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凡夫之人對身體和相貌,不論對自己,或異性,都有貪著、好欲之心,此欲心有三:一、形貌欲,二、姿態欲,三、細嫩欲,常對人身觀想一旦人身四大分離,即可斷此三欲。
2.九想觀可斷除對肉體的執著,以及對肉體的貪愛:
一、青瘀想。二、膿爛想。三、蟲啖想。四、膨脹想。
五、血塗想。六、壞爛想。七、敗壞想。八、燒想。九、骨想。
3.在「八福田」中,看病的功德列於第一,稱為「看病五德」或「瞻病五德」,在《四分律》中記述說,看護病人有五種方法:
一、知悉病人的可食與不可食,可食的食物方與之。
二、不嫌惡病人的尿屎及唾吐等穢物。
三、以慈悲心看護病人,而不欲求病人衣食等之報酬。
四、能調理湯藥等事。
五、能為病人說法,使他歡喜,並使自己的善法也有所增進。
4.食肉有十過,動箸先思考:
一、一切眾生都是六親眷屬,現在所吃的肉無非親者。
二、眾生聞食肉人之氣驚怖逃走,所以菩薩教化眾生不應吃肉。
三、食肉者斷眾生信根,令生謗毀三寶心。
四、修行的人若食肉,則不能出離,故不應食肉。
五、食肉的人乃因過去之惡羅剎習氣故。
六、食肉的人不能成咒術,況學無上之聖道。
七、學道的人應視一切眾生與己無別,所以不應食肉。
八、食肉的人諸天賢聖都遠離他。
九、不淨所出,一切畜牲以不淨業而成不淨身,食之亦不淨。
十、食肉者死後,還墮於惡道。《法苑珠林》
5.犯了殺生戒的人會有兩種惡報:一、短命:由於前世傷害物命,使其不得以盡天年,因而感得今生自身也很短命。二、多病:由於前世惱害眾生使其不得自在,因而感得今生自身多疾病。
6.萬物皆有生命,不愛惜它們的生命,就只能用自己的生命償還。
二
1.學佛之人,必須心存慈悲,致力於利益眾生的工作,在《菩薩地持經》中記述了十一種利益眾生的方法:
一、眾生所作諸饒益業,悉與為伴。
二、對眾生已起、未起病等諸苦及看病者,悉與為伴。
三、為諸眾生說世間、出世間法,或以方便令得智慧。
四、知恩報恩。
五、眾生種種恐怖,悉能救護。若有喪失親屬財物諸難,能為開解,令離憂惱。
六、見有眾生貧窮睏乏,隨其所須悉能給施。
七、德行具足,正受依止,如法畜眾。
八、對眾生軟語安慰,隨時往返,施給飲食,說世間善語等。眾生安定者,皆悉隨順;不安者,皆悉遠離。
九、對有實德者,讚歎歡喜。
十、對有犯過惡者,慈心呵責,折伏罰黜,使其改悔。
十一、以神通力示現惡道,令眾生畏厭眾惡,奉修佛法,歡喜信樂,生希有心,是名攝眾生戒。
2.在《法華經》中揭示善人有十相,令行者傚彷,力學不輟。
一、利根,二、植善,三、修慈,四、恭敬,
五、捨惡親善,六、持戒如珠,七、質直敬佛,八、譬喻說法,
九、四方求法,十、頂受專修。
3.修行者必須消除三種惡念,在佛教裡稱為三想、三惡想、三不善想,其對人的危害甚大。《無量壽經義疏》
一、欲想:欲有希求佔有之意,凡夫對人、物、名譽等等,生起貪慾之念。
二、瞋恚想:凡夫對不如意的人、事、物,常起瞋恨、恚怒之心。
三、殺害想:凡夫對惱怒的人,常起殺滅或謀害之想。
4.人若不貪名利,就不會有欲覺;不惱眾生,就不會生瞋覺;不損物命,則不生害覺。所以三覺不生,三想也就絕滅了。
三
