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們常常心懷夢想,想要改變世界,讓她變得更加美好。逐漸長大後,開始學習、工作、生活。兒時的夢想在不斷面對的困難和失敗前慢慢退縮,在內心越來越多的疑惑前停步不前,在每天日復一日的瑣事前消融殆盡。
偶爾有空,翻翻舊相冊,看著照片中年輕而昂揚的自己,不由會讓人想起那段充滿激情和希望的歲月,想起自己曾經的夢想,想起自己也曾渴望成為撬動地球的人。然而,回頭看看鏡子中的自己,和巨大的世界相比好像如此弱小而單薄。不由嘆氣而自嘲,「夢想終究只是夢想而已」。
回想自己的夢想從產生到消失的過程,會發現我們對於夢想的實現,通常會在內心不知不覺設定很多前提條件。
兒時,我們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無畏精神為自己設定了高遠的夢想。隨著慢慢長大,這種無畏的精神不斷遇到挑戰,也越來越使自己將夢想的實現依賴於各種條件的具備:自己的學習成績、畢業院校、工作單位、同事是否友善、是否得到領導賞識、有沒有海外經歷,從自己的身高、體重、外貌、父母有沒有實力,到公司的效益、行業狀況、社會風氣、國家經濟的走向、世界和平等等,無不成為我們夢想實現的前提條件。
對於各種條件的苛求,讓我們將撬動地球的支點放在了外在條件上,一旦外在條件有所缺失,這個支點崩塌,我們的夢想也隨之不復存在。
這個支點到底應該放在哪裡呢?古人認為,想要具備光明的德操並要將它廣播於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國;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先要提高自己的修養,要提高自己的修養,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態度;要端正自己的思想態度,先要有誠心;要想有誠心,先要增長自己的學識。增長學識的途徑是明析事物的內在規律。
佛教認為,這個世界的真相是緣起性空,萬事萬物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中而沒有一個固定的常態。任何一個個體的轉變都是一個因,能夠成為外在世界改變的緣起。
「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在兩週後可能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而個體的轉變,其根本在於「心」。「心」的影響力量能夠不斷持續、發散、蔓延。猶如投進水中的一顆石子,漾出的漣漪可以波及整個湖面。人心亦如是。善心引導出善行,善行感動社會人心,又會激盪出更多的善行而溫暖社會、國家,乃至整個世界,讓世界為之動容。
這個支點,不在別處。就在自己的一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