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無住」跟「生心」達到平衡

十迴向位——言迴向者,具足三義:一、回事向理;二、回因向果;三、回自向他。以此三義,事理和融,順入中道法界,故名「迴向」。

我們知道十住位菩薩的重點在空觀,用空觀來自調;十行位的菩薩在假觀,用假觀來調他。到了十迴向的時候,因為十行位的菩薩也有缺點,他很難順入中道法界。

而中道的法界是整個大乘佛法的最高指導原則,所以十行位菩薩的缺點就是,他有時候會回憶起以前進修十住的空觀智慧,他會不想度眾生,偏空;有時候度眾生度得過頭了,假觀太強了,擾亂他的內心,有時候偏有。所以他在空有當中很難保持中道,有時候偏空,有時候偏有。所以從大乘佛法的角度,他不能夠很圓滿地順入中道的法界。

到十迴向,他怎麼辦呢?他透過迴向的方式,讓內心的空有保持平衡。我們看他是怎麼做到的。就是說,菩薩在沒有入初地之前,他空有之間的這種平衡,一方面無住,又要生心,這是很難的。因為這有兩個思考一個有相,一個無相。所以他必須要無住的空性,又要有相的分別去幫助眾生,那麼他怎麼能夠把無住跟生心達到平衡呢?

第一個,他「回事向理」。他來到人世間做種種的義工,這個是一種事相的因緣。他遇到很多人,說了很多的話,做了很多的事,這個都在心中留下很多影像。他回去以後,要做一道程序,叫作回事向理,他要把這些相狀重新地回歸到真如的空性。

所以諸位!你看我們只要有做功課,大乘的功課,你放生也好,灑淨也好,最後一定要誦一部《般若心經》,對不對?因為你前面的持咒、念佛、開示,都是有為的事相,它一定要有一道程序,回事入理,就是收歸到一念清淨的本性——回事入理,把有為的事相回歸到空性的真理,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回因向果」。這個果是什麼呢?是無上菩提。他不能追求人天福報,所以他必須要把這個心態,把這些有為的事相、未來的方向要調整一下,把有為的事相回歸到無上菩提。

第三個,「回自向他」。他不能自己受用,這個他指的是什麼呢?法界一切眾生。

他透過三種迴向——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自向他,他就能夠使令「事理圓融,順入中道法界,故名迴向」。這個人還沒有證得初地,但是他透過三種的方法,做所謂的三種迴向而達到空有的平衡。

我們把十迴向的階位念一遍。

一、救護眾生離眾生相迴向。二、不壞迴向。三、等一切佛迴向。四、至一切處迴向。五、無盡功德藏迴向。六、隨順平等善根迴向。七、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八、真如相迴向。九、無縛解脫迴向。十、法界無量迴向。

這是講到十迴向的菩薩,他透過迴向的力量,讓他很成功地走到了中道的菩提道上,保持無住生心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