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謂:我成佛時,十方眾生髮起成佛度眾生的菩提心,修行六度萬行諸功德,將此功德至心迴向願欲往生我國,其人臨命終時,我與西方聖眾前來,圍繞現在此念佛人面前,接引其往生。若此願不成就,不取正覺。
阿彌陀佛因地考察他方諸佛淨國,雖有往生之人,若無佛迎接,譬如浪子歸鄉,無家人迎候接待,豈不淒涼?況臨命終時,業障一時現,若無佛慈佑,又隨業流轉。是故,悲心發此願:十方眾生若迴向功德求生我國,我與聖眾,現其人前,慈悲接引往生我國。可見阿彌陀佛護佑淨業行人之心,周全而細微。
此願主要針對修習大乘通途佛法的行人,菩提心即為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就大乘佛法而言,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為魔業。(《華嚴經》)蓮宗對菩提心的詮釋與通途佛法的解釋,大同小異。
曇鸞大師云: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即是攝取眾生往生淨佛國土心。(《往生論註》)
善導大師云:「唯發一念厭苦,樂生諸佛境界,速滿菩薩大悲願行,還入生死普度眾生。」(《觀經四帖疏》)蕅益大師云:「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三位蓮宗祖師的詮釋,千里同風,稱合佛意。
由菩提心引導大乘菩薩行業。這一願中的「修諸功德」,含攝戒定慧三學、六度、普賢十大願王、淨業三福,以及三輩九品、定善散善之行業。若修習多種功德,乃至一種功德,以此或多或少的功德,至心迴向往生極樂世界,悉為往生資糧。
這一願中的核心是於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前來接引。須知,吾人於生死關頭,靠自己修行的功夫很難得力。權且不論生前沒有修行功夫、造業不斷的行人,即便那些道心堅固、用功勤勉之大修行人,若煩惱習氣沒有除盡,仍然會隨業力牽引,輪迴六道。
歷史上記載不少轉生的大修行人,比如五祖師戒禪師轉生為蘇東坡,海印信長老轉生為朱防禦家的女兒,中方廣寺的嚴首座轉生為狀元王十朋等。為此永明延壽大師慈悲作《禪淨四料簡》,云:「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意謂行人於臨命終時,神識離體,滑入中陰身階段,業風飄蕩,無能作主,重業先牽,又入輪迴,誠為可怖。
又云:「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意謂若未開悟,然具信願稱名,臨命終時,蒙佛慈悲接引,萬修萬人去,往生彼國,華開見阿彌陀佛,得無生法忍,還愁憂不得開悟嗎?可見,永明大師於唐五代時,就為一切大乘行人,指出了出輪迴成佛道的康莊大道。
這一願發得非常慈悲,也非常周到。現在有些人擔心臨命終時會有冤親債主現前,感到很害怕。確實,《地藏經》開示,臨終時候,多有冤親債主「詐親含笑」,導引臨終者到三惡道裡去。然念佛法門無此障難。茲因淨業行人信願稱名,臨終感得阿彌陀佛、觀音勢至等聖眾前來,接引場面盛大,光明熾盛,其冤親債主無法靠近,或接受佛化,往生淨土。此時,阿彌陀佛放光攝取念佛人的神識,置於蓮台中,蓮華閉合,安穩隨佛往生,不會有遺漏的情形。此亦「萬修萬人去」之佐證。
又有人會問:十方世界念佛人那麼多,阿彌陀佛若都去接引,那他老人家忙得過來嗎?這裡不要用凡夫的知見去妄測佛來接引的情形。此世間天上的月亮只有一個,然所有的江河、溪流、湖泊都能映現那輪月亮;百千萬人仰望月亮,都覺得月亮只對著自己;往東南西北不同方向行走的人,也都會感覺月亮在跟隨著自己。實則只有一輪月亮,但能映於萬川。連世間月亮尚且有如此神妙,更何況阿彌陀佛契證諸法實相,具足法報化三身功德,與無量如幻度生方便。於無量念佛人面前,法爾自然地顯現接引情形,又有什麼不可能呢?心淨則佛自來,感應之道,難思難議。
古往今來,佛來接引的感應甚多。慧遠大師臨終前七天見到了阿彌陀佛。佛身廣大,遍滿虛空,阿彌陀佛的圓光中還有很多的化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侍立左右。阿彌陀佛告訴慧遠大師:「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後七天,當生我國。」果然,七日後,遠公大師自在往生。
因佛臨終接引願,建立臨終助念,效果甚佳。眾生在生命終了的時候,身心都很衰竭,瀕臨死亡的體驗和過程亦非常複雜的。死亡關頭,業力凡夫大多痛苦、恐懼、無奈,不能作主宰。故須蓮友幫助助念,感通佛力,文成印壞,自在往生。須知,淨業行人念佛,當下入蓮台往生,是不須經過中陰身的。
東林大佛塑造成接引佛的形像,亦是以此願為依據,阿彌陀佛接引眾生時,伸出寬廣的右手,喻指於生死深淵拔濟眾生,左手拿著蓮台,乃是安立行人的神識。呈站立姿態體現主動拯救的慈悲,唯恐會因坐著而耽擱拯救眾生的時機。佛的慈悲、主動的接引形像能令眾生安心依怙。茲因阿彌陀佛臨終接引願,我等眾生才獲得出離無量劫輪迴的強緣。吾人切勿交臂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