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至少要有1小時獨處空閑

《廣論》云:「住所緣境心不散亂,善心一境性。」

這個部分,止的體性,請大家看附表第三,止觀體性。

前面的佈施、持戒、忍辱這三個法門,都是在散亂心的階段,但是進入止跟觀以後,你就是一種非常明瞭寂靜的狀態了,這個是在佛堂的一種靜中的修學了。

首先我們看這個止。止有兩個說明,先看簡單的說明。

什麼叫作「止」呢?「以善緣心,心一境性,諸三摩地悉皆攝為奢摩他品。」奢摩他就是「止」。這段的開示有兩個重點:第一個,講因地;第二個,講果地。

先看因地。因地有兩個重點:第一個,心一境性;第二個,以善緣心。

我們先看第一個,心一境性。這個止,它必須要讓內心安住在一個單一的所緣境上。也就是說,我們的心本來是攀緣的,像猴子一樣,抓一個樹枝,然後又攀緣另外一個樹枝,抓到一個放掉一個。在修止的過程當中,你要選擇一個所緣境,比方說念佛,你要選擇音聲為所緣境,要強迫自己,不能念要他念,不能專要他專。第一念是佛號,第二念也是佛號,第三念也是佛號,你必須強迫你的心是單一地、相續地安住在一個所緣境上,這個就是修止的因地。

第二個,以善緣心。這種專注的狀態必須跟無貪、無瞋、無癡的心相應。也就是說,如果你今天是在造惡,在做殺盜淫妄的事情,你很專心,那這個不能構成止,因為你這個造惡的過程是煩惱的心,是躁動的。所以,它必須是兩個條件:第一個是專注的;第二個是善良的。那麼這兩種心結合以後,就構成止的因地。

它的果地功德是什麼呢?「諸三摩地」,它所成就種種的三昧,念佛三昧、首楞嚴王三昧、法華三昧。這種因為「心一境性」、「以善緣心」的三昧,都是屬於「止」的因果,這是個簡單地解釋。

我們把這個解釋透過《解深密經》講得詳細一點。我們看第二個解釋,什麼叫「止」。請合掌,我們把它念一遍。

獨處空閑,作意思惟,復即於此能思惟心,內心相續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奢摩他。

這個地方也是分成因跟果。我們先看因地。這個因地的修學有三個重點。先看第一個,獨處空閑。一個菩薩,如果你要進步,你一天要有一段時間自己靜一靜。你不能整天在外面跑,你在外面跑到最後,你就變成好人,不是道人,因為你的善根就跑沒了。除非你是法身菩薩乘願再來,你不用做功課,你不用充電,否則你最好是要有一點充電。

所以,這裡的意思就是,你一天至少要有一個小時獨處空閑,暫時把手機關掉,把房門關掉,好好地把佛教的止觀修學一下。我們的能量是生滅法,沒有證得法身之前,我們的功德不是永恆的,你有修它才有,然後你慢慢慢慢把它釋放沒了,你還要再去充電。所以你每一天一定要有一段時間獨處空閑,暫時地息諸緣務,好好地面對你內心的自己,這是第一件事情。

第二個,作意思惟。修止一定有一個所緣境,因為它是心一境性。如果你這段時間是念佛,那佛號就是你的所緣境;如果你持咒,咒語就是你的所緣境。你必須強迫你的心在一個所緣境裡面專心的安住。

第三個,是這種「能思惟心,相續作意思惟」,你要一次又一次地思惟。所以修止的人,他必須很有耐性,跑掉了,沒事,再拉回來;跑掉了,再拉回來。你不斷地就是念佛,聽自己的聲音。發覺打妄想以後,趕快把心又重新恢復到佛號。你要不斷地相續作意思惟。

「如是正行多安住故」,你不斷地努力,慢慢慢慢你的心就從一種少分的安住變成多分的安住,套一句專有名詞叫作「功夫成片」。我們的心態是可以調整的,你不斷地強迫自己,不能念要他念!不能專要他專!「多安住故」,這個時候你的因地就圓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