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四大高僧之蓮池大師

蓮池大師明朝聖僧,杭州人,俗姓沈,字佛慧,號蓮池。乃蓮宗八祖是也,受鄰人影響,寄心淨土,書「生死事大」四字於案頭,以自警策。三十二歲出家,主張念佛三昧有事一心與理一心。師精進念佛三昧,教化遠近,衲子云集,遂成叢林。臨終前遍辭緇素,自知時至,念佛坐化。眾請留囑,師曰:老實念佛,莫換題目。萬曆四十年示寂,世壽八十一。與紫柏、憨山、蕅益併稱明代四大高僧。

蓮池大師是明朝末年的一位開悟聖僧,他是杭州人,俗姓沈,字佛慧,號蓮池,他是淨土宗第八代祖師。他尚未出家前,常聽到左鄰右舍在念佛,因此勾引出他多生累劫的善根因緣,並有強烈出世之心,然後他便專心安住在淨土法門當中,他曾經寫四個字-「生死事大」,放在書桌上用來警策自己。

有人說:娶妻生子是人生一大事;也有人說:做一番事業是人生一大事;有人則視豐功偉業為人生一大事;也有人認為傳宗接代,為人父母是人生一大事,或做阿公阿媽含飴弄孫是人生一大事。每個人的一大事皆有所差別,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有善根的人,看法就不一樣,有他獨到見地之處。而蓮池大師說,真正的人生一大事就是「生死」這兩個字,有生就有死,死是另一個生的開始,所以要體悟不生不死,才是當今之務。

生死若沒有悟明,沒有了辦的話,永遠都在三界內生死輪迴,循環不已,無有出期。所以有他獨到的看法,生死的確是人生一大事,要了辦生死,於是大師便寫「生死事大」四個字放在他自己的書桌上,作為每天警惕之座右銘。

蓮池大師三十二歲出家修行,他主張念佛三昧,有事一心和理一心。蓮池大師念佛非常精進,曾經好幾迴念佛進入禪定,漸漸地他的名聲遍佈朝野上下,遠近的僧俗四眾都來親近他,接受他的教化,慢慢地他的道場變成了大叢林,淨土宗就在此處開始興盛起來。

蓮池大師在八十一歲時,自認世壽已經告一段落,要往生時自知時至,他就利用空閑時,跟他俗家的親戚朋友、眷屬辭別。然後他便在寮房念阿彌陀佛的聖號,阿彌陀佛‥‥‥在眾人念佛聲中,徐徐地念佛自在坐化。

他在往生之前,還問他的弟子說:你們還有沒有什麼問題?如果沒有問題的話,師父這一去,就不回來了,有問題的話就趕快發問。當中就有弟子舉手請問:師父,您就要往生了,有什麼遺言要交代的嗎?也好讓我們做為修行的格言,以便遵守。蓮池大師就講出了兩句名言─「老實念佛,莫換題目。」要好好地念阿彌陀佛的聖號,一心專念,不要今天張三,明天李四,常常變換題目。今天念阿彌陀佛,明天念觀世音菩薩,後天念咒語,修行常常變換題目、常常變換法門,這是沒辦法成就的。

一句阿彌陀佛將它咬住,念念不忘,就像屹立的須彌山,不動不搖;也像是母雞孵蛋,孵蛋必須加溫,沒有溫度而涼了的雞蛋,就無法成形,是孵不出小雞的。念阿彌陀佛也是一樣,要加溫,不要降溫。阿彌陀佛‥‥佛號念到綿綿密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聲音不間斷,就是因,一心不亂現前,就是果。是故「老實念佛,莫換題目」。

我看過許多佛弟子,修行常變換題目,今天念阿彌陀佛,一旦病苦,聽說念藥師佛可消業障,病苦才能消除,他聽了之後,覺得有道理,就念南無藥師佛;或是念佛念了一段時日沒有感應,就換成念觀世音菩薩-「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祈望得到靈驗。如此常常變換題目,要念到一心不亂,難矣!

我常說一句話:念佛的人,只要專念一尊佛即可。念一尊能令你生歡喜心的,念一尊能令你契機契理的,念一尊能讓你快樂、高興的佛。畢竟佛佛道同,法法平等,達到佛的境界,其法皆是平等的,每一尊佛的教法都是相同的,何必心生分別?一下子念地藏王菩薩,念了之後,心想沒念觀世音菩薩,會對觀世音菩薩不好意思。念沒多久,看到阿彌陀佛,覺得不好意思,沒稱念您的名號,便改念阿彌陀佛,念沒幾句;又想我欠缺智慧,大智文殊菩薩表徵大智慧,我還是稱念文殊菩薩,因為文殊菩薩一直看著我,不念他我會不好意思的。如是變換不已,如何能念到一心不亂?