1.修行須遠離四種惡人:
一、樂語他誤人:好議論他人錯處的人。
二、樂說邪見人:指喜好講說偏邪見解的人。
三、口軟心惡人:口中雖出軟語、善語,但是心中卻存惡意、惡念的人。即是「口蜜腹劍」的人。
四、少作多說人:一個人言詞之間冠冕堂皇,而實際卻少有作為,言行不一,說得多做得少的人。
2.修行應遠離惡友,與惡友相處有六種過患:
一、方便生欺:時常習慣性地欺騙別人。
二、好喜屏處:喜歡藏身於隱蔽之處。
三、誘他人家:常引誘他人一起為非作歹。
四、圖謀他有:對別人的財物,常存圖謀不軌之心。
五、財利自向:專門想謀取利益。
六、好髮他過:喜歡指摘別人的過錯。《長阿含經》
3.修行應遠離、拒斥五種惡人:
一、謗真行偽:誹謗真實,行為虛偽的人。
二、謗正行邪:誹謗正直精純,而行邪的人。
三、謗是行非:誹謗對的,而行不對的人。
四、謗實行虛:誹謗確有,而行虛假的人。
五、謗善行惡:誹謗善良,而行惡的人。
4.有十六種事修行人做不得,亦稱「十六惡律儀」:
一、為利養而飼養羔羊,肥而轉賣。二、為利養買羊而屠殺之。
三、為利養而飼養豬豚,肥而轉賣。四、為利養買豬而屠殺之。
五、飼養牛犢,肥而轉賣。六、為利養買牛而屠殺之。
七、為利養而養雞,肥而轉賣。八、為利養買雞而屠殺之。
九、釣魚。十、獵人。
十一、劫奪。十二、魁膾(製作美食)。
十三、網捕飛鳥。十四、兩舌,以離間語挑撥於人。
十五、獄卒。十六、咒龍。《北本涅槃經》
四
1.開啟智慧之七種覺支:
一、念覺支:心中明白,常念於禪定與智慧。
二、擇法覺支:依靠智慧,能選擇真法,捨棄虛偽法。
三、精進覺支:精進勤勵於正法而不懈怠。
四、喜覺支:獲得正法而喜悅。
五、輕安覺支:又稱猗覺知,意謂身心輕快而安穩。
六、定覺支:入於禪定,而不散亂。
七、捨覺支:心無偏頗,不執著,而經常保持平衡。《大乘義章》
2.修行若能存八念,則收效良深。這八念是:
一、念佛:意指修禪觀的人,若遭恐怖障難的時候,應念諸佛慈悲,救濟眾生,功德無量,這樣一心念念不捨,怖障就得以消除。
二、念法:法力廣,大通達無礙,能滅煩惱,這樣一心念念不捨,怖障就能消除。
三、念僧:僧是佛之弟子,能修正道,能證聖果,為世福田,這樣一心念念不捨,怖障就能消除。
四、念戒:戒是無上菩提之本,能遮諸惡,得安穩處,這樣一心念念不捨,怖障就能消除。
五、念捨:捨有二種,(一)施捨,能生大功德。(二)捨煩惱,以此得大智慧。這樣一心念念不捨,怖障就能消除。
六、念天:四天王天乃至他化自在天等,果報清淨,利安一切,這樣一心念念不捨,怖障就能消除。
七、念出入息:息即鼻中出入之氣,為治散亂之良藥,入禪定之快捷方式,如是念念不已,則心不馳散,怖障就能消除。
八、念死:死有二種:(一)自死,即報盡而死。(二)他緣死,即遇惡緣而死。此二種死,從生以來,常與身俱,無可避免,如是一心念念不已,怖障就能消除。《大品般若經》
3.人生世間有四種第一等事,幸福無比,這四種第一是:無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親,涅槃第一樂。《大乘莊嚴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