別眾曰。吾即逝矣。眾請曰。和尚往生九品奚居。曰中品中生也。胡不上品生耶。曰吾戒香所熏。位止中品。言畢。泊然而化。

蓮池大師

明蓮池大師。字佛慧。姓沈氏。仁和世族子。幼英敏。年十七補邑庠試。輒冠諸生。然志在出世。每書生死事大四字於案。三十一投西山性天理和尚。剃度受具。歷諸方。遍參知識。北遊五台。感文殊放光。過東昌。忽有省。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擲戟渾如夢。魔佛空爭是與非。隆慶辛未。乞食梵村。見雲棲山水幽寂。遂倚壁危坐。絕糧七日。土人陳如玉等為結茅。以棲之。村多虎。屢苦傷人。師諷經施食。虎患遂息。歲亢旱。村民堅請禱雨。師擊木魚。循田念佛。時雨隨註。如足所及。眾感異之。相與肩木荷鋤。競辟其地。得碣礎。曰。此伏虎禪師雲棲寺故趾也。願為師新之。不日成蘭若。自是四方學徒日進。六時觀念。中夜警策。初師從參究念佛得力。遂崇淨土一門。著彌陀疏鈔十萬餘言。更錄古德機緣吃緊語。編為禪關策進。以示參究之訣。蓋顯禪淨雙修之義也。又精嚴律制。為第一行。著沙彌要略具戒便蒙梵網經疏發隱等。以發明之。師道風日播。朝野感化。慈聖皇太后。見師放生文。甚嘉嘆。遣內侍。齎紫袈裟齋資。往供問法要。師以偈答之。將入寂。預於六月中旬。入城。別諸弟子。不欲明言。近乎捏怪。但云。吾將他往。還山連下堂供眾雲。此處吾不住。將他往矣。眾罔測。常規設盂蘭盆。師曰。今歲我不與會矣。有簿記。師密題雲。雲棲寺直院僧代蓮池和尚追薦沈氏先宗。後閱簿。方見始知其預留此別語也。七月朔晚入堂。囑大眾曰。明日要遠行。我言眾不聽。直待一撞一跌。才信我也。眾留之。師作三可惜。十可嘆。以警眾。次夜入丈室。因示微疾。瞑目無語。眾請。城中諸弟子至。師開目雲。大眾老實念佛。言訖。命移坐向西。念佛趺坐而逝。先是漏語見大蓮華。終亦不能秘其往生之驗雲。時萬曆乙卯。七月四日午時也。世壽八十有一。師自卜寺在嶺下。遂奉全身塔焉。世稱蓮宗八祖。

佛石

明佛石。別號法雨老人。錢塘戴氏子。母夢僧以伽黎覆體而生。襁褓惡聞腥膻。十四投禮淨明禪師剃染。十八受戒於蓮池大師。歷游講肆。習天台教觀。甲午。謁紫柏禪師於金陵。親承授記。臨行囑師云。良賈深藏。還武林。即攜一傘。肩一蒲團。入山為深藏計。行至十八澗中。林壑幽異。師快甚。遂縛傘於短松。蒲團趺坐。抵暮。二虎咆哮。繞師不去。師囑曰。此地我若有緣。汝須速去。言訖。虎即點頭。拽尾而去。於是誅茆壘石。構一小蓬。名流緇侶。相繼踵至。一日掘地。得殘碑斷礎。知為古理安寺。因重建焉。師性孤卓。不動世緣。晚歲謝客。避居峰頂。構一室開一壙曰。吾生可棲。死可葬。崇禎九年。七月十五日。忽示微疾。時值新秋。謂弟子曰。今日晴朗。吾欲遠去。弟子曰。師方病。欲何往。師曰。汝謂吾病耶。扶杖出寢室。盥沐趺坐。集眾囑付後事。適有蔡居士至。師撫掌笑曰。居士證明。餘不及待也。弟子請留偈。師走筆書曰。一句彌陀五十年。分明掘地討青天。而今好個真消息。夜半鐘聲到客船。書畢。顧視左右。投筆而逝。

祖香

明祖香。江西新喻人。於山東龍潭寺。精修淨業。有居士王傑者。築庵延之。未幾語傑雲。某日當歸家。眾苦留。香雲。歸安養家耳。及期敷座。西向坐逝。舉龕入山。化火自焚。

具宗

大清釋具宗。無錫人。講天台止觀。及念佛三昧。誨人不倦。 順治己亥間。示疾。約時沐浴。但著一履。密表隻履歸西之意。誦彌陀經畢。念阿彌陀佛十聲。舉筆書大字雲。廓落靈虛。無往來處。擲筆而去。趺坐三日。顏色不變。感不信向者。迴心奉佛。

新[、/(、*、)]

大清新[、/(、*、)]。諱大真。童身出家武林蓮居庵。受紹覺師之法。行般舟三昧。終時諸弟子夜同夢見。滿空天神執持香華。唱雲。迎新[、/(、*、)]大師。生西方也。及旦弟子聚而候之。師身康念佛。相見如常。過三日午時。忽坐化。

林谷

大清林谷。紹興人。住羅山之西南。破衲麻鞋。唯勸人念佛為要。至終時。見白雲立佛來迎而化。土人改其庵。曰白雲。

道樞

大清道樞。仁和人。每講經。以天台宗旨為大綱。勸人以念佛工夫為前矛。平居勇猛念佛。不勤世緣。 順治乙未年。夢偕神僧。登玉屏峰頂。丙申六月。微疾。二十六日。蚤語眾曰。吾夜夢。神僧來迓。豈即昔之登玉屏峰者耶。至戌時。忽見幡蓋盈空。蓮華布地。即趺坐合掌。朗誦法華經題七遍。念彌陀佛號百餘聲。安詳而逝。顏色不變。龕幾間馥馥。若有異香。

萬緣

大清萬緣。俗姓喬。長興人。為人愚鈍。平日詈之弗嗔。譽之弗喜。專持彌陀佛號數十年。 康熙二年六月。無疾。忽自縛草龕。有殷任之者。素與師善。謂曰。師既縛龕。我往蘇賣茶。歸當為置褥。師曰。承汝盛心。恐不及待。至九月初一日。微疾。但飲白水。初六日午時。自入草龕。趺坐而逝。先年往生喬忠我。即其族也。

本沖

大清杭郡張家寺禪師。本沖。素專法席。開道群蒙。

康熙十一年九月。示疾。旋迴首。有頃復甦。謂大眾曰。我平日缺念佛功夫。今去無坐位。汝等當助我念佛。眾為合掌稱念。逾時而逝。觀此則知念佛法門超凡入聖。利益非常。斷斷不可須臾緩矣。寶蓮道人特錄。以垂確證。後學切當猛然篤信。真實禮誦。毋視念佛為等閑。

王臣往生類

烏萇國王

烏萇國王。萬機之暇。雅好佛法。嘗謂侍臣曰。朕為國王。雖享福樂。不免無常。聞西方淨土可以棲神。朕當發願。求生彼國。於是六時行道念佛。每供佛飯僧。王及夫人躬自行膳。三十年不廢。臨崩容色愉悅。化佛來迎。祥瑞不一。

宋世子

宋魏世子。父子三人俱修西方。惟妻不修。有女。十四死。七日更生。啟母雲。兒見西方。七寶池上。父兄三人已有蓮華。沒當生彼。母獨無是。以暫歸相告。幸母留意。母感女言。頓發信心。念佛不倦。後命終。亦生安養雲。

劉遺民參軍

晉劉程之。彭城人。少孤。事母以孝聞。自負其才。不侶流俗。初為府參軍。即隱去。謝安劉裕交薦不就。旌其號。曰遺民。入廬山。依遠公。共修淨土。專坐禪。作觀想法。方半歲。即於定中。見佛光照地。皆作金色。居山十五年。又見阿彌陀佛身紫金色。玉毫光照。垂手下接。以臨其室。遺民慰幸悲泣。自陳曰。安得如來為我摩頂。以衣覆我。佛乃為摩其頂。引袈裟以覆之。他日又見。身入七寶大池蓮華。青白相間。其水湛湛如無邊岸。中有一人。項有圓光。胸有卍字。指池水曰。八功德水。汝可飲之。遺民飲水。甘美盈口。及寤猶覺異香發於毛孔。乃告眾曰。吾淨土之緣至矣。廬阜諸僧皆來會。遺民對佛像。焚香再拜。祝曰。我以釋迦遺教故。知有阿彌陀佛。此香當先供養釋迦如來。次供阿彌陀佛。及法華會中佛菩薩眾。以至十方佛菩薩眾。願令一切有情。俱生淨土。祝畢。與眾話別。面西端坐。斂手氣絕。年五十九。時義熙六年也。

張抗學士

晉張抗。積善。向佛誓課大悲心陀羅尼十萬遍。願生西方。年六十餘寢疾。一心念佛。謂家人云。西方淨土只在堂屋西間之內。阿彌陀佛坐蓮華上。翁兒在蓮華池金沙地上。禮佛嬉戲。言訖。良久念佛而逝。翁兒乃孫子名。方三歲而亡矣。

馬子云縣尉

唐馬子云。舉孝廉。為涇邑尉。押租赴京。遭風舟溺。被系。乃專心念佛。五年遇赦。入南陵山寺隱居。一日謂人曰。吾一生精勤念佛。今西方業成。行且往生安養。明日沐浴新衣。端坐合掌。異香滿戶。喜曰。佛來迎我。言已而逝。

白居易少傅

唐白居易。官中大夫太子少傅。舍宅為香山寺。號香山居士。晚歲患風痹。出俸錢三萬。繪西方極樂世界一部。依正莊嚴。悉按無量壽經。靡不曲盡。頂禮發願。以偈讚曰。極樂世界清淨土。無諸惡道及眾苦。願如我身老病者。同生無量壽佛所。又前答李觀察詩云。近有人從海上回。海山深處見樓台。中有仙童開一室。皆言此待樂天來。吾學空門不學仙。恐君此語是虛傳。海山不是吾歸處。歸即應歸兜率天。

