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心】 散亂的心。

【亂善】 亂心所做的善事。

【傳心】 見以心傳心條。

【傳戒】 傳授戒法。

【傳燈】 傳法於他人,如燈燈相傳,心心相印。

【勢速】 謂有為法刻刻生滅,其勢甚速。

【勢至】 大勢至菩薩的簡稱,因此菩薩的大智至一切處,故名大勢至。

【勢至觀】 觀無量壽經所說十六觀之第十一,即觀想大勢至菩薩身相的觀法。

【勤】 精進的意思。

【勤行】 勤行善法,亦即六波羅蜜中的精進波羅蜜。

【勤息】 梵語沙門,華譯勤息,即勤修眾善和止息諸惡之義。

【勤策】 即沙彌,因沙彌懷著要做比丘的希望,於是辛勤策勵自己。

【圓心】 求取涅槃圓果的心。

【圓行】 圓融的行持,也就是稱性而修,於事毫無執著,如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佛,修一法,即是修無量法門,生極樂淨土,即是生諸佛淨土是。

【圓光】 佛菩薩頭上所發出來的圓形光圈。

【圓佛】 圓教的法身佛,即毗盧舍那佛。

【圓戒】 圓頓戒,即天台宗所傳的大乘戒。

【圓妙】 謂空假中三諦圓融而不可思議。

【圓解】 圓通的見解,即利根行人,知見超脫,稱性而談,於理無所執著。

【圓具】 具足戒的別名,因受持具足戒的人近於涅槃的圓果。

【圓空】 執著於空叫做偏空,連空亦空,更無所執著,叫做圓空,亦名第一義空。

【圓果】 圓滿的果德,即涅槃。

【圓宗】 天台宗的別稱,因天台宗以圓頓一實為宗旨。

【圓音】 圓妙的聲音,即佛的聲音。

【圓修】 1.在天台圓教是指同時兼修空假中三觀。2.圓滿的修習萬行。

【圓覺】 1.圓滿的覺性。具足眾德叫做圓,照破無明叫做覺。此圓覺,就是人人本具的真心。2.對世間一切事理無不澈底了知其真相。

【圓悟】 圓滿覺悟真理。

【圓乘】 圓滿無缺的教法,即佛乘。

【圓寂】 梵語涅槃,華譯圓寂,即圓滿一切智德,寂滅一切惑業。

【圓實】 圓頓一實,是天台圓教的教理。一行圓融一切行,一位圓具一切位,而成佛頓速,叫做圓頓;這種道理只有一而無二三,是真實而非虛妄,叫做一實。

【圓成】 圓滿成就。

【圓成實性】 三性之一。見三性條。

【圓通】 道理圓融而無礙。

【圓通大士】 觀音的別名。

【圓通懺法】 觀音懺法的別名,因觀音的別名就是圓通大士。

【圓教】 大乘究竟圓滿的教法,為天台所立四教之第四,或華嚴宗所立五教之第五。

【圓教四門】 天台宗說圓教有四門,即有門、空門、亦有亦空門、非有非空門。

【圓頓】 圓融諸法頓速成佛的意思。諸法本圓融,一法圓滿一切法,若一念開悟,便能頓入佛位,頓足佛法,這是天台宗的宗旨。

【圓頓戒】 指天台宗的戒法,天台宗以圓融諸法頓速成佛為宗旨,故其所依之戒便叫做圓頓戒。

【圓頓宗】 天台宗。

【圓頓教】 簡稱圓教,是大乘窮極的實教,若悟圓教之理,能頓入佛位,頓足佛法,故名圓頓。

【圓融】 圓通融合的意思,如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眾生即本覺,娑婆即寂光等都是圓融的道理。