他的雜思妄想紛飛,分別心一大堆,如何達一心呢?所以一定要記住我講的這句話:「佛佛道同,法法平等。」稱念一尊會令你起歡喜心,稱念一尊與你有緣的佛菩薩聖號就可以了。

蓮池大師在臨命終時,留下了這兩句名言,流傳在教內:「老實念佛,莫換題目。」成為念佛者修行的方針。就在明朝萬曆四十年間示現圓寂,世壽八十一,非常地長壽。他和紫柏大師、憨山大師、蕅益大師,併稱為明末四大高僧。

蓮池大師到底有什麼獨到之處,他是如何教我們念佛達一心不亂,現在來看他的念佛法門:蓮池大師云:念佛者,有默持,有高聲持,有金剛持。然高聲覺費力,默念易昏沉。只是綿綿密密,聲在於唇齒之間,乃謂金剛持。又不可執定或覺費力,則不妨默持,或復昏沉,則不妨高聲。這是什麼意思呢?

蓮池大師這樣教我們,身為念佛的人,不分晝夜,句句佛號求願往生西方淨土。那麼要如何念佛呢?方法很多,你可以默持,或大聲念、小聲念,也可以金剛念,或是心念。但這些念法各有利弊,大聲念,念久了之後,會覺得丹田比較沒力氣,但大聲念佛能驅除睡魔,可以頓斷、淨化我們的妄想,雖較費力氣但仍有它的好處。

若是默念,念在嘴唇密合之間,沒發出聲音,念久了容意昏沉就睡著了,這是它不得力之處,須有較高的定力,才能達到默念一心。

又金剛念,即綿綿密密的佛號念在嘴唇之內,這種力量比較紮實,每一句都是從心流露出來的,阿彌陀佛‥‥不會吵到他人,也不會昏沉,在你的嘴唇和牙齒之間一開一合,字字句句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就叫做金剛念。金剛有堅固不壞、很硬、很扎實的意思,是故金剛念是所有念佛法門中最容易成就一心不亂的。

蓮池大師說:這種念法容易達到事一心,也能夠達到能所雙亡,進入法身現前的理一心。當你念佛之時,不一定非得金剛持不可,法無定法,視你當時的心境而定,如果心很散亂、很惶恐,就要大聲的念佛!阿彌陀佛‥‥大聲念出來,把你的妄想意識、愛睏的那種意識頓斷驅除。等心平靜下來,妄想已經沒有那麼多了,就可以恢復小聲念,法無定法,應機則宜。

你要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默念、心念都可以,就看你當時的心境如何來決定。如果你的心境很祥和,就不必念得很大聲;如果你念得很費力,念到快要沒元氣了,全身已經軟趴趴了,這個時候,不妨用默持的,或金剛念即可;如果你念到快打瞌睡,念到快昏沉,心快散亂了,不妨再大聲念。法無定法,視你的情境需要,而決定用什麼法藥,蓮池大師不愧是一代宗師,應機說法令人契機契理。

講到此處,就讓我聯想到民國以來,有位律航法師,他曾當過軍人,是中將退休,當過航空司令,他念佛都念得很大聲。當過軍人,丹田有力,身材魁梧,他念阿彌陀佛都很大聲。阿彌陀佛‥‥‥拉開嗓門拚命地念佛,你若站在他旁邊,一定會起雞皮疙瘩。

有一次,他在山上用功念阿彌陀佛,他念佛不是輕聲細語的念,不是斯斯文文的念,不是用默念的,而是將身心性命完全投入,集中火力聲嘶力竭的大聲念阿彌陀佛,聲震山河,念得讓鬼神聽了之後,也都肅然起敬,你聽到他的念佛方式,心裡會想:真的有那麼嚴重嗎?他都怎麼念的呢?就這樣:「阿彌陀佛啊~~!」「人生苦啊~我願求生淨土!」「阿彌陀佛啊!您有聽到嗎?」這麼一喊連玻璃都被震得喀喀作響,窗戶都在震動。

聽一位比丘尼說,有一天晚上想去探望長老,看到律航法師念阿彌陀佛念到如此地淒愴,那麼的淒涼,那麼哀號的念佛,她聽了雞皮疙瘩一陣一陣生起,於是就從山上直奔回寺,以為師父在抓狂、發瘋了,怎麼會有人如此念佛,念成這種模樣!

