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懺悔法門

(第一講)

今天學人跟大家共同學習的主題是佛教的《懺悔法門》。在講這個主題之前,我們先簡單說明為什麼要修習懺悔法門。

佛法對於生命的現象,認為生命就像無止盡的水流。換句話說,我們不是今生才有生命,這個水流是從過去流到了現在,也將從現在會流到未來。這個水流的背後,事實上不是上帝在主導的,是由過去自己所造的「業力」,在引導這個水流,使令我們在三界、六道當中,招感種種的身心果報。

既然我們的生命受著業力的影響,因此在生命當中,就會出現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假設我們內心當中是由「善良的業力」生起作用,就是我們過去曾經有持戒、修福,這種善良的業力表現出來的,我們感得色身特別的健康、生活也特別的如意,在這種情況之下,修習佛法就會非常順暢。

但是,有時候我們的生命是由「罪業」表現出來的──因為在過去生中,由於一時糊塗,曾經造了殺、盜、淫、妄的罪業,這種罪業所表現出來的時候,就會讓我們感得種種病痛,即使吃了很多藥,都不見好轉,這是色身上的障礙;內心當中,也會因為罪業的干擾,使令我們感到昏昧暗鈍,以致於在佛法的修學上,總覺得心力提不起來。

當這種罪業開始干擾我們的生命,讓我們趨向於障礙、痛苦的時候,我們就必須要修「懺悔行」,來破除這種罪業的障礙,讓我們的身心恢復到原本健康、順暢的狀態,能夠繼續修學佛法。

所以,懺悔法門在佛教教義中,是被列為修行的「道前基礎」。不管你修學什麼法門,念佛法門、止觀法門,或者修種種的密法,在起修之前,都必須透過反省、懺悔來破障。這就好比說,你今天要開車,雖然你有一台非常堅固的車子,但是要上路之前,必須用推土機把路上的石頭──這些障礙,都把它清理乾淨,這樣車子會比較順暢到達目的地。所以「懺悔法門」就是在你上路之前,先把道路中的石頭搬開來,它就是扮演這種「破除障礙」的角色。我們今天就從佛法的基本教義和理論,來探討懺悔法門這個主題。

◎將述此義,大分為四:

我們所要解釋的懺悔法門,它的修習內容,總共有四大科:

淨界法師:懺悔法門

甲一、解釋名義

首先,從佛教的角度來解釋「懺悔」的名稱和意義。當然我們一般人會認為:我做錯了事,我向你懺悔就。其實這樣的懺悔,還是屬於非常膚淺的階段,佛法的懺悔有比較深入的義理,我們先從佛法的角度解釋懺悔的意義。

甲二、懺悔的方法

假設我們不幸已經造了很多殺盜淫妄的罪業,那麼應該用什麼方法,來消除這些會障礙我門,會引導我們痛苦的這些罪障,如何的消滅?這科是講正式修學的方法。

甲三、罪除之相

當我們經過如法的懺悔,又怎麼知道這些罪業已經消失了?有什麼判斷方法,表示這個懺悔法門已經修學圓滿?這是判斷罪業是否已經除滅的一種方法。

甲四、結示勸修

最後一段,是將前面講到的懺悔方法,做一個總結。

甲一、解釋名義(分二:乙一、釋名。乙二、述義。)乙一、釋名

淨界法師:懺悔法門

「解釋名義」分成兩科,先解釋名稱,再說明它的義理。先看「懺悔」名稱的由來,懺悔在佛教界的名稱,是如何成立的。我們看論文,大家請合掌:

「梵雲懺摩,此翻悔往,有言懺悔,梵華雙舉。准《業疏》云:取其意義謂不造新,懺謂止斷未來非,悔謂恥心於往犯。有將懺字訓首訓鑒,義雖通得,華梵須分。」—《資持記》—

這段文出自於律藏《資持記》,在律藏裡面,講到懺悔的名稱有三段,先解釋一、懺悔名稱的由來:

「梵雲懺摩,此翻悔往,有言懺悔,梵華雙舉」。[懺悔]這兩個字,在原始的印度佛教中,它的本來名稱叫做[懺摩],翻成中文的意思叫做[悔往]。[悔往]就是說:你過去已經造了殺盜淫妄的罪業,既然自己已經造作了,那麼現在你去回憶過去的罪業,你感到深深的後悔,這叫做「悔往」;就是對於以往所做的事情,現在表示後悔了。這樣的「懺摩」和「悔往」,到了後代的佛教,演變成「懺悔」,就是把印度文字的第一個字,跟中文的第一個字和起來,取名叫做「懺悔」,所以說是「梵華雙舉」,是中文和梵文的結合。事實上,「懺悔」最初原來的名稱叫做「懺摩」,是這個意思。

再看第二段,正式解釋

二、懺悔的內涵:

「准《業疏》云:取其意義謂不造新,懺謂止斷未來非,悔謂恥心於往犯。」[懺悔]的意義,簡單講就是「不造新」。就是自己過去已經造作的,那就不提了,從現在開始,你不再造作新的罪業,這樣才叫做「懺悔」。

你能夠不造新的罪業,這當中有兩個重要條件:

(一)、[悔]是「恥心於往犯」:就是你開始回憶過去所造的殺盜淫妄這些罪業──你表示羞恥。「表示羞恥」的意思是說:假設生命可以再重來一次,你絕對不會造這些罪業了。就是你對於已經造作的這件事情,表示「深深的後悔」,或者「深深的厭惡」。這是第一個條件,對於過去的罪業生起追悔。

(二)、[懺]是「止斷未來非」:前面的「悔」是「觀察過去」,這裡的「懺」是「發願未來」。對於未來的生命,你在佛前發願:寧捨生命,也不再造作這樣的罪業;你內心當中,生起一個堅定的誓願──絕對不再造作了!

當你能夠對過去罪業的追悔、對未來生命的發願,兩個內容結合在一起,就成立了「懺悔」的意義。

再看第三段

三、總結:

「有將懺字訓首訓鑒,義雖通得,華梵須分。」

有些古德把「懺悔」解釋成『首』,表示一個新生命的開始──過去的生命譬如昨日死,現在的生命重新開始。或者是把它解釋成『鑒』,就是一種「觀照」,內心當中能夠觀照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開始「改過修善」。當然義理是相通,但是這當中有中國和印度文字的差別,我們應該把它分辨清楚。

這個意思是說:佛法的修學是一種「心地法門」,不管你今天是修密教、修止觀、修念佛,好比說你在念佛,那「念佛是誰?」不是嘴巴能夠念佛、也不是身體能夠念佛,一定是你那個明瞭的心能夠念佛。在我們心地法門當中,佛法的修學基本上有兩個重點:一個是「破壞的法門」,一個是「建設的法門」。

破壞的法門:它的所對境是「罪業」,就是你已經在內心當中,累積很多的罪業,這些罪業都要加以破壞。

建設的法門:這是對善法、對波羅蜜的善根來說;諸佛菩薩有種種的善根: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種種戒定慧的善根,我們本來沒有的,我們應該建設、加強。

所以,佛法的修學,簡單講就是「有所破壞,有所建設」;而「懺悔法門」在我們的修學當中,所扮演的是一種破壞的角色,就是你本來已經有的,你要把它消除。當然它所破壞的是「罪業」,在這裡有一個重點是:

應該用什麼樣的心態來懺悔,這個罪業才會消失呢?佛法說:「一切法因緣生。」如果你今天沒有掌握正確的因緣,你雖然修懺,這個罪業還是不能消失。所以不管你今天拜什麼懺法,內心當中必須要具足兩個心態:

第一個「恥心於往犯」:對於過去已經造作的罪業,表示追悔。

第二個「止斷未來非」:對於未來的生命,發願永不再造作。

對未來「止惡」的發願──斷相續心,這一點很重要!有些人懺悔只是對過去追悔,並沒有明白地表示『以後決不再造作!』換句話說,以後遇到惡因緣的刺激,他可能還會再造作,這樣的情況就不能構成懺悔了。當然,身為一個生死凡夫,遇到了染污的因緣刺激,有可能還會再造作,不是說懺悔一次就好了。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

你在懺悔的當下,必須要發願:你不再造作了!