【圓融三諦】 三諦是空假中,空假中圓融無礙,即空即假即中,叫做圓融三諦。

【圓明常寂照】 六祖惠能所說。謂心性本來是圓滿光明與真常不變的,雖然是寂靜不動,卻能夠遍照一切法界,雖然是遍照一切法界,卻仍舊還是寂靜無動,此乃是無上涅槃之相。

【塔】 一種形高而尖的建築物,由五級到十幾級不等,藏佛遺骨的叫做塔,不藏遺骨的則叫做支提。

【塔寺堅固】 五堅固之一。佛滅度後的第四個五百年,即是堅固造立塔寺的時期。

【塚間坐】 比丘在塚間坐臥,為十二頭陀行之一。

【微塵】 細微的灰塵。

【微塵數】 (喻)數量很多。

【微微心】 入滅盡定前剎那極微的心念。

【微細生死】 變易生死的別名。

【想蘊】 五蘊之一。見五蘊條。

【想顛倒】 三顛倒之一。見三顛倒條。

【想受滅無為】 生於無色界非想天,入滅盡定,想受俱滅,名想受滅無為

【意】 唯識學的第七末那識,華譯為意,思量之義,恆審思量第八阿賴耶識為我,有思考、辨別、判斷、分析、綜合等的作用。

【意三】 十惡中屬於心意的三惡,即貪慾、瞋恚、愚癡。

【意定】 攝心正念,清淨無染。

【意密】 三密之一。見三密條。

【意業】 三業之一。見三業條。

【意樂】 心意獲得滿足而生快樂。

【意輪】 三輪之一。見三輪條。

【意學】 禪宗的學問。禪學相當於身口意中之意業,故名意學。

【意識】 六識之一。見六識條。

【意根】 六根之一。見六根條。

【意馬】 (喻)心意外馳,好像奔馬。

【意馬心猿】 (喻)心神馳逐不定。

【意成】 又叫做意生,即由意之力而成身。

【意成身】 又叫做意生身,即由意之力而成身。

【意生身】 又叫做意成身,初地以上的菩薩,為了濟度眾生而如意受生之身。

【意生化身】 菩薩任意而生之變化身。

【愚癡】 三毒之一。見三毒條。

【愚法】 二種小乘之一。聲聞緣覺二小乘,有的人迷執自法,而愚於大乘法空之妙理,名為愚法小乘,一旦了解大乘之理,迴心向大,便名為不愚法小乘。

【愚法二乘】 見愚法條。

【愛行】 二行之一,即愛慾之情多的人,若推理多的人,則叫做見行。行是心行,也就是心理活動。

【愛取】 愛與取。愛是喜歡的意思;取是要的意思。

【愛慾】 貪愛五欲。

【愛道】 又名大愛道,是佛的姨母。

【愛執】 愛惜執著。

【愛結】 九結之一。見九結條。

【愛著】 貪愛不捨的意思。

【愛語】 四攝法之一。見四攝法條。

【愛論】 貪愛的戲論,也就是被愛迷惑了心竅之後所生的種種不正確言論。

【愛縛】 恩愛的繫縛。

【愛系】 恩愛的繫縛。

【愛見】 1.貪愛的見解。2.愛與見的二種煩惱,愛是指思惑,見是指見惑。智度論說:‘煩惱有二種,一屬愛,二屬見’。

【愛見大悲】 自己雖未斷煩惱卻運用大悲以救濟眾生。愛是指思惑,見是指見惑。

【敬田】 三福田之一。見三福田條。

【敬禮】 恭敬禮拜。

【感果】 由所作的業因招感應得的果報。

【感應】 感是感召,應是應現,謂我對佛菩薩有什麼要求,如果心意至誠,便可以感召佛菩薩來應現,以滿我之所願。

【感應道交】 眾生之感與如來之應互相交流。

【會二歸一】 會二乘以歸一乘。

【會三歸一】 佛最初以聲聞緣覺菩薩等三乘法,教化眾生,到最後皆教令成佛,會三乘於一佛乘,是名會三歸一。

【極覺】 妙覺。

【極果】 至極的果位,即佛果。

【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的國土名,因其國只有快樂而無痛苦,故名。

【極熱地獄】 八大地獄之第七。

【極難勝地】 簡稱難勝地,是菩薩十地中之第五地名。

【楞伽】 在師子國(即今錫蘭島)的山名。楞伽是寶石名,因此山有楞伽寶石,故以寶名山。

【楞伽島】 錫蘭島的本名,也是佛說楞伽經的地方。

【楞伽懸記】 釋尊在楞伽山,懸記如來滅後,南天竺(印度)有大德比丘,名龍樹,宣說大乘無上妙法,初證歡喜她,應往生安樂國。

【楞嚴咒】 又叫做佛頂咒,是楞嚴經所說的神咒,有四百二十七句,其中最後的八句是心咒。

【業】 我們的一切善惡思想行為,都叫做業,如好的思想好的行為叫做善業,壞的思想壞的行為卻叫做惡業。

【業力】 業的力量。善業有生樂果的力量,惡業有生惡果的力量。

【業風】 1.惡業所感之猛風,指劫末所起的大風災及地獄所吹的風。2.(喻)業力如風,吹諸眾生輪迴三界。

【業有】 七有之一。見七有條。

【業因】 善惡果報的原因。善業是樂果的因,惡業是苦果的因。

【業果】 善惡業因所招感的苦樂果報。

【業感】 善惡業因能招感苦樂的果報。

【業海】 像大海一樣的種種惡因。

【業識】 有業凡夫的識。凡夫有業,所以智就變成了識,聖人沒有業,所以識就轉成了智。

【業通】 又名報通,即依宿業自然而得的神通。

【業障】 由前生所作的種種罪惡而生今生的種種障礙,如所作所為皆不如意,就是業障的緣故。

【業輪】 (喻)善惡業能使人輪轉於六趣。

【業緣】 善惡果報的因緣。善業是招感樂果的因緣,惡業是招感苦果的因緣。一切眾生,都是由業緣而生的。維摩經說:‘是身如影,從業緣生。’

