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人的護生詩

中國古代著名文人中,有許多人對佛教有深厚的情緣,還有部分文人成為虔誠的佛教徒。他們不僅自己誦經修持,而且還寫出大量詩文來宣揚佛教真理勸人起信。其中的許多文人寫的護生詩就是以詩歌來勸人戒殺放生保護生靈的佳作。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他曾官太子少傅,後人因稱他為白香山、白傅或白少傅。白居易當了多年的地方官,他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為當地百姓做了很多好事。白居易的思想帶有明顯的儒釋道雜揉的色彩。三教之中,佛教對他的影響尤其深遠,特別是在他被貶江州司馬之後,直到他去世,佛家思想成了他為人處世的主導思想。從那時起,白居易也真正過起了禪修為業的生活。

在他被貶江州司馬之後,他寫下了大量的佛教詩文,一方面用來闡釋他對佛教的理解,另一方面是借詩歌來宣揚佛教。與此同時,他還寫了大量護生詩,呼籲世人慈心不殺,愛護生靈。如其《子在巢中望母歸》詩:

誰道群生性命微? 一般骨肉一般皮。

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在這首詩中,詩人以巢中子鳥盼望母鳥回巢餵食的殷切情感,來勸誡世人不要打殺枝頭的鳥兒,要憐憫它們也和人一樣需要照料和關愛。

白居易還寫有《戒殺詩》:

世間水陸與靈空,總屬皇天懷抱中。

試今設身游釜甑,方知弱身受驚忡。

詩人認為生靈和人類同居一個藍天下,都有一樣的生存權,人類應推己及他,設身處地地為其他生類著想,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還以無比憐惜的情感寫了兩種不同的愛魚態度:自己愛魚去餵魚,而兒童愛魚卻釣魚。其詩云:

繞池閑步看魚游,正值兒童弄釣舟。

一種愛魚心各異,我來施食爾垂釣。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於鞏縣(今屬河南)。是唐代著名的詩人。他被後人尊為「詩聖」,正統儒家氣最重。他與佛教的關係也很深,先醉心於禪宗,參叩於牛頭宗的鶴林禪師,晚年又歸心於淨土宗。他在其《暴殄天物聖所哀》中寫道:

干戈兵革斗未止,鳳凰麒麟安在哉?

吾徒胡為縱此樂,暴殄天物聖所哀。

詩中,詩人以一種勸誡的口吻來奉勸世人不要再無休止的殘殺生靈了,連那傳說中的聖物鳳凰和麒麟都見不到了。再這樣以殘殺生靈為樂,只怕連聖凡都要悲哀了。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人,自稱昌黎韓愈,所以後人稱他為韓昌黎。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他是中唐時期排佛最激烈,也最大膽的代表。著有《諫迎佛骨表》,將佛教斥為「異端」,後被貶為文檔潮州刺史。在他身心交瘁的時候,遇到了大顛禪師,他向大顛禪師問法,大顛回以緘默,其弟子三平以敲床回答。表示「先以定動,後以智拔」,禪韻頗為深雋,使他茅塞頓開,最終他潛心向佛。一日,韓愈在家中看到母狗外出,一隻母雞在庭院中覓草子,聽到小狗的哀鳴,便展開雙翅來護慰小狗有所感動,就寫下了《雞護狗子》護生詩一首:

啄啄庭中覓草子,哺子不食聲鳴悲,

彷徨行久不去,以翼來覆待狗歸。

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人物歐陽修(1007-1072),在文學方面成績卓著。其詩、詞、文都有很高的造詣。對宋代文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歐陽修同時也是一位佛教信徒,他曾自號六一居士。他一生寫了許多佛教詩文來宣揚佛教思想,其中也包換很多護生詩歌。其《畫眉》云: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自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園林自在啼。

詩人十分憐愛被關在籠中的畫眉鳥,希望它們能夠重新回歸大自然中,過那種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同時也提醒我們世人要給這些關在籠中的鳥兒們以自由。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興趣極廣,學通經史,受儒學理想影響較深。但是他的一生極為坎坷,經歷多年的宦海沉浮,最終感受到人生的無奈,因此從老莊哲學、佛禪玄量中追求超越的解脫。他常用佛學中的「水月之喻」來表達他對人生宇宙的看法,尤其是他被貶黃州時期,他的思想變化起伏很大,常著納衣。在他被貶海南島時,他親帶阿彌陀佛像而往,說是「此拭得生西方公據也」。可見他之傾情於佛教之甚。他的創作很豐富,與佛印、道潛等名僧交往甚密,也喜歡傚法禪宗作轉語和涉及佛教觀點的詞。在他的詩中,護生題材的也很多,如《籃中魚蛤》:

我哀籃中蛤,閉口護殘汁;

又哀網中魚,開口吐微濕。

刳腸彼交病,過分我何得;

相逢未寒溫,相勸此最急。

不見盧懷慎,蒸壺似蒸鴨;

坐客皆忍笑,髡然發其冪。

不見王武子,每食刀幾赤;

