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認為人生有八苦,分別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我的一位親戚,約四十多歲。在十多年前,本應結婚成家,忽然婚變,女孩離他而去。從此不談男女感情事,一心學佛,吃素聽經。最近聽說身體欠佳,故而對生活產生厭倦,迷戀淨土。時常求佛菩薩,早日接引,脫離娑婆,往生淨土。
脫離娑婆八苦,往生淨土,本是每個念佛人所祈求的生死大事。但是執意追求,為了病痛,毅然決定離開家庭或高堂老母,不思圖報或照顧家庭,逃避一切責任和義務,卻不是念佛人所應該持有的態度。反而隨緣才是念佛之人所應持有的心態。但是「隨緣「」常常被一些人理解為不需要有所作為或聽天由命,由此也成為逃避問題和困難的理由。
其實,隨緣並不是放棄追求,而是讓人以豁達的心態去面對生活。隨緣是一種智慧,可以讓人在狂熱的環境中,依然擁有恬靜的心態,冷靜的頭腦。
隨緣是一種修養,是飽經人世的滄桑,是閱盡人情的經驗,是歷練人生的頓悟。隨緣不是沒有原則、沒有立場,更不是隨便馬虎。若能隨順因緣而不違背真理,這才叫真正的「隨緣」。
印光大師說執著某日往生容易生病或招魔。學道之人不可偏執,偏執或致喪心病狂。如大師在《復念佛居士書》中開示:「所言決欲年內往生,此見不可執著,執則成病,或致魔事。念佛之人,當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報滿,亦只可任緣。倘刻期欲生,若工夫成熟,則固無礙,否則只此求心便成魔根。倘此妄念結成莫解之團,則險不可言。盡報投誠,乃吾人所應遵之道。滅壽取證,實戒經所深呵之言。(《梵網經》後偈云:‘計我著相者,不能生是法。滅壽取證者,亦非下種處。’)但當盡敬盡誠求速生,不當刻期定欲即生。學道之人,心不可偏執,偏執或致喪心病狂,則不唯無益,而又害之矣!」
開示大意是:你說自己決定要在年內往生,這種想法不能執著,執著就會成為病根,或有可能導致著魔。念佛之人,應當時時存有即將往生極樂世界之心。如果自己壽命沒到盡頭,也只能隨緣活下去。倘若非要定下期限,要在某年某月往生,如果工夫純熟還沒什麼,否則就是這個追求定期往生之心就會成為魔根。如果這個妄念結成無法解開的結,那危險真不可言喻。業報盡就投向淨土,這是我們應遵循的原則。斷絕壽命而求證得某某境界,實際上《梵網經》就曾深深呵責此事。只應盡心恭敬、一片至誠懇求早日往生,不應定下日期非要某日往生。學道之人,心絕不能偏執,偏執容易導致喪心病狂,這樣不但沒有任何益處,反而有害!
從上述印光大師的文鈔中,我們很清楚地了解到:往生之日,不可強求。何況年輕人上有老邁父母,需要我們照顧和供養,所以更應振作,鞭策自己,努力工作,積極地面對生活,以至誠之心孝敬父母,解決他們的生活所需,滿足他們的人生意願,以至解決他們的慧命歸宿處,使他們能安度晚年,這才是一個佛弟子應盡的本分。除非家中還有其他子女,可以奉侍父母,否則一心欲離苦海,置父母於不顧,反而會招來不孝之譏,令世俗大眾誹謗佛法。
「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我們每個做子女的義務。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句話就是告誡我們:孝敬父母要真心相待。犬馬為我們勞作,我們尚能飼養它們,但是我們不會尊敬它們。所以我們不能像對待犬馬那樣對待父母。「孝」不只是體現在給父母吃飽喝足,我們還要尊重他們的思想,了解他們的內心想法,知道他們的精神需求及物質需求。真正做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牢記父母的年齡,一方面,會因高堂的健在而高興;另一方面,又會為他們的入暮之年而憂懼。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不管父母怎麼對待我們,我們都要好好地孝敬他們到永遠,因為他們是我們生命的源泉,生命的開始。
《佛說父母恩難報經》云:「父母於子,有大增益,乳哺長養,隨時將育,四大得成。右肩負父,左肩負母,經歷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無有怨心於父母,此子猶不足報父母恩。」
生兒方知父母愛,養兒方知父母恩。當初的父母就是現在的你和我。趁父母還健在的光陰,讓我們盡一份力所能及的孝心,別等父母不在的時候,才恍然大悟。「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是一種最深沉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