【業系】 (喻)業好像繩子能將眾生繫縛在三界之牢獄中。

【業餘】 三餘之一。見三餘條。

【業報】 1.善惡業因所招感的苦樂果報。2.業因與果報。

【業報身】 十身之一。見十身條。

【滅】 1.梵語涅槃,華譯為滅,因涅槃之體,無為寂滅,故名。2.指四諦中的滅諦。3.即戒行,因戒行能滅除諸惡。

【滅定】 滅盡定的簡稱。

【滅度】 即涅槃。滅是滅見思塵沙,無明三種惑,度是度分段變易兩種生死。

【滅後】 涅槃之後。

【滅理】 寂滅的真理,亦即涅槃。

【滅智】 徹底明瞭滅諦的道理的智慧。

【滅道】 滅諦與道諦。見四諦條。

【滅諦】 四諦之一。見四諦條。

【滅法】 寂滅一切相的道法,是無為法的別名。

【滅法忍】 滅法智忍的簡稱。見八忍條。

【滅法智】 八智之一。見八智條。

【滅法智忍】 又名滅法忍。見八忍條。

【滅盡定】 又名滅受想定,或滅定,在此定中,以滅受想二心所為主,最後並六識心所亦滅,是九次第定的最後一定。

【滅盡三昧】 又名滅盡定。見滅盡定條。

【滅盡妙離】 滅是滅一切煩惱,盡是盡生死之業,妙是妙應真常,離是脫離三界諸苦。此滅盡妙離,是小乘涅槃的究竟境界。

【滅類忍】 滅類智忍的簡稱。見八忍條。

【滅類智】 八智之一。見八智條。

【滅類智忍】 八忍之一。見八忍條。

【滅受想定】 滅盡定的別名。見滅盡定條。

【暖位】 指小乘行人修五停心觀及四念處觀已,進而專修四諦觀之位,為四善根之一。

【暖法】 行者修至此位,工夫已漸得力,如鑽木取火,雖未得火,已有暖氣上升,快要發火了。

【煩惱】 煩是擾義,惱是亂義,能擾亂眾生身心,令使心煩意亂的見思惑,叫做煩惱。

【煩惱習】 煩惱的習氣。

【煩惱障】 二障之一。見二障條。

【煩惱濁】 五濁之一。見五濁條。

【煩惱魔】 四魔之一。見四魔條。

【煩惱業苦】 又名惑業苦,謂吾人由於貪瞋癡等煩惱而造業,又因造業而受苦。

【煩惱即菩提】 見生死即涅槃條。

【犍度】 華譯為聚、蘊、結等,即律中篇章之名,一犍度即一篇或一章,或一品一節之義。

【獅子吼】 (喻)佛陀說法,毫無怖畏,聲震十方,群魔攝伏,好像獅子一叫,百獸都降伏一樣。

【獅子座】 佛是人中獅子,故不論其所坐者是床是地,都叫做獅子座。

【瑜伽】 相應的意思。相應有五義,即與境相應、與行相應、與理相應、與果相應、與機相應。

【瑜伽宗】 1.密教的總稱。2.中國的法相宗在印度叫做瑜伽宗。

【瑜伽教】 密教的總稱,因密教是以三密的瑜伽為宗。

【瑜伽三密】 三密相應。

【當來】 來世。

【當來導師】 指彌勒菩薩。

【當機】 契當眾生的根機。

【當機益物】 隨著眾生的根機而使之獲益。

【當體即空】 謂一切有為法都是因緣合成,其本體本來就是空無。