在當下你就要有這種心情,先不管你以後做得到、或做不到。就是說,你在懺悔的當下,要很堅定的告訴自己:不再造作了。假設這種心念不能夠生起,那麼這些罪業是不會消失的,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注意。

總之,懺悔的心情有兩個重點:第一個是「對過去的反省訶責」,第二個是「對未來的發願期待」。不管你修什麼懺法,修大悲懺、八十八佛…只要內心具足了對過去罪業的訶責、對未來生命的發願,那你在念念之間,就能夠快速地除滅所累積的罪業,因為你已經掌握到「滅罪」的因緣了。這個地方等於是我們先簡單的,把懺悔的名稱的安立做一個說明。

乙二、述義。

把懺悔所對治的、所破除的因緣是什麼,把它詳細的說明。我們律藏的文念一遍,大家請合掌:

『既識起因,能感後習,一、感種類相續而起。二、招苦報生後當受。今改前非,將修後是,從緣生滅,斯苦世法。於彼惡業,特生厭賤,發重慚愧,立對治過,洗心懺悔。』—《業疏》—

淨界法師:懺悔法門

前面一段已經說明懺悔的意義,這一段是說明懺悔到底是要懺悔什麼呢?先看第一段:

「既識起因,能感後習。」

所謂「懺悔」,當然主要的目的在於懺悔罪障。佛法的修行必須要掌握到「生起」和「還滅」的因緣,就是你要消滅這個東西,你要先找到──它是怎麼生起的?它生起的因緣在哪裡?因此我們應該先明白罪業生起的因緣。

『既識起因』:佛法說一個人會造罪,是我們內心當中有一個「自我意識」。為什麼佛陀不造罪呢?你不能說「因為有環境的刺激,我才造罪。」這樣講是不對的。阿羅漢和佛陀在染污的環境,也不會去造罪,所以佛法說的本意是「莫向外求」。

就是因為我們在平等的心中,捏造一個「自我意識」,有這個自我意識,就跟所有的眾生產生對立;有「我相」,就有「人相」相互的對立,就產生一種保護自我的心態,叫做「私慾」。為了保護自我就開始造業,「我愛執」就產生了──當這個環境滿你的願,你就生起貪慾;當環境不滿你的願,你就生起瞋心;所有貪瞋的煩惱的生起,都是因為你捏造了一個自我意識才出現的,所以罪業的生起,基本上是由於我們「內心顛倒」而引生的。

當這個罪業生起之後,對我們的生命,會產生兩個重要的影響:一、感種類相續而起;二、招苦報生後當受。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先看第二:當我們今天造了一個罪業,不論殺生、偷盜、邪淫,或者打妄語,你造了這樣的罪業之後,在你的生命當中,就會產生兩種負面的影響:

第一個、「招苦報生後當受」:你這個罪業累積到一定的程度,你就要墮到三惡道去受痛苦的果報,這叫做「異熟果」,因為它的成熟時間是在以後。

第二個、當下成就「感種類相續而起」:你造了殺盜淫妄之後,你這一部分的煩惱就會增加很多,這叫「等流果」。

假設你今天造一個殺業,殺了一隻雞,當然殺雞這是一種罪業。你把罪業造好以後,你的生命當中產生兩種對你有傷害的力量:第一個、你殺生的行為,產生招感三惡道的業力;第二個、你造了殺生之後,瞋心加強了,你以後會更容易殺生。所以我們在造業的時候,往往會產生一種錯誤的認知:誒,反正我就做這一次就好了。」其實,你這個想法是錯誤的!你造了一次,你就很可能會造第二次;你造了第二次,就更可能造第三次,就是所謂的「感種類相續而起」,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除非你能夠懺悔對治,否則你造作了一個罪業,除了招感未來的果報,你又增加了這部分的煩惱,你以後就更容易造作這方面的罪業!

這地方是說明:我們在懺悔之前,應該知道我們所造的罪業,所產生的負面力量。這兩種負面力量都可以透過懺悔來消除。我們再看第二個消滅的方法:

消滅方法:

今改前非,將修後是,從緣生滅,斯苦世法。

這段的解釋就是道宣律祖講到,我們如何來消滅我們已經造的罪業,跟增長的煩惱。

第一個、你要懺悔之前,必須要有「觀照力」:就是你必須要聽聞正法、如理思惟,對於生命產生一種正確的觀照,你要知道什麼是功德相、什麼是過失相。

一個佛弟子,在修學佛法當中,最重要的就是「正知見」!

一個「非佛弟子」和「佛弟子」,生命當中都有可能會造罪業,但這當中的差別在哪裡呢?

如果你是非佛弟子、你沒有正見,你造了罪業以後,沒辦法踩煞車。因為你根本就不知道這個叫做錯,所以你的生命沒有改造、調整的可能性;你只有一次又一次的造作,直到這個罪業的力量成熟為止。

那麼佛弟子,他能夠明白道理,他也可能會一時糊塗而造罪;但是他造了罪以後,他內心顛倒的情緒過去之後,他要心平氣合,他聽聞佛法的正見就會現前,馬上就知道自己做了錯事,所以能夠「今改前非,將修後是」,他就能夠發起懺悔的心情。所以佛弟子他在造罪的差別:就是他有調整自己的能力,因為他內心有觀照力。

當然,單單有觀照力還是不夠。第二個、要有行動力;「從緣生滅,斯苦世法」。當你不斷的迴光返照自己的身、口、意之後──誒,發現自己有過錯了。怎麼辦呢?「從緣生滅,斯苦世法。」就要修習佛教的懺悔法門,或都拜八十八佛、拜大悲懺,假借這些拜懺的因緣,來消滅罪業所得的痛苦果報。也就是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過去你由於一念的顛倒,造了罪業;現在也應該依止一念的慚愧心來消除,所以說是「從緣生滅,斯苦世法。」第三段做個總結:

於彼惡業,特生厭賤,發重慚愧,立對治過,洗心懺悔。

當然懺悔的所觀境是罪業了,所以你在拜懺之前,你必須要思惟你的罪業。佛法的修學,剛剛講過,有些法門是要修皈依的,好比念佛,你念佛的心情是:我要跟佛陀學習,這是個善法,你對善法是「好樂隨順」;但是你現在懺悔法門是「破壞法門」,你說我今天拿了一個推土機,要破壞什麼東西,你也不知道,進到佛堂就一直拜佛,你到佛堂一直拜佛,你根本不可能懺悔罪障的,因為你沒有把罪障現出來,那你怎麼懺悔呢?所以懺悔之前一定是要「思惟自己的罪業」。思惟罪業之後,要做三件事情:

首先,「特生厭賤」:對於我們所造的罪業,表示我們的厭惡和訶責。

第二、「發重慚愧」:我們在佛前許下誓願,從今天開始寧捨生命,絕對不再造作了。

第三、「立對治過」,開始正式修習懺法。

依止這樣的「訶責、發願、修懺。」來洗除我們心中的污垢,才能真實達到懺悔、滅罪的功能。

這個地方就是說,這個地方有一個重要的觀念就是這個懺悔,就是講到[罪從心起將心懺] 。

事實上,你的罪業不是別人給你的,也不是上帝送給你的,是我們一念顛倒的心生起,造了殺盜淫妄;這個罪業造了之後,跑到你內心的深處,所謂的「潛意識」,或者「第八識」裡面保存下來,這叫「罪從心起」。現在怎麼辦呢?「將心懺」!既然罪業是由你內心生起的,所以別人不能幫你消除,必須假借你自己的觀照力──由「觀照」產生懺悔的心,再假借拜懺的方法,再把你心中的罪業消除掉,「罪從心起,將心懺」。

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中,有講到一個公案:

他說在明朝的時候,大陸有一間寺廟叫高明寺,大陸的高明寺,這個高明寺有一位沙彌叫岳弘沙彌;這個沙彌平常是非常守規矩的,但是後來他在工作上被調到做庫房,庫房就是掌管整個寺廟的所有的飲食和資具。因為這個沙彌出家不久,所以內心的戒定慧的功力比較單薄,遇到飲食的誘惑,就經常去偷吃常住的食物。當然,這個偷吃一定是「有心、有境」──依止貪慾的煩惱,去偷取物品─心境和合,成就罪業。他這樣偷取常住的物品,經過了一年的時間,到了農曆除夕當天,他就生了一場重病。

在睡夢當中,他夢到了佛教的護法神─關公現前。關公他看到這個沙彌就訶責他說:「你一次又一次偷取常住物,你以後到三惡道去!」訶責他之後,就拿這個手杖打這個沙彌。這個沙彌從被關公打了以後,從夢中驚醒,驚醒以後感到身體非常的疼痛,而且嘴巴也不能講話了。當然如果你不是佛弟子,那你就怨天尤人,你生命就沒辦法調整。所以佛弟子的差別,他有觀照力,他能夠知道這件事是怎麼回事。這個岳弘沙彌只是一時糊塗,他的正見沒有失掉,所以他自我反省,覺得自己造了罪業,那麼就開始修懺。他從大年初一開始修,修到大年初四,到第四天,他整個病痛就完全消失了,嘴巴也恢復講話了,這是一個罪滅之相。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是說,「罪從心起將心懺。」這個沙彌本來沒有罪,因為一時的煩惱活動產生罪了;那麼也必須假借他的懺悔心來消除。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今天不怕你造罪業,就怕你不知懺悔。所以我們對於過去所造的罪業,應該做三件事情:一、於彼惡業,特生厭賤;二、發重慚愧;三、立對治過。所以才能夠洗心懺悔,這個地方是講到懺悔的內涵。好,我們看第二科的甲二,甲二、懺悔方法(分三:初、思惟業果。乙二、生起懺心。乙三、正修懺法。)前文是把懺悔的基本意義做了一個說明,這以下就正式闡述懺悔的方法。這當中有三科:

初、思惟業果

二、生起懺心

三、正修懺法

這三科當中,[思惟業果、生起懺心]都是屬於道前基礎,就是你在拜懺之前,必須具足「業果的正見」跟「懺悔的心情」,就是你要進入佛堂拜佛之前,這兩個都要具足;第三個「正修懺法」,是到了佛堂之後的正式修法。

看第一科,思惟業果,思惟業果當中,有兩科,先看業果的理論,乙一、思惟業果(分二:丙一、業果理論。丙二、罪業之相)丙一、業果理論

淨界法師:懺悔法門

我們今天要具足生起慚愧心;慚愧心的生起是依止正見生起的,正見的基礎來自於「對業果的觀察」。宗喀巴大師提出他的觀點說:我們應該如何來觀察業果呢?可以從三個角度來觀察:

第一個、業果決定;

第二個、業果不失;

第三個、增長廣大。

透過這三個角度觀察,你就能夠正確的觀察業果。我們先看第一個:

一、業果決定:就是說「業力」去招感果報,是不會有任何差錯的──所謂的你造了善業,決定招感安樂的果報;你造了罪業,也決定招感痛苦的果報,這樣的因緣是絕對不會有差錯的。說是:

欲知前世因,

今生受者是。

我們今生所受用的果報,有很多很多的差別。比如說:我的眼睛很健康,可是我的眼睛很健康,不是我父母親給我的,是我前生在眼睛這方面的業比較善良。但是,我的鼻子不太好,那麼這件事情,我以前在這方面,在鼻根方面造了罪業。就是說你可以從你現在的果報,去推知你以前在某一方面的業、哪一方面是善,哪一方面是惡。這是第一個判斷,第二個呢:

欲知來世果,

今生作者是。

我們身為佛弟子,我們相信有來世。有時候,你也很想知道自己來生會是什麼樣的相貌。其實你現在就可以大致的做一個推斷,怎麼推斷呢?就是「今生作者是」。我今生有持守某一部分的戒法、某一部分的戒法沒有持守;我今天有修某一部分的善、某一部分的善沒有修學。那麼,你把今生所造的行為都合併起來,你就能夠簡單的描繪出你來生的果報。說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所以你今天在修懺之前,你要相信:生命不是我們能夠決定的,是「業力」決定的!

萬般皆是業,

半點不由人。

這是我們在業果方面的第一個思考─快樂和痛苦,完全是由自己的業力來決定的。

第二、業果不失:就是說我們造了業之後,這個業不會自動消失。所謂: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這個觀念很重要!一個人要懺悔,就必須相信業果決不會失掉的。

過去有一位女居士,這位女居士前生有強大的善業力,所以今生福報很廣大。當然福報大的人比較怕死亡,但不幸的是,她前生雖然造了善業,也造了罪業,所以她今生就得了癌症,中年還不是年紀很大,就得了癌症,所有的醫生都治不好。有人就建議她說:你乾脆到喜馬拉雅山去找大修行者,請他幫你加持。

這個時候,這位女居士經過了一翻的波折,就找到了喜馬拉雅山上修行的上師;當然這位上師有禪定,就入定為她觀察。他說:「你的癌症的確是有罪障。」他說:「我現在可以用我的禪定力、三昧力,把你的罪障暫時挪到後面去,你的病痛馬上就會好。但是,你來世還會再得一次癌症,看你要不要?」這位女居士聽了之後就放棄了!

我覺得這位上師還是有點良心,講真話。「業果不失」就是說,我們今天身為佛弟子的基本觀念是:「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如果你不認同這個觀念,你已經不是一個佛弟子了。

一切法,不管是善法、惡法,都有它「生起」的因緣,也有它「消失」的因緣!

你今天在造罪的時候,因緣是從你的內心生起的;既然這個東西是從你內心生起,別人就不能夠幫你消滅!如果說,這個罪業是外來的,是「他生的」──你本來沒有這個業,是別人給你的。別人給你的,那別人當然可以把它拿走。問題是:你的罪業是你的虛妄心生起的,那麼別人就沒有辦法幫你消滅。

就像佛陀在經上講一個比喻說:你今天在那個地方睡覺做夢,夢中出現了很多的夢境,看到很多快樂的夢境,也遇到很多痛苦的夢境。這個夢境是怎麼來的呢?是你做夢的心生起的。

佛陀不能到你的夢境裡,把你的夢境消滅掉!

