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來到這裡(三學書坊),很高興,為什麼?這裡有許多傳統文化的圖書,大家在進行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一些工作。
現在中國提倡「德」治,講究精神文明建設。為什麼這樣做?就是因為缺乏這個精神。傳統文化的中心「德」——孝悌忠信、慈悲仁愛就基本喪失掉了。盡管後來落實了政策,但是餘波、餘毒還沒有掃清,社會人心很混亂,產生了五毒現象。
你們看現在搶劫、放火、殺人、貪污、黃色淫亂、吸毒販毒等等五毒現象風行得很。許多刑事犯罪分子一「進宮」、二「進宮」、三「進宮」,不思悔改,直到最後被槍斃,什麼原因?心理問題,喪失了「德」的惡果!盡管有法律,但他們不怕!現在中央看到這些現象,提出「德」治,德治與法治並重,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兩手抓,是很有道理的。在這種情況下,傳統文化開始復興,是個好事情。
一、傳統文化的歷史時期
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歷史上分為六個時期:
(一)春秋戰國時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有儒家、道家、墨家、陰陽家、法家、軍事家、縱橫家等諸子百家。
(二)秦朝:發生了著名的"焚書坑儒"事件,秦始皇為了統一原六國人民的思想,下令銷毀除法家以外的所有諸子百家的著作,並坑殺了幾百名儒士。
(三)漢朝: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特別提倡讀經,是經學時期。
在三國魏晉時期,出現玄學,《周易》、《老子》、《莊子》被稱為三玄,玄學之風盛行。
(四)南北朝、隋唐:佛學時期。
中國史書上關於佛教傳入中國的最早記錄,是在公元前2年(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大月支國(原居我國甘肅的一個強盛的少數民族西遷中亞後建立的國家)國王的使者伊存到當時的都城長安(今西安),他口授佛經給一個名叫景盧的博士弟子。而正式傳入中國,比較流行的說法則是東漢初年漢明帝夜夢金人,遣使前往天竺求法,天竺高僧迦葉摩騰與竺法蘭以白馬馱經像來華,在當時的都城洛陽建立白馬寺,進行翻譯、講學,但是這個影響並不大。
南北朝以後,佛教就慢慢鮮明、顯著了,由講學翻譯時期到成立宗派時期,發展到唐朝最鼎盛,祖師分科判教,將佛教融入到中國文化系統,形成大乘八個宗派:禪宗、天台宗、華嚴宗、真言宗、法相宗、淨土宗、律宗、三論宗;小乘兩個宗派:俱舍宗、成實宗。當時的都城長安(今西安)就成立了六個宗派,成為六個宗派的發源地。這種宗派是中國正式有的,一般叫做中國佛學。
(五)宋元明時期:理學時期,講究理學。理學家有南宋朱熹、明代王陽明等。理學講究內心修養,發揚天理,強調良心不可斷,理性不可斷,斷了就不叫人。
(六)清代:朴學時期。講究考證,考哪部經是真的,哪部經是假的。
二、儒道文化的特點
中國的文化思潮被歷史學家分為六個時期,總結起來為儒釋道:儒教、釋教、道教。三教鼎立,形成了代表中國的傳統文化。過去有一種說法為三教歸元、三教同一,這是不正確的。儒教、道教、佛教都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但各有特點。
儒家講人倫、道德,講如何把人做好、把家庭搞好、使國家安定,其中心思想為仁愛、和諧,即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間,要有倫常,人與人之間能夠和諧相處,社會就穩定,不會亂。《大學》講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先由自己修身、齊家,齊家才能治國,治國才能平天下,才能實現大同思想。儒家的主要經典為儒學「十三經」(含「四書五經」)。
道家呢?講清淨無為,少欲知足,過淡泊生活,超脫於世間,其代表著作為老子的《道德經》。這種思想就已超出儒家範圍,是天人境界。修道講究內丹、外丹、超升、神仙。以佛家觀點分析,它已超出了欲界天,到了色界的四禪天、無色界的四空天,但還是在三界之內,沒有脫離六道輪迴,沒有拔除生死根本,仍有煩惱障和所知障,屬天人境界。雖然定力比較深,但是就像石頭壓著的草,其根沒有拔除,石頭一旦去掉,草還是要長起來的。
三、佛教文化的特點
佛教是傳統文化,但又有別於傳統文化。為什麼呢?佛教傳來中國兩千多年,經歷了漢、三國、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時期,已經深深地融入了中國文化,但又有著自身的特點。
(一)是印度傳來的,不是中國原有的。
(二)佛教的教義、境界與儒教、道教絕對有分別,不能混為一談。主要體現在:
1.相信因果
佛教所講之人倫、三皈五戒十善,其基礎是要相信因果。「因、緣、果」三個字,貫穿於整個三藏十二部經典,是佛法的中心。因就是種子,緣就是條件,果就是在緣成熟後所感得的果報。因果定律就是: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為善受福,作惡遭殃;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不到,時候若到,一切都報。並且通於三世: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
你能相信「因、緣、果」這個定律,就能止惡行善,建立真正的道德!曉得什麼不應該做,什麼應該做。凡是侵害別人、破壞別人而有利於自己、只想到自己的行為,就是作惡,就不應該做;凡是先利於別人、使別人能夠安定生活、不損害別人的行為就叫做善,就應該做。這樣就完全包含了儒家所講之倫理道德,並且基礎牢固,五戒十善可以遵守。否則,若只圖現世現時享樂,那就不免貪污腐化、紙醉金迷、揮霍錢財、損害他人,道德何以建立?