【當相即道】 謂於世間淺近的事相上,都有深妙的道理在。

【癡】 又名無明,不明白事理的意思,為三毒之一。

【癡取】 愚癡的煩惱。取就是煩惱的別名。

【癡使】 愚癡的煩惱。使就是煩惱的別名。

【癡定】 沒有智慧的禪定。

【癡毒】 三毒之一。見三毒條。

【癡愛】 愚癡和貪愛。愚癡為父,貪愛為母,和合而生出一切的煩惱惡業。

【癡慢】 愚癡和我慢。

【癡禪】 與癡定同。

【癡闇】 無明的闇味。

【睡】 十纏之一。

【睡眠】 一種使心靈闇昧的精神作用。

【睡眠欲】 五欲之一。見五欲條。

【睡眠蓋】 五蓋之一。見五蓋條。

【禁戒】 禁非戒惡。佛所制的禁戒有五戒八戒沙彌戒和具足戒等的分別。

【瑞應】 有祥瑞來應驗。

【稟具】 受持具足戒。

【稟教】 稟承佛的教法。

【經】 梵語修多羅,華譯為契經,即上契十方諸佛所說之理,下契一切聽經眾生的根機,又是線義,即貫串佛所說的法和道理,以免散失,為三藏之一。

【經行】 在一定的地方兜圈子,其目的在於避免坐禪時發生昏沉或睡眠。

【經宗】 依經而立的宗派叫做經宗,若依論而立的宗派則叫做論宗,如華嚴天台是屬於經宗,如成實三論則屬於論宗。

【經論】 經藏與論藏。經是如來所說,論是菩薩所著。

【經藏】 1.指佛所說的一切大小乘經典。2.藏放經典的府庫。3.國家所寶藏的佛學書。

【經體】 經之體。大乘經以諸法實相為體,小乘經以三法印為體。

【經部】 經量部的簡稱。

【經量部】 又名說度部,或說轉部,小乘十八部之一,是佛滅後四百年間,由說一切有部分出來的一個流派。在三藏之中,唯以經為正量,故名經量部。

【經律論】 見三藏條。

【經供養】 書寫經文以做佛事。經屬於三寶中之法寶,故經供養是供養法寶。

【罪性】 罪業的本性。罪業的本性空而不可得。

【罪根】 罪惡的根本,即無明。

【罪報】 罪惡的報應,即苦果。

【罪福】 罪與福。五逆十惡等是罪,五戒十善等是福。罪有苦報,福有樂果。

【罪障】 罪惡是獲得樂果的障礙。

【群生】 許多的眾生。

【群有】 許多的有。眾生的果報叫做有,有有三有、九有、二十五有等的分別。

【群迷】 許多迷惑的眾生。

【聖】 正的意思,證正道,名為聖。

【聖人】 指大小乘見道以上斷惑證理的人,亦即智慧最卓越,人格最完善,能力最高強的人。

【聖印】 聖道的法印,如三法印與實相印等是。

【聖行】 進入聖位的行為,即戒定慧。

【聖言】 正直的言語。聖言有四種,即言不見為不見、言不聞為不聞、言不覺為不覺、言不知為不知。

【聖典】 佛經。

【聖果】 依聖道而得之果,即菩提涅槃。

【聖財】 聖人的財產。大寶積經說:‘信、戒、聞、慚、愧、捨、慧,如是等法,是謂聖財。彼諸眾生,不獲此故,名極貧窮。’

