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信願,持名不是真效果;沒有持名,信願得不到真感通

淨土法門一直講到說是感應法門,這個成就不是靠你的禪定,不是靠你的功夫,不是靠你的智慧,就靠感應。感應道交,常說到難思議。感應憑什麼呢?信願力。為什麼說要信願行持名才作為品位的高下呢?在這裡,我們可以說,某種意義上,就是用佛號的執持,來泯滅我們本有的這種分別知見,這種思議心。你只有把這種分別知見泯滅了,徹底生起純真的信願了,那麼信願功德才能夠盡力地彰顯出來,他的感通力才能夠起用,才能夠成功往生。

所以說由此來講的話,其實信願行真的就跟一個鼎的三個足一樣。我們看那香鼎,缺一不可的。大家要知道,如果沒有這個真正的信願,發自內心的這種感通,那麼如果你只有佛號的相持,你成就不了這個感應。因為他不是用這個功夫來成就這個法,就是要信願來感通。可是如果你又只有信願你沒有佛號來相滋,潤透這個信願,那你的信願一定是乾的,到時候依舊感通不到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來接引,成就不了這個往生大業。

所以大家要知道,其實這裡邊也是枯定和幹慧的問題。我們在通常的修止觀中就是說,如果你偏向於定了,沒有智慧,那麼你的定是枯定。如果你偏向於慧,沒有禪定,那麼你的慧是幹慧。信願就代表了智,持名就代表了定,它是一體的,這是其一。

其二,我們也要確定明白,這三點確實是術業有專攻的。什麼術業專攻呢?如果本著求往生、求彌陀來接引的這個心,那麼能不能生,就是靠信願做主導,做決定,不在你持名上。可是你這個品位高下,你往生後,你到底在哪個層面,阿彌陀佛他設什麼法來接你,就是你往生,蓮花出來的那一剎那,他要給你提供法來接,把你接到位。

這個我們去學習一下三輩九品裡邊特別的講得到位,就是持名的功夫來決定的。所以說也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彌陀接引,往生前的接引是從信願功德來接引,能不能生,就靠信願。往生後的接引是從持名功德上來接引,來定論。所以說就著這個往生能夠成功與否,它就是顯現在信願上,這個也是絲毫不含糊的。這一套法,特別容易什麼呢?就是特別容易給我們做無比的增上的這種殊勝,也特別容易給我們帶來往生不了的障礙。

本來是一個圓的法,如果他掰開,因為有的人他會導致什麼呢?導致說,既然得生與否憑信願,那我就不必念佛了。可是問題我們前面講了,你如果不念佛,你的信願不是真信願,是偽信願,當然就往生不了。

但是如果你說往生,他就是憑的信願力,而不是憑你的持名力,這個也是要分明的見解。所以說沒有信願只有持名,你的持名不是真效果。但是沒有持名只有信願,你的信願又得不到真感通。這兩句話既要一分為二,也要和合為一。

從念佛的這個修持上來講,你哪怕說久修的人你也不敢太自信。因為久修的人容易出現一個什麼偏差呢?念著念著念著,雖然我們道理聽過,可是念著念著念著,越念越精進,越念成果越出的時候呢,反而越容易淡化你的信願。

為什麼呢?容易把這句佛號當做功夫用,那就是橫超法做豎出用。這個時候你的信願不真切的話,你往生的難度無形中就增加了,你自己還不知道。有時候你念佛念得還感覺不錯,很容易滑落到這種不注重信願的境界,反而把淨土的正宗給忘掉了。

但是你光有這個信願的相應,道理上聽起來很過癮,可是你如果沒有用心念,你不走心。這個走心也是要分三六九等。這個真的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走到哪一等,他給你顯現的這個法、這個覺受,就在哪一等。所以有時候我們念佛的過程就是決定你品位的過程。以前的祖師們開示,你要念到說,全身心地捨進去,真正的說,不知道有身,自己的這個色身,不知道有世,外在的世界,唯有西方依正是我滿目的風景。

所以你看一下,到底我這個有沒有走得穩,到底有沒有行向偏,你就看你現前在娑婆世界有沒有淡,煩惱有沒有減,執著有沒有滅。這個修行,祖師們也講到的說,就跟天平一樣,你這頭下來了,那麼那頭必定起。如果你那頭起來了,這頭必定淡,這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說真正的你的信願真的到位,真誠了,你的慧力就出來。這個慧力出來呀,就是我跟大家講,不僅僅是說光說淨土法門,三藏教典,八個宗派,所有的教理,你就跟拿了一個破竹的這個,非常鋒利的一個,一刀劈下去,就跟破竹子一樣,一破就到頭,融會貫通,非常自如,就憑信願足的功德。你持名的功德力大的話,你的定力就出來了,輕易不會被轉,不會退,這也是實在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