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是以實相為正體

從天台家的觀照來看,觀照現前一念心性。一念心性,不要被它現象所迷惑。《楞嚴經》七處征心,覓心了不可得,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超越時間——不是過去、不是現在、不是未來,超越一切色法,不是「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這些。

談到實相,當然討論起來不一定容易理解。說起實相,實際上究竟的境界也就是「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但這裡面要把握它的中道,就像《楞嚴經》所說的「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就是無相,「即一切法」就是無不相。要把握這個實相的無相——無相的空,無不相的這種有——就是不空。空和不空,這樣的辯證關係。不得已就把心性這種本來的面目稱為實相。實相又能夠雙遮兩邊,「非寂非照」;又能夠雙照兩邊,「寂而恆照,照而恆寂」。

把握這個實相有什麼好處呢?從這部經典形而上的道理來討論,一般的人看《阿彌陀經》,好像覺得《阿彌陀經》不怎麼地。它都是黃金為地呀,七重行樹啊,七重羅網,都是那些事相。甚至還說:「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不是貪心嗎?看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黃金就想去。」

這裡討論它的體性是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全體的依正莊嚴都是實相,不是現象界的一些助於我們感官快樂、我們貪心的對境。所以這個體性是很重要的。了解了這部《阿彌陀經》是以實相為正體的話,那麼我們就能夠去理解蕅益大師談的:把這個實相的一真法界的體性,顯現為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正報莊嚴。這種實相的體性,顯現為阿彌陀佛的法身、報身、應化身。這個實相的展開,那就森羅萬象。

實相的圓融無相是不可言說,實相的緣起那是窮劫難盡。能說這個經典的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阿彌陀佛的功德,能度眾生的兩土世尊、所度的十方無量無邊的眾生,我們眾生能信的心和所信的淨土妙法,能厭離的能願心——「能願」就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心——和所願的極樂世界,能持修淨業的身、口、意三業以及所持的彌陀名號,能往生淨土的信、願、行三資糧和所往生的極樂世界四種淨土,能讚歎這部經典的釋迦牟尼佛乃至十方諸佛,以及所讚的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名號功德,等等等等,都是「實相正印之所印」。

這就是很奇妙了。這些淨土法門所展示的事相,全體是實相,全體是涅槃,全體是一真法界。我們觀察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實際上就是觀察我們當下一念心性。觀察佛的境界,以佛的境界作所緣境,以真如熏無明,就能夠打開心量,伏滅煩惱。所以讀《阿彌陀經》,讀《無量壽經》,觀察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就是極為殊勝的修行觀察法門。因為它全體都是實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