【聖胎】 指十住十行十迴向等之三賢位。

【聖僧】 得道的高僧。

【聖諦】 聖人所見的真理,即苦集滅道。

【聖應】 佛陀的感應。

【聖眾】 指聲聞、緣覺、菩薩、佛等四種得道的大眾。

【聖教】 聖人的言教。

【聖教量】 聖是聖人,教是教法,是因有聖人的文教才知道的意思,為三量之一。

【萬】 卍字的讀音,是吉祥的意思。

【萬行】 一切的行為或修行。

【萬字】 佛胸前有一卍字,此卍字乃是吉祥的標誌。

【萬劫】 指極長久的時間。

【萬境】 一切的境界。

【萬法】 一切的事物。

【萬法一如】 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其性皆空,沒有差別。

【萬法無滯】 一切諸法都以空無自性為性,空性是一如不變的,由此不變的緣故,所以萬法即真如而畢竟無滯了。

【萬法唯識】 一切事物都是由識而顯現,在它們的生起上,心識的影響力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萬德洪名】 謂在一佛的名字上最具有萬種之德。

【著】 纏愛不捨的意思,如愛著,執著,貪著。

【著我】 在五蘊假合的身上,執著有一個實我。

【著法】 在因緣生的事物上,執著有事物的實體存在。

【葷辛】 葷是有臭味的蔬菜,辛是帶有辣性的蔬菜。

【解】 1.解釋文義。2.知解之義。

【解執】 見解的執著。

【解惑】 解與惑。解是智;惑是煩惱。

【解空】 了解諸法的空相。佛弟子中以須菩提為解空第一。

【解行】 知解與修行。

【解行地】 由知解而修行的地位,也就是還未證得真如之地前三賢菩薩的階位。

【解行相應】 知解與修行相應。

【解脫】 脫離束縛而得自在的意思,亦即涅槃的別名。

【解脫衣】 解脫幢相衣的簡稱,即袈裟的別名。

【解脫身】 已經解脫煩惱障礙的佛身,為二佛身之一。

【解脫味】 涅槃的妙味。

【解脫門】 通向涅槃的門戶,指空、無相、無願之三種禪定,因此三種禪定乃是通向涅槃的門戶。

【解脫服】 又名解脫衣、解脫幢衣、解脫幢相衣等,是袈裟的別名,因袈裟是志求解脫的人所穿的衣服。

【解脫相】 三相之一。見三相條。

【解脫道】 1.四道之一。見四道條。2.佛道的總稱,因佛道乃是出離痛苦而得解脫的正道。

【解脫堅固】 大集經所說五堅固之一,即佛滅後的第一個五百年間,正法興盛,證道者多,是解脫堅固的時期。

【解脫深坑】 謂只求自己解脫的人,不能圓滿自利利他的德行,猶如墜落在深坑之中。

【解脫知見】 自己知道已經獲得解脫的智慧,也就是觀照常明通達無礙的後得智。

【解脫幢相衣】 袈裟的別名,因袈裟是志求解脫的人所穿的衣服,而且其條相與佛塔之幢相似。

【解境十佛】 眾生身、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辟支佛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

【解滿成佛】 四滿成佛之一。見四滿成佛條。

【資糧】 資是資助,糧是糧食,修道亦如遠行,要有善根福德正法等糧食資助其身,才能到達。

【資糧位】 唯識五位之一。見五位條。

【路迦祇夜】 華譯重頌,是十二分教之一。

【路迦那他】 華譯為世尊,是佛的別號。

【辟支】 辟支迦佛陀的簡稱。

【辟支地】 通教十地之一,即辟支佛的地位。

【辟支佛】 辟支迦佛陀的簡稱。

【辟支迦佛陀】 簡稱辟支、辟支迦佛、辟支佛等,華話為緣覺,或獨覺,因觀飛花落葉或十二因緣而開悟證道,故名緣覺,又因無師友之教導,全靠自己之覺悟而成道,故又名獨覺。

