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唯識學跟念佛法門結合

我們怎麼把唯識學跟念佛法門結合?

其實唯識學跟淨土宗關係是很密切的。淨土宗它強調好樂淨土、皈依彌陀,這兩塊也是思想,其實淨土宗在所有宗派裡面,它最有關係的就是唯識跟天台這兩塊,它也重視思想,何以見得?看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就知道,蕅益大師在前言,第一句話講到,往生與否,在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在持名之淺深。就是你今天會不會往生,完全是你的思想,你的心理素質,至於你往生以後,你的品位是上品、中品、下品,那就是你的業力了,你修了多少福報?你的善業力有多少?

所以淨土宗它是強調隨念往生,它不是隨業啊!所以也就是說你今生是不是往生,跟你對淨土的好樂、對名號的皈依這種思想建立起來沒有?

所以唯識學是重思想,重第六意識的思考,淨土宗也重視思想,淨土宗的修學重思想而輕業力,當然你不能造重大的業力,因為你造了重大的業力,臨終你很難受的,你業障現前的時候,你很難保持正念。所以淨土宗對待業力是誓斷一切惡,但是對於修善度眾生這一塊,不是非常強調,隨緣就可以了,但是對斷惡它也是很強調的。所以我們如果學了唯識以後,你善用第六意識對淨土宗是有很大幫助的。

那怎麼樣把唯識的這個第六意識的思考模式把它運用到淨土宗呢?

就是我們今天談的主題,第一個,我們可以歸納成一種信仰式的念佛。從唯識的角度,思想的改造,第一個就是改造你的信仰,你信仰不改變,你的思考模式是不會改變的。我們以前有一個很嚴重的錯誤的思想,就是貪念娑婆,不樂淨土,這是一個錯誤的信仰。我們對於娑婆世界太過於貪戀,因為我們沒有一個人看到娑婆世界的真相;不樂淨土,雖然十方諸佛創造很多美好的世界等我們去,但是我們誰也不想去。所以這兩種信仰你不改變,你淨土法門就沒辦法走下去了。

所以唯識學它就是名言,你要建立一套新的名言分別。我們以前的思想,是活在自己的妄想,就是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我們可能小時候,曾經有一些什麼生活經驗,有遇到某種人,碰到什麼事情,那麼我們的心取到一個影像,這個影像可能給你極度的快樂,也可能給你極度的痛苦,總之給你一個終身難忘的感受,然後你這個影像,就把它牢牢的給catch,抓住不放,就是心有所住,那麼這個影像就影響你的信仰。

所以我們一般人很少很平靜的去看外在的世界,很少。也就是說你從小到大,可能是你前生累積很多的影像,這個影像會給你一些概念的,所以我們就是心隨妄轉,我們寧可相信我們心中的影像,這種片段的不全面的影像,給我們很大的誤導。

比方說娑婆世界,諸位認為娑婆世界是如此美好嗎?當然它也有美好的一面,但是總相來說,它痛苦多於快樂,這是事實!只是我們今天在付出痛苦的時候,我們心中總是存著,哦,這個痛苦可以給我們幸福的生活,所以我們痛苦,我們願意去忍受。你從小讀書,長大以後工作,其實我們付出很多身心的痛苦、辛勞,「諸欲求時苦」,追求的時候辛勞;「得時多怖畏」,得到的時候,你心中也是戰戰兢兢,你很怕失掉,如果真的失掉了,你就又「失時懷憂惱」,所以「一切無樂時」。

所以娑婆世界它所有的快樂,都來自於一種不安穩,娑婆世界沒有一個人有安全感的,說實在的。因為你知道這個快樂是不堅固的,就算你今生不會失掉,你死亡到來的時候,你要全部的破壞。所以我們生生世世的輪迴,我們今生在這裡投胎,好不容易把環境適應了,結果死掉以後,業力把你飄到非洲去了,甚至於你造了罪業,業力把你帶到螞蟻的果報去了。所以我們在娑婆世界的輪迴,我們永遠在適應環境。好不容易做一個螞蟻我也習慣了,你死掉了,來生變成一隻狗。就是說生死疲勞,你只要不離開輪迴,你人生永遠沒有安全感。娑婆世界沒有安全感這回事,因為它是一個無常動盪的環境,因為你大環境是動盪的,你就不可能安靜下來,這就是佛陀要我們離開輪迴的原因,因為你太沒有安全感了。

所以我們以前對娑婆世界的好樂是錯誤的理解,我們看到的娑婆世界的片段,可能你看到的娑婆世界某一種美好的東西,所以你喜歡了娑婆世界,你願意繼續輪迴。但是我必須提醒大家,你看到的美好的人事,只是一小片段而已,你沒有看到娑婆世界的全貌,所以你做出了錯誤的選擇。

佛陀出世以後,當然第一個講到苦諦,它的第一個就是無常。娑婆世界對我們的傷害來自於佛陀說的欺誑性,它老是欺騙我們。你看魔術師,佛陀經常用如夢幻泡影,這魔術師一下子變成一個兔子,兔子變久了也就習慣了,欸,這個兔子沒了,現在變成一隻貓……所以它就是一種變化的一種情況。所以我們第一個,改造我們的一種貪戀娑婆的信仰,你必須告訴你自己,娑婆世界不是一個很好的安住處,那麼這是第一個厭離娑婆。

第二個欣求極樂,我們離開了娑婆世界,應該去哪裡呢?所以我們就必須對淨土有所了解。其實我們以前不好樂諸佛的淨土,主要是因為我們不了解淨土,因為我們誰也沒有去過淨土,所以你這個就必須要學習了。你必須從經典裡面,透過佛陀的開導,從他所設立的這種文字相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