(此詩乃中年所作樂天一生精究內典。勤修上乘。一心超脫輪迴。往生淨土。彼時李師稷觀察浙東。有一商客。在李所治明州。同眾下海。遭風飄蕩。到一大山。瑞雲奇花。白鶴異樹。盡非人間所見。山側有人迎。問道。是何等人。來得到此。商客具言。隨風飄到。岸上人道。既到此地。且系定了船上岸。來見天師。同舟人膽小。不敢上去。只有這個商客。跟將上去。岸上人領到一所在。儼似大寺觀一般。商客隨了。這人依路而進。見一道士。鬚眉皆白。兩旁侍衛數十人。坐大殿上。對商客道。你本中國人。與吾地有緣。方得到此。此山即塵世所傳蓬萊山也。既到此地。可要各處看看去麼。商客口稱要看。道士即命左右。引他宮內遊觀。玉台翠樹。光彩奪目。有數十處院宇。多有名號。只有一院。關鎖得緊。在門縫裡。窺進去。只見滿庭都是奇花。堂中設一虛座。座中有裀褥。階下香煙瀰漫撲鼻。商客問道。此是何處。卻如此空鎖著。那人答道。此乃是白樂天前生所住之院。樂天今在中國未來。故關閉在此。商客胸中原曉得白樂天。是白侍郎之號。便把這些去處光景。一一記著。別了那人。走下船來。隨風使帆。不及十日。已到越中海岸。商客將所看之景。備細來稟。知李觀察。李公盡錄其所言。書報白公。白公看罷。笑道。我修淨業多年。西方是我世界。豈復往海外山中。去做神仙耶。故將此兩首絕句。回答李公。以示專修禪門捷徑。不復更思篷萊仙島。識者咸謂。白公脫屣煙埃。投棄軒冕。一種非凡氣骨。想來定是謫仙。但今生更加精進。一心信向西方。直當超脫玄門。徑往極樂世界。所不待言矣。附記於此。以為白公宿根之證雲)。

江公望司諫

宋江公望。釣台人。官諫議。蔬食清修。述菩提文念佛方便文。以勸道俗。有子早亡。託夢雲。大人修道。功業已成。冥府有金字額。題雲。嚴州府江公望。身居言責。志慕苦空。躬事熏修。心無愛染。動靜不違佛法。語默時契宗風。名已脫乎閻浮。身必歸於淨土。宣和末。知廣德軍。一旦無疾。面西端坐而化。

葛繁大夫

宋葛繁。澄江人。少登科第。官至朝散。凡公署私居。必營淨室。設佛像。嘗人室禮誦。舍利從空而下。平時以淨業。普勸道俗。多服其化。有僧定中神遊淨土。見繁在焉。後無疾。面西端坐而化。

張迪助教

宋張迪。錢塘人。官助教。從圓淨律師。受菩薩戒。諮問淨業法門。篤志修持。誓生安養。每念佛時。揚聲勇猛。至失音猶不已。一日謂圓淨曰。定中見白色頻伽鳥飛舞於前。又三年。西向端坐。念佛而化。

王仲回司士

宋王仲回。官光州司士參軍。問無為子楊公曰。經中教人求生淨土。而祖師云。心是淨土。不必更求。如何。楊公答曰。試自忖量。若在佛境。則無淨無穢。何用求生。若未出眾生境。安可不至心念佛。捨穢土而求生淨土乎。司士感悟。欣躍而去。後二年。楊公守丹陽。忽夢司士雲。向蒙指示。今已得生。特來致謝。數日而訃至。言司士七日前預知時至。與宗黨言別而化。正感夢時也。

李秉中官

宋李秉。紹興中官也。領御藥院。初學禪於淨慈輝公。有省。晚閱龍舒淨土文。遂日課佛號。與閣長元美殿長林師文等數十人。結淨會於傳法寺。忽有疾。夢阿彌陀佛。以金圓光戴其首。越七日。又見金光滿房。乃囑別親屬。端坐結印而終。

胡闉宣義

宋胡闉。官宣義。平日雖信佛乘。而未諳淨土。年八十四疾革。其子迎清照律師。乞垂示誨。照謂闉曰。公知安身立命處否。闉曰。心淨則佛土淨。照曰。公自度平昔時中有雜念染污否。闉曰。既處世間。寧無雜念。照曰。如是則安得心淨土淨。闉曰。一稱佛名。云何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照曰。阿彌陀佛以弘誓願。塵劫修行。威德廣大。光明神力不可思議。是以一稱其名。滅無量罪。猶如赫日消於霜雪。復何疑哉。闉遂省悟。即日延僧念佛。次日照復至。闉曰。師來何暮。二大士降臨已久。照於是率眾。厲聲念佛。闉乃合掌而逝。

文彥博潞公

宋文潞公。諱彥博。平生慕道甚力。專念阿彌陀佛。期生淨土。晨香夜坐。未嘗少廢。每發願曰。願我嘗精進。勤修一切善。願我了心宗。廣度諸含識。每見一切人。則勸以念佛。於京師與淨嚴法師。集十萬人。為淨土會。如如居士有頌讚曰。知公膽氣大如天。願結西方十萬緣。不為一身作活計。大家齊上渡頭船。臨終安然。念佛而化。

馬圩侍郎

宋馬圩。厥祖忠肅公。守杭日。慈雲懺主教令念佛。舉家宗奉。圩至心念佛。二十五年。崇寧小疾。易衣坐逝。有氣如青蓋。出戶騰空而去。家人皆夢。圩往生上品。

鐘離少師

宋鐘離瑾。提刑浙西日。遇慈雲懺主。遂篤信淨土。後知開封。出則盡瘁國事。入則不寐念佛。年夜促家人。起索浴更衣坐逝。舉家見瑾乘青蓮。仙樂迎引西去。

閻邦榮承務

宋閻邦榮。池州人。二十年持往生咒念佛。將終。家人夢。佛放光迎榮。及曉。榮西向趺坐。忽起行數步。立化。

王衷朝散

宋王衷。嘉禾人。結社西湖。不問賢愚貴賤僧俗。但願往生者。普請入社。有勸修文。行世。後無疾。西向坐化。

鐘離景融大夫

宋鐘離景融。官朝請大夫。常誦觀經。念佛不輟。掛冠。結茅儀真東園側。嘗曰。不識彌陀彌陀。更在西方外。識得彌陀。彌陀秪在自己家。一夕命僧妙應。誦普賢行願品。炷香敬聽。兩手作印而化。

錢象祖郡守

宋錢象祖。號止庵。守金陵日。以淨土真修為念。常於鄉州。建接待十處。皆以淨土極樂等名之。創止庵高僧寮。為延僧談道之所。自左相辭歸。益進淨業。嘉定四年二月。微疾。書偈曰。菡萏香從佛國來。琉璃地上絕纖埃。我心清淨超於彼。今日遙知一朵開。後三日。僧有問疾者。公曰。我不貪生。不怖死。不生天。不為人。惟求生淨土耳。言訖。跏趺而逝。後有人夢空中雲。錢丞相已生西方蓮宮。為慈濟菩薩。

梅汝能縣令

宋梅汝能。常熟人。仕至縣令。有志淨業。忽夢。僧授紙百幅。鑿破為二八字。以問東靈照師。曰二八十六也。豈十六觀經之謂乎。適一僧以經與之。忽不見。由是誦經念佛。自名為往生。以見志。因邑中生公造丈六彌陀像。乃施錢百萬。為之妝飾。殿前池中忽湧一雙頭白蓮。其華百葉。當年冬。無疾而終。

昝定國學諭

宋昝定國。號省齋。為州學諭。常念佛。讀淨土諸經。每月三八。集僧俗。諷經念佛。嘉定四年。夢青衣童告曰。佛令召君。三日當生彼國。至日沐浴更衣。念佛坐化。

馮濟川諫議

宋馮楫。號濟川。遂寧人。由太學登第。初訪道禪林。晚年專崇淨業。作西方文彌陀懺儀。後以給事中。出帥瀘南。率道俗作繫念會。及知邛州。於後廳設高座。望闕肅拜。著僧衣登座。謝官吏。橫拄杖。按膝而化。

王敏仲侍郎

宋王古。字敏仲。東都人。官禮部侍郎。慈仁愛物。深契禪宗。又悟淨土法門之勝。著直指淨土決疑集三卷。平生精勤念佛。數珠未嘗去手。行住坐臥。悉以西方淨觀。為佛事。有僧神遊淨土。見古與葛繁同在焉。往生有明驗矣。

蘇軾學士

宋蘇軾。號東坡。官翰林學士。南遷日。畫彌陀像一軸。行且佩帶。人問之。答曰。此軾生西方公據也。母夫人程氏歿。以簪珥遺貲。命工胡錫。繪彌陀像。以薦往生。因獻頌曰。佛以大圓覺。充滿河沙界。我以顛倒想。出沒生死中。云何以一念。得往生淨土。我造無始業。本從一念生。既從一念生。還從一念滅。生滅滅盡處。則我與佛同。如投水海中。如風中鼓橐。雖有大聖智。亦不能分別。願我先父母。在處為西方。所遇皆極樂。人人無量壽。無性亦無來。

張無盡丞相

宋張商英。初以夫人向氏激發。留神內典。號無盡居士。嘗著發願文雲。思此世界。五濁亂心。無正觀力。無了因力。自性惟心。不能悟達。謹遵釋迦世尊金口之教。專念阿彌陀佛。求彼世尊願力攝受。待報滿時。往生極樂。如順水乘舟。不勞自力而至矣。