【游化】 到處遊行和教化世人。

【遊心法界】 使心游於法界,觀察照見千差萬別的諸法。

【游增地獄】 在八熱地獄之中,每一根本地獄各有四門,每一門出去,都各有塘煨、尸糞、鋒刃、烈河等四類地獄,所以每一根本地獄,有十六游增地獄。因這十六地獄是根本地獄的增屬,而且有罪業的眾生游此,倍增苦惱,所以叫做游增地獄。

【遊戲神通】 佛菩薩以神通攝化眾生,能出入無礙,自由自在。

【遊戲三昧】 佛菩薩游於神通,化人以自娛樂,叫做遊戲,三昧是專心的意思,諸佛菩薩以專心救濟眾生為遊戲,故曰遊戲三昧。

【運心】 用心的意思。

【運心供養】 1.只在心中作供養的觀想,並不在行為上表現出來。2.供養時運心作觀。

【遍行】 指心所的遍行,有的心所,遍於善惡無記三性,遍於三界九地,遍於有漏無漏,世出世間,遍與八識心王相應,因為遍於上述四者,所以名遍行。遍行心所有五種,即作意、觸、受、想、思,此五種皆與五識心王,初念相應。

【遍行因】 六因之一。見六因條。

【遍行惑】 普遍遊行的煩惱,亦即一切煩惱起因之根本煩惱。

【遍行真如】 十真如之一。見十真如條。

【遍淨天】 色界第三禪天之第三天名,因此天淨光週遍,故名。

【遍依圓】 唯識學所說之三性。見三性條。

【遍周法界】 普遍周滿整個法界,是指法身的功德而言。

【遍法界身】 指佛的真身,因佛的真身廣大無邊,週遍於法界。

【遍照如來】 大日如來的別名。

【遍計所執性】 三性之一。見三性條。

【過未】 過去和未來。

【過去】 三世之一。

【過去七佛】 毗婆尸佛、尸棄佛、毘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

【過去莊嚴劫】 劫有大中小三種,現在的大劫叫做賢劫,過去的大劫叫做莊嚴劫,未來的大劫叫做星宿劫。

【道】 1.能通的道路。2.真理的意思。3.即梵語所說的菩提或涅槃。4.修行的方法。

【道士】 有道之士。

【道元】 道的根本。

【道力】 種種正當道理的力量。

【道心】 1.義理的心。2.求道的心。

【道行】 修道的功行。

【道具】 修道時所用的器物,如三衣什物等是。

【道俗】 道與俗。出家的人叫做道;在家的人叫做俗。

【道果】 證道得果。道是菩提;果是涅槃。

【道品】 道法的品類。見三十七道品條。

【道宣】 唐朝人,俗姓錢,因久居終南山以盛宏律宗,故律宗又名南山律宗。

【道前】 在未見道以前。

【道中】 正在見道之中。

【道後】 已經見道之後。

【道理】 道法的義理。

【道眼】 1.能見正道的眼。2.觀道之眼。

【道業】 修道的事業。可以召感人天果報的是福業,可以成就佛果的是道業。

【道樹】 菩提樹。本名畢波羅樹,因佛在此樹下成道,所以又叫做道樹。

【道諦】 四諦之一。見四諦條。

【道信】 湖北人,俗性司馬,拜僧璨為佛,是禪宗第四祖。

【道器】 可以修學佛道的根器。

【道場】 1.群眾學道的場所。2.佛寺。3.成道的地方。4.供養佛的地方。

【道場神】 守護道場的神。

【道觀】 道是化道,教化他人的意思,觀是空觀,即觀察萬法性空的道理。自己安住於空的道理而又向他人勸說教化,叫做道觀雙流。

【道觀雙流】 見道觀條。

【道共戒】 二戒之一。見二戒條。

【道種性】 瓔珞經所說六種性之一,即十迴向之位,在此位開始真正修習中道觀,故名為道,能產生佛果,故名為種。

【道種智】 智度論所說三智之一。見三智條。

【達磨】 1.華譯為法,指佛所覺悟的真理和覺悟的方法。2.菩提達磨的簡稱,印度人,梁武帝時泛海到達中國的廣州,武帝迎至建業,因與帝話不投機,遂渡江入魏,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為中國禪宗之始祖,圓寂於東魏天平以前,葬熊耳山。

