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個結構段是談《阿彌陀經》三種註疏的特點。
古聖先賢,都有慈悲心,都深得佛心,代佛弘化,做如來使,也欲令所有的眾生都來修行淨土法門。所以,特別以智慧選擇《阿彌陀經》列為叢林的日課內容。我們晚課都要念《阿彌陀經》,不僅是淨土的道場念《阿彌陀經》,就是一切宗門教下的所有的寺院都要念《阿彌陀經》,可見它就是萬善導歸的一個總持法門了。
淨土有三經,為什麼只把《阿彌陀經》列為日課?是由於《阿彌陀經》的文句簡略,只有一千八百多字,如果念得快,十分鐘左右就能念完。文句簡略,但是義理卻豐富,「言約而義豐」,這是符合古代中國人的閱讀文化心理的。古人的用字非常簡潔,但它的義理的空間非常豐富。
這一點,我們現在由於沒有文言文的訓練,已經是喪失得太多了。看現代人寫得囉囉嗦嗦、拖泥帶水,說了一大篇,還不知道他說什麼。我們的文字一定要訓練簡潔,不能囉囉嗦嗦、重重複復,讓人家都看不下去。所以,拿文章過來,你得要再三地去修改的,拿給別人看,不是隨便拿出來的。有時候各個部門會寫些東西到我這來,我真的是要改很多,改得我都有點頭痛了。簡潔一點,開門見山,「辭達而已矣」。所以一個好的文字要語言簡約,但是義理豐富。
《阿彌陀經》就有這個特點——言約而義豐,而且在修行方法上,又非常的簡單、簡易。這也是法門高妙的一個特點,不能搞得太複雜。現在有人很顛倒,認為複雜的東西才是高級的,他一定要搞很多次第,搞很多加行,搞很多名堂,搞很多花樣,他覺得這個好;說很簡單的東西,他覺得這很低級,很不怎麼地。其實,能做到簡易,是他最高的智慧的結晶,最慈悲的一種呈現。
所以,淨土法門是行法簡易,但是效果又非常的快速,又非常的圓滿。那弘揚佛法的這些菩薩大士,他才有眼光認識真東西。認識真有價值的東西,這需要有眼光的。所以,「宏法大士」就對《阿彌陀經》很重視,或者註解,或者制疏,或者稱揚讚歎,或者不斷地來講這部經。所以,「自古及今」這些註疏讚歎的,那是不勝枚舉了。
在《阿彌陀經》的註疏裡面,這裡就列出了三種。在多不勝數的註疏裡面,「求其至廣大精微者,莫過於蓮池之疏鈔」。蓮池大師的《彌陀疏鈔》是在所有的註解當中份量最多的,可以說,他引述之廣博,都可以稱為淨土宗的小百科全書了。它廣大,註解的框架也是以華嚴十玄門來展開的。並且它廣大而又精微,精微就是有銷歸自性的詮釋。「廣大精微」,實際上這個判斷首先來自於蕅益大師,他在《彌陀要解》就談到蓮池大師《疏鈔》的廣大精微的特點。
第二種就是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印光大師對這個《要解》在很多的文鈔裡面大加讚歎,是「直捷要妙者」,前面還加了一個形容詞「極」,推到極處的直捷,而將《阿彌陀經》的心要、法要、奇妙之處和盤托出的,是沒有超過蕅益大師《要解》的。印光大師甚至說,就是古佛再來對《阿彌陀經》做個註解,都不能超過這個《要解》。那是萬古不刊之定論。
第三種是談幽溪傳燈法師,就是《圓中鈔》。蕅益大師在《要解》的序裡面,對這《圓中鈔》,他評價是「高深洪博」,義理非常高遠、深邃、洪大、淵博。為什麼?他是用天台的教理去詮釋的。
所以在《要解》當中,「幽溪師伯」,蕅益大師稱幽溪傳燈大師為師伯。那是什麼輩分呢?幽溪傳燈法師的師父是百松真覺;百松真覺把法傳給傳燈,這是第二世;第三世就應該是「正」字輩。它的傳法系是「真傳正受」——百松真覺是一世;第二世「傳」,傳字輩,傳燈;第三字輩是「正」,正字輩。原來蕅益大師叫蕅益正旭,第三世。站在他第三世,他對第二世的傳燈法師就稱為師伯。
所以對這兩個註疏,蕅益大師都是讚歎的。蓮池大師《疏鈔》廣大精微,幽溪師伯的《圓中鈔》高深洪博,「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這兩部註疏都是值得讚歎,都很好。但既然很好,蕅益大師為什麼還要作《要解》呢?他就談道,「特以文富義繁,邊涯莫測,或致初機淺識,信願難階……故再述《要解》」。這兩部註疏如日月中天,很不錯,但是由於這兩部註疏文句都很多,義理展開得也很繁複,詮釋微言大義,邊涯莫測,沒有相當的宗門教下的義理基礎,都看不懂。
所以,就使得初機開始修學淨土法門的,或者水平比較淺陋的,讀這兩本,不一定能讀得進去,不一定能理解。不能理解,深信切願就很難建立。蕅益大師有鑒於此,就再述這個《要解》。再述《要解》,說「不敢與二翁競異」,也「不必與二翁強同」。這就像看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峰,都是看到了廬山的真正的境界。所以,他這《要解》就是針對初機淺識,幫他建立信願來作的。這是談到蕅益大師著《要解》的一個初衷。
印光大師對幽溪傳燈法師作《圓中鈔》是怎麼評價的呢?他的高深洪博確實有他的天台教義的理論背景,「握台宗諦觀不二之印,著略解圓融中道之鈔」。「台宗」就天台宗。「諦觀不二」,這個「諦」就是一境三諦。能觀為三觀,就是空、假、中,天台從圓教立場就是一心三觀——即空、即假、即中。所觀的就是一境三諦,三諦就是真諦、俗諦、中諦。
為什麼是不二?不管是能觀和所觀,那都是全性起修的。比如觀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是以現前一念,以一心之三觀來觀照極樂世界一境之三諦;或者說,以吾三觀之一心觀照彼三諦之一境。所以這就是不二,就是法爾自然,諦觀不二就是天台的法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