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頭陀」

南京作為「十三朝古都」享譽四海,玄武湖、夫子廟、紫金山等名勝古跡聞名遐邇。去過紫金山的人,都聽過一個地名「頭陀嶺」,這是紫金山的第二高峰,鳥瞰金陵湖光山色的絕佳之處。為什麼叫「頭陀嶺」呢?據傳,古時這裡有個寺院,叫頭陀寺,現仍有遺址可見,故而命名。

那麼,什麼是頭陀呢?它與佛教有何關係?

何謂頭陀

頭陀,梵文Dhūta,意為「抖擻浣洗煩惱」,是一種修行人秉持的苦行方式,意指通過勤奮精進的方式去除煩惱污垢,棄除對衣、食、住等的貪戀,以修煉身心。

修「頭陀行」的人,都可被稱為「頭陀」。最早的古印度頭陀行規定,修行人必須乞食為生,不能積蓄錢財,過了中午不能再吃食物,以此減少物質的依賴和貪慾,達到清淨和超脫的境界。後來「頭陀」用以指行腳乞食的修行人,不僅包括出家修行人,也包括在家修行人。

十二頭陀行

修行頭陀行者需要遵守十二條規則,包括:

在阿蘭若處(遠離村莊的僻靜處)居住;

常行乞食;

次第乞食(按順序乞食,不挑揀);

受一食法(一天只吃一頓飯);

節量食(食量要適中);

中後不得飲漿(日中之後不再進食或飲水);

著弊納衣(穿破舊的衣服);

但三衣(只擁有三套僧衣);

塚間住(住在墓地附近);

樹下止(在樹下休息);

露地坐(露天打坐);

但坐不臥(只坐不躺)。

佛教中的頭陀

「頭陀」一詞被佛教借用後,也被稱為「行者」或「苦行僧」。《增一阿含經》中說:「其有嘆說諸頭陀行者,則為嘆說我已,所以然者,我恆嘆說諸頭陀行;其有毀辱諸頭陀行者,則為毀辱我已。我今教諸比丘,當如大迦葉所行,無有漏失者。」佛陀曾對迦葉尊者修持的頭陀行加以肯定,並號召諸位比丘傚彷,精進修為。迦葉尊者因此被稱為「頭陀第一」。

頭陀修行不僅是一種宗教實踐,它也體現了佛教對於苦行、簡朴和自律的重視。但世尊在正悟前曾修九十六種外道,也曾修行苦行,最終卻發現拋除色身並非解脫之道,故而放棄一味苦行的觀念。

末法時代,眾生色身諸漏加重。現今社會「躺平」尤過之不及,能吃苦耐勞的人越來越少。即便修行人中,修頭陀行也愈發少見。但頭陀行中摒除物慾色身貪念、精進向學的精神,仍值得讚歎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