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痛苦都是我們自己創造的

痛苦和幸福的產生不是來自於外界,而是與我們自己的觀點、習氣或習慣有著密切的關係,所有的痛苦都是我們自己的執著創造。

因為痛苦或者快樂產生時,能檢測到大腦某個部位的腦波會有所變化,所以有些人認為:痛苦與快樂是大腦活動的產物。其實並非如此,大腦只是一種工具而已。意識依靠大腦可以辨別、感受外面的東西,但痛苦與快樂本身卻不是由大腦產生。

佛學經典中多次探討並論證過,痛苦來自於我執或執著,這是從另一個角度講;此處的結論是,痛苦和幸福的產生不是來自於外界,而是與我們自己的觀點、習氣或習慣有著密切的關係,所有的痛苦都是我們自己的執著創造。

無分別識的痛苦多半與我們的意識沒有太大關係,但修行能力達到一定水平的時候也可以轉變無分別識的痛苦。但目前我們要轉變的是第六意識的痛苦,也即分別識的痛苦。

譬如,當我們開著一輛昂貴的名車時,也許會覺得很有面子、很了不起,傲慢當中夾雜著輕飄飄的快樂,這種快樂就來自於第六意識。從無分別識的感覺而言,開名車與開好一點的普通車不會有那麼大的差別,但第六識卻覺得非常不一樣。

同樣,當我們穿名牌衣服時也會有滿足、快樂、洋洋得意的感覺,這也不是名牌衣服創造的,而是我們的意識創造的。因為從無分別識的角度來看,質量好一點的衣服與名牌衣服的觸覺是一樣的。如果一個人不懂得辨別牌子的真假,另一個人拿一件普通衣服給他穿,並告訴他那是世界頂級名牌,他也一樣會產生滿足、快樂的感覺。

當有一天,我們失去了名車、穿不起名牌,或當我們發現鄰居有更好的房子、車子時,痛苦又開始萌生了。雖然我們仍然有衣服穿,不會挨凍受餓,無分別識已經滿足了,但分別識卻會覺得丟人現眼、低人一等。可見,這些感覺都是第六意識創造的。

雖然佛陀不否定物質生活也可以帶來一部分幸福,世上有少量表面的幸福也來自於外界。幸福與痛苦並不是與外界完全沒有關係,但卻不是最主要的關係。幸福本身並非來自外界,而是來自內心。要想獲得幸福,只有往內心去尋找;要真正解決痛苦,也只有往內心尋找解決方法。所以,我們不能迷迷糊糊地做著金錢能帶來所有幸福的美夢,因為金錢不能帶來所有的幸福。

啟蒙運動時代的代表人物——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機械唯物主義者拉梅特利在內的很多西方哲學家都認為,痛苦與快樂來自於外界,幸福不可能從內心產生,要尋找、追求幸福,一定要在外界去尋找。因此,西方人長時以來一直鼓勵人們往外追求幸福、尋找快樂。一般人本來就誤以為幸福快樂來自於外界,再加上這些學者們的大肆鼓吹,所以在西方工業革命以後的幾百年中,大家都拚命往外去追求幸福。但眾所周知,盡管近年來西方發達國家的國民收入越來越高,但幸福指數卻越來越低。到了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感覺到,這種追求是錯的,一切的努力可以說已經走向失敗了。

佛教的精神導師們一再告訴我們,內心不要太脆弱。內心脆弱的人,更容易產生痛苦。什麼叫做內心脆弱?什麼樣的人會內心脆弱呢?

堅強和脆弱也許與遺傳也有一點關係,有些人生來就比較堅強,有些人先天就比較脆弱,但絕大多數與環境、教育背景以及自己的習慣有很大關係。從小生長在富裕家庭當中,然後又在貴族學校讀書出來的人,相對來說精神比較脆弱。因為精神脆弱,所以在任何問題上都很計較、很挑剔。養成這樣的習慣以後,會越來越嚴重,以致發展到對任何人、任何事和任何環境都產生強烈反感,所有東西都看不順眼,找不到真正的滿足感。最後的結果是覺得生活沒有意義、沒有樂趣,最終可能會走上極端的路。所以我們要學得堅強一些,不要讓痛苦輕而易舉地就在心裡生起。

總而言之,痛苦的主要來源就是自己的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