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提升人的質量,首先要從心理的環保、心理的建設,以及精神生活上來提升和養成,只有心理先健全了,人格才能健全。
培養人品優秀的學生,也是為了另外兩個目標||大普化和大關懷。我們的三大教育,是環環相扣的三連鎖。大學院教育的目的,就是要為大普化、大關懷這兩種教育培養人才,所以,為了大普化、大關懷這兩種教育,我們必須要把大學院教育辦好。
再講到第三個堅持,就是堅持四種環保。第一種是‘心靈環保’,第二種是‘禮儀環保’,第三種是‘生活環保’,第四種是‘自然環保’,四種環保當中,我們以‘心靈環保’為核心主軸。要提升人的質量,首先要從心理的環保、心理的建設,以及精神生活上來提升和養成,只有心理先健全了,人格才能健全。所謂‘心靈’的意思,就是對自己、對他人存著慈悲心。一個人能以慈悲心看所有的人,就會去愛所有的人;能用智慧心看所有的事,就不會起煩惱,因為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能對人有慈悲、對事有智慧,就是心靈環保。
心靈環保的原點,是從佛法的悲、智、願、行而來,也就是以佛法的慈悲、智慧、悲願、菩薩行為出發點。所以,‘心靈環保’這個新名詞,實際上就是佛法的主要精神所在,如果佛法離開慈悲和智慧,離開大願行,那就處處使不上力了。
心靈環保的首先基礎,是保護自己的心靈不受污染。心靈環保不是靠環境來保護人,而是用心靈來保護自己。當你的心靈不受污染、不受破壞,能夠很健全、正常、穩定的時候,你就是安全了、被保障了。如果你的心很混亂,老是跟人家勾心鬥角、嗔恨嫉妒貪吝,老是想要佔便宜,或覺得忿忿不平,還反過來說:‘這個環境很糟糕,沒有辦法保護我的心。’其實這不是環境不能保護你的心,而是你沒辦法從環境中產生保護自己的功能。
要從環境中產生保護自己的功能,是要下一番工夫的。要下什麼樣的工夫?誦經、拜懺、打坐、念佛,還有參加禪修、參加讀書會,這些都是在下工夫,當我們這麼做的時候,時時刻刻都跟佛法相應,我們的心就能受到保護,否則的話,動不動就跟人家吵架,動不動就覺得自己受傷害,是被害者,這樣一來,我們的心靈就沒有被保護了。
心靈環保是第一項環保,接著第二項是‘禮儀環保’。我們人與人之間互動的時候,語言上要有禮貌,動作上要有禮貌,口頭上要有禮貌,除此之外,表情、手勢、身體,也都要有禮貌。身體有身儀,嘴巴有口儀,心有心儀,這都是禮儀環保。學好禮儀環保之後,如果你是一位女孩子,人家看你就是一位淑女;如果你是男孩子,就是一個君子,所謂‘翩翩君子’、‘窈窕淑女’,都是從禮儀上表現出來。如果女孩子講話粗魯、走路沒規矩,那就沒有威儀;還有不管是男孩子、女孩子,如果講話時大聲講,走路時搶著走,坐的時候搶位置坐,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或在公共場合不按次第排隊,這些都不是威儀。所以說,我們生活上的禮儀和威儀就是禮儀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