韋文晉觀察

宋韋文晉。立行孤潔。建淨業道場。普度含識。六月某日。忽面西跏趺合掌。念佛而化。異香內外皆聞。

賈純仁郡倅

宋賈純仁。霅川人。官郢州倅。潛心淨業。長齋念佛。因微疾。西向宴坐而逝。頂上白光圓相。異香滿室。經宿不散。

吳信叟進士

宋吳子才。字信叟。致仕之後。預作一棺。夜臥其中。令童子擊棺而歌曰。吳信叟歸去來。三界無安不可住。西方淨土有蓮胎。及早回頭歸去來。自亦從而和之。緣熟時無疾而化。

張掄都憲

宋張掄。官兩浙都總官。期生淨土。刻勵念佛。闔門長幻。靡不從化。鑿池栽蓮。日率妻子。課佛萬遍。孝宗皇帝親書蓮社二字賜焉。

朱綱少府

明朱綱。京都人。業儒。中鄉舉。三上春官不第。乃就職官二府。致任。專修淨土。日課佛三萬。十五年無少怠倦。臨終坐榻上。兩手擎珠。念佛不輟。異香滿室。乃雲佛來也。連聲稱念而逝。

戴百戶

明戴百戶。前衛世襲也。與陶百戶。共辦事。巡撫標下。時錢塘江有殺人巨盜。號滿江紅者。黨勢熾盛。官吏不敢捕。巡撫潛召二人。手給一牌。諭曰。我有機密事。著汝二人去幹。如不能辦。當攜棺來見。語畢即退。入內衙。二人展牌視之。乃捕滿江紅也。相對無策。[拚-ㄙ+ㄊ]身入賊巢。多方誘致。即正典刑。滿江紅臨刑。痛恨二人。誓必索命。二人懼。棄職持齋。誦經念佛。多行善事。以解此冤結。二人雖異地而修。然同時迴首。戴百戶豫別親屬。至期坐脫。良久又醒。謂親屬曰。陶兄臨時念差錯走路頭。故我來與汝等說知。明日我當去。次早復坐脫。鼻垂玉柱。異香滿室不散。

金光前代子

大清金光前。正黃旗代子。起身戎伍。目不識字。然見有義之事。則必銳意為之。其妻龔氏。傳是廬州孝廉之女。痛遭離亂。皈心西方。且粗知書史。凡遇梵典。晨夕持誦。光前為之感動。而篤信焉 順治癸巳冬。奉討不庭。相攜入閩。道出武林。聞具德和尚說法靈隱。同往參問。親承開示。自此潛心念佛。愈切愈堅。辛丑夏。還京。駐節錢塘江干。金忽示疾。龔為延醫。光前止之曰。我昔與汝。親叩靈隱。今正欲於此作轉身之活計。求和尚一證明耳。何以藥為。龔大笑曰。不意光前亦得到此田地。遂徙帳入崇聖庵。蓋欲夫死得其所也。庵居旬日。龔造二棺。謂人曰。妾與金公偕行矣。顧無人為公畢後事耳。事畢。我當往矣。光前聞之。即怡然長逝。龔乃作書致靈隱。求為兩人秉炬。並囑飯僧修懺等事。至七日畢。屏絕飲食。晝夜不臥。一心念佛。女伴多來勸止。堅持勿聽。又七日晡時。視日蚤暮。覺身稍倦。倚棺而盹。少頃醒曰。時至矣。端然趨寂。顏色如生。其鋒之勇捷。即龐氏女。亦不是過。圭峰禪師云。作有義事。是惺悟心。作無義事。是狂亂心。狂亂隨情轉。臨終被業牽。惺悟不由情。臨終能轉業。其光前夫婦之謂乎。靈隱和尚為光前舉火雲。人於生死顛危。公於生死自在。只者自在底。便是成佛作祖[打-丁+(霸-雨+西)]柄。舉世間人。瞻之仰之。千載之後。留於崇聖庵。作一段佳話。又為龔氏舉火雲。世被情愛牽連。爾唯生死獨斷。棄此身如脫敝屣。訂歸期如書契券。善女子是真精進。真法供養。亦是靈山會上。第一種大行大願。

蓮池大師曰。聞之古德雲。士大夫英敏過人者。多自僧中來。然迷而不返者十九。不昧宿因者十一。其故何也。五濁惡世。多諸退緣。賢者所難免也。故戒禪師後身為東坡。青禪師後身為曾魯公。喆禪師後身耽富貴。多憂苦。東坡最為親近法門。而曾公已不之及彼。喆老之後身。其迷抑又甚矣。古今知識。所以勸人捨五濁而求淨土也。然則劉遺民而下。諸君子所得。不既多乎。

處士往生類

張野茂才

晉張野。居潯陽。兼通華梵。尤善屬文。舉茂才屢征散騎常侍。俱不就。入廬山蓮社。修淨業。義熙十四年。與家人別。入室端坐而逝。

闕公則

晉闕公則。遠公白蓮社中人。已亡。友人於東京白馬寺。為作忌祭。忽林木殿宇皆金色。空中有聲雲。我是闕公則。所祈往生極樂寶國。今已達矣。故來相報。言訖。不見。

張銓

晉張銓。野之族子也。高逸好學。耕鋤間。帶經不釋。屢征弗就。庾悅以其貧。舉為潯陽令。笑曰。古人以容膝為安。屈志就祿。奚榮之有。乃入廬山。依遠公蓮社。研窮內典。多有悟入。宋景平元年。無疾。西向念佛。安坐而卒。

周續之

宋周續之。雁門人。十二通五經五緯。號十經童子。養心間居。公卿交辟皆不就。事廬山遠法師。預蓮社。文帝踐祚。召對辨柝。帝大悅。或問。身為處士。時踐王庭。可乎。答曰。心馳魏闕者。以江湖為桎梏。情致兩亡者。市朝亦岩穴耳。時稱通隱先生。後居鐘山。專心念佛。愈老愈篤。一日向空雲。佛來迎我。合掌而逝。

庾銑

梁庾銑。新野人。武帝召為黃門侍郎。不赴。六時念佛。一夕見道人。自稱願公。呼銑為上行先生。授香而去。後四年。願復至。遂化去。空中言。上行先生已生安養。

高浩象

梁高浩象。東平人。杜門靜坐。專誦無量壽經。嘗在觀中。覺自身泛紅蓮於池面。初未見佛。乃即華上傾心禮佛。遙想金容。光輝遠映。一夕見眾菩薩來迎。即時化去。

宋滿

隋宋滿。常州人。計豆念佛。積三十石。開皇八年九月。飯僧畢。坐逝。人見天華異香滿。乘空西去。

鄭牧卿

唐鄭牧卿。滎陽人。舉家念佛。開元中。病篤。有勸進魚肉者。確乎不許。手執香爐。願求往生。忽異香充蔚。奄然而逝。舅尚書蘇頲夢。寶池蓮開。牧卿坐其上。

張元祥

唐張元祥。居常念佛不輟。一日促家人云。西方聖人待我齋畢同往。齋事訖。焚香跏趺。面西而化。

元子才

唐元子才。居潤州觀音寺。誦彌陀經。念佛。忽小疾。夜聞空中香氣樂音。似有人言。粗樂已過。細樂續來。君當行矣。念佛而化。異香數日不散。同寺元子平。後亦聞空中音樂。即西向坐化。

李知遙

唐李知遙。長安人。善淨土教。五會念佛。為眾師範。後因疾。忽雲。佛來迎我。洗漱更衣。索香爐出堂頂禮。乃聞空中說偈云。報汝李知遙。功成果自招。引君生淨土。將爾上金橋。就床端坐而化。眾聞異香。

汾陽老人

唐汾陽老人。於法忍山。借一空房。止宿。晝夜念佛。貞觀五年。命終時。大光遍照。面西而逝。人見乘蓮台雲。

房翥

唐房翥。暴死。至陰府。見閻羅王。王曰。據案薄。君曾勸一老人念佛。已生淨土。君承此福。亦合生淨土。翥曰。先許金剛經萬卷。巡禮五台。未欲往生。王曰。巡禮誦經。固為好事。不如早生淨土。王知志不可奪。放還。以此知勸人修者。非徒往生。又感動幽冥也。

孫良

宋孫良。錢塘人。隱居閱大藏。尤得華嚴之旨。依大智律師。受菩薩戒。日誦佛萬聲。二十年不輟。忽日命家人。請僧念佛。以助往生。僧集念佛。方半餉。望空合掌雲。佛及菩薩。已荷降臨。退坐而化。

王闐

宋王闐。四明人。號無功叟。凡禪林宗旨。天台教門。無不洞達。著淨土自信錄。晚年專心念佛。西向坐化。異香芬郁。焚龕時。獲舍利。如菽者百八粒。

范儼

宋范儼。仁和人。絕心世務。其子不能治家。儼不之顧。但云我自是寄客耳。日誦法華。念阿彌陀佛。專心不懈。忽見普賢菩薩。乘六牙白象。放金色光。報儼雲。明日卯時當行。越一夕。佛菩薩來迎。就座合掌而逝。

陸沅道

宋陸沅道。號省庵居士。住明之橫溪。晨起焚香趺坐。目不他瞬。首倡偈曰。盥手清晨貝葉開。不求諸福不禳災。世緣斷處從他斷。劫火光中舞一回。然後念誦。不緩不急。聲如貫珠。每日法華一遍。彌陀萬聲。一意西馳。年八十五。四月六日。沐浴整衣而逝。洎殮。忽聞蓮華馥郁之氣。皆不知來處。近挹之。蓋出自口中也。

孫忠

宋孫十二郎。名忠。四明人。早慕西方。於郡城東。築庵念佛。後因病請僧百人繫念。忽仰空合掌。手結雙印。怡然而化。闔城聞天樂異香。漸向西沒。二子相繼念佛亦坐化。

沈銓

宋沈銓。家錢塘。同妻施氏專心淨土。平時諸善。悉用迴向。後及妻前後命終。皆感化佛持錫。接引而去。

唐世良

宋唐世良。會稽人。持戒念佛。年老疾病。猶不就枕。誦彌陀經十萬過。謂家人云。佛來接我。言訖作禮。即便坐逝。利行人。時在道味山。夜夢。西方異光。幡華天樂。空中聲雲。唐世良已歸淨土。

