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普門品》中云:「若有眾生,多於淫慾,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何為其然也?——周安士《慾海回狂》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法華經》的一部重要的經文,常常會把這部《普門品》專門拈出來講解。這就是「念觀音得離欲疑」。《普門品》談到觀世音菩薩以他的大悲心——觀世音就是他觀自在,契合法身,然後為救度眾生,各種不同的類別普門示現,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這種普門代表著觀世音菩薩那種由法身顯現的種種應化身。
這個普門就是從圓教的立場來說的,一切眾生都能得觀世音菩薩平等慈悲心的救度。眾生常常有種種的厄難恐怖,種種災難,七難——顯出七難,眾生有貪瞋癡三毒煩惱,觀世音菩薩也來幫忙。
這就談「若有眾生,多於淫慾」,就是他淫慾心很重,控制不了。這個是很麻煩的事情,很多青少年控制不了,他是手淫、意淫,看黃色的書刊雜誌,他就會整個的身心受到戕害,一看那個樣子,精氣神都沒有了。
多於淫慾,這是一個很重的病,怎麼去治?常常地念、恭敬觀世音菩薩,就是「南無觀世音菩薩」,便能離開這個淫慾。下面表述:若有眾生,多於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有眾生,多於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這三毒煩惱,念觀世音菩薩都管用。這裡面是什麼原因?
這裡說的就是色慾是從無明暗冥的心出來的,是迷惑顛倒的一種津口——津渡,是迷的範圍。念佛菩薩名號,佛是光明的、智慧的、覺悟的道路,這個覺悟就是智慧,就能夠破那個無明的迷惑顛倒,就好像「千年暗室,一燈點亮」一樣。色慾是從暗處顯現出來的,有智慧的燈就不會有這個暗,這是法爾自然的道理。
所以一個人為什麼要有一個崇高的追求?從修心養性層面是一個必要的前提。就好像孔子,他十五志於道,要志於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乃至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他志於道,這個「道」就體現在仁,所以《論語》討論「仁」這個概念有一百多處,有時從形而上層面談,有時從相和用方面去談。
這裡舉出孔子的話。這是《裡仁篇》裡面說,一個君子如果「志於仁」——把生命的價值放在志於達到仁的境界,就像顏回一樣的「三月不違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如果他生命是志於仁,他就不會有惡行。這就好像有光明,就不會有黑暗;在一個田地種了嘉禾,就不會有雜草,如果沒有嘉禾,那就雜草叢生,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們貪瞋癡煩惱熾盛的時候,多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多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會立竿見影地得到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