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四諦發弘誓,當仁不讓要成佛

四弘誓願是智者在觀察聲聞教「苦、集、滅、道」四聖諦之後,所昇華出的偉大的菩薩精神。

首先,我們從苦諦的角度觀察三界六道一切眾生。

他們經受著種種苦難的逼迫,概括來說是八苦交煎。在這個過程當中,眾生迷失了真如的本覺妙性,追逐虛妄的五欲六塵,在這裡面起惑造業,不曾有一念的出離之心,所以就永遠出不了三界。是故,我們要以悲愍心發願度盡眾生。

第二,我們從集諦的層面觀察三界六道一切眾生。

「集」就是招感性。苦是一個結果,由此來追溯它的原因——就是煩惱。有煩惱才會讓我們造業,造惡業才會讓我們受苦。煩惱有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如油入面,與生俱來,很難解決,所以纏縛著我們的身心在三界六道不得解脫。是故要發願斷盡煩惱。

第三,我們從道諦的層面來觀察三界六道一切眾生。

一般來說,我們眾生從小所學的都是世間的知識技能,目的是要找個飯碗。古人說「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有的學文,文采斐然;有的學武,武藝高強;有的則文武雙全,一身本領。

但即便是擁有了最高級的學問或最精湛的武功,最後也不過是想要皇帝聘用自己,或者當個宰相,或者封個元帥,得到一個顯赫的官職和一份優厚的俸祿,從而縱享榮華富貴,得以光宗耀祖。

當然,也有胸懷更遠大理想的,那就是富國強兵,安邦定國,就是所謂的治國平天下,做一個忠臣良將,以期青史留名,永垂不朽。

古人如此,今人更加功利化,所謂「一切向錢看」,就是檢驗一個人所學東西是否有用的硬杠杠。

所以很多人都是為了生存去學東西,對於生命的真相、法界的真理,就缺乏聞思的機緣,尤其是無上甚深的佛法,就很少有聽聞的機會,更談不上修學了。

當一個人不能得到佛法的滋潤,基本上可以說他這一世的生命是糊塗來糊塗去的,活不明白的。所以,要發願勤學無上法門。

第四,我們從滅諦的層面觀察三界六道一切眾生。

滅是寂滅、涅槃的意思,所謂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本地風光。大涅槃的境界才是生命的本相,才是我們安樂的源泉。

但我們在輪迴的過程當中,迷失了本覺涅槃的體性。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我們都不能去擔荷了——我哪有佛性哪?他不相信自己有佛性,不相信自己能成佛。

所以只有佛教告訴我們,眾生心性上是平等的。眾生雖然在輪迴過程當中,佛性沒有減少一點;佛雖然萬德莊嚴,佛性也沒有增加一點。不增不減,大平等的境界。

如此,我們才會想到我們的生命是這樣地尊嚴,我們學佛念佛的目的,最終是要成佛的,這是當仁不讓的!所以,我們要發願必成佛道。

願,就是一個目的價值的建立。由這個願,才會引導行。所以願行,願就像眼睛,鎖定目標;行就是開步走,往目標前進。這叫行山願海。

以行山填願海,願行相資才能到達成佛的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