計公

宋計公。四明桃源鐵工也。年七十。兩目喪明。裡中昝學諭。以擘窠圖印施。勸人念佛。計公初授一圖。念滿三十六萬聲。念至四圖。兩目瞭然。如是三載。念滿十七圖。一日念佛。忽氣絕。半日復甦曰。佛令分六圖。與昝學諭。是勸導之首。分一圖與李二公。是俵圖之人。囑其子。往謝之。言訖。沐浴向西而化。

沈三郎

宋沈三郎。晚歲迴心念佛。因病請僧。念彌陀經。易衣而終。縮膝欲起。二子局於名教。以易龕為難。曳其脛直之。將入殮。忽舉首出衣被。矍然而坐。舉家大驚。二子急前扶衛。乃以肘節捶之。子曰。助父坐脫耳。竟坐逝。茶毗。有白鶴二十九隻。飛鳴雲表。久之西去。

陸俊

宋陸俊。錢塘人。少事公門。久之棄去。以淨土為業。每對佛懺悔。垂淚交頤。道友相見。說淨土因緣。才十餘句。便悲咽感嘆。臨終請圓淨律師。開示西方。諷觀經至上品。淨曰。可以行矣。俊曰。眾聖未齊。姑待之。少頃忽起。就竹床。面西端坐而逝。

徐六公

宋徐六公者。嘉興人。務農為業。夫婦蔬食。精勤念佛四十年。預作一龕。臨終易布衣草履。入龕端坐。頃之曰。佛來迎我。即化去。

黃打鐵

宋黃公。潭州人。本軍伍。以打鐵為生。每鉗錘時。念佛不輟口。一日無疾。托鄰人為寫頌云。叮叮噹噹。久煉成鋼。太平將近。我往西方。即化去。其頌盛傳湖南。人多念佛。

何曇跡

元何曇跡。年十八。持菩薩戒念佛。一宵四鼓。即起念誦。人云太早。答雲。見佛金相。幡華來迎。遂脫去。

吳子章

元吳子章。蘇州人。世業醫。與兄子才。同參雲屋和尚。精勤念佛。合門奉法。至正間。無疾。合掌稱佛名。化去。

華居士

明華居士。江干人。醇樸無偽。與人不款曲。中年屬業諸子。獨處一室。不涉世事。朝暮惟孜孜念佛而已。後將卒。自知時至。更衣正寢。手整冠。端坐別眾而逝。其子先已作棺。於是易龕。如沙門故事。舉龕之日。觀者如堵。遠近嚮慕焉。

蓮華太公

明蓮華太公者。越人。一生拙樸。惟晝夜念佛不絕。命終之後。棺上忽生蓮華一枝。親裡驚嘆。因號蓮華太公雲。

顧居士

明顧源。金陵人。自號寶幢居士。幼能詩。善草書。中年一志淨業。後微疾。集僧俗道友。十念阿彌陀佛。唱和相續。語人云。我決定往生矣。人問何故。曰我見阿彌陀佛。身滿虛空。世界金色。佛以袈裟覆我。我身已坐蓮華中。時一眾聞蓮華香。諸子悲戀不已。居士曰。汝謂我往何處。何處即此處。此處若明。何處不了。乃屏人曰。毋多言亂我心。空中諸佛迎我。三鼓行矣。至期怡然。含笑而逝。

郭大林

明郭大林。湯陰人。平生端潔雅素。出世為懷。遇僧教以念佛。遂一心淨土。年七十六。一日無疾。與子別雲。明午當去。至時坐脫。

糖擔老人

明糖擔老人。住杭城艮山門內。平時賣糖為生。口中念佛不絕。忽一日挑糖擔出。見人便曰。汝及早吃我糖。我將歸去也。更至數相識家。約曰。煩你明日來。幫我抬棺。我要歸去。識者訝之。且信且疑。次早謂其妻曰。可備酒食。以待來人。餉時識者皆至。老人引令抬棺。到家沐浴。更衣拱手。語眾曰。我當自寢於棺。不勞汝等。將身坐棺中。怡然就寢。遂長往矣。眾咸驚異。

劉通誌

明劉通誌。京都人。精懇念佛。年五十二。得疾。念益切。鄰人李白齋先卒。通氣絕。自旦至午。復甦謂家人曰。適見一舟。雲往淨土。乘舟三十六人。白齋與焉。我亦一數。但衣未鮮潔。又忘帶念珠。命我易衣取珠。舟艤相待。家人急為易衣。珠掛其項。須臾而逝。

唐體如文學

明唐廷任。浙之蘭溪人。號體如居士。孝友醇愨。出自天性。少游黌校。有聲。已而覺世無常。傾心至道。參雲棲受念佛三昧。遂力行之。凡十三年如一日。唯篤志以西方為歸。萬曆癸卯。值耳順。仲冬之旦。忽謂諸子曰。新春十有一日。吾行矣。數日前。禮誦如平時。至期。盥漱整衣端坐。手結印。口稱佛名。含笑而逝。如入禪定。

楊嘉褘文學

明楊嘉褘。字邦華。泰和人。世家子也。年十三持不殺戒。蚤虱無所傷。二十三肄業南雍。俄疾作。以萬曆乙巳仲冬十九日卒。卒之先。夢遊地獄。見地藏大士於冥陽殿。覺而放諸生命。延僧誦經念佛。謂人曰。吾將逝矣。青蓮華現吾前。得非淨土境乎。遂晝夜念佛不輟。命息燭曰。汝輩假燭為明。吾不須燭。常在光明中耳。問何所見。曰蓮開四色。問見彌陀否。曰見彌陀現千丈身。問觀音。曰身與彌陀等。問勢至。曰不見也。言訖。忽躍起拈香。連聲語曰。彌陀經功德。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吾已得上品矣。寂然而逝。

郝熙載文學

明郝熙載。錢塘人。法名廣定。生平忠信不欺。以德行稱於黌校。晚歸佛禪誦。夙夜匪懈。萬曆辛亥。春二月。得疾。每睡覺雲。吾夢於山中求見佛。佛未見。見百鳥叢集。如是累日。至二十七食時。忽舉首視窗外。謂其子世翰曰。今日別是一乾坤矣。顧家人為置銀錢。俄而曰。吾向恐見官備用。今無用此。三鼓雲。有二童子來迎。佛坐蓮華台。現吾前。吾往矣。吉祥而逝。

戈廣泰

明戈以安。法名廣泰。錢塘人。性至孝。素積善行。而深自韜晦。不求人知。晚歲精誠奉佛。與靈芝僧玄素。結春秋二社。念佛。誦華嚴五經。忽謂人曰。吾大限將至。當為西歸資糧。遂自室課誦。昕夕不輟。預定歸期於臘月二十一日前二夕。母子環視悲哽。居士笑曰。生必有滅。奚悲為。吾方凝神淨域。面覲彌陀。若等慎勿以情愛亂我正念。諄諄惟囑。玄素助念。無間雜語。至期。寂然而逝。

孫大玗

明孫叔子。法名大玗。自幼警敏端確。年十二。隨父鏡吾居士。奉四十八願彌陀像。入雲棲。因受五戒。歸而斷葷血。息交遊。罷呫嗶。矢志念佛。誓取金台。而勤苦不惜身命。俄而見兩比丘持蓮華。以一心淨土印可。復見化人。誦金剛經一晝夜。乃矍然起坐曰。彌陀觀音皆來迎我。結金剛拳印。大呼阿彌陀佛數聲。泊然而寂。時萬曆辛亥。十一月十一日也。

俞羨陽文學

明俞羨陽。名汝廉。少補仁和弟子員。力學有聲。萬曆間。應試房考。欲薦榜首主。考稍抑置。固爭不得。寧待來科。遂下第。是年三十一歲。隨喪父日。從高僧游。泣血寫經。以報親恩。因沉心釋典。長齋奉佛。修淨土教。晨昏念佛不輟。晚年常拄杖持筐飯。賑濟蟲鳥。遇僧至典衣齋之。天啟癸亥。正月朔。親友來賀節者。即語之曰。予今上元日永別矣。初六日寫遺像。越二日備棺衾諸斂具。至十五日寅時。呼兒媳。至榻前曰。神僧來迎。辰初予去。自起沐浴。整衣冠畢。登榻跏趺而逝。時年七十有二。後其孫灝。於 順治辛卯。中經魁旋登甲第。亦不虛羨陽所學雲。

韓承山

大清韓承山。平湖縣褚湖涇人也。為人誠樸。力務農桑。積累家業。田園約千餘金。居恆惟持齋念佛而已。年八十一。 康熙元年。四月之夕。忽謂其子曰。明日汝可遍請親族來家。我欲與之話別。子依命請至。設席相待。對眾言曰。我止有七日住世。特與汝等作別。當盡歡而散。至期沐浴。更衣端坐。子女親屬。悉令環坐念佛。自亦念佛。良久不動。近視之。已委蛻矣。

喬忠我

大清喬忠我。長興西門湖墊渡人。鬻竹器為生。兩手削竹。口中念佛不輟。禮拜烏瞻普聞和尚。每瞻山結制時。亦入禪堂坐七。 康熙元年。三日前。預告親朋子女曰。我將歸去。至十月朔。更衣向西。正坐念佛。來探視者。俱令念佛相助。對同道師僧曰。而今一別。當於蓮華池中相會也。言訖悠然而逝。瞻山和尚予所久交。其徒法慶古帆來棲。予以淨土相質。因為予言。其所躬送者。以堅予信。予自五月發願虔修。至此才半載耳。乃平湖則有韓承山。長興則有喬忠我。兩人異地同歸。一時並見斯亦奇矣。固知盡大地。是西方盡眾生。是佛人自信不及耳。普願閱是書者。咸生信樂。共赴蓮池。庶幾仰副阿彌陀佛之弘願雲。