律航法師的課誦就是這樣修持,念了一個半小時,念到體力全無,全身軟趴趴的,晚課圓滿終結,才上床睡覺。他作晚課就是這樣始終如一,不是以開玩笑的心情,而是拼老命投入念佛,他說多生累劫的輪迴生死才是可怕,念佛的方法沒有固定,何來的失態不失態!長老又說:念阿彌陀佛是莊嚴解脫的,是頓斷生死、免六道輪迴的,念佛哪還要顧面子,講求體面,大可不必!畢竟生死事大,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若一暴百千劫,再回頭來是幾時!

蓮池大師教導我們如何念佛呢?

蓮池大師云:久亂之心,一時難定。念佛心不清,不必憂,只要功夫深耳,字字句句當心念。雜念是病,念佛是藥,念佛正治雜念。而不能治者,因念佛不親切也。雜念起時,即用心加工念,字字句句,精一不二,雜念自息矣!

不愧是蓮池大師,聖僧講的話果真不同凡響。他說:久亂之心,一時難定,這句話說得非常的入骨,你看!多生累劫造下了多少的惡業,幸虧業是無形無相,如果有形有相,堆積起來比須彌山還要高還要廣。業障雜亂,這是長劫久亂之心,你現在的亂心,只是這輩子的雜思亂想而已,然而你多生累劫,生生世世所造的業是無形無相看不到的,如果能看得到,你一定會昏倒、嚇到,我們累劫所造的業實在太多了,難怪當你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妄想一陣又一陣,一波接一波會浮現,佔據了你念佛的心,所以要達到念佛一心不亂不容易啊!

就是因為你久亂之心,多生累劫的妄想意識,從來不曾念佛,心不曾定過,所以真正要定下心來,是沒那麼容易的,叫做久亂之心一時難以定下來,頻頻道出眾生動亂之心態。蓮池大師又說:念佛之人其心不清淨,不要煩惱、不要憂愁、不要罣礙、不要耽心,只是你念佛的功夫還沒深入而已,等到你念佛有禪定功夫時,那麼每句佛號都是紮實的。

在我剛出家時,所念的佛並不紮實,定力不足,妄想也多,一時難以定下心來,不過我出家之後,經過二十幾年踏實地念阿彌陀佛聖號,如今念沒幾句,就很快入定了,因此漸入佳境。

如果你念佛得定之後,每一句阿彌陀佛都從心田流出,雜念是病,念佛就是法藥,用念佛的法藥去對治你妄想的病。我常說,有妄念就沒有佛念,有佛念就沒有妄念。就像天平一樣,一上一下,念到水平時,你再加功用行,到最後唯有阿彌陀佛清淨一念而已,你的念佛三昧也漸漸地顯露。

蓮池大師又說:一般沒辦法對治那麼多的妄想,就是因為念佛沒有悲切,認為離死亡還很遠,尤其是十幾歲,二十幾歲,三十幾歲而已,要念到什麼時候才會往生呢?因為有這種妄想,念佛不夠悲切,正念無法提起;或者想;我那麼富裕,一切隨心所欲,所求無缺,還需要念佛嗎?念佛不是〝歹命人〞在念的嗎?念佛還會口渴,那何必念佛,現在水庫正缺水,要節約飲用水。

我有得吃、有得穿、有得睡,享受榮華富貴,還念什麼佛?念佛是貧窮、苦命人、可憐人的事,念佛是業障者的事,念佛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世上就有如此之人,沒有絲毫的善根,更遑論要達到念佛一心不亂!

