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在動真格的行為中,命運就能改變

《了凡四訓》,我想學佛的人大概都比較明白。這裡我們簡單的看看它給我們的啟示,就在於袁了凡改命。這是明代的一位讀書人了。原來本來想從醫的,結果由於遇到了一個會算命的孔先生,他才開始發心讀書考功名。他考功名,哪一年考第幾名,哪一年考第幾名,哪一年作什麼官,什麼時候去世,都被這個孔先生一算八字,全都給他算出來。而且先把它記錄下來,以後他所考的這個名次還真的跟那個孔先生算的一樣。

所以這樣看起來,人的生命——命運啦,它是有一個軌跡的。有一個定數,哪個年頭會幹什麼,會發生什麼,他自然能夠排列得出來。這也是事實。這好像用現代遺傳學來說,就是我們一生的命運好像在基因裡面。遺傳基因密碼裡面就給它編程好了,像一個軟件已經編好了。於是我們一生的過程,就是這個軟件密碼一個再現的過程。基本上是這麼一個道理。但是這裡面也不是一定的,你再現的過程也有主觀能動性。原來袁了凡就有個觀念:噢,既然是命中注定了的,那我就可以消極的對待。就這個心。

結果在棲霞山與雲谷禪師有一個對話。這個雲谷禪師就告訴他:「這個命運啦,還是可以改變的。你只要力行善事,廣積陰德,你這樣的力量超過了你命運的那個軌跡。」就是命數里面也有變量,這個變量就取決於人的主觀能動性,它就能改變命運。那麼這一段開示,對袁了凡觸動很大。忽然他感覺到:「噢!命運還是可以改變的!」原來以為——相信有命運——命運就是這麼回事,於是努力、不努力也就一樣。所以他原來在衙門裡面,也就比較被動。反正幹也是這個樣子,不幹也是這個樣子。他知道這不一樣之後,他就想——人都有趨向那種幸福的本能——趨樂避苦。「既然可以趨向快樂,然而我為什麼不努力一下呢?」

所以袁了凡就開始發心改變命運。原來命運不是很好:他只能活五十三歲,命中也沒有兒子;他也只是考取秀才,並沒有考上進士。所以他就發心行三千件善事,來發起求兒子的願。命中沒有兒子,對於傳統社會:「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沒有繼承香火的人啦。所以他求這個願:「我要求有兒子,許行三千善事。」果然,還沒有等到他滿三千件善事,他就生了一個長男啦。生了一個兒子,這樣就對他更有一種鼓舞力量。「我命中沒有進士。我再許一萬件善事,我要求中進士願。」結果他真的又考取了進士。然後他的壽命呢,也不求自得。享年已經有七十三。

這個「立命之說」,在「孟子」那裡就已經有很精闢的闡述。但自古以來,能夠把這個立命之說「身體力行」,能夠付諸實現的,大概也就是袁了凡先生一人而已。所以要轉變一種知見,從信心下手;然後把這個信心,落實在動真格的行為當中,行得很勇猛,命運就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