翟夢鯉

大清翟夢鯉。法名淨震。仁和臨江人。素行誠樸。篤信淨土。十念無違。兼誦金剛。年逾古希。精神矍鑠 康熙戊申。七月下浣。忽示微疾。至八月十三日。緇素親友皆來探視。乃謂眾曰。感蒙垂顧。須念佛助我往生。手自輪珠毫無倦意。頃雲本欲即去。無奈錯過。明早去罷。次日辰刻。眾又畢集。念佛而逝。

沈養素

大清沈養素。法名智恩。仁和臨江人。專修淨業。寒暑靡間。年登七十五六。涉險如夷。時稱佛號誦金剛。嘗展法華三十餘部 康熙戊申八月。偶抱小恙。遂自言曰。我當追蹤翟夢鯉也。因與子云。九月十五。我歸去矣。子云。十五欠利。十六日好。高聲曰。寧可上前。莫使退後。至十四日。念佛而逝。身有異香。數日不散。此與翟君同裡熏修。今乃前後接踵去留。自主若此。蓋亦罕矣。普願覽者。感發而興起焉。

戴童子

大清童子。戴公烈。徽州休邑人。流寓塘棲鎮水北界。生自儒門。周齡失母。為兒戲時。不逾禮法。年十二始習舉子業。英英露穎。十三益聰敏。動止類成人。然賦質清弱。因醫[病-丙+班]疹。致傷胃氣。乃就醫吳門寓所。有蓮池大師竹牕隨筆數種。每取其書。反覆細閱。若有會心。七月初六日午刻。忽端坐。謂其祖曰。助我念佛。遂朗稱佛號。其祖和之。始則聲高。漸至聲低。終乃無聲。尚見唇動。頃之唇亦不動。兀然而化。時 康熙癸丑歲也。此童殆宿具善根。臨終顯現。正念惺然。得未曾有。四十八願有云。十方世界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十聲念我名號。而不生者。我不作佛。彌陀經云。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極樂國土。信斯言也。此童其流亞歟。故特錄之。以垂不朽。

予自六十初度。方始發願虔修。室人卓濟永步趨予功。才五年餘。臨終便爾灑然。復託夢生天業。已附載卷終。用勸眾信矣。茲 康熙八年。歲次己酉元旦。予佛前燈燭。四支俱結。異常巨華。其三華宛如蓮台。[宋-木+取]後一華忽現佛像一尊。依山趺坐。面目儼然。衣褶分明。適有親族。來賀歲者。悉令瞻禮。皆嘆希有。此固佛祖顯靈。以堅予信。予自是益加精進。謹告諸方善信。切宜懋勉。慎毋忽諸。寶蓮道人特記。

尼眾往生類

尼大明

隋尼大明。每入室禮念。先著淨衣。口含沉香。文帝后甚重之。將終之日。眾忽聞沉香滿室。俄而光明如雲。隱隱向西沒焉。

尼淨真

唐尼淨真。居長安積善寺。衲衣乞食。誦金剛經十萬遍。篤志念佛。語弟子曰。五月內十度見佛。兩度見寶蓮華上童子遊戲。吾已得上品生。言訖跏趺而化。祥光滿庵。

尼悟性

唐尼悟性。居廬山念佛。虔願往生。忽聞空中音樂。謂左右曰。我已得中品生。見同志念佛精進者。皆有蓮華待之。汝等好自努力。言訖而逝。

尼能奉

宋尼能奉。錢塘人。專修淨業。嘗夢佛光照身。及聞空中善言開慰。告其徒曰。吾往生時至。少頃聞奉念佛聲甚厲。奔往視之。則合掌面西坐逝矣。異香滿室。樂音西邁。

尼法藏

宋尼法藏。居金陵。勤志念佛。夜見佛菩薩來。光明照寺。奄然而化。

尼無為

明蕭山來氏女。幼誓不嫁。蔬食念佛。年二十剃髮結茆。專修淨業。三十遊方參學。凡所歷處。有病苦者。隨物取與煎湯。服之即愈。嘉靖間。宮中時疫。風聞於朝。召赴有驗。賜無為心禪師之號。送歸故廬。將終日。有神僧投宿。無為卻之再三。神僧勸誡而進。權宿禪床。睡醒不見。知是神僧。便起坐偈云。六十四年活計。今朝撒手歸西。得個菩提三昧。依然明月清風。即逝茶毗。一團舍利。塔於冠山。

尼月朗

大清尼月朗。松江世族。吳氏女。父母欲為擇配。力阻弗擇。年十七遇杭州尼千江化緣齋僧。懇求出家。次年春。隨祖母諸眷屬。天竺進香。乘便。竟至千江庵。住足。示無歸意。眷屬咸往勸之歸。決志不允。眾知不可。

婦女往生類

文帝后

隋文帝后。獨孤氏。雖處王宮。深厭女質。常念阿彌陀佛。以八月甲子命終。時永安宮北。種種音樂。自然震響。異香滿室。從空而至。帝問闍提斯那。是何祥瑞。對曰。淨土有佛。號阿彌陀。皇后業高。超登彼國。故現此瑞耳。

姚婆

唐姚婆。上黨人。因範行婆勸。念阿彌陀佛。臨終見佛菩薩來迎。告佛言。未與範行婆相別。請佛暫住。少時佛住空中。候范婆至。姚婆立化。

溫靜文妻

唐溫靜文妻。并州人。久患在床。靜文勸以念佛。一年不絕。遂見淨土。乃告靜文言。我已見佛。後月定去。又以食獻父母雲。今得隨佛往生。願父母及夫。專心念佛。來西方相見。言訖而終。前三日見蓮華大如車輪。

荊王夫人

宋元祐間。荊王夫人。王氏。與婢妾精修淨業。唯一妾懈怠。夫人斥之。妾悔悟。精進久之。謂他妾雲。吾今夜當生西方。是夜異香滿室。無疾而終。明日他妾告夫人。昨夢化去者。托致起居雲。蒙夫人訓誨。已獲往生。感德無量。夫人云。使我亦夢。乃可信耳。其夜夫人夢見。亡妾敘謝如前。夫人云。西方可到否。妾雲。可到。但從妾行。夫人隨之。見池塘廣大。紅白蓮華大小相間。或榮或悴。種種不同。夫人問雲。何以如此。妾雲。此皆世間發念修西方人也。才發一念。池內便生蓮華一朵。若願心精進。則華日日敷榮。以至大如車輪。若願心退轉。則華日日萎悴。以至殞滅。次見一人坐蓮華上。天衣飄揚。寶冠瓔珞莊嚴其身。夫人問雲。何人也。妾雲。楊傑也。又見一人朝服坐於華上。妾雲。此馬玗也。夫人云。我當生何處。妾引行數里。遙望見一金壇金碧照耀。妾雲。此夫人化生處。乃上品上生也。夫人既覺。訪問楊馬所在。則傑已亡。而玗無恙。是知精進不退者。雖身在娑婆之內。其神識已在淨土矣。後夫人於生日。秉爐焚香。望觀音閣而立。子孫方具獻壽之儀。已立化矣。

馮氏夫人

宋廣平郡夫人。馮氏。名法信。贈少師許珣之女。適承宣使陳思恭。少多疾。往見慈受深禪師。教以持齋念佛。精修淨業。夫人盡去葷血。衣埽塔服。專以西方為念。行亦西方也。坐亦西方也。起居食息亦西方也。語默動靜亦西方也。酌水獻華亦西方也。誦經行道亦西方也。剎那之念。秋毫之善。一以為西方之津梁。十年間無惰容。心安體健。一日忽書偈云。隨緣任業許多年。枉作老牛為耕田。打疊身心早歸去。免教鼻孔受人穿。族黨怪之。夫人云。支那緣盡。行即西歸。何怪之有。乃臥疾。忽矍然而起雲。吾神遊淨土。面禮阿彌陀佛。觀音左顧。勢至右盻。百千萬億清淨佛子稽首。慶我來生其國。若宮殿林沼。光明神麗。與華嚴十六觀經所說同。明日安然化去。家人聞妙香芬馥。三日茶毗。舉尸如生。

觀音縣君

宋吳氏縣君。其夫都官員外郎呂宏。亦悟佛理。夫婦各齋戒清修。吳氏有二侍女。亦絕葷血。勤力助為勝業。其一頗好禪理。既病猶怡然。笑語而逝。如委蛻。然其一奉戒克苦。或終月不食。但日飲吳氏所咒觀音淨水一盞而已。忽見金蓮捧足者三。又數日見其膝。又數日見其身。又數日見其面目。其中乃阿彌陀佛。左右則觀音勢至也。又悉見其堂殿國界。皎如指掌。曉然知其為淨土。問其詳。則雲。彼皆清淨男子。經行遊樂。無女人也。又問彼佛如何說法。雲我得天眼。未得天耳。故但見問答指顧。而不能聞所說也。如是者三年。未嘗一日不在目前。忽感疾。自言。往生乃終。吳氏事觀音有靈感。每於淨室。列置瓶缶數十。以水注滿手。持楊柳誦咒。必見觀音放光。入瓶缶中。病苦者飲水輒愈。所咒水積歲不壞。大寒不凍。世號觀音縣君。

陸氏宜人

宋宜人陸氏。錢塘人。朝請王璵妻也。嘗誦法華。篤意淨土禮懺。一會念佛萬聲。凡三十年。因微疾。忽聞天鼓自鳴。人方驚異。即面西端坐。雙手結印而逝。

胡長婆

宋胡長婆。李氏。上虞人。夫喪後。日夜高聲念佛。及誦彌陀經。凡十餘年。一日見有僧。覆以緋蓋曰。汝十五日子時往生。問師何人。曰是汝所念者。婆遂會別諸親。至期。有異香光明。端坐而逝。七日焚化。齒如白玉。舌如紅蓮。睛如葡萄。皆精堅不壞。舍利不可數計。次日焚處生一華。如白[璺-玉+(卸-ㄗ)]粟雲。