佛陀只能到你的夢境裡,把方法告訴你,說:「你現在是在做夢,我告訴你消滅這個夢的方法。」你能夠依照佛法的方法操作,你覺悟了、光明出現了,這個夢境自然就消失掉,這個叫做「罪從心起將心懺。」所以當我們造了罪業以後,諸位要知道:

你要把這個罪業消失的唯一方法就是「懺悔」,沒有其他方法。

有些人造了罪業之後,也不去懺悔,他去佈施,拿錢來贖罪。你拿錢出來佈施叫做「修善」,你是在積集「福報」,而你以前所造的殺盜淫妄叫做「罪業」,這是兩件事。你那個造罪的心,不生起慚愧、懺悔的心,你的罪業依舊還在,你來生得果報,非常的富貴,但是當罪業表現出來的時候,你也是短命多病,這兩種「業」是不能互相抵銷的!

所以,你在懺悔之前,要知道「業果」是不失的,每一個業有它所招感的相對果報──佈施招感富貴、持戒招感莊嚴…你造某一方面的罪業,它有某一方面的果報。所以我們在懺悔之前,就要知道你不去懺悔,這個業是永遠存在的。

第三、增長廣大:所謂: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人生為善惡,果報還如此。

前面是講到業不失,第三個比較可怕的是:它不但不失啊,還會增長廣大。也就是:春天的時候,你播種一顆小種子,但是秋天收穫的時候,卻是一萬顆的果實,受報甚大!我們造善、造惡也是一樣,你不能說:「誒,我造惡的時候才花十分鐘,得果報的時候,應該也只有十分鐘的痛苦。」不是這個意思。

以前有一位禪師:他在禪定當中,產生了障礙,他本來心中跟空、假、中三觀本來很相應;但突然間,他的心和他的法寶所緣境當中,出現了一座山,由鹽巴所堆成的一座山把他障住了。他是一個修行人,就會去反省自己:喔,原來以前剛出家的時候,曾經跟寺廟廚房偷了一點鹽巴。我們可想而知,他取的鹽巴也不是很多,到最後怎麼會變成一座山呢?

這個地方,大家要注意一個觀念:你造了業之後,當然這個「業」是「諸行無常」,你在造的時候它剎那剎那生滅,你可能造了五分鐘或者十分鐘,這個業消失了已經作完了;但是作完之後,你內心當中產生一種功能,就是有罪業的種子在裡面,這個種子它在你的心中。在《唯識學》說:種子是剎那剎那生滅;什麼叫「生滅」呢?就是它不斷的變化。我們的心是有為法、是流動的,只有佛的心是不變的;佛陀的心,昨天和今天都是一樣的。所謂的「變化」就是說:它有兩種情況,它不是增加,要麼就是減少,它不可能停止不動;變化就是有增、有減。

你不懺悔,表示你認同這個業的存在、表示隨喜。

為什麼戒律上說:你犯了罪業,不能擱到隔天,必須當天把它懺淨呢?因為你不懺悔,諸位要知道,「你不懺悔」的意思,就是表示你對於這個罪業的一種「隨喜認同」。只要隨喜認同,這個業就會隨著一天一天的過去,而不斷地增長廣大;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今天造罪只花了十分鐘,但是來生去地獄受報,卻是好幾百萬年。因為由於你的隨喜,種子會不斷的輾轉增勝、輾轉增勝…所以:我們發現罪業之後,「即時的懺悔」很重要,因為它會增長廣大!

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今天在正式進入佛堂要修懺之前,必須把因果招感的道理加以觀察,觀察「業果決定」─「業」的確有招感果報的功能。第二個,「業果不失」,你所造的罪業,不可能有僥倖的事,你逃不掉的!它在你的心中,絕對不會消失掉。

第三個,它不但不會消失,還會隨著一天一天過去,而「增長廣大」,所以我們今天對罪業採取的是逃避,對我們只有傷害更大。所以我們今天造了罪業,我們唯一的挽救之道,就是面對它、消滅它。這是我們在修懺之前,應該要做的一個心裡準備。

(第二講)

這一科講到甲二,正式說明懺悔的方法。「懺悔的方法」有三個主題,第一個是「思惟業果的道理」,這當中有「理論的思惟」,跟「事相的觀察」。

理論的思惟是說:今天當我們造了一個業,這個業就有招感果報的功能;假設它是一個善業,就會招感安樂的果報;如果是罪業,也一定會招感痛苦的果報。雖然這個業還沒有表現出來,但是我們應該要有這樣的認識─業有「招感性」。第二個,業果不失:這個業,除非你懺悔,否則你沒有辦法讓它消失掉,連佛陀都不可能讓你的業消失掉。第三個,增長廣大:它不但不會消失,還會在你糊里糊塗一天過一天當中,不斷的增長廣大。所以我們今天對於所造的罪業,我們應該要加以面對、消滅,這件事是非常的急迫。這就是我們在懺悔之前,應該要有的正確觀察。

丙二、罪業之相

淨界法師:懺悔法門

前一科,是從「理論」來了解業果,第二科是從我們身心的相貌,或者色身、或者內心所表現的相貌,來判斷罪業的存在,這個是從「事相」的觀察。好,我們先把它念一遍,大家請合掌:

然人之過惡深重者,亦有效驗。或心神昏塞,轉頭即忘。或無事而常煩惱。或見君子而赧然消沮。或聞正論而不樂。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夢顛倒,甚則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類此,即須奮發,捨舊圖新,幸勿自誤!

好,我們從生命當中,我們怎麼知道,我們累積了罪業呢?我們看這段的說明,然人之過惡深重者,亦有效驗。佛法講「相由心生」,我們外表的相狀,是由內心業力所表現出來的;所以從相狀的情況,就知道內心所累積的是罪業比較多?或者善業比較多?以下六種情況,都表示你的罪業已經累積到一定程度,我們從相貌,也可以判定罪業所造成勢力的大小。

一、或心神昏塞,轉頭即忘。

這是說:我們這個明瞭的心,已經昏昧闇鈍,明瞭的功能,幾乎完全要失掉了。你剛才講什麼事情,他一聽就忘掉了;一坐下來念佛就打瞌睡;他的心沒有堪能性,沒有造作善法、修習波羅蜜的力量,他的心已經被罪業遮障、蓋住了。好比去念佛,這明瞭的心跟念佛之間,被一面牆壁障住了;而這面牆壁就是罪障,心跟佛號之間有罪障擋在中間,所以想要憶念佛號,變成很困難,這個地方就是說「心神昏塞」。

二、或無事而常煩惱。

「煩惱」是一種煩躁惱動相,所以名之為煩惱。天台小止觀說:罪業的體性是「躁動性」,一個人累積太多殺盜淫妄的罪業,即便這些業還沒有正式的表現出來,他的心也會比別人躁動。反過來說,如果是造了很多善業,善業的體性是「寂靜」,這種寂靜的力量,就能幫助你念佛、或者修學止觀。

因此,不管我們是念佛、修止觀,都應該以「廣修善業」來當助行,因為善業具寂靜性;在寂靜的心中,你要修止、修觀比較容易,它是隨順、相隨順。如果你還經常感到,今天也沒有發生什麼事,但是你經常感到躁動不安,那表示你內心當中,已經累積了一定的罪業──山雨欲來風滿樓啊!山雨還沒有來,就有徵兆出現了。

