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親平等」的道理何在

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會有親人、有恩人,也會有敵人或仇人,世間各色人等在我們眼中充滿了差異。然而佛法卻告訴我們,內心中所有的喜歡或不喜歡,乃至愛與恨其實都是虛幻的,在世界的實相裡一切皆平等。所以,佛法非常重視「怨親平等」的修持,強調修行不能失於偏頗。這裡所說的「偏頗」可謂無處不在。

例如:有些人願意接受親人的批評,但不能忍受怨敵的指責。對於親人,再深再大的傷害都能寬宏大量;對於怨敵,一絲一毫的傷害也絕不容忍。而有些人則恰恰相反,對外人永遠能和顏悅色,對親人卻經常橫眉冷對。只要聽到親人的一句指責,馬上就會反唇相譏。有時,在一起生活得越久,反而越容易互相發脾氣。

再例如:從恩德的角度看,親人一點小小的善意,我們常常會感恩不盡;外人深厚的恩情,我們很容易遺忘。或者反過來——親人無盡的恩德,往往被我們被忽視;外人的滴水之恩,我們卻願以湧泉相報。

對於慈悲心也是這樣,有些人對親人充滿慈愛,但對冤家仇人不僅毫無慈悲,而且充滿怨恨。比如說,有些父母被自己的孩子咬破了手指,往往一笑了之;如果一條流浪狗朝他叫了幾聲,立刻會撿起石頭狠狠砸向它。

還有的時候,我們在逆境中能夠刻苦精進,遇到順境就會放逸懶惰,這也屬於偏頗。等等這些都要加以改正,修行,要努力做到「怨親平等」。

那麼,「怨親平等」的道理何在呢?

首先,在漫長的輪迴歷程中,怨親的關係是變換不定的。今生的親人,過去世不見得是親人,來生也不會永遠是親人;今生的仇人,過去世不一定是仇人,來生更不一定還是仇人。不用說前生或來世,就在今生幾十年的滄桑變幻中,怨親之間的轉換也屢見不鮮——往日的對手最終化敵為友,昔日恩愛的夫妻後來反目成仇,這樣的事每天都在我們身邊發生。

作為修行人,我們的目光要長遠一些,胸懷要廣闊一些。如果目光短淺、只看眼前,修行就會墮入偏頗。認識到怨親關係的變換無常,修行才能做到平等。對於親人要彼此關愛、善始善終,但不必過於貪執;對於怨仇,也同樣不必太過計較,要一切隨緣。

其次,無論怨家債主還是親人朋友,一切眾生都是我們過去世的父母。

輪迴是沒有起點的,我們無量劫來流浪生死,有過難以計數的前世,所以,現在的怨家也一定做過我們的父母,曾對我們恩重如山。如果只報答今生的父母,卻仇視過去世的父母,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接受了這個道理,我們對任何生命,無論是親人還是怨仇,無論是飛禽還是走獸,甚至對待非人或者魔鬼,都應該保持平等的憐憫之心,這就是「怨親平等」。

從另一個角度看,是怨仇還是親人,並不取決於對方,而取決於我們自己。朋友和仇人從何而來?如果我們總看對方的優點,自然會親近對方,慢慢就能成為朋友;如果我們總是觀察對方的缺點,自然會厭惡對方,發展下去就是怨仇。因此,是朋友還是仇敵,完全取決於我們自己。如果想化敵為友,並不需要改變對方,只需改變我們自己。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避免修行的偏頗。

總之,修行要保持平等觀。無論逆境還是順境,無論痛苦還是快樂,無論怨仇還是恩情,都要平等對待,如竹巴三猛咒所說:「順緣由它去,逆緣隨他來,一切無所求。」這是修持平等心的珍貴竅訣,如果我們能夠依此教誨來對待所遇到的一切人事物,修行就一定會有不可思議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