龔氏

宋錢塘龔氏。晝夜念佛。誦彌陀經。後有疾。請亨律師指示。陳說未終。端坐而化。老妾于氏。亦念佛不輟。一夕夢龔氏告雲。我已生淨土。汝七日當生。至期亦逝。

鄭氏

宋鄭氏。錢塘人。日課觀音經。念佛不輟。後病中索浴。浴畢。西向坐。問家人云。聞磬聲乎。淨土諸聖且至。已而合掌喜躍曰。佛菩薩來。觀音手執金台。如來接我登座。遂奄然而化。

黃氏

宋黃氏。四明人。早喪夫。因歸父捨。精修淨業。臨終見佛來迎。結印徐行。儼然立化。家人篩灰於地。以驗生處。見蓮華一朵生灰中。

朱氏

宋霅川朱氏。念佛三十年。忽斷食四十日。唯飲水念佛。夢三僧各執蓮華。謂曰。吾先為汝種此華。今當往生。既寤。請僧助念。端坐而逝。

項氏

宋項氏。名妙智。鄞縣人。寡居二女。悉令為尼。精勤念佛。一日忽曰。我欲坐脫。錯與作棺。女曰。佛用金棺。無嫌也。母喜。俄而異香滿室。西向結印。微笑而逝。

裴氏女

宋汾陽裴氏女。專志念佛。報盡日。索火焚香言。佛以蓮台迎我。我當往生。已而天華飛墜。安坐而化。

沈氏

宋沈氏。慈溪人。自幼蔬食念佛。歸章氏。一心不變。施米貸被。以濟饑凍。後微疾。念佛尤力。忽見佛菩薩諸天聖眾。普現目前。燈光千點。累累然。狀若虹橋。即日吉祥而逝。

樓氏

宋樓氏。慧靜。適寺簿周元卿。嘗披玩傳燈。發明見地。尤以淨業為真修。念佛不輟。晚年被疾。忽見蓮台紫色化佛無數。異香滿室。語家人亟令念佛。頃刻而化。

周氏

宋周氏。妙聰。周元卿之女也。因感其母華台往生之瑞。篤志念佛。期生安養。病中請僧行懺。自見其身。著新淨衣。在樓閣上。作禮念佛。謂家人曰。勤修淨業。西方相待。右脅西向而逝。

秦氏

宋秦氏淨堅。家松江。厭惡女身。與夫各處。精持齋戒。閱華嚴法華光明般若經。無虛日。晨昏修彌陀懺。禮佛千拜。久之有光明。入室面西。安坐而終。

鐘婆

宋嘉禾鐘婆。誦彌陀經。念佛二十年。為常課。一日語子曰。見大白蓮華無數眾聖在此端坐。聳身而化。

孫氏

宋錢塘孫氏女。常念佛持咒。因病請清照律師。至。謂曰。久病厭世。願求往生。師為談淨土因緣。大喜。至夜夢。師持藥一盞。服之。流汗身心。輕安三日。後語侍人曰。迦葉尊者來此。好金蓮華座。即瞑目結印而化。

梁氏

宋梁氏女。居汾陽。兩目俱盲。遇沙門。勸令念佛。越三年。雙目開明。後忽見佛菩薩幡蓋來迎。即日命終。

黃婆

宋潮山黃婆。持金剛法華。專心念佛。忽患痢疾。但飲水不食。鄰庵僧善修。夢婆來。謂曰。將往西方。越二日。婆西向念佛。端坐而化。遠近皆見紅霞覆婆之屋。

崔婆

宋東平梁氏。乳媼崔婆。淄州人。平生茹素。極愚。不能與同輩爭長短。主母晁夫人。留意禪學。崔朝夕在旁。但誦阿彌陀佛。虔誠不少輟。不持素珠。莫知其幾千萬遍。年七十二得疾。不下床。然持念愈篤。忽若無事。時倡偈曰。西方一路好修行。上無條嶺下無坑。去時不用著鞋襪。腳踏蓮華步步生。諷詠不絕口。人問何人語。曰我所作。曰婆婆。何時可行。曰申時去。果以其時去。用僧法焚之。舌獨不化。如蓮華然。

鄭氏

元鄭氏淨安。錢塘人。念佛日無虛度。得疾。聞空中聲曰。汝行有期。母得自怠。又見佛身金色。即奮起面西端坐。召其出家子義修。諷彌陀經。倏然而化。其女夢母報曰。吾已得生淨土。可聞之諸修師云。

周婆

元鄞縣寶幢市周婆。精修淨土。遇歲首。持不語。晝夜常坐。盡月而止。遇暑月則施茶湯。歷久不廢。一夕夢大荷葉。遍覆一市。覺自身持數珠。行道葉上。既而微疾。鄰人夜見。幢幡寶蓋。來入其家。黎明婆已合掌念佛逝矣。

薛氏

明薛氏。武塘世族女也。生時母夢。長庚入懷。後歸周生子。五人而寡。秉節。目誓供觀音大士香煙。結蓮華。人異之。專心淨業。好施不倦。念佛十五年。如一日。萬曆丁亥五月。得疾。醫進乳粥。確乎不許。逐絕粒屏藥石。至九月六日。延僧禮懺。且曰。四日足吾事畢矣。乃西向對彌陀像。晝夜繫念。囑諸子翊讚。禁諸婦女母入。是日索水灌手。誦甘露真言。著淨衣。戴志公帽。長跪佛前。念然香讚佛偈。唱三皈依。禮三拜。輪珠念佛一百八遍。逮午趺坐。結印而化。神氣熙然。較生存倍。更開朗一。時在側者。俱聞蓮華香滿室中。諸子奉命入龕。觀者數千人。歡喜頂禮雲。

於媼

明於媼。北京昌平州邵村民。於貴之母。久積念佛。一日浣衣甚潔。謂其子曰。予將生淨土。子未信。至期。取幾置庭心。坐几上。脫去。異香天樂。鄉人皆聞。

張母

明張母。陶氏。為長水守。約居士繼室。居士奉佛。母化之日。課誦無間居士出禮普陀。母謂二子曰。吾平日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語。今始悟。初四日吾行矣。及期。端坐而逝。次日居士歸成殮。俄而棺上出青蓮華五朵。居士大駭異。自愧恆常與俱。不知其道行如此。遠近見聞。靡不嘆慕。

孫氏母

明中官孫名之母。一生齋戒念佛。年老微恙。自知時至。告其子。欲坐脫。子哀泣止之。不得。乃為作龕。至期入龕。安坐化去。

徐氏

明陸母徐氏。嘉定人。孀居。刻志淨業。夫昔有千金。出貸。焚倦。不取奩飾。罄以施人。恆於佛所。禮誦不輟。如是者十載。一夕忽呼侍人曰。看東方光發否。我往生時至矣。汝輩可助我。遂高聲念佛。合掌而逝。

朱氏

明陳母朱氏。吳郡嘉定人。浚川居士室也。孝慈天植。素向三寶。年八十一。其子參雲棲歸導。以念佛往生。遂篤志淨業。越二載。示疾卒之前三日。堂前大呼母名者三。母雲。有二青衣。在此時。病久孱困。忽躍起。豎脊端坐。諸子勸其寢息。乃吉祥而逝。迎尸中堂。仰臥之尸。自轉西向。一時駭異。以為精誠所感致雲。

徐氏

大清餘姚徐氏。司馬執策徐公姑也。適烏山胡振岳。貲產饒裕。舉四子。一女年四十餘。夫喪。遂托委家事。深居閫內。未嘗一入寺廟。亦不持長齋。惟每日晨興盥漱。焚香至心。禮念阿彌陀佛千聲。如是者二十餘載。一日無疾。忽謂家人曰。有金童玉女。多人執彩旗寶蓋。在此迎接。越三日。當與偕行。屆期黃昏時。呼家人永訣雲。頃即去矣。長幼環集。並無他誡。但囑雲。人當念佛。正身端坐而逝。

太君江孺人

大清杭郡太君孺人江氏。餘杭儒宗。訒公嚴先生繼配。都諫灝亭公沆之生母也。太君產於望族。賦質賢淑秉性仁慈。年十五適訒公孝以承先慈。以逮下積德裕。後勤儉治家。凡五十餘年。初訒公皈依蓮池大師。篤信淨土。太君方青年。即奉教虔修。每雞鳴輒起。長跪佛前。誦經持咒。念佛千聲。諸爇香炳燭盥飲之役。悉不呼睡婢。或勸之母自苦曰。習勤固我素。況自了身後事。乃以累若輩。豈學道人所宜 康熙戊申二月示微。疾數日旋差至三月六日。晨起課誦。一如平時。達旦仍寢疾。進藥弗飲。曰我無他病苦。但覺肢體憊甚。當不復起。安睡移時。忽大聲曰。觀音菩薩來矣。趣具湯淨體。巾拭畢。甫就枕。又毅然欲起坐。子婦恐過勞。力止之。復臥片刻。瞑目而逝。殮時顏色紅潤異常。手足綿軟。心頂猶熱。此足驗太君善根夙植。德盛功深。致感菩薩親來接引。臨終正念惺然。其往生安養。永享無窮之樂壽。所必然矣。至如子孫振振甲第。聯翩躬膺榮寵。食報於塵世者。特其緒餘耳。

傅氏

大清塘棲鎮西小河。沈易生室傅氏。法名德蓮。素敦信向。持齋念佛。沈以瞽目。賣卜所得餘貲。悉以飯僧。四方瓢衲聞風雲集。接踵而至。傅氏不憚勤勞。虔誠齋供者。十有六載 康熙壬子七月。忽示疾。伏枕旬餘。至閏七月初一子時。索湯沐浴更衣。謂親屬曰。我有金童王女。來相接引。因命扶起。前行數步。端坐椅上。合掌念佛。瞑目而逝。瞻山法慶和尚。為說偈曰。老婆弘願自剛強。典座行堂一力當。大道本無男女相。真心不落斷常光。生前夙植華開日。展臂高超往上方。豈讓靈昭能撒手。蓮生火內更馨香。