2.眾生平等的思想
眾生是平等的,只因業力不同而現相不同,均是因緣生法。佛教講六大緣起:業感緣起、流轉緣起、賴耶緣起、性空緣起、法界緣起、六大緣起。眾生之間,人與人之間,所有動植物之間,都是相資相助、互涉互入的關係,不是孤立存在的。人,是眾多社會關係中的一個小細胞,不是孤立存在的,社會中有從事各種職業的人,農民種莊稼,工人搞生產,商人搞貿易,還有國家建立健全各項制度。每一個人都在自己不同的崗位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共同為社會服務。明白這個因緣生法是相資相助、平等互入的關係後,就能尊重別人,悲憫別人,生起悲心,去除貪心。
《金剛經》上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明白這個道理,精神就會高超,什麼事情就會看得淡、放得下,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就會超越一般俗情,絕不會為權力鬥爭。但是利益眾生的事業要抓緊,要善於利用自己的職業來做利益眾生的事情,不管在哪個崗位,只要有這個思想,就會做許多好事。
我的弟子比較多,其中有當官的,也有做生意的,他們就提許多問題來問我。
做生意的弟子問我:「師父,我是做生意的,這犯不犯戒呢?生意做不做得呢?」
我說:「看你什麼心,什麼願望。做生意,就要學習佛家的四分法,把所賺的利潤,分成四份:第一部分(四分之一)用來養活自己,天經地義;第二部分(四分之一)用來孝敬父母;第三部分(四分之一)用來做好事、救苦救難;第四部分(四分之一)留點餘地,做周轉,擴大再生產。只要遵循這個辦法,你的錢越多越好!這就不叫自己貪而是正確的運用!」
當法官的弟子跟我說:「師父,我好害怕!」
我問:「你怕什麼?」
他說:「我是判決官,要殺人呀!」
我說:「這個事情看你用什麼觀點對待,你是學佛人,就要有學佛人的觀點,要有悲憫心,以寬恕心對待人。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在你的筆下盡量對犯罪的人避免死刑,或者刀下留人,使他有改悔的機會,解除死亡的痛苦。如果必須要判死刑,就讓他明白因果報應的道理,好好懺悔罪業,下世不再作惡。你只要有這個精神,就不會怕,還能多做好事,身在公門正好修啊!」
3.發出離心,修解脫行
發出離心,要什麼功夫呢?守根護意!守根就是持戒,六道大門(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你要守好,沒守好的話,強盜進來就把你的東西偷著跑。凡是遇到境界,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不貪戀五欲境界,就能守好六道大門,也就是守根。護意是什麼呢?善護其心,保護好自己的意念,使這顆心得到調伏。意者,心猿。四川寶頂石刻有幅《牧牛圖》,牛在沒有調柔的時候到處跑,把農民的莊稼踏得稀巴爛。後來牧童用繩子把牛的鼻子穿起來,慢慢就把它調柔了,最後就很自然自在。心也一樣,就要用這個功夫。
這個心是很難調的,但必須要調。怎樣調呢?首先內心要保持正念;第二在行動上要與佛法相應,念經、參禪、拜佛都是相應的。調柔內心,使正念相續,就有禪定,有定就會有智慧,水清月現,水不清月就不現,這時就可以見真心。真心就像大海一樣,很廣大,很淵深,沒有波浪的時候,就像鏡子一樣,能照見森羅萬象,波浪一起就渾濁了。我們的妄心就像波浪一樣,我們的真心就像波浪已經平息以後顯出來的大海本來面目,真心顯現,這個禪定叫做「海印三昧」。這就是解脫行,這個階段很重要,阿羅漢就是用的這個功夫。
4.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菩提心就是廣大心,既有智慧又有悲心。有了智慧就會把一切看得很空,不執著;有悲心,就不捨眾生,救苦救難;這就是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這種出世而入世的精神,叫蓮花精神,也叫菩薩精神。
蓮花精神,在《阿彌陀經》裡講:蓮花的功德,是「微妙香潔」四個字。微妙代表大智慧,出污泥而不染;香潔代表品德、悲心,雖然處在污泥中,但保持品性,不捨眾生。你看菩薩像,足踏蓮花,手持蓮花,體現的就是這個蓮花精神。
這個蓮花精神,就是得「佛」果的因,《華嚴經》的「華」(蓮花)代表菩薩的六度萬行,救苦難眾生,種的「因」花,將來的果就是得「佛」果。以「蓮華」因證得「佛」果,「華嚴」就是這個意思。
歸根結底,佛家文化是傳統文化,但又不同於儒家、道家。儒家講如何做人,如何治家、治國,其中還是有些功利思想。道家講淡泊超然,清淨無為,少欲知足,屬天人境界,從修養上講雖比儒家高,但是沒有拔除生死根本,就像石頭壓草一樣,草根還在。釋迦牟尼佛當時出家以後,曾經在苦行林參訪仙人,最高的仙人境界就是「無色界天」、「非想非非想天」。佛了解後,發現不能斷生死,就離開苦行林,到雪山靜坐,後來在菩提樹下成道。所以說佛教文化既是傳統文化,但又有別於其他的傳統文化。
總之,儒釋道三家文化,各有特點,中心思想是「德」,儒家有儒家的「德」,道家有道家的「德」,佛家有佛家的「德」,歸根於「德」,這是共同的。因此,提倡傳統文化很好啊,現在要好好恢復,希望在座的各位好好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