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修行者,有五種的心態,決定你五種的果報:
第一種人:他修善的時候,他為了搏取別人的恭敬。這種人大概來生到三惡道去了,可能變成一個龍王,或者做一隻螞蟻的王,或者做一隻福報很大的狗等等,總而言之,他在三途裡面成就安樂的果報。
第二個:執著取相。以自我意識來修善,或者是攀緣種種的神通感應來修善,那麼這種人,可能是諸天的果報,或者是天魔外道,在《楞嚴經》講到叫仙道。我們講六道輪迴,《楞嚴經》講七道,除了六道以外加一個仙道,就是他追求感應神通,來生變成仙人,這也是屬於這第二種。
那麼後面三種,都是佛教裡面的好的思想:第一個出離心,第二個菩提心,第三個空正見。大乘佛教所有的修行,都必須用三種的善念,三種的這種思想:第一個是出離心,第二個是菩提心,第三個是空正見來引導,你才能夠把你心中的寶藏開顯出來。
所以,我們做一個總結:「故曰:一切法正,一切法邪。」所以,我希望我們大家在判定一個價值的時候,我們不再用這個法門本身,說:哎呀,你持大悲咒比較好,還是持楞嚴咒比較好?這個是外行人講外行話了。法門本身沒有自性嘛,是那個推動的心——能念的心嘛。
這個法,是諸法無自性,一切從緣起,什麼叫緣起?你用不同的心態來推動這個法門,比方說你這個車子,車子沒有好壞了,但是你這個前面那個馬,那個馬車的那個馬,這個馬可以把這個車子,可以帶到人天去,這個馬車也可以把它帶到三惡道去了,關鍵不在那個車子,關鍵是在那個馬。
所以,你心是一個正確的心態,你修什麼法門,通通是正;你心態是錯誤的,修什麼法門,通通是誤導了。我希望我們慢慢知道,一個佛教徒跟一個慈善家最大的差別,慈善家也做慈善事業,佛教徒也做慈善事業,這兩個心態不同,結果也不同。所以你看,佛教很強調什麼?覺悟,佛者覺也;慈善家他修習善法,他不見得覺悟了,他還是用顛倒妄想來修善,所以他永遠是在六道裡面輪迴了。
所以你自己的心理素質,你用什麼樣的思想,來操作這個善法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一再強調:我們一念心有無量的寶藏,我們一念心有無量的地雷,是非常公平的,但是你要有一個正確美好的思想,去操作你這念心,你就會出現無量的珍寶;如果你思想錯誤去操作這念心,它就出現種種的地雷爆炸。
這個就是我們今天第一堂課我們所要講的——心為業主,也就是蕅益大師強調的:「成佛做祖,墮坑落塹,所爭只一念間。」你心態的準備,你心理的素質,決定了你來生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