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感得地藏菩薩親自給你受戒

【復次未來之世。若在家若出家諸眾生等。欲求受清淨妙戒。而先已作增上重罪不得受者。亦當如上修懺悔法。令其至心得身口意善相已。即應可受。】

復次未來之時,地藏菩薩又囑託我們,在末法的時候,未來那時候,或者在家的、或者出家的這些眾生,想要求一個三皈五戒清淨的妙戒。

但是過去犯了很多的罪,沒有機會受個三皈,五戒、十戒、八戒更不要說了,就沒有機會能使我得受清淨妙戒;乃至於受過三皈五戒,也得重罪消滅。如果是增上的重罪,你能得到受戒機會嗎?得不到,不得受者。因為你做了增上重罪,你受不了戒。

但是地藏王菩薩告訴我們方便,修懺悔法,達到至心,令其至心,身口意善相得到了,但是得從至心得到。或者你念佛,就是念一句阿彌陀佛,你得要至心地念,不是至心不靈,達到至心就靈了,受戒得戒,消災免難,你要滅罪難,罪難也消了。

【復次未來世諸眾生等。欲求出家及已出家。若不能得善好戒師及清淨僧眾。其心疑惑不得如法受於禁戒者。但能學發無上道心。亦令身口意得清淨已。其未出家者。應當剃髮被服法衣如上立願。自誓而受菩薩律儀三種戒聚。則名具獲波羅提木叉。出家之戒名為比丘比丘尼。即應推求聲聞律藏。及菩薩所習摩德勒伽藏。受持讀誦觀察修行。】

地藏菩薩又說,復次未來世的諸眾生,欲求出家,未來眾生發心想離開塵世想出家;或者已經出家了,就說我們比丘比丘尼,我們要求得戒,沒有清淨的善師。

末法,南閻浮提,在明朝的時候,蕅益大師在南閻浮提找五個清淨比丘,沒有,受不成戒。現在的末法傳戒的時候,也是都很多不依佛制。佛規定二十歲才能受戒,但我們的善巧方便還能借。

例如我出家,我才十六歲,受比丘戒,怎麼辦?得戒和尚借一歲,借給我一歲,傳戒和尚借一歲,大師父借一歲,領導我的引禮師借一歲,就湊夠二十歲了。這能借得到嗎?這叫捏著鼻子哄眼睛,眼睛看見這個不可以,把鼻子捂上聞不到味就行了,實際上是不能得戒的。

在南贍部洲找五個清淨比丘找不到,蕅益大師也想得清淨戒,所以在《大藏經》裡找,找出來《占察善惡業報經》,依著《占察善惡業報經》,發無上的道心,占察用占察輪,得到三業清淨了,那地藏王菩薩就是得戒和尚,地藏王菩薩也是引禮師,地藏菩薩也是三師,三師七證引禮師,地藏菩薩一個人包辦了。就是你念地藏王菩薩,用占察輪相,占察輪的三業清淨,你得戒了,這是地藏菩薩說的。

你心有疑惑,不能如法地得受禁戒,那你怎麼辦呢?你先學發無上道心。無上道心,簡單說,發菩提心,使你身口意得清淨。發菩提心,這個時候身口意清淨,沒有出家的可以剃度出家,已經出了家的你要立願,立什麼願呢?自誓,自己發誓願來受菩薩戒,來受三聚淨戒。這時候具足波羅提木叉的出家之戒,就算比丘比丘尼。

之後,受完了再去學毗尼律藏,菩薩摩德勒伽藏,受持讀誦,觀察修行。比丘比丘尼戒是屬於清淨僧,受戒了時候最尊貴了,最無上了,到達什麼程度呢?人天師表。待你擲輪相,得了清淨輪相的時候,地藏王菩薩給你授的三壇戒,沙彌、比丘、菩薩。

不過這個問題在《瑜伽師地論》上也這樣說,像法已經過了,末法時期,這個時候想受戒非常難,沒有清淨的戒師了,那你就做無作無律的,無作這種律儀來受。但是你思想不能有懷疑,如果懷疑戒師傳戒的師父不清淨,在你受戒給你授戒的清眾不清淨,你不能得戒。

因此地藏菩薩他行善巧方便,他又告訴我們,你要想得戒,若沒有師父給你傳得戒,那你怎麼辦呢?地藏菩薩告訴我們,你就跪在佛前拜占察懺。

這個拜懺不修其他的,專求得戒,這叫求戒拜,專門求得戒。這個時候要發無上道心,無上道心就是菩提心。無上道心,發成佛的心。但是你得擲身口意三業輪相,如果三業輪相都清淨了,那我給你授戒了。

地藏菩薩說你三業輪相都拜到清淨了,你已經得戒了,沒出家可以剃度,可以披上法衣,地藏菩薩收你作徒弟,給你授了三壇大戒。但是輪相得清淨,這個不能冒充的,絕對拜得三業清淨,這叫自受戒。

蕅益大師就是這麼受的戒,所以蕅益大師提倡《占察善惡業報經》,這是他的受戒的緣起。

在日常生活常中,你要擺脫很多痛苦、危難、憂惱,自己沒辦法,那你就占察一下,地藏王菩薩就會告訴你並且幫助你。你要發願,在發願的同時,還應常拜〈占察懺〉。這個懺法跟其它的懺是相同的,只是迴向和要求有些不一樣。

若沒有得戒,想求得戒,你把地藏像供上,至誠地拜占察懺法,佔時輪相清淨了,地藏王菩薩給你受戒也就得戒了。

明末藕益大師他認為,在南閻浮提要想找五位清淨比丘做他的戒師,是找不到的。他就在《大藏經》找到了《占察善惡業報經》。

經中講:「如果拜這個懺法,用占察輪佔三業清淨了,那你就得戒了,你就是比丘。地藏菩薩給你受菩薩戒也如是。」

因此藕益大師拜〈占察懺〉,他得戒了。但是他不會做占察輪,他用捻龜來看是否清淨,或者還有餘業。用捻龜的辦法與《占察經》還是不相符合的,因為占察輪相當中會有很多變化。

後弘一法師弘揚《占察經》地藏法門,我請他做了占察輪。占察輪是有一定尺寸的,做時要符合地藏王菩薩所說的尺寸標準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