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師利,此雲妙德,以微妙三德,同佛所證故。亦云妙吉祥菩薩。入法正位,名法王子。——《彌陀略解圓中鈔》
文殊師利菩薩,大家很熟悉了,是大乘佛教智慧第一的菩薩。他有多種名稱,這裡舉出了三個名稱。
第一是「妙德」,是指他有微妙三德,與佛所證的相同。「微妙三德」指涅槃三德——法身德、解脫德、般若德,他證到了這三德,與佛所證的沒有兩樣,就稱為妙德。
第二是「妙吉祥」,他一出生就現出光明滿室、象生六牙等十種瑞相。
第三是「法王子」,意思是「入法正位」,入到法性的正位。一般大乘圓教說「法正位」就是中道第一義諦,入佛的法位稱為法王,文殊師利菩薩是法王子,堪能紹繼佛的家業。
還有翻譯成「妙首」的,文殊的智慧在《華嚴經》代表十信位,「信為道元功德母」,所以稱為妙首。
傳燈法師對文殊師利菩薩又有更詳細的介紹。首先看妙德,「微妙三德,同佛所證」。
從菩薩證位的過程來看,大乘圓教從初住菩薩開始,經十住、十行、十迴向到十地,這叫三賢十聖。十住、十行、十迴向叫「三賢」,十地叫「十聖」。到了第十地(法雲地)以上就是等覺了。是這麼一個破盡四十一種無明的過程。
初住菩薩「分破一品無明」,就同佛所證的微妙三德一樣,叫分同(就是少分同)。好像初一、初二的月亮,雖然跟十五的月亮有差別,沒那麼圓滿,但都是本月的光。所以,這叫分同佛所證的微妙三德(涅槃三德)。
具體到文殊師利這位菩薩來說,他的本地及從本垂跡,大不可思議。
從本地來說,《悲華經》說,有一位轉輪聖王叫無諍念,他有一千個王子。當時有一尊佛叫寶藏佛,有一位大臣叫寶海梵志。寶海梵志勸勉無諍念轉輪聖王以及一千個王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大乘的很多菩薩都跟寶海梵志這位善知識有緣分,他就是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諍念轉輪聖王發願取清淨佛國,最後得授記,就是無量壽佛。一千個王子中,太子不眴就是觀世音菩薩;第二個王子尼摩,是大勢至菩薩;第三個王子王眾,就是文殊菩薩。
王子王眾(文殊菩薩)對寶藏佛發弘誓願:「願我行菩薩道,所化眾生皆於十方先成正覺,令我天眼皆悉見之,我之國土皆一生菩薩,悉令從我勸發道心,我行菩薩道無有齊限。」
寶藏佛就印證他:「汝作功德甚深甚深,願取妙土,今故號汝名文殊師利。」並且授成佛之記,說他未來在南方作佛,號普現如來。這是第一個本地。
文殊菩薩的第二個本地是《法華經》裡面給我們介紹的:首先,釋迦牟尼佛從眉間放光照萬八千佛土,現種種瑞相,與會的大眾不知代表何意,彌勒菩薩就請問文殊菩薩:「釋迦佛放光現瑞,是何法義?」
文殊菩薩就開始追溯,自己無量劫曾經供養、奉事諸多的佛,其中曾經供養二萬日月燈明佛——日月燈明佛同一號。這兩萬尊佛次第示現,所有的日月燈明佛欲宣講《法華經》時,都放光現瑞。
所以通過日月燈明佛講大乘《法華經》時都現同樣的瑞相,來佐證釋迦牟尼佛要講大法——妙法華!
