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世間的七種法財

在千百年來東方的傳統‘春節’文化裡,親朋好友之間新年第一次見面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恭喜發財」!寓意著對新的一年的財運富足的祝福。

值此新春佳節,貧僧也恭祝全國人民都能獲得兩種財富:「一種是世間的財富,即如法正業的通過勞作、智慧獲得的物質財富。另一種是出世間的法財,即是佛法中的七聖財,為功德財富。」

物質財富的獲得,可解決生活質量上物資的需求。佛教鼓勵我們去努力工作、正當經營,不以非法謀求而來。通過正當手段獲得財富也應該作合理的支配和使用,杜絕揮霍,適當佈施來增進個人、家庭、社會甚至人類的福祉。

物質財富,有積聚,就會有消散,是變化無常的,不能永久保有,俗語常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不可執著。學佛之人,更重要的是能得到功德法財,這是由種種善行功德集成而來,可增長慧命,是最希有珍貴的財富,恆久不會壞失。

「七聖財」,或稱「七法財」,是聖者所應具有的七種善法功德之財。修學佛法的人,具足了這些聖財法財,可稱為極富有,不但人格完滿,而且脫離煩惱痛苦,充滿法喜悅樂。如缺少這些出世聖財,縱具有世間諸多財富,佛說亦極為貧窮。

佛教有些經典中提到七聖財,只是對名相的定義稍有些不同。今依《大方便報恩經》(大正藏No156)所舉七聖財來說明:(信、精進、戒、慚愧、聞捨、忍辱、定慧)

一、信:信是信仰或信心,即對正法的信仰。正信三寶,正信因果,才能成就一切善法。《華嚴經》中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除滅一切諸疑惑,示現開發無上道。」因有正確的信仰,對佛法種種善法功德,才會開發和產生,無信則不能成就。《大智度論》說:「佛法如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有信才能進入佛法大海,對佛法教理深信不疑惑,而生起希有好求心。

二、精進:精進是努力的意思,即對修學佛法在止惡行善,去染轉淨的修行過程中,努力不懈地前進。此為修學一切善法的動因,成就佛道的必要條件。精進可革除我們懶惰、懈怠與放逸的心態。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沒有未經努力而成功的;修學佛法當要勇猛精進,有堅強的毅力,不生退轉心。精進在八正道是正精進,它的內容即是四正勤:(1)已生善令增長,(2)未生善令生起,(3)已生惡令斷除,(4)未生惡令不生。

三、戒:戒可以規範我們的身心,使行為合乎倫理道德。首先,我們想要得到個人幸福,家庭和樂,國家安寧,世界和平的理想,道德是重要的基礎,否則會混亂不堪。佛教的五戒,是一種更具體而合理的道德律。(1)不殺生,即是隨意去不殺戮、不傷害、剝奪一切無辜眾生的性命。(2)不偷盜,不偷取他人的財物,也不可以不正當的手段而取得。(3)不邪淫,對在家信徒來說,除了合法的夫妻以外,應避免不合法的性行為。(4)不妄語,說話要真誠信實,不說欺誑人的話。(5)不飲酒,酒飲多了使人喪失理性,耽誤正事,戕害身心,所以要戒酒;這也包括不使用一切麻醉毒品類在內。

四、慚愧:慚愧的意思近乎羞恥。慚是對自己所作的過錯,感到慚恥,而起防止重犯之心;愧是對自己所犯的過失,在別人面前感到羞愧,而不再重犯。《華嚴經》上說:「有慚有愧是菩薩藏,生慚愧心即是菩提。」慚愧在修學佛道上,列為重要的項目,即是具有充分的自覺與反省,勇於改過和努力上進。

五、聞捨:聞是聽聞,多聽聞佛法,對佛法生起正確的了解,增長信心,培養智慧。經中勸我們多多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維,這樣對佛法才能了解深信。捨是指離去種種分別執著,保持平等安寧的心境。又指捨離一切雜染法,安住清淨法中。

六、忍辱:忍受種種的痛苦和壓迫。特別是人或者惡劣逆境對自己所施加痛苦的忍耐力,能容忍和接納別人與惡劣的逆境。做任何一件事,尤其修學佛道,都必須有堅強的毅力,克服種種困難。我們應該訓練自己,不論在任何艱難惡劣的環境下,要保持心中不懷惡意,口不出惡言,面露慈顏悅色去對待別人。忍辱是一種深度修養的美德,並不是消極的忍受苦難和恥辱。

七、定慧:定是集中意志,控制心念,去除種種雜念和妄想,達到高度的心一境性。心無定力,意志散亂,絕不能臻於完美的境界。妄想雜念太多,相反地還會引起內心焦慮,行為急躁,精神沮喪等。慧是智慧,梵語稱「般若」,是指對一切事理的通達,並善能抉擇。智慧並非來自於知識的累積,而是如實證知四聖諦(知苦、斷集、修滅、證道)、緣起諸法實相的正見。要獲得這種真實的智慧,佛陀教導我們:要多親近善知識,多聽聞正法,依佛法如理思維然後再去信受奉行。

以上所簡述七聖財,是修學佛法的人,應該具足的功德法財,這才是最深層的財富,是豐饒慧命之甘泉。同時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非佛教徒都能對深層財富——七聖財加以理解、運用,從而有所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