三、或見君子而赧然消沮。

這裡的君子,是指有戒定慧功德的人。通常我們看到君子,內心應該感到歡喜,就像一個人看到太陽的光明一樣好樂。但是,如果你看到有功德的君子,卻感到羞愧不安,那表示你的德行有虧了;這也是一個很明顯的徵兆,表示你內心已經累積了一些罪業。

四、或聞正論而不樂。

佛法的真理就像世間的光明,能夠引導我們離苦得樂,聽聞到佛法的真理,本來應該隨順歡喜,但是你變成瞋恚排斥,這表示一個人心中有障礙;這個障礙,使令你不喜歡去聽聞佛法,因為煩惱本身就是厭惡光明的。

五、或施惠而人反怨。

如果我們施惠於眾生,別人應該會對我們生起歡喜心、想要好好回報我們;結果別人對我們反而是起瞋恨心,那表示我們過去曾經對他造過罪業。

六、或夜夢顛倒,甚則妄言失志。

一個修行者,要經常檢視自己的夢境,這點很重要。《唯識學》上說:從夢境多少可以知道最近修行的情況。如果你最近所夢到的,都是殺盜淫妄、顛倒的夢,很久沒有夢到佛法僧的功德,甚至於從夢中醒來,也是語無倫次,這些都是罪孽之相。

苟一類此,即須奮發,捨舊圖新,幸勿自誤!

當然,前面的徵兆都還是屬於種子,還沒有表現出來;當你發覺之後,就要趕快發奮圖強、趕快懺悔,不要耽誤了這個好時機。我們在修學佛法,成功失敗的關鍵,就是要能掌握非常適當的時機!

什麼叫「修行適當的時機」呢?

如果你的罪業已經轉成果報了,那就非常難懺悔。好比說,這個罪業已經使你變成一隻狗,表示這個罪業果報已經成熟了,那你根本沒有辦法懺掉!懺悔的時機,就是罪業還沒有表現出來,只是一個徵兆、還在因地的時候是最好懺悔的;甚至於只要七日、三七日,就可以把它消滅掉。

就是說你生命還在的時候、你一口氣還在的時候,你還有能力把這個罪業消失掉;但是等到你死亡的時候,臨命終的時候──「臘月三十算總帳」,當這個罪業表現出來的時候,你要懺悔就來不及了。那時候,你完全沒有自主能力、你沒有講話的餘地,由業力來引導你─「引滿能招業力牽」。

當這個「業」還是一個因種,要消滅它比較容易,只要掌握到正確方法,一定可以把它消滅掉;只要你一口氣還在,你還有機會;要是喪失了這個機會啊,等到業力表現出來,你就只好承擔沒有其它的方法。所以在這個地方,古德勸勉我們:「苟一類此,即須奮發,捨舊圖新,幸勿自誤!」千萬不要錯失懺悔的良好時機!

這個就是我們在懺悔之前,你應該要先透過佛法的理論或者事相的判定,去觀察到業力的存在;當這個業力存在以後,我們透過理論的觀察,或者透過身心世界相貌的觀察,我們確定的確我們曾經有這個罪業,沒關係,佛法講「一切法因緣生」,它因緣生,佛法多的是法藥,佛法就有辦法讓它,隨順一個清淨的因緣,讓它消失掉。怎麼消失呢,看第二段:生起懺心。

乙二、生起懺心

淨界法師:懺悔法門

當我們確定這些罪業,在內心當中,已經累積一定程度了,我們面對這個罪業的第二個態度:要生起懺悔之心。什麼叫「懺悔之心」呢?古德提出了三種心:第一個「畏懼心」,第二個「羞恥心」,第三個「勇猛心」,具足了這三種心,就叫做「懺悔心」。

一、畏懼心:

天地在上,鬼神難欺,吾雖過在隱微,而天地鬼神,實鑒臨之。重則降之百殃,輕則損其現福,吾何可以不懼?

這段文是儒家的思想,意思是說:在天地之間,有賞善罰惡的天地鬼神,雖然我們的造罪是在隱藏之處,沒有人會知道,但是舉頭三尺有神明,他會把你的過失全部記錄下來。或者說:我們內心當中有一個潛意識:「第八識」,它會把我們所造的業都保存下來;那麼這個業重則降之百殃,種種的災難;輕則損其現福,我們應該對此感到極度的畏懼。

所有的懺悔心,最重要的就是「畏懼心」!

你在修懺的時候,你對罪業沒有畏懼心、對當來的果報沒有畏懼心,你就不怖畏當來的果報,這樣根本不能構成懺悔。

大概是在三年前還是五年前,有一個殺人犯。這個殺人犯他以前還是學佛的,佛教徒,當然佛教徒有時間也會去顛倒,去造罪業,那麼殺人犯後來他被抓到以後,他是要被槍斃的,判死刑了因為他殺了很多人。在臨命終之前,他改信基督教了。記者就問他:「你以前是相信佛教的,現在怎麼改信基督教呢?」他說:「佛教的因果觀念讓我感到害怕,所以我改信基督教。我信上帝就得永生啊!我內心就不感到害怕了!」所以我信基督教了。

所以一個人要起顛倒的時候,誰也救不了!你造了罪業,你本來就應該感到害怕,結果你不知道「怕」;不知道「怕」,你的罪業就更加堅固了!

諸位要知道:不是說你不知道「怕」就沒事了。對於善業,我們應該隨喜讚歎;但是你今天所造的是罪業,你要消滅它的因素就是「畏懼」。

當然也有人會問我說:我們在修懺的時候,不斷地思惟罪業,這樣是不是在加強罪業的實力呢?因為我們有憶念之心。

諸位要知道:造了罪業之後,它蘊藏在我們內心深處,如果你不去想它,就一天過一天;你今天想要把它消滅,當然要把這些資料調出來,就是憶念,讓它現前。

如果你今天回憶過去的罪業,你是用「隨喜讚歎」的心情:「哎呀,我做得真好,下次還要繼續作!」這種憶念一定會增加它的實力。

如果你今天把這些資料調出來以後,是一種[訶責] 的心情─於彼惡業,特生厭惡;是一種厭惡、訶責的心,那對這個罪業是有「折損」的作用。所以你把資料調出來,不只會增加,也可能會減少,就看你用什麼心態來面對。

現在的佛弟子有一種情況:我們前文講到觀察生命有「空假中三觀」,有些人經常住在「空性」,就會忽略他內心深處還有很多業力沒有處理,這時候如果無法生起畏懼的心情,這也是一種危機。

智者大師曾經講過:雖然修了空觀,還是需要再修假觀。修習空觀,依照真諦來理解,你所契入的是一種清淨、平等的法界,那是「離相」的法界;但是修習假觀,你所面對的是因緣法──當然就有清淨的因緣、雜染的因緣,就必須要「善知取捨」─有所厭惡、有所追求。

所以假設你對罪業已經不感到畏懼,這並不是一件好事。正常的修行人,應該要「畏懼罪業、好樂善法」;那麼就是說,你修懺之前,當你把罪業引申出來的時候,你在思惟罪業的時候,第一個我們對罪業的心態是畏懼的,因為它會帶給你來生痛苦的果報。看第二個:

二、羞恥心:

思古之聖賢,與我同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師,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塵情,私行不義,謂人不知,傲然無愧,將日淪於禽獸而不自知矣!