【達磨忌】 即十月初五日,因此日是禪宗始祖的入寂日子。

【違境】 違逆自己心意的境界。

【違順】 違境與順境。

【酪】 一種精製的牛乳。涅槃經說:‘聲聞如乳,緣覺如酪。’

【酪味】 天台宗以酪譬喻第二時的小乘教,為五味之一。

【酪經】 指一切的小乘經。

【缽】 梵語缽多羅的簡稱。見缽多羅條。

【缽多羅】 簡稱缽,為比丘六物之一,即盛飯器。譯為應器,或應量器。應有三應:一色相應,缽要灰黑色,令不起愛染心;二體相應,缽體粗質,使人不起貪意;三大小相應,不過量也,乞食不過七家,令人不恣口腹。當時四大天王,持四缽供佛,佛以神力,把它合為一缽,這是有缽的歷史。

【缽裡薩囉伐拏】 華譯濾水囊,是比丘六物之一。

【電】 金剛經六喻之一。電之為物,忽生忽滅,以喻世相之無常迅速。

【電光石火】 (喻)焂忽消失。

【電光朝露】 (喻)身體之無常。

【預流向】 四向之一。見四向條。

【預流果】 四果之一。見四果條。

【頓大】 指華嚴經。頓是頓教,大是大乘教。華嚴經是佛初成道時,對頓入之菩薩而頓說大乘之教法。

【頓悟】 聞法即悟的意思。

【頓教】 不歷階梯漸次,直指本源,頓時開悟的教法。

【頓說】 頓教的說法,即沒有經過小乘的階梯而直接即說大乘,如華嚴經是。

【頓根】 具有頓悟的根機的人。

【頓漸】 頓教與漸教。頓教是立刻速成的教法;漸教是逐漸成功的教法。

【頓斷】 立刻斷除種種的煩惱。

【頓覺】 立刻覺悟。

【飲酒】 五戒之一。酒中含有麻醉性,飲者迷失理智,誤造種種的過失,所以佛教戒之。

【飲酒十過】 一、顏色惡,即飲酒的人,顏貌容色,因之變常,無有善相。二、下劣,即飲酒的人,威儀不整,舉動輕薄,人所賤惡。三、眼視不明,即恣飲而狂癡瞻視,昏瞀不辨色境。四、現瞋恚相,即飲酒的人,行不善法,不顧親屬賢善,隨意忿怒。五、壞田業資生,即恣飲放逸,破費產業,散失資產。六、致疾痛,即飲酒過度,則身體失調,以致疾痛。七、益斗訟,即醉酒發狠,與人爭競,不惜身命,而斗訟益增。八、惡名流佈,即飲酒的人,多棄捨善法,而丑名惡聲,流佈遠近。九、智慧減少,即飲酒昏迷,愚癡狂妄,而智慧減少。十、命終墮惡道,即邀朋飲酒,不修善行,則惡業日增,命終墮落於惡道。

【飲食慾】 欲界三欲之一。見三欲條。

【飲食供養】 五種供養之一。見五種供養條。

【鳩摩】 華譯童真,或童相,是八地以上的菩薩的稱呼。

【鳩摩羅什】 華譯童壽,本印度人,但生長於龜茲,出家後,通大乘經論,後秦姚興弘始三年(西元四○一年)到中國長安,在逍遙園翻譯經典,前後所譯經論,凡三百八十餘卷,在秦弘始十五年(西元四一三年)示寂於長安,寂後火化,舌頭不爛,表示他所翻譯的經典,絕對可靠無誤。

【塗香】 把香水一類的東西塗在身上。

【新歲】 結夏安居完了的第二日,即七月十六日,是比丘的新年元旦。

【新發意】 新發求取菩提之意的人。

【新發意菩薩】 新發求取菩提之意的菩薩,為二種菩薩之一。

【新學菩薩】 新發心學習佛道的菩薩。

【新舊兩譯】 新譯與舊譯。在唐玄奘三藏以前者是舊譯,在玄奘以後者是新譯。

【准提菩薩】 准提華譯為清淨,讚歎心性清淨之稱,禪宗以為觀音部的一尊,東密以為六觀音之一,現三目十八臂形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