這最後一尊日月燈明佛未出家時是國王,有八個王子,以後出家了成佛,八位王子也隨佛出家了。佛請妙光菩薩(日月燈明佛座下的第一弟子,他自己也有八百個弟子)為八位王子作老師,妙光菩薩就成為「八王子之師」。
這八個王子最後都成佛了,第八個王子叫法意,最後成佛,就是燃燈佛——釋迦牟尼佛的授記師。
那是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的第二阿僧祇劫時,以五枝蓮華供養燃燈佛,並為佛布髮掩泥。燃燈佛為他授記,未來當作佛,號為釋迦牟尼。
這個妙光菩薩就是文殊師利菩薩。我們常常說文殊師利菩薩是諸佛之母、釋迦之師,不是說他是這一期釋迦佛之師,而是釋迦牟尼佛之前八尊佛之師,釋迦佛授記師之師。
文殊師利菩薩的本地就非常不可思議了。在往昔無量劫以前,他的德能、智慧就跟佛很鄰近了,但今日的法會卻輔佐釋迦牟尼佛,這就是諸佛教化眾生的大不可思議,一佛出世,千佛響應。
如果再追溯文殊師利菩薩本地所證的果,實際上他早已成佛,就在當下北方歡喜世界作佛,號歡喜藏摩尼寶積佛;《首楞嚴三昧經》裡說,他無量劫以前早已成佛,叫龍種上佛。
文殊師利菩薩的本地以及他現出的種種跡象都是不可思議的。「微妙三德,同佛所證」,他所證得的位次與佛是平等不二的,所以稱他為「妙德」。
何為「妙吉祥」?就是說文殊師利菩薩的惑業苦——種種的煩惱、種種的業以及苦報都斷盡無餘。如果惑業苦還有少分的存在,都不能稱為吉祥,只有證到了究竟位,這種涅槃的法身德、般若徳、解脫德圓滿地彰顯,才有資格稱為妙吉祥。
「法王子」怎麼解釋?佛稱為「破有法王」,佛破盡二十五有(就是三界所有的煩惱惑、無明惑),獲得王三昧(就是一切三昧當中的寶王三昧,王三昧就是一三昧具足一切三昧),證入法正位(就是得一切種智,入到法性的第一義諦——真空妙有、空有不二的中道)。
文殊師利菩薩的證位跟佛之妙覺相鄰,所以被稱為佛的長子。佛是法王,就好像九五之尊,長子就好像儲君,住在東宮,是要繼位的,所以稱為法王子。《佛地論》說:「從世尊口正法所生,紹繼佛身不斷絕,故名法王子。」
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是般若智慧。文殊師利菩薩說過一部經——《般若經》,裡面提出一行三昧的行法,實相般若,畢竟空無所有,無所依。
為什麼文殊的智慧是一切諸佛之母?因為只有般若的空性才能出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般若的實相無形無相,怎麼契入?在方法上,提出一行三昧,就是系緣一法,不取於相,專稱佛的名字。就是在空閑處,萬緣放下,係緣一法。這一法就是法性、法界。
不取於相,因為般若是無相的,是空的,所以不能執取於相。不取於相,那怎麼契入無相之相?就是一心稱念佛的名字。
稱念佛的名字,從這個名字當中要領悟實相,要了達名字非名字、名字即實相。能這樣地念佛的名號,念即無念,無念而念。念是始覺,無念是本覺,由始覺回歸本覺,這就攝用歸體;由無念的體又生起念名號的這個行,這叫從體起用。這個就稱為一行三昧。
一行就是一法界行,透過專稱名號,契入到正受正定。在正受正定當中,能念之心和所念之佛泯滅,能所不二,這樣就為一味解脫。
一味就是契入到實相,得大解脫了。在一味三昧當中就能夠具足六波羅蜜,就能快速地證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這是文殊菩薩自行化他的法門——一行三昧。
淨土宗第四代祖師法照大師在五台山大聖竹林寺見到文殊菩薩(這也是一個奇特的感應),文殊菩薩就告訴法照大師:我於過去劫中,因念佛故,得一切種智。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陀羅尼門,皆從念佛而生。
以一行三昧念佛,就能得種種的功德。
在淨土法門當中,我們常常講一句話:以文殊智修一行三昧,又叫一相三昧,能夠快速地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照大師聽聞到文殊菩薩這樣的傳授,就一往情深地專修念佛法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