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課的題目是——相由心生。很多佛經裡經常都講「相由心生,境隨心轉」等等。這些經典的話,在很多佛經上經常出現,那麼我們今天講的題目就是「相由心生。」
首先我們介紹一下什麼叫做「相」,什麼叫做「心」,怎麼從心產生。先了解一下這些。
「相由心生」相是什麼呢?佛經上講得可以從兩個層面解釋,現實生活當中的各種各樣,人的面相,人的念頭,各種各樣的念頭,這些是叫做相。還有外在的世界,山河大地,包括人類居住的地球、西方極樂世界、天堂、地獄等等,這些也叫做相。凡是我們的五種感官,眼、耳、鼻、舌、身,能夠感受到的外面的世界都叫做 「相」。
「相由心生」,心是什麼呢?很多時候在佛經裡面,很多時候指的是我們的第六意識。佛經裡講八識,尤其是唯識宗講八識,把我們人的精神世界分成八個不同層面,叫做八識。其中第六識,西方心理學和哲學用「心理」這兩個字來表達,比如我們能夠去判斷、分析、研究有思維能力的精神就叫做「心」,平時是這樣的。
但是「相由心生」的「心」不是這個意思,這裡面講的心是佛教裡講的「五蘊」時候的「行」。
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
五蘊是什麼呢?佛教把整個物質和精神,還有物質和精神的運動,所有這類的歸納為五種不同的東西。蘊,就是很多東西堆積在一起的時候叫做「蘊」。
行蘊是什麼東西堆積在一起呢?行蘊的蘊這個字裡面有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比如說視覺、聽覺、觸覺等等,眼耳鼻舌身五種感官的覺受。外在世界對五種感官刺激所產生不同的覺受,也就是我們視覺、聽覺這些。視覺、聽覺後來都加個覺悟的覺。凡是有「覺」這個字的都不是物質,用佛教語言來說都不是物質,物質是感受不到外界的。比如說兩塊磚頭碰到一起,它們感覺不到,沒有觸覺,但是我們的手去接觸一塊磚頭的時候就能感受的到,這塊磚頭的存在。
因為手去觸摸的時候產生了覺,就叫觸覺。同樣,視覺、聽覺、嗅覺都是一樣,從佛教的角度看,它們的屬性不是物質,而是精神。眼耳鼻舌身這些所有的覺受,再加上第六意識就是「行」,行不單單指我們的意識。視覺也叫做行,聽覺也叫做行,觸覺也叫做行,就是因為這麼多的覺感受堆積在一起,它們的總稱叫做「行蘊」,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相由心生的心。
相由心生,就是從我們的心當中產生各種各樣的相的意思。佛告訴我們相由心生,實際上佛想讓我們明白什麼樣的道理呢?這跟我們的解脫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有相當大的關係。首先,佛陀告訴我們相由心生的主要動機是什麼呢?是想讓我們明白不要過度的相信外面的世界。為什麼不能執著外面的世界呢?所有的普通人,用佛教的話講凡夫,把外面的所有的東西,當做一個真實的東西,然後我們追求,我們把外面的東西當做很真實的,然後拒絕外面的,從生下來到死亡之間一輩子,我們在追求和拒絕外面的,在當中掙扎。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失去了對自我的認識。把外面的物質世界當做真實的,然後去研究、去追求、去學習等等。度過了一輩,從來沒有回頭去研究自己,沒有分析自己,沒有觀察自己。佛教我們平時叫佛學,實際上佛教講什麼?佛教主要是在研究人,佛教主要是研究人的生命,和人的精神世界。全世界所有的宗教對人的生命和人的精神世界最了解,研究最透徹的就是佛教。因為它專門研究這兩個。
佛教讓我們一定要明白,外面的世界實際上是我們精神世界的一種投影,我們精神世界的一種反射。投影機把各種各樣的圖案投射在牆上,當我們看到圖案時,不懂原理的人,他以為圖像就在牆上,但是懂這個原理的人不覺得這些圖像在牆上,而在投影儀裡。但是不明白道理的時候,認為不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