(此係予比鄰。眾所共知。多年禪宿。迴首灑然。不過如是。在俗女流。臨終之際。動止恬適。自然而然。豈易得哉直令人敬羨不置寶蓮道人特記)。

補遺

鐘氏

明鐘氏。仁和張後溪繼室。年四十夫喪。遂持長齋。篤信念佛者。四十餘載。居常每聞天樂鳴空。又夜常聞戶外佛聲。浩浩啟視。杳無人跡。如是異征。屢屢概見泰昌元年。臘月十六日臥病。二十四日絕食。止飲白湯數日。至次年元旦。為家人言。見遍室蓮華。並有幡蓋。懸於床前。口中念佛不輟。戌時吉祥而逝。

惡人往生類

張善和

唐張善和。殺牛為業。臨終見群牛作人言。索命。善和大恐。告妻雲。急請僧。為我懺悔。僧至。諭之曰。十六觀經說。若人臨終。地獄相現。至心十稱南謨阿彌陀佛。即得往生淨土。善和雲。便入地獄也。不暇取香爐。即以左手擎火。右手拈香。面西。專切念佛。未滿十聲。乃雲。我見阿彌陀佛從西來。與我寶坐。言訖而逝。

張鐘馗

唐張鐘馗。殺雞為業。病革。見一緋衣人。驅群雞來。叫雲啄啄。四畔上啄。血流被面。受大痛苦。有僧為鋪像燒香。念阿彌陀佛。兼令鐘馗一心專念。頃之香氣滿室。恬然而逝。

雄俊

唐雄俊。寓成都。膽勇過人。不守戒律。嘗罷道從戎。尋復為僧。因聞經言。一稱佛名。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乃大喜曰。賴有此耳。自是雖為惡。而念佛不輟。丁未二月暴亡。經宿忽蘇言。至冥司。主者曰。誤追汝。然汝念佛。本無深信。今還人世。宜倍精進。人以為地獄漏網。既而入山。齋戒念佛。越四年。辛亥三月。緇輩咸集。告曰。吾時至矣。爾輩還城。見吾親知。為吾語曰。俊以念佛。得生淨土。母以為地獄漏網人也。語笑之間。端坐而化。

惟恭

唐惟恭。住法性寺。慢上凌下親狎非類。酒徒博侶交集於門。暇則念佛。寺僧靈巋者同惡相濟。里人為之語曰。靈巋造惡。惟恭繼跡。地獄千重。莫厭雙入。恭聞曰。我雖積業。罪無所逃。然賴淨土教主。憫我愆尤。㧞我塗炭。豈復墮惡道耶。乾寧二年。病革。巋自外還。見伶人數輩。少年麗服。問所從來。答曰。西來迎恭上人耳。一人懷中出金瓶。瓶中蓮華。其合如拳。俄頃增長。如盤盂。光彩交映。望寺疾馳。而忽不見。巋至寺聞鐘聲。恭已逝矣。

瑩珂

宋瑩珂。受業霅川瑤山。酒炙無所擇。忽自念。梵行虧缺。恐從流轉。令同住取戒珠禪師所編往生傳讀之。凡讀一傳。為一首肯。既而室中面西設禪椅。絕食念佛。越三日。夢佛告曰。汝尚壽十年。且當自勉。珂白佛言。設有百年。閻浮濁惡。易失正命。所願早生安養。奉事眾聖。佛言。汝志如是。後三日當迎汝。至期。命眾誦彌陀經。乃曰。佛及大眾俱至。寂然而化。

仲明

宋仲明。居山陰報恩寺。素無戒檢。因感疾。謂同學道寧曰。我今心。識散亂。何藥可治。寧教以隨息念佛。明如所教。至七日力已睏憊。寧又令想目前佛像。久之忽見二菩薩。次復見佛。瞑目而逝。

吳瓊

宋吳瓊。臨安人。先為僧。退道返俗。前後兩娶。生二子。屠沽之事。靡所不為。常庖廚殺雞鴨等。則持而唱雲。阿彌陀佛子。好脫此身去。連稱佛號。乃施刃。每切肉。念佛不輟。後目上生瘤。如雞卵。遂大憂怖。構草庵。分散其妻子。念佛禮懺。晝夜如不及。紹興二十三年。告人云。瓊來日戌時去也。人皆笑之。次晚以布衫換酒。飲畢。書頌云。似酒皆空問甚。禪宗今日珍重。明月清風端坐。合掌念佛。叫雲佛來即化去。

金大公

宋金𠁗。會稽人。網魚為業。忽猛省持戒。精進日課。佛號萬聲。久而弗替。後無疾。語家人云。阿彌陀佛與二菩薩俱來迎我。我歸淨土去也。焚香端坐而化。邑人聞異香天樂。終日不散。

馮瑉

宋上虞民馮瑉。少事遊獵。見巨蛇。持槊將往刺之。時蛇在岩下。欲噬黃犢。瑉推岩壓之至死。蛇屢為崇。瑉修懺念佛經年。蛇不能害。一日請同社淨侶。誦彌陀經。合掌而化。

畜生往生類

龍子

菩薩處胎經云。有一龍子。謂金翅鳥曰。我自受龍身。未曾殺生。觸嬈冰性。壽終之後。當生阿彌陀佛國。

鸚鵡

唐貞元中。河東裴氏。畜鸚鵡。常念佛。過午不食。臨終十念。氣絕。火化之。得舍利十餘粒炯然耀目。僧慧觀者用陶甓建塔。以旌其異。成都尹韋皋為之記。有了空相於無念留真骨於已斃之句雲。

鴝鵒

宋黃岩正等寺觀公。畜鴝鵒。能言。常念佛不輟。一日立化。穴土葬之俄。而舌端出紫蓮華一朵。靈芝律師嘗為之讚。有立亡籠閉渾閑事化紫蓮華也太奇之句焉。

潭州人。養一鸜鵒。俗名八哥兒。見僧念佛。亦學念佛。遂捨與僧。此僧常教念阿彌陀佛。後斃。僧為小棺埋之。冢上生蓮華一朵。開棺看。其根自口中生。人為偈云。有一飛禽號八哥。解隨僧口念彌陀。死埋平地蓮華髮。人不迴心怎奈何。蓋阿彌陀佛有誓願雲。眾生念我名號者。必生我國。凡言眾生者。上自天人。下至微細蟲蟻之類。皆是以此觀之。則此八哥兒。必生極樂世界。為上善人矣。人而不知。人而不修。可痛惜哉。事在潭州城外。因此而名其城門。

靈犬

大清杭郡橫河橋東街普慈寺僧天一。畜一犬。每遇蓮社眾信齊集。誦經念佛。犬即蹲伏。而靜聽者有年矣 康熙五年。六月六日。俗例貓犬同俗狥例。浴此犬於池。次早死於圊側。僧眾憐之。為說三皈依。持咒焚埋。犬忽起立。聽法音竟。複合前爪而僕。如合掌然。一眾驚嘆。犬既現此神異。則知平日蹲伏時。必竭誠信向。口雖不能言。而心自默念。其往生安養。作上善人無疑矣。犬尚有此顯應奇跡。人之虔修淨土者。更當何如耶。天一為之誦曰。荒荒古苑半。蘼蕪。幸有靈尨義未辜。踏遍苔蘚迎善客。吠殘蘿月警頑夫。遺駭自把真心顯。公案誰參佛性無。多載盡誠。緣忽謝茶毗莫異。海山狐特錄之。以與鸚鵡鴝鵒。並垂不杇。然二禽猶能出口。犬則惟是默持。實亙古希有之異雲。

念佛現應

龍舒雲。極樂國土。雖去此百萬世界。論其跡則不勝其遠。然佛之慧性。含虛空世界。故無所不在。是以一切眾生。舉意動步。皆在佛之性中。至心懇切。無不應驗。謹將傳記所載。耳目所經。現世感應者錄之。

請佛形儀

天竺雞頭摩寺五通菩薩。以神力往安樂國。見阿彌陀佛。陳雲。娑婆眾生。願生淨土。無佛儀形。請垂降許。佛言。汝應先行。尋當現彼五通。還聖儀已。至一佛五十菩薩。各坐蓮華。在樹葉上。遂傳寫流佈。

勝會書名

長蘆宗賾禪師。遵遠祖遺范。建蓮華勝會。普勸念佛。一夕夢。一人烏巾白衣。豐貌清美。揖而曰。欲入公蓮華勝會。乞書一名。賾問何名。答曰。普慧。書已又云。家兄普賢亦乞並書。賾覺而檢華嚴離世間品。有二菩薩名。因思佛子助佛揚化。必有聖賢。為之幽讚。然則與此會者。豈小緣哉。遂以二菩薩為會首雲。

法門最勝

唐慧日。泛泊渡海。達天竺。參訪知識。諮稟捷徑要法。天竺學者皆讚淨土。至健馱羅國。東北大山有觀音像。日乃七日叩頭。又斷食。畢命為期。至第七日夜。忽見觀音。現紫金身。坐寶蓮華。垂手摩日頂曰。汝欲傳法。自利利他。惟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當知淨土一門。勝過諸行。說已忽滅。日回長安。普勸念佛。

夫婦見佛

宋葛濟之。句容人。稚川後也。世事仙學。妻紀氏獨精誠念佛。元嘉十三年。方在機杼。忽覺空中清明。因投杼仰瞻四表。見西方有佛現身。寶蓋幢幡。映蔽雲漢。喜曰。經言。無量壽佛其即此耶。面佛作禮。濟之驚異就之。紀氏指示佛所。濟之亦見半身。俄而隱沒。祥雲五彩。親裡咸睹焉。自是多歸佛法。