琉璃載蒸豚,中有人乳白。

盧公信寒陋,衰發得滿幘;

武子雖豪華,未死神已泣。

先生萬金璧,護此一蟻缺;

一年如一夢,百歲真過客。

君無廢此篇,嚴詩編杜集。

在這首長詩中,蘇軾先哀籃、網中的蛤和魚,勸人體諒其苦痛而放生,後又以清儉的唐宰相盧懷慎與豪侈的武帝之婿王武子相比,說明最終還是好人有好報,惡人遭惡報。最後告誡大家,人生百年如一夢,要多行善事不枉此一生。

南宋著名詩人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人,他是南宋文學的一朵奇葩,他的詞既能豪放,又能婉約,他的《訴衷情》詞寫於晚年家居山陰時期,詞以豪放的筆調寫了自己雖然年老力衰,但仍不忘憂國憂民建立功業,他的《釵頭鳳》詞以哀婉淒涼的筆調寫出了他對前妻唐婉的深情依戀,讀來催人淚下,感人至深。陸游一生寫了一千五百多首詩,他的詩歌,題材異常廣泛,「凡一草一木,一魚一鳥,無不剪裁入詩。」其中涉及時事政治的作品,激昂慷慨,具有強烈的義憤,表達了廣大人民恢復中原的願望。陸游的散文也有很高的成就。可謂詩、詞、文俱佳,從而奠定了他在南宋文學史上的大家地位。

陸游不僅熱衷於政治,而且對佛教也情也獨衷。歷史上雖然缺乏陸游專心致志修持的記載,但他所寫的關於佛教的詩文卻隨處可見。透過陸放翁的佛教詩文,我們不僅可以看出詩人對佛教的深切情感和信仰,更可見出他對苦海眾生無限的悲憫之心。他的《護生吟》一詩,寫出了人與飛鳥同樂的生活情趣,使人透過詩句能夠感受到人與鳥獸和睦相處的怡人景象。詩句通俗平易,讀來清爽怡人:

飛來山鳥語惺忪,卻是幽人半睡中,野竹成陰無彈射,不妨同享北窗風。

陸游還在《示小廝》一詩中寫道:

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難伸。

設身處地捫心想,誰肯將刀割自身?

詩人讓人們由動物而想到自身,那些動物在慘遭殺戮時的痛苦和怨恨是和我們一般無二的,因而他呼籲大家不要無辜殺生害命,表達了詩人關愛生靈的慈悲之心。

辛棄疾(1140-1207)也是南宋著名的文學家,他字幼安,號稼軒。他的詞尤為著名,以剛健清麗感人。他是個極有抱負的人,但在宋高宗萎靡的朝廷裡,卻空有一腔熱血而無處報國,只好長期「賦閑」,心情之鬱悶可想而之,正是在這樣的情形下,他的思想轉逐漸轉向佛教,尋求精神上的解脫。他寫有一首著名的《同盟鷗鷺》詞:

帶湖吾甚愛,千丈翠奩開。先生杖屨無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鷗鷺,今日既盟之後,來往莫相猜。白鶴在何處?嘗試與偕來。

詞人以一種平和寧靜的心態寫出了自己與鷗鷺和諧共處的景象,雖然其中蘊含了不滿於朝廷中「和金派」對他的排斥,但是還隱約的表達出了他渴望與其訂立同盟共護家園的願望。詞中最後一句「白鶴在何處?嘗試與偕來。」則是詞人以擬人的手法,與鷗鷺對話,請它們將白鶴一起帶來,期望共同在這美好的環境中和諧相處。

元代詩人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道人。他不僅是一位著名的詩人,而且也是一位名冠一時的書畫家。他的愛好十分廣泛,對儒釋道都有所涉獵。對於佛家的思想觀念,他極為稱道。他寫有《放生池畔憶前愆》一詩:

同生今世亦前緣,同盡滄桑一夢間。

往事不堪回道問,放生池畔憶前愆。

詩人在詩中表述了對以前所造惡業的懺悔,也表達了廣為放生的喜悅之情。趙翼(1727-1814),清代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乾隆進士。他在其護生詩《觀餵雞》中寫道:

簸舂餘粒撒籬間,喌喌呼雞恣飽餐。

只道主人恩意厚,誰知要汝肉登盤!

這是首頗有諷刺意味的詩,也是非常寫實的一首詩。在詩裡,詩人先以一種平和的語氣寫看到主人喚雞來食的欣然景象,接著語氣一轉,原來對雞這樣的恩惠並不是真的好,只不過是為了早日養肥它用來吃罷了。個中意味頗有情趣,令人思索。

總覽古代文人的護生詩,雖然每個時代的文人對佛教的信仰和理解程度有異,但他們對護生的觀點卻是一致的,他們都主張人類要關心愛護同我們一起生活在地球上的動物,要戒殺放生,這是我們要繼承和發揚的優良傳統,也是我們造福於己、於後人的積德行善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