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中有云:生活中,用錢財可以做的七種功德有:建造精舍;建造藏經閣;建造僧人的住所;提供僧人的衣物飲食;照顧久病之人;饑荒時節做佈施;給外來者提供庇護與照顧。
在同等發心下,錢財所做的功德是有大小之分的,以建造精舍為最,依次排序。前四者,為上供的功德;後三者屬於下施的部分。所謂精舍,就是講經說法的場所,藏經閣則是妥善保管收藏經書與佛像的地方,僧人的住所中包含了僧房之中的傢具、器物、坐墊等。佛陀在宣講功德時,將此三方面分別解釋,以顯功德之殊勝。現代社會中,這三種功德就集合為供養寺廟建設。提供僧人的衣物飲食,就是供僧的供養功德。以錢財做上供的善舉,是積累福報資糧最快、最殊勝的方法。
照顧久病之人,包含了現代人所說的孝敬、贍養父母老人的部分,下施的善舉以此為最。饑荒時節做佈施,就是古人常說的「開倉放糧」。給外來者做庇護與照顧,就是要盡心照顧遠道而來的客人。為富以仁,仁慈之心是世間的珍寶,這是下施的殊勝功德。
建造精舍與藏經閣是極其可貴的福田,作為師父,我很希望自己所有的弟子都能有福報參與,在這個福田中種下種子。弟子中貧富差距很大,從身價百億的富豪,到三餐不濟的臨時工人,從不可一世的青年才俊,到孤苦伶仃的孤寡老人。我希望他們在建設寺院的機會前,都能平等的播種福報、積累資糧。
昌列寺蓋佛學院的時候,我向世界各地的弟子們倡議,每個人都能捐一塊石頭,希望每一個弟子都能在佛學院中留下自己的一塊石頭,種植一片福田。我還記得有一次在深圳,我跟幾個老太太募過一百塊買佛學院的石頭。我跟她們講:「你每次買菜省下幾塊錢,慢慢地積攢。兩到三年以後給我就行了。但是我跟你募一塊石頭,你必須得給我錢。」我以這種方式來引導弟子們,學會播種福報、積累福報。
昌列寺是一座有著八百四十多年曆史的老廟。喇嘛們一代又一代的在這裡傳承佛陀的教法,為利益眾生而修行。寺廟在歷史上經歷過幾次修建,木頭是換了不少,但是建造寺廟的石頭,還是八百多年前的石頭。我們現在建設的佛學院,起碼可以使用五百年。這五百年間,只要有出家眾在這裡講經說法,修行利益眾生,弟子們那捐贈一塊石頭的福報功德就不會消失。
那時的弟子們回到昌列寺來朝聖、參加法會,都會觸摸著佛學院的石牆而感嘆,因為這裡面也有他的一份付出,那種親切與自豪感是自然而純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