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卑低頭的人生態度

夜誦《妙法蓮華經》。讀到《常不輕菩薩品》,常不輕菩薩的修道理念和方法讓我著實有些感觸。經中記載:在無量阿僧祇劫以前,有一位菩薩比丘,修行很是謙虛恭敬,不但讀誦經典,而且身體力行禮拜恭敬,每逢見到出家、在家修行人,不管其行為如何,都會去恭敬禮拜。其中,有些行為不潔、瞋恨心重的人,不但對此不屑一顧,而且還對他惡口呵斥辱罵。即使有人用瓦石投他,這位比丘也不生瞋恚,多年如此修行,所以大眾都叫他「常不輕」。意思就是用謙卑低頭的態度去面對修行,不敢去輕慢任何一個人——這是大乘菩薩的境界。

近代,印光大師也教育後來的學人:「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大師的意思也是在教育我們,為人處世應該用謙卑低頭的態度去面對,把自己壓低在任何人之下,這樣才是真正地修行。

佛教是一個崇尚「慈悲」理念的宗教,很多的佛教徒都對「慈悲」有很好的修行。然而,謙卑卻比慈悲更難修。

說到「謙卑低頭」,一般來說,雖然很多人都明白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道理,但是言行意識無形之中總有「傲慢」的蛛絲馬跡出現。從人性的特點來看,很多人可以輕視別人,但絕不能夠容忍自己被別人輕視。在人生的旅程上,都會有屬於自己的理想和志氣,或者是怒髮衝冠,或是豪言壯語,不向人低頭的志氣屢見不鮮。然而,要做到能夠經常向別人「謙卑低頭」,用低姿態與人交往卻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其實,真正的贏家並不是用強硬來獲取的,而是用柔。要想進入一扇門,就須低頭比門框矮;要想登上山的頂峰,就得彎腰做好攀登的準備。做事情如果能夠有謙卑低頭的態度,事情做得才會更順暢。

人生路上,可能很多人都會遭遇到各種的坎坷甚至是不幸,總是感覺快樂圍繞在別人身邊,煩惱總糾纏在自己心裡——這是大多數人對快樂和煩惱的理解。其實,自己認為的坎坷,或許在別人的眼中,那根本就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我們常常看到的風景是:一個人總在仰望和羨慕著別人的快樂,驀然迴首,卻發現自己正被別人仰望和羨慕著。其實,每個人都是幸福的。只是,自己的幸福,常常在別人眼裡。所以,人生的煩惱是自找的。不是煩惱離不開自己,而是人的內心總是撇不下它。人不能老是昂著自己的頭,要學會忍讓,學會寬容,受得了委屈。

掩卷長思,深刻認識到:學會「謙卑低頭」是人生的一種智慧,是一種涵養,更是一種成熟。只有具備廣大的視野,開闊的心胸,才能發現自己的渺小。只有謙卑低頭的人才能夠以更寬容的心來欣賞別人的成功,接納自己的失敗。如何校正人生的錯誤觀念,如何跨越事業的行為障礙,如何完善自己的高尚人格,這是任何人都要面對的現實。只有學會「謙卑低頭」,才能夠使命運面臨厄運時泰然自若,面對毀譽時不卑不亢,以柔和的心志和從容的步履走過歲月,走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