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修學佛法的時候,應該要先建立二種大乘的正見,第一個是所知依,就是你要先了解生命的根源在哪裡?什麼叫生命的根源呢?簡單地說,就是你要了解生從何來,死將何去?當我們出生的時候,我們的生命是從哪裡而來?當我們死亡的時候,我們的生命又將從何而去?你必須把那個生命的根源找到。這個根源,古德經常說:把心帶回家。就是你要修行,你要先認識你的家在哪裡。這個家,在《攝大乘論》當中有二個:
一個是暫時的家,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這個家,它是經過長時間的流轉,有很多業力的熏習,產生很多的煩惱、很多的業力、很多苦惱的果報,這個就是我們現在所依止的家。這個家在本論當中,是屬於生滅門,只是暫時的家。
我們有另外一個永恆常住的家,就是我們的清淨本性,也就是我們說的大圓鏡智,這當中有很多清淨莊嚴的功德。所以把心帶回家,整個修行就是把我們現前這種生滅苦惱的家,帶回到一個長久安樂的家。
所以,所知依這一科當中,是說明你整個修行的起跑點在哪裡--阿賴耶識,你必須依止你現在的心來修行,你必須面對無始劫所熏習的煩惱障、業障、報障,每一個人不同,但是你要去承當,從這個阿賴耶識開始起修,你必須了解你這個起跑點。
第二個,你要知道你的目標在哪裡--大圓鏡智,這每一個人都是一樣。所以,這個所知依,就是先了解我們生命的根源,一個是雜染的根源,一個是清淨的根源,這個是我們第一大科的主題。
當我們知道這整個生命的根源以後,我們要知道第二個所知相──就是生命的相貌。這個相貌是從阿賴耶識,從我們現前這個雜染的家所變現的一個生命的相貌。我們現在所依止的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它每動一個念頭,就會產生很多生命的相貌。這個生命的相貌,《攝大乘論》當中講到有三個:有依他起相、遍計所執相跟圓成實相,簡單地說就是,因緣、妄想、空性,我們的生命就這三個東西。
也就是說,我們生命的本質是空的,但是你動一個妄想,它就會有業力,就會創造一個因緣,可能是快樂的因緣、也可能是痛苦的因緣。我們面對這個因緣的時候,又動了一個妄想,又變成一個妄想,妄想又創造因緣,因緣又帶動妄想,就在因緣跟妄想當中交互作用,使令我們的生命永遠沒辦法回家了,阿賴耶識輾轉相續,生死流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