鬼不敢啖

佛世有一國。鄰於羅剎。雖剎食人無度。王約自今國中。家以一人。次第送與。弗得枉殺。有奉佛家。止生一子。次當充行。父母哀號。囑令至心念佛。以佛威力。鬼不得近。明晨往視見子。尚在將之而還。羅剎之患由此遂息。

念佛卻鬼

望江陳企。嘗妄殺人。後見鬼現。企畏懼。急念阿彌陀佛。鬼不敢近。企念佛不已。鬼遂不現。後常念佛。臨終坐化。後半年附本家孫女妙光雲。我因念阿彌陀佛。已生極樂世器。舉動言語。一如平生。親戚相知。皆來看。至兩三日。家人云。惜乎你在生時。不曾傳得喜神供養。企遂現儼然如平生。唯面帶少顏。蓋西方長生不老。其頭如佛之螺髻。蓋成佛之漸也。

念佛聰辯

隋南嶽慧思禪師。精心事佛。因夢阿彌陀佛。與之說法。自是聰慧過人。辯才無礙。

念佛薦亡

宋鎮江張繼祖。篤信西方。其乳母死。多為念阿彌陀佛。追薦。一夜夢母來謝雲。荷君念佛。已生善趣。

念佛眼明

宋懷寧縣營田莊。有阮念三嫂。患兩目。將盲常念阿彌陀佛。遂得開明。

閻王勸婆

宋鎮江金壇縣株林村蔣婆。年七十許。死至陰府。命未盡。當還閻羅。王問雲。汝能念經否。對曰不能。王雲。汝不能念經。當念阿彌陀佛。既放還。蔣婆謂。閻羅王教我念佛。更無可疑。故常念佛。近百二十歲。方終。其生淨土。斷可必矣。

睡寢得安

宋劉仲慧。湖州長興人。患夜夢恐怖。有教以念佛者遂至誠高念一百八遍。然後就寢。當夜神魂晏然。自是繼念不輟。

念佛脫難

宋晉江邵彪。字希文。為士人時。夢至一官府。人皆稱安撫。彪自喜曰。豈非予及第後作安撫乎。行至前見一官問曰。汝知汝未及第因否。對云不知。令引彪去。見一大鑊煮蛉蜊。見彪乃作人聲。叫彪姓名。彪遂念阿彌陀佛。方念一聲。蛉蜊皆變黃雀飛去。彪後果及第。至安撫使。以此見殺生。阻人前程。不可不戒。又見佛力廣大。不可不敬。官職自有定分。而人不可以苟求者也。

念佛止疾

宋王龍舒。附舟至鎮江。閘中闕水。不能行。乃於金山。借四經。即阿彌陀經也。欲校勘刊板廣傳。舉筆之時。右手有風。其指自掉。寫字不便。乃舉指念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數聲禱告。乞除風疾。以成就寫此經。禱畢。指遂不掉。以至終帙無恙。以此見佛與菩薩只在目前。但人信心不至耳(龍舒自記)。

念佛免死

有一老婦雙瞽。令小兒牽行。常念阿彌陀佛。一日息於舊屋之下。屋忽傾倒。小兒走去。老婦在下。乃有二木相拄。護於老婦之上。得不壓死。

念佛辟瘧

宋李子清。久瘧不愈。龍舒居士授之一方教。以臨發之際。專志念佛。然後服藥。子清信而行之。當日減半。次日復念。遂全愈。自是篤信念佛。

舍利迸現

宋贑州廉中大夫恭人。繡丈六身阿彌陀佛。方及半。忽有舍利。現彩縷中。舉宅驚嘆。

真州鐘離少師。任氏夫人。修西方。雕阿彌陀佛像長四寸八分。龕飾甚嚴。常頂戴行道。其像眉間忽迸。出舍利。大如黍米。光彩照人。

治病得愈

宋秀州一僧。常念阿彌陀佛。為人治病。有病者請往。常得痊癒。州人敬信如佛。

兒孫免難

宋鎮江村落間。有一老人。每有事。必合掌至額。念阿彌陀佛。其孫方二三歲。因隨母至田野。忽失之。老人尋訪不見。後數日。人告雲。在溪外。果尋得之。見足跡遍於灘上。其溪甚深。不知此兒何緣過彼。又久而無恙。人以為其祖至誠念佛所感也。

念佛脫械

元至正十五年。張士誠攻湖州。江浙丞相與戰。擒四十人。囚檻送戮。夜宿西湖鳥窠寺。適大猷謀禪師徐步廊下。囚因求救。師教至心念南無救苦救難阿彌陀佛。中有三人。信受其語。念不絕口。天曉發。囚易枷鎖。至三人刑具不足。惟系以繩。既而審鞫。知良民被虜者。遂得釋。

念佛鬼敬

明海昌村民某。有老媼死附家人言。平生事及陰府報應甚悉。鄉人環而聽之。有一人在眾中。忽攝心念佛。媼謂曰。汝常如此。何患不成佛道。問何故。曰汝心念阿彌陀佛故。問何以知之。曰見汝身有光明故。村民不識一字。瞥爾一念。尚使鬼敬。況久修習者乎。是故念佛功德。不可思議。

女轉男身

大清杭郡府治前管米山皂隸王三官之母。孀居。年老。日唯念佛。所積十餘金。悉向靈隱施捨。 康熙元年五月。寢疾亡去。半日復甦曰。我去投一男胎。因彼處才。請收生婆。時辰未到。故我轉來。與你們說。更憩半餉而沒。

念佛生天

大清仁和塘棲鎮卓孺人。法名濟永。乃左春坊卓朗彞之姊。而為予元配也。生平性直心慈。篤信佛法。尊禮玉林具德兩大師。間亦施捨僧尼。遇貧苦疾痛者。必矜恤之。辛丑歲。予六十初度得王龍舒淨土文。心切嚮往。遂專修淨業。卓亦依法。修習日課念佛。誦彌陀經。已五六年矣。今 康熙丁未。閏四月初二日辰刻。忽示微疾。初三日戌時。忽自坐起。瞑目安然。而逝。及殮時。顏色如生。歡容可挹。眾咸嘉嘆。逆知其必歸善地矣。至五七之夜。託夢與兒媳陳氏雲。前者有天神。執長柄香爐迎我。故我即去。因問雲。曾知死否。答雲。初猶朦朧不知。今已知矣。我今不喜著艷服。直入臥內開箱。換一豆菉色衣。一月白色衣灑然而去。蚤起媳。詳述其夢。予檢視箱中。果有此二色衣焉。又是夜老婢桂香亦夢。孺人層台端拱。高坐前廳。所帶俱冠纓珠絡。若諸天狀。又復現此一相。則其生天無疑矣。謹據實具錄。一字無虛。用告眾。信萬萬。及蚤念佛。發願往生。臨命終時。自有妙境現前。決然不爽。此其明驗也。寶蓮道人特識。以堅己信。並以勵法界之共信者。

佛示念佛十種功德

若人受持一佛名號者。見世當獲十種功德利益。

一晝夜常得諸天大力神將並諸眷屬。隱形守護。
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薩如觀世音等及一切菩薩。常隨守護。
三常為諸佛晝夜護念。阿彌陀佛常放光明。攝受此人。
四一切惡鬼若夜叉羅剎。皆不能害。一切毒蛇毒龍毒藥。悉不能害。
五一切火難水難冤賊刀箭牢獄枷杻橫死枉死。悉皆不受。
六先所作罪。皆悉消滅。所殺冤命。彼蒙解脫。更無質對。
七夜夢正直。或復夢見阿彌陀佛勝妙色身。
八心常歡喜。顏色光澤。氣力充盛。所作吉利。
九常為一切世間人民。恭敬供養禮拜。猶如敬佛。
十命終之時。心無怖畏。正念現前。得見阿彌陀佛並諸菩薩聖眾。手持金台。接引往生西方淨土。盡未來際。受勝妙樂。
歷代尊宿

廬山遠祖師。悟摩訶般若深旨。號東方護法菩薩。而六時念佛。三睹聖像。往生淨土 天台智者大師。妙悟法華。一家教觀。萬代宗祖。而生則面西。辯十種疑。疏十六觀。極談淨土 百丈大師。馬祖傳道嫡子。天下叢林共宗。而祈禱病僧。化送亡僧。悉歸淨土 永明壽禪師。得無礙辯才。柱石宗門。偏讚西方上上品生。敬及冥府 死心新禪師。繼席黃龍。宗風大振。而切意淨業。著勸念佛文。令人發哀起信 真歇了禪師。嗣丹霞淳公。洞下一宗。至師大顯。而卓庵補陀。專意西方。有淨土集。行世 慈受深禪師。得法於長蘆信公。專心念佛。而謂修行捷徑。無越淨邦。建西方道場。苦口勸眾 圓照本禪師。道續天衣。宗弘雪竇。法雷震地。師表兩朝。而淨業兼修。標名上品 石芝曉法師。嗣月堂洵公。洞徹教部。以淨業化人。嘗集大藏諸書。有樂邦文類。行世 寂堂元禪師。學禪於密庵傑公。篤行念佛三昧。感金甲神自天而降。夢紅蓮華從地而出。由是十洲蓮宗大行 中峰本禪師。得法高峰妙公。學者仰如山鬥。而雲。禪者淨土之禪。淨土者禪之淨土。有懷淨土詩百首。勸人念佛 優曇宗主。居廬山東林善法堂。著蓮宗寶鑒。奉旨板行。為淨土中興 王以寧侍制。自稱彌陀弟子 晁悅之翰林。答趙子昂書。稱西方淨土是真語實語 陳瓘侍制。作延慶寺淨土院記。極讚念佛。以上略舉諸大尊宿。其餘尊宿修淨土者。不可勝紀。

蓮池大師曰。自遠祖至優曇。歷代尊宿。無不崇奉淨土。下士大夫。安可不斷疑決志勇猛銳進哉。

淨土全書卷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