前面的心態是比較消極的,對罪業生起畏懼心;這是比較積極的一種「自我期許」,或者說是「自我增上」,我希望自己能夠希聖希賢的一種希望、目標。

你應該思惟世間上有兩種人:一種是「聖賢」,一種是我們這些「造惡的凡夫」。當然,聖賢他的內心當中累積了很多的功德莊嚴;而我們凡夫的一生當中,累積了很多殺盜淫妄的罪業;但是這樣也只是以「假觀」來觀察因緣,當我們把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這些的因緣所生法,它的功德莊嚴撥開來,發現他們的內心是「如」是一個明瞭性存在;而我們凡夫因為顛倒造了殺盜淫妄的罪業,把這些如夢如幻的罪業撥開來,我們也發覺,我們現前明瞭的心性也是「如」,一如無二如!

這時候,我們的內心就產生一種感覺:為什麼我們生命的原點是相同,都是現前一念清淨明瞭的心性,聖賢能夠依這個心性,利用生命來積功累德、成就種種的功德莊嚴,為什麼我們心甘情願糟蹋自己的心性,去造殺盜淫妄,給自己帶來無窮的痛苦呢?這時候,你就會開始反省、調整你的心態,你應該要向聖賢學習,因為你也做得到,就是說聖賢做的到的東西,我們也做的到,因為我們「本性」是一樣的!

一個修行者,對自己沒有任何的期許、目標,就很難抗拒他的慾望!

如果你都無所謂,墮到三惡道去無所謂,來生做一個卑賤的人、做一隻螞蟻也無所謂;那你這樣學佛,佛法對你就沒有什麼幫助,因為你根本就沒有想要追求美好的未來,也不想要離苦得樂。一個人能夠遠離過失、消除他的罪障,心中要有一種自我期許──對於未來的生命,有想要追求安樂、離開痛苦的希望,這件事情非常重要!這是第二點。因為這個希望你做得到;假設這個功德我們沒辦法做到,那就沒話講了。

總之,這段經文主要是告訴我們:古代聖賢,他們的「現前一念心性」跟我們凡夫的「現前一念心性」,完全一樣。那麼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印光大師、蕅益大師…他們做到的,我們也做得到,只要我們肯努力。這樣子就給我們一種希望,第三個:

三、勇猛心:

人不改過,多是因循退縮;吾須奮然振作,不用遲疑,不煩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與抉剔,大者如毒蛇嚙指,速與斬除,無絲毫凝滯,此風雷之所以為益也。

當我們對於罪業生起了畏懼、對於諸佛的功德生起了好樂,第三個要具足的心態就是「勇猛心」。

當一個人已經發現了過失,但是為什麼還會不肯改過呢?就是這個人猶豫不決、懈怠。如果總是想拖延到明天後天再來懺悔,這種明日復明日的想法,可能你今生就沒有改過的機會,生命就一天一天這樣空過了。

我們應該思惟罪業─「小者如芒刺在肉」,罪業在心中,就像一根針刺在肉裡面,越晚拔出來,這個針對你的傷害就越大。這個針刺上去,你馬上拔出來,可能擦個紅藥水,一兩天就好了;如果刺了一個禮拜才拔起來,可能要半個月才能治癒;就是你拖得越久,我們要處理這些罪業就越困難。那麼「大者如毒蛇嚙指」,就像你的手指頭被毒蛇咬到,你不趕緊把這個手指切斷,讓毒液跑到心臟去,就沒救了。總之,就是要把握當下,要發「勇猛心」。

我們在前面「懺悔意義」也講過:罪從心起,將心懺。既然業是由心造的,當然也由心來轉業。

心能造業,心也能轉業!

但是,心要能轉變業,必須具足三種心:畏懼心、羞恥心、勇猛心,才能轉業。就是說,我們在進入佛堂開始修懺之前,你應該具足對業果的正確觀照;其次,生起一種堅定不移的懺悔心。當你這兩個資糧都準備好,你就有資格開始修懺了。看第三段:

乙三、正修懺法(分二:丙一、懺悔種類。丙二、具足五緣。)丙一、懺悔種類

淨界法師:懺悔法門

第三段「正修懺法」,首先說明懺悔的種類有兩種:一個是「事懺」,一個是「理懺」。

一、事懺

事懺有三種懺法:「責心懺」、「作法懺」、「取相懺」。所有的懺悔法門不離開這三種,先看第一個:

下品罪

責心懺:自責己心,令生厭離。

這種「責心懺」,一般都是比較輕微的過失,在戒律是屬於「下品」的罪業。好比說:你很想去造作一個罪業,或者去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等等,但是你還沒有付出行動;就是在付出行動之前,就被你的觀照力發現了,所以這個罪業還沒有真正的成熟,只是「起心動念」而已,這時候的懺悔方法叫「責心懺」:

訶責自己,不能起這種念頭,這種念頭會給自己帶來無窮的痛苦!

這個時候,最好趕緊轉念念佛,把你的佛號提起來──不能念、要它念,煩惱不能斷、要它斷!用佛號的力量來取代妄想的力量;並訶責自己,使令這個惡念經過你的訶責,在心中消失掉。這種下品懺,是針對我們的起心動念,還沒有付出行動的過失。

第二個是中品罪,叫「作法懺」。

中品罪

作法懺:向清淨大小乘僧,發露懺悔。

「中品罪」是你不但起心動念,而且還付出行動,這個就必須要發露懺悔了。發露懺悔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向一個「人」─一個大乘的法師,或者小乘的法師懺悔;另一種是你有受過菩薩戒,犯罪之後,如果沒有適當的人可以讓你發露懺悔,也可以向佛菩薩懺悔罪過。

第三個是「取相懺」,主要是懺除殺盜淫妄的根本重罪,都是一些比較嚴重的罪過。

上品罪

取相懺:若二七、三七乃至一年,以見好相為期,此須至誠懇切,外假壇儀,內資理觀,凡法華、方等、大悲、占察、八十八佛等一切行法,皆屬於取相懺攝。能滅根本重罪,令淨戒復生,亦能消七逆罪,使重報輕受。

前面的「作法懺」只能針對某一個罪業來懺悔,就是你曾經在某一個時間、空間,所犯的某一個罪,今向佛菩薩發露懺悔,表示你的一種追悔,併發願重新開始。

但是「取相懺」可以統攝過去、現在、未來所有的罪,不一定要針對某一個罪,對於過去所造的「所有罪」,可以同時來懺悔。當然,這樣是通懺三世,所以禮懺的時間比較久,或者二七日、或者三七日、或者一年,要以「見好相」為期。

「取相懺」的成功,必須在夢中見到種種瑞相,好比看到佛菩薩、看到光明等等。它的方法是你要至誠懇切心,就是前面所說的,要具足懺悔的心態:畏懼心、羞恥心、勇猛心;內心當中有懺悔的心,然後『外假壇儀,內資理觀』,所謂「外」是指我們身業和口業,要遵守懺悔的儀軌,應該禮拜就禮拜,應該發露就發露;而且內心思惟罪業的過失,生起訶責厭惡之心。以這樣來說,法華懺、方等懺、大悲懺、占察業報懺,或者拜八十八佛,都是屬於「取相懺」之懺法。

它的功能:能夠滅除我們無始以來,所造的殺盜淫妄重罪,使令我們清淨的戒體,再次的復生;也能夠消除殺父、殺母、殺聖人等七逆重罪,使令我們「重報輕受」。所以在懺悔當中,力量最大的就是「取相懺」。