障深慧淺之輩想了一堆道理,都是障道因緣,例如:我是有錢人,大富大貴,幸福美滿,哪需要念佛呢?因為他的福報障礙善根,所以說:「富貴修道難」,富貴的業報障礙了他善根的流露。常言道:富貴難道就不會死嗎?就沒有業障嗎?就沒有煩惱嗎?縱然沒煩惱又大富大貴,但等你百歲業盡時難道不會命終嗎?壽終之後輪迴投胎到哪一道,你卻茫茫渺渺!這就是富貴障礙了他善根的流露,也是一種業障。

若是富貴還知道要修行,這是多生累劫修來的,乃世所稀有,甚難可得。相對的,你業障多,煩惱多,很困苦時,這種人反而更能體會人生的真諦,在逆境中體解大道,了悟人生無常,深知如果今生不了道,來世又要輪迴六道,所以曾經在困苦中歷經大風大浪的人反而容易覺悟,正所謂「火焰化紅蓮,三界現法王。」

蓮池大師又說:當你雜念現前,要用心加功用行來念阿彌陀佛;譬如妄想現前,要好好地用功修行,唯有修行才能頓斷生死。總而言之,修行當中,人人都會有雜念、妄想,每個人造業不一樣,所以感召的妄想就千差萬別,所以蓮池大師說,念佛心不清,不必憂愁,不必煩惱,只要你念佛達到專精純熟,久而久之,你的妄想自然就能頓斷。

蓮池大師云:萬念紛飛之際,正是做工夫時節,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後工夫純熟,自然妄想不起。而且汝之能覺妄念重者,虧這一句佛耳。如不念佛之時,瀾翻潮湧,剎那不停者,自己豈能覺乎?

意思是說:當你千萬念頭,心猿意馬,妄想紛飛之時,正是你要做功夫念佛的時候,不然要等待何時方念佛呢?我們多生累劫,都是在臨命終時妄想紛飛,心猿意馬,親情難割捨,正念提不起,因此隨著你的業力投胎轉世。在那個時候,如果你有辦法在萬念紛飛之際,提起正念,稱念阿彌陀佛,就能衝破感情關、親戚關、妄想意識關,你就得以念佛往生淨土。

旋收旋散,旋就是馬上,當下這一刻之意。旋收就是將妄想馬上全部收回,歸於一念,叫做萬念歸於一念,一念帶動萬念。將你所有的妄想意識,融入一句彌陀聖號。妄想飛馳出去,又馬上拉回,心安住於佛號,如是反覆的拉鋸戰,久而久之,清淨的一句佛號,戰勝所有妄想魔軍,這就叫做旋收旋散,旋散旋收!

當你念佛的時候,魄力、勇氣、火力集中,把萬念歸於一念,這一念就是阿彌陀佛。將佛號相續而念下去,旋收堅固,縱然被它溜走,修行的意志力,始終堅定不移,功夫純熟,妄想自然就焦芽敗種,法身當下不求自得。

有一位法師,他看了蓮池大師的法語後,非常認真的念彌陀聖號,行住坐臥,不離佛念,若是妄想一起,隨即佛號亦起,如是佛魔交戰,旋收旋散,旋散旋收,集中火力用功念佛,念到全身汗流浹背,硬是咬著佛號不放,不多時日,就入念佛三昧,這就是旋收旋散,旋散旋收的因,念佛三昧即是果。

其實念佛也是一種妄想,不過是以妄想克服妄想,這叫做以毒攻毒。人的妄想是無止盡的,動不動就想一些亂七八糟與五欲六塵的煩惱事,與其如此,不如來念阿彌陀佛。雖然阿彌陀佛這一念也是妄念,但是這句阿彌陀佛的妄念,比起五欲六塵的境界來得清淨無染。佛號念久了,進入一心不亂,到最後能念所念,渾然頓忘,沒有對立,光明的法身就顯露出來。

一片的光明,法身空空無一物,有如虛空,靈靈覺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念一清淨,念念佛念念清淨,念念清淨念念佛,清淨的本性無時無刻都在六根門頭大放光明。如果你沒有念阿彌陀佛的話,妄想如同驚濤駭浪一般,一波又一波,一浪又一浪,翻覆不停。

是故,如果妄想強烈,業障深重之人,宜加倍念彌陀聖號,即能淨化無始劫妄想無明,慾念佛出三界,指日可待。何以故?付出如是因必得如是果,畢竟福不唐捐。

修行要付出相當的代價,才有辦法將你多生累劫的妄想意識全部淨化掉,不然,只念了兩句彌陀聖號,就要向阿彌陀佛討人情,這種根基之人如何能成大器,開悟證果更是免談了!又有些人念了幾句佛號而已,就開始四處炫耀了,這種人要如何達到見性成佛呢?所以修行要付出百千倍的功力,才有辦法抵過你多生累劫的妄想無明與習氣。

