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究竟的快樂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前面是修行的因地,我們透過無常,透過無我,觀照生滅法。外調,對外境的愛取;內調,對自我的愛取。最後的結果,生滅的因緣結束以後,出現不生不滅的寂滅,這是究竟的快樂。你造善業成就安樂的果報,是一種不安穩的快樂,就像在三界起火燃燒當中的快樂,這種快樂是可破壞的。涅槃寂靜樂是不可破壞的,你得到以後,永久受用。

我們從人天的安樂,要轉成大乘的菩薩道,這個寂靜樂很重要。它雖然不圓滿,但是它是趨向大乘真空妙有很重要的一個過渡。諸位!我們要知道,安樂道、解脫道、菩提道,它是後後涵蓋前前,它是一個系統上去的。

我們要把寂靜的觀念說一下。我們總是覺得人生要去追求才會有快樂,其實你是多事了。從《楞嚴經》的角度,你不追求,該有的快樂還是有,但是你自在,叫作不隨妄轉即能轉物。就是說你不去追求它,它就會來追求你,是這個概念。這樣講你們聽得懂嗎?

我們為什麼在三界里弄得焦頭爛額,活得很不自在?其實你不能把所有的過失都推給業力,那佔一半而已,是我們去執著它,弄得我們很被動,變成心隨境轉。其實「境」不能主導我們,是我們自己去攀緣它。

《楞嚴經》說,為什麼佛陀那麼自在呢?為什麼佛陀他的心到了廁所,都能夠把廁所的臭味轉成甘露呢?他問阿難尊者為什麼?佛陀說:因為我不為它所轉,所以它就聽我的,它就被我所轉。佛陀在受馬麥痛苦時馬麥入佛陀的嘴巴,「入此人口,成甘露味」,為什麼?

你們想想看,同樣有一顆心,為什麼他那個心能夠如此地操作,我們卻轉不過來?我們內心的功能跟佛陀內心的功能,從潛在的功能來說沒有太大差別,但是我們的內心操作錯誤,我們把內心用來攀緣,結果弄得自己很被動。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搞得全身是業障,這是我們錯誤的思考。

所以現在要導正我們的錯誤,就是當你不求時,你的人生慢慢可以去主導外境;你去求外境時,那就是外境來掌控你。所以,人生只有兩種情況:看是人生來掌控你,還是你在掌控人生。就看你是心隨境轉,還是境隨心轉。這兩種的差別,在於你對外境的追求。求得越多,人生就越被動,越不自在。

因此人生是有軌則的。你的心操作錯誤,就充滿了業障,一念迷,生死浩然;你的心操作正確,一念悟,輪迴頓息。如果我們把心當做一台機器的話,其實這台機器是很好用的。你看佛陀操作得很好,萬德莊嚴;但是我們操作錯誤把自己弄得六道輪迴。機器是相同的,我們的功能一點都沒有減少。

我們學佛、成佛之道,雖然不可能馬上做到,但是至少你要知道我們問題出在哪裡。我們不能馬上做到佛陀的操作方式,但是我們要知道他為什麼可以做到這一點。事出必有因,因為佛陀的心在跟外境接觸時,他選擇不迷、不取、不動,他安住在寂靜。我們多事,我們去取,又創造另外一層業力,就在生死輪迴中。所以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這很重要!它可以把整個生死業力的開關關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