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

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如來眷屬,欲供養他方無量諸佛,或欲教化無量眾生,此沒彼出,先南後北,不能以一念一時放光普照,遍至十方世界教化眾生,有出沒前後相故,是故興願:願我佛土諸大菩薩,於一念時頃,遍至十方,作種種佛事。是故言:「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

問曰:上章云:身不動搖而遍至十方。不動而至,豈非是一時義耶?與此若為差別?

答曰:上但言不動而至,或容有前後。此言無前無後,是為差別,亦是成上不動義。若不一時,則是往來;若有往來,則非不動。是故為成上不動義故,須觀一時。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

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

第二個功德莊嚴是同時遍至德。同時遍至德,這個偈頌就講,「無垢莊嚴光」就是這些大菩薩的報身的光明,「一念及一時」就是他在光明當中顯現的那個意生身是同時去的,同時態——就能夠普照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諸佛的法會,在那法會上來利益諸多的眾生。

阿彌陀佛為什麼會生起這個莊嚴?就是見到有的佛的座下的眷屬,雖然他也想發心供養他方世界無量諸佛,或者也想助佛弘化,教化無量的眾生,但是他去的話,有一個不圓滿的地方:就是只能去一個地方。

從那個地方回來,再到其他地方去,這叫「此沒彼出」。這個地方離開了,到另外一個剎土出現了;或者先到南邊的剎土,後到北邊的剎土。就沒有能力同時態分很多的身,同時遍至十方世界,教化眾生。有出入前後之相,說明他的功德還有不圓滿的地方。

所以法藏菩薩發願:願我成佛的剎土,諸大菩薩能夠在一念頃——就是這一念、這一時這樣的短時間當中遍至。「一念時頃」就是同時態,能夠有很多的分身到十方無量無邊的剎土,同時作種種無量無邊的佛事。

有人就問:上一個功德是說報身不動搖,而化身遍到十方——這叫不動而至,這不動而至豈不是也是同時嗎?那跟這個偈頌有什麼差別呢?

曇鸞大師的回答是:上一個偈頌只是說他報身不動,而化身到他方世界去,這裡或者也有前後的差異,哪個地方先去,哪個地方後去。這個偈頌是談沒有前後的時間的間距,是同時到達。這就跟第一個偈頌有所不同。

也正因為是同時到達,也就成就了上個偈頌的報身不動。如果不是同時到達,那他就有往來之相。如果有往來之相,就不能說他報身不動。所以,為了成就上個偈頌不動應化的含義,就應該要觀同時態遍至他方世界的功德。

一般從證位來說,能夠不動應化,屬於初地菩薩的水平;能夠同時遍至,屬於八地菩薩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