業障重或是精神有問題的人,這種人要念佛很困難;或是憂鬱症、躁鬱症的人,念佛要達到一心不亂也非常的困難。因為他忙著打妄想,忙他內心世界的心思,忙他沉重的分裂症,忙得無暇應付了,怎麼可能來念阿彌陀佛呢?所以心思很複雜的人,憂鬱症或是躁鬱症的人,要念佛沒那麼簡單!畢竟症狀過於嚴重,也難怪念沒兩句就轉到他自己內心有病的世界去了。所以念佛要付出好幾倍的道心功力,才有辦法淨化你多生累劫的業報之障。要不然,人往往十之八九都會被他多生累劫的業報、業障、業因所牽引,讓他無法掌控自在,故修行要付出代價,道理在此。

蓮池大師是一位很忠厚老實的出家人。他講經說法時,不談玄說妙,該講的他就講,不該講的他隻字不提。他是一位很謙卑的聖僧,也是位人天師範。

蓮池大師云:我出家後,到處參訪,時辯融大師,門庭大振,我自京師叩之,膝行再請,師曰:你可守本分,不要去貪名求利,不要去攀緣,只要因果分明,一心念佛。我受教而退,時同行者大笑,謂:這幾句話那個說不出!千里遠來,只道有甚高妙處,原來不值半文錢!

他說:我剛出家的時候,秉持謙卑之心,若有善知識、明師、聖僧,我就前往參訪,當時北方有一位辯融大師,門庭大振,在彼處受其印證之人極多,辯融乃大善知識,大江南北很多人都到彼處讓他印心,聽他講經說法,當時法緣非常盛行。我在南方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就抱著很虔誠的心,數步一拜,邀了一些同參道友到彼處聽聞辯融大師的法理。

就在當時,辯融大師就跟我輩言:蓮池!你們這些人可要守本份呀!出家人要把出家人的本份做好,不要貪求名利,不要喜好攀緣,沒事往在家人那裡串門子,或四處閑逛,修道者若如此,則太過於攀緣,荒廢道業。同時應正信因果,要把因果守住,好好地念佛,應以一心不亂為宗。大師只說這些話而已,前後不到幾句。我蓮池聽了這些話之後,當下以感恩之心受教而退。

和我一起去的那四、五個人,離開這位善知識,還沒走到大門口,就嘲笑說:哎呀!什麼善知識,什麼辯融大師?什麼開悟聖僧?光這幾句話,虧他還講得出來,我們難得千里迢迢來到這個地方,心存是否可以聽到較玄妙、高深法理、解脫之道,結果這些話卻不值半文錢呀!

但蓮池大師內心欣喜若狂,他說:這些話就是我要聽的。出家人有幾位能守本份的?有幾位能不貪求名利的呢?有幾位不會去閑逛攀緣的呢?有幾位能真正建立因果觀,深信因果而不動搖的呢?在尚未證得果位之前,大家對因果或多或少還是會動搖。乃至念佛者有幾人能真心把佛號念得純熟呢?如果能依辯融大師所開示,依教奉行稱念阿彌陀佛,娑婆眾生豈不是全然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了。

只可惜眾生自命清高,自以為廣學博聞,才高八斗,不能解行並重,知易行難,執理廢事,眾生就是枉死在這一連串的貢高我慢當中,藐視念佛,輕視因果,難怪不得證果,不得往生西方極樂淨土,豈不悲哉!為智者所憐憫。蓮池大師云:我要聽的就是這些。不愧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蓮池大師。辯融大師這番中肯的法語,是最深奧也是最淺顯的,做不到就是最深的,做得到就是最淺的,如是深淺不二法門,唯有蓮池大師他得到了,修行終結見真章,蓮池大師如是受用法髓,全部聽了進去,結果修得明心見性,達到念佛三昧。

大師行化娑婆,功圓德滿,業盡情空,八十一歲時,身無病苦,心不貪戀,如入禪定,自知時至,坐化往生。相對地,與蓮池大師同行的同參道友,因為他們的輕視因果、藐視念佛,內心狂傲,不懂謙卑,高談闊論,執理廢事,結果畢生一無所成,卻帶著貢高我慢的心,隨業沉淪,此公案豈可不慎哉!

蓮池大師實乃平凡中之不平凡的高僧,他的身教與言教,在在說明了佛法不離世間,於世間體悟佛法的正覺。今將大師高風亮節,修行之風範,闡述如上文,以供我佛弟子,共參並與依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