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學習蕅益大師的一段開示感觸頗深。蕅祖云:「常想病時,則塵心漸滅;常想死時,則道念自生。夫病、死正現前時,有何我相可恃,五欲可貪?」顯而易見,人生八苦中,病苦和死苦最能讓人生起怖畏心。
中秋節時,全家四代同堂共聚,舅媽容光煥發、神采飛揚地在餐桌上活躍著氣氛。在同輩人中,她自稱幸福指數最高。舅舅是模範丈夫,家務活幹得勤快。表姐嫁到外地多年,舅媽自然也不用帶孫子,所以日子過得逍遙閑適。雖已年過六十,依然保養得當。
飯後,外婆私下和我說,舅媽得了膽結石,節後就要動手術。市里的兩所大醫院,其中一家床位已滿,由於害怕耽誤病情,只得匆忙選擇了離家較遠的一家醫院。醫院可不是個好地方,連空氣中都充斥著藥水的味道。剛做完手術的舅媽,躺在病床上不能動彈,一臉的痛苦。雙眼緊閉,無力說話。刺入我眼簾的是滿頭白髮,和前幾日髮型時髦、肌膚光鮮的模樣相比,簡直判若兩人。原來舅媽平時戴的是假髮,這個世界哪會有不老的傳說!
每逢佳節,人們的祝福語總少不了那句「身體健康」。然而願望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我們只能祈願少病少惱,何敢奢望業報之身完全不受一點罪呢?四十年以前用健康換金錢,四十歲以後用金錢換健康。現實的人生就是這樣顛倒!大多數人都有這樣的體會,當身體抱恙的時候,所有對物質生活的奢望都會降到冰點。人生最大的不幸是人死了,錢沒花完。
念死無常,需要常常覺照。一日參加助念, 腦子裡揮之不去的是白天見到的場景。在助念人員為亡者擦身換衣時,我看到了九十二歲老居士的遺體,腹部的骨架全部突出來了,包著一層薄皮。直面死亡,方能驚醒夢中人。大多數女性追求的美麗人生,到最後就是這麼一回事。那一天頓覺,人生最重要的事是死了以後去哪。
凡夫在迷,日子過得不快活、身有病苦的時候或許還能生起出離心。最難能可貴的是,當我們生活閑適、身體健康的時候,還能提起正念,看清世事無常的本質,清醒地思惟人生八苦。
生活在城市里的年輕人,極少能感受到人生八苦的逼迫,也很難有居安思危的警覺。平時坐地鐵、逛街的都是活力四射的正常人,老人和病人很少出門。我曾有過一次難忘的探病經歷,沒想到那第一次的看望卻成了最後的助念。
臥榻上的齊老先生抬手都很困難,再看看往昔報紙所登照片的神采奕奕,無常就是這樣迅速。我坐在他面前念著佛號,悲痛感油然而生。人真的很苦,尤其是老了的時候,生病的時候。印祖說「以病為藥」,齊老先生做到了。我看著他忍著劇痛,那樣信願真切地合掌念佛,心中無比震撼。他還是一位作家,我曾經很羨慕的光環。這是對自己最好的教育。人生最重要的是什麼?離苦得樂,出離輪迴。齊老先生說:「我是第一次接受阿彌陀佛的教育,你們是阿彌陀佛派來的特使。」其實我覺得他才是阿彌陀佛派來的特使,來教育警醒我們這些泛泛悠悠的人。
人命無常,過於山水,今日雖存,明亦難保。所謂幸福,其實只是僥倖得來的一點福!經不起無常的打磨,經不起病痛的摧殘。
生死事大,輪迴路險。一氣不來,則成下世。慧遠大師云:「一世之榮,劇若電光,聚則致離,何足貪哉?」大多數人學佛不能得力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看不破,放不下。
修淨業者當熟讀淨土經典,深體佛心。時常熏習佛言祖語,以對治煩惱習氣。《觀經》的請法者韋提希夫人遭遇宮廷政變,頓捨娑婆,願生無憂惱處。目睹無量佛剎後,作出智慧抉擇願生西方極樂世界。
《佛遺教經》云:「當勤精進,早求解脫,以智慧明,滅諸癡暗。世實危脆,無堅牢者。」跨年狂歡之夜,在黃浦江畔踩踏事件中逝去的年輕生命是那麼可惜和無辜。這一幕悲劇於我而言如同頂門一針。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依教奉行,讀誦《普賢菩薩行願品》,即知這世上再好的東西也帶不走。經云:「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春節前夕,大家一直在討論如何幫助淨依師兄病重的父親,找助念團,查閱臨終關懷須知。那幾天,頓悟:在生死面前,所有的是非對錯、名利爭鬥都是那麼膚淺。其實人生只有一件大事: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境界現前,一時失去正念,並不可怕。因為我們還有時間發現問題,對治習氣。最可怕的是臨終打失正念,如果到那時才發現修行不得力,悔之已晚。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煩惱熾盛的時候,每每隨眾上殿就會釋懷很多。
一切境界都是業識心造作出來的。與其避境,不如煉心。心能造業,心能轉業。至誠念佛,則能轉業。十法界不離一念心,不念彌陀更念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