當然,「取相懺」你可以選擇你所相應的大悲懺、八十八佛、或者法華三昧懺,都可以;重點是你在懺悔之前的資糧,你對業果的思惟、對罪業的畏懼跟羞恥,這些條件都必須具足。

二、理懺

言理懺者,既在智人,則多方便,隨所施為,恆觀「無性」。

─糅合《業疏》、《菩薩戒懺悔行法》─

這個「理懺」也是非常重要。智者大師說:假設懺悔的人,只修事懺,這樣子「雖修懺法,終不清淨」。意思是說:如果你只是在表相上思惟業果、生起畏懼去修懺,這樣不管怎麼懺,只能讓罪業暫時減少,那個罪根沒有拔掉,「雖修懺法,終不清淨。」你這個罪根在啊;就像病源還在一樣,春風吹又生,所以你在修事懺的時候,還要兼修「理觀」。

什麼「理觀」呢?就是:「恆觀無性」就是修無生觀。這個地方很重要!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我們剛開始在觀察這個心的時候,我們所觀察到的內心是比較表層的內心,所謂「假觀」就是因緣的熏習、因緣造作所產生的善惡功能;我們會發現我們內心當中累積很多善業,持戒、修福的善業,但也累積很多殺盜淫妄的罪業;我們剛開始觀心,我們只能觀察這種表層的假觀;但是如果一直停留在這個地方,雖然也會畏懼惡法、好樂善法,也是不錯,但是你這樣子的修行,終究是不究竟的;你應該進一步觀察我們這個善惡的功能,說是「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就是說,我們所累積的罪業,它是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法就是如夢如幻,當你把罪業、善業撥開之後,你看到你的內心的本來面目啊,原來我們的心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句話,對我們懺悔業障非常重要!

它會告訴你說︰原來我們的本性是清淨的,罪業是後來才有的;既然是「後來才有的」,它就可以消除啊!所以我們的懺悔是成功、或者失敗,除了是不是有畏懼心之外,你對你內心的本質、對你的本來面目的觀察,是非常重要。

有些人認為:我這個人本來就有罪障啊,沒辦法了!那你再怎麼懺都懺不清淨,因為你認為你有罪障。你應該認為說,一個正確的人生應該認為說:你的心原來是清淨的、本來是清淨的,你是後來才有罪障;你不應該說本來就有罪障,你要本來就有罪障,那根本不可能懺除清淨。應該說:你本來的心是清淨的,是後來一時的顛倒,才有這些如夢如幻的罪障,我現在假借如夢如幻的懺法,來消滅如夢如幻的罪障,恢復它的本來面目!你的思考應該是這樣的思考才正確。你有這種思考,對你的懺悔有很大的加持力,日劫相倍;你修一天的懺法,超過人家修一劫;你不修理觀,那你要吃大虧的!

所以,我們在觀察內心的時候,你可以先觀察表層的內心,觀察到罪業,生起畏懼這當然是第一個。那麼你再觀過去,你把罪業剖開來,再觀進去,你觀察到你的本來面目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你相信罪業是可以消滅的;這個時候你修懺所產生的滅惡功能,那就不可思議了。

《楞嚴經》說:一個人能夠修理觀來修懺,滅業障如翻大地!

就像從大地上從根本上扭轉罪業,所以在古德的註解當中,不管你今天修什麼樣的法門,你修淨土、禪宗、密宗,在修懺法的時候,都要具足「事懺和理懺」,缺一不可。

你只是說,修「理懺」,我的自性本自清淨;我本來是清淨,你本業是清淨沒錯,但是你現在已經不清淨了,所以只有理懺而不肯事修,執理廢事、說食數寶。那麼你只有事懺不理懺,你這樣子執事昧理,只知道在因緣上打轉,不知道你本性清淨,入道多辛苦,就是事倍功半。所以我們應該要事理並行,這個地方是講到懺悔的方法,有事懺和理觀。

丙二、具足五緣

一、請聖明證。二、說己罪名。三、立定誓願。四、讀誦禮拜。五、如教明證。

當然懺悔最重要的就是「取相懺」;因為在懺悔當中,我們希望能夠把不但是把某一個罪業,而且能把所有的罪業全都懺悔。這個「取相懺」有五個重點,第一個你要修取相懺:

第一、請聖明證:每一種懺法都有「懺悔主」,都有它的本尊。你修大悲懺,它的本尊是觀世音菩薩,你看你修大悲懺,剛開始的時候都要禮請觀世音菩薩的降臨;你拜八十八佛,懺悔主是普賢菩薩。所以你剛開始修懺之前,要知道你的懺法「本尊」是哪一位,要至誠的內心當中心、念口誦,來迎請懺悔主的降臨。

第二、說己罪名:那麼懺悔的人,你最好寫一個發願文,懺悔發願文。你看蕅益大師的懺悔,他都寫發願文;就是你當中表明你在什麼時候、做過什麼罪業,對這個罪業表示你的後悔之意,說出自己的罪名。

第三、立定誓願:「說己罪名」是針對過去,「立定誓願」是對自己未來的期許。你在佛菩薩前正式發願:從今以後,寧捨生命,絕對不再造作了。這個是懺悔也是很重要的關鍵──斷除惡念的相續。不能再有想要造作的心情。

第四、讀誦禮拜:就是正式的修懺法,或者是嘴巴讀誦、身業禮拜…遵循種種的懺法。

第五、如教明證:你根據夢中所見到的好相,你就知道你這個懺悔是不是清淨了,如教明證就是你從見好相與否,來判定你的罪障是不是消除了。

這一科是講到懺悔的方法。我講一個小故事來說明懺悔的過程:

在清朝有一位姓張的居士,這位張居士家裡很貧窮;古時候的封建制度,生長在邊界的種姓,除了讀書之外,就沒有出頭的機會了。這位張居士人窮志不窮,發奮讀書,十年寒窗終於在第十五歲的時候考上了秀才。當然,秀才還不是正式的功名,所以他繼續進步,在二十歲的時候,他準備去考舉人;他辛辛苦苦籌了一點錢,跟他的同學就到南京去參加會考。

到了南京,離考試的時間還有兩個禮拜,大家就提議到南京的街上去走走。到街上的時候,看到一個寺廟,寺廟前有一個老先生,聽說他算命很準,大家就去算命。這位老先生一一的對他們說…你今年考到第五十八名…你考到第十二名…但是,當他看到張居士的時候,這個老先生突然愣住了,再詳細一看,他就問張先生說:你從什麼地方來?他說我從北方來的。他說那你從北方來到南京,那你花了多少時間呢?他說我花了差不多七天的時間。他說那你現在不要參加考試了!馬上回去還來得及。張生忙問說:「怎麼回事呢?」他說:「你的相貌啊,死相現前!你趕快回家鄉吧,落葉歸根。」中國人的個性,回到家鄉死亡。他說「這樣子,有沒有什麼補救方法?」他說:「沒辦法!這個死相啊,非常的堅固、非常的明顯,沒有改變的方法!」這個張先生興沖沖來考功名,對人生充滿了希望,結果被算命先生說七天必死,就很沮喪;沒辦法,收拾行李,帶著最後的錢,就回家鄉去,一個人很落寞回到家鄉去。

那麼在回家的途中,到了第三天的時候,這個船到黃昏的時候就要休息、補充商品,就靠在岸邊。張居士心情不快樂,就走到岸邊去散步。他走走走,就離開岸邊一段距離,遠處看到一個婦人走過來,這個婦人左邊牽著一個小孩、右邊也牽著一個小孩、肚子又懷一個小孩,哭哭啼啼的往岸邊走過去。

張先生一看,事情不對勁,沒準是要去自殺的,那這個張先生就去問這位婦人說:「你是什麼事這麼傷心?」婦人說:我家是賣豬的,我今天早上跟我先生帶著四頭豬出來,早上賣了兩頭,到中午的時候,我先生的酒肉朋友來找他,就帶他去喝酒。我先生臨走之前告訴我這兩頭豬,這兩頭豬,一頭豬最少要賣五兩銀子,少一兩都不能賣,兩頭豬十兩銀子。他交待完就去喝酒了。

那麼我在看管的時候,有兩個人來買豬,經過討價還價,十兩成交了;這兩個人把豬買走以後,我看他的銀子比一般的銀子還輕,嘴巴一咬,原來是假的!這下糟糕了,我先生平常脾氣就暴躁,現在損失十兩銀子,他肯定會把我打死,與其這樣,我倒不如去自殺算了。一時想不開。

那麼這時候,張先生想說:「咱們是同病相憐。那麼你的十兩銀子可不可以給我看看?」他一看,果然是假的。這時候,張先生突然起了一個非常堅定的善念:我是必死之人,雖然我這十兩銀子是買棺木的,買棺木也沒有什麼意義,乾脆我來救她好了。就把他自己的銀兩和對方假的銀兩,對調過來。向婦人說:「這個銀兩是真的,你怎麼說是假的呢?」婦人一咬,果然是真的,說:「哎呀,你真是我的貴人!我差一點就喪失了四條命。」這個時候,這個婦人就歡喜的把這十兩銀子帶走了。

張先生做完這件事情之後,天色已經黑了,沒有辦法回到船上去,找不到回去的路。他看旁邊有一間土地公廟,就跑到裡面去睡覺。看這個意思,這個土地公廟是非常破舊,沒有人看管的一個荒廢的土地公廟。他睡到快天亮的時候,這個土地公廟出現一尊神,放大光明,書上寫的是:個子很高大的神,就叫他:你趕快起來,趕快起來!張先生被叫起來,還搞不清楚狀況,這尊神就把他往外一推;當他跌到外面,這個土地公廟整個震動,就垮下來了,逃過一劫!

在土地公廟垮下來的當下,他馬上感到心情起了很大的變化!從之前的悶悶不樂,突然間豁然開朗;他知道自己的罪改變了,他這個時候趕快回去對船夫說現在不回去了,到南京考試去。

到了南京,他第一件事找那個算命先生,算命先生看到他說:「你不用講,我知道你做了一個大陰德的事。」他說:「你這次去會考,一定有大功名,你整個的死相,完全的扭轉過來了!」後來他去考試,考了第三名,活到八十幾歲。

這件事表示什麼意思啊?「罪從心起將心懺」。

張先生怎麼有這個短命的罪呢?不是上帝給他的,是他今生或者前生曾經一時糊塗,累積的罪業,這個罪業這個時候表現出來;但是罪業還沒有表現之前,我們說過業還沒有成熟之前,一定可以懺悔。所以,他由一念的善心生起時,就把這個業扭轉。

我們可以舉個例子,來比喻改變業的相貌:比如說你踢足球,你把球往東邊踢一腳,如果中間不做任何改變,這個球肯定是往東邊飛過去;但是如果這個球還沒有到達目的地,你又往西邊補了一腳,那這個球的方向就改變了。懺悔就是這樣:只要這個罪業還沒有成熟,你就有希望消滅它!我們在懺悔之前,應該要有這樣的信心[罪從心起還從心滅],好,我們看第三科罪除之相:

甲三、罪除之相

我們經過了前面的思惟業果、生起懺心、如法的修習懺法之後,那麼我們怎麼知道這個罪業消除了呢?這以下說出了判斷的方法,好,我們把它念一遍,大家請合掌。

或覺心神恬曠,或覺智慧頓開;或處冗沓而觸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或夢吐黑物;或夢往聖先賢,提攜接引;或夢飛步太虛;或夢幢幡寶蓋,種種勝事,皆過消罪滅之象也。─《了凡四訓》─

淨界法師:懺悔法門

好,我們加以解釋,那麼這以下有八種情況,你只要具足了一種,就表示你的懺悔已經達到效果。

一、或覺心神恬曠:你在修懺之前,你的內心是悶悶不樂的,經過修懺以後,你感覺心情突然開朗、輕鬆了,這就是判定你的罪已經消除。看你的心情從「沉悶」而變成「恬曠」。

二、或覺智慧頓開:你以前聽經,怎麼聽就是聽不懂,你的內心跟法當中就有一層隔礙障住;你現在經過了懺悔,你聽到法師說法,你法喜充滿,這種「智慧頓開」也是罪業消滅之相。

三、或處冗沓而觸念皆通:你在整個繁忙的人事當中,你是左右逢源、什麼事情,事事順利,沒有障礙,自然就很順利。

四、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這個人本來是你的怨家,但是因為你的懺悔,他看到你不但不生氣,反而對你產生歡喜了。

五、或夢吐黑物:你在夢中夢到你吐出髒東西,或者你在夢中看見你在洗澡,這都是罪滅之相。

六、或夢往聖先賢,提攜接引:你在夢中能夠看到古德聖賢,這個都是罪滅之相。你能夠看到古德,表示你跟古德心心相應、感應道交了。如果你的心是罪障,古德的心是清淨,那你根本不可能夢到他;你能夠夢到他,表示你們兩個心的水平是很接近,所以說這都是好事情。

七、或夢飛步太虛:你在夢中感到輕飄。善業的體性是輕飄的,所以你在夢中往上升,是好事情;如果你在夢中,夢到自己從高處掉落下來,就不是好事情。

八、或夢幢幡寶蓋:在夢中看到三寶清淨的莊嚴相,像幢幡、寶蓋這些種種勝境,都是消罪之相。

所謂「相由心生」,你可以從身心世界的相貌,來判定罪業是不是消滅了。總之,破除罪障之相,就是安樂、就是輕飄,跟前面的苦惱、躁動,那麼是有所不同的。我們看最後一段:

甲四、結示勸修

「懺悔法門」簡單說:一個是「事相的懺悔」,一個是「理觀的懺悔」。先看「事相」的懺悔:

(一)事懺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懺悔第一個要觀察的,就是先看到「罪業」,當然這只是表層的觀察──看到罪業、產生訶責、重新發願改過。所以「事懺」它的所觀鏡是觀[業],是比較表層的,「理懺」是觀到[心]的:

(二)理懺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罪亦亡,

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當我們在觀察「業」時,這些罪業是依止在哪一個地方呢?其實「業是由心所作,也是由心來消滅。」也就是:我們本自清淨的心性,因為一念的糊塗,罪從心起,造了罪業;既然罪業是從內心生起,我們也可以假借我們懺悔的心,來把它消滅掉。那麼到最後,『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知道:罪業不可得、煩惱的心也不可得,這才是最真實的懺悔!把這種惡念的相續的功能也破壞。

所以「事懺」是懺悔罪業的表相,「理懺」是拔除罪根,這兩種懺法都是有需要來修學的。總之,我們佛法的修習有正行和助行,正行就是你念佛、或者修止觀、或是持咒;但是這樣子的一個車乘在運轉的時候,懺悔的目的就是把車乘所要走過的路、中間的石頭都預先把它撥開來──「破除障礙」,這就是我們修懺的意義。它是所有法門的一個共同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