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娑婆世界的貪愛執著與對治的方法

我們對娑婆世界的貪愛執著有兩塊:

一個來自於色身,來自於物質世界的貪愛,以色身為代表。尤其是年紀大的,要注意身見。我們可能會慢慢注意自己的身體,適當的保養可以,但是你要過頭了,就會產生身見。

第二個,就是對精神領域的貪愛,就是感受。比方說,你看老外很喜歡喝咖啡,但是他真的喜歡喝咖啡嗎?未必!他要的是他的舌頭跟咖啡接觸的那個感受,其實他貪愛的是那個感受。你說一個人喜歡聽音樂,他真的喜歡音樂嗎?未必!他要的是那個音樂給他的那個感受,他真正在乎的是那個感受,所以他音樂聽太多了,他就不想聽了,因為那感受破壞了。我們對於貪愛,有物質的、色身的貪愛,跟精神領域的感受。這兩塊都必須要先打預防針,就是先培養一種正念先放在那裡。好,我們來看看怎麼對治感受的貪愛。我們看蕅祖的偈頌。

妄想驅馳,吸攬前塵作所依;業感原無意,苦樂隨因異;苦果實堪悲,酸辛難比;世樂雖榮,享盡愁還至;切莫把五欲塵勞枉自迷。

那麼蕅益大師也是一樣。他在對治妄想之前,先告訴你這個妄想是虛妄的,不是你本來就有的,就是他告訴你這個感受是虛妄的。為什麼有感受呢?因為我們一念的妄動去跟外塵接觸,所以產生了這個所依的六根,有六根才有感受,所以這個感受從一念心性的角度,它不是你生命的本質,它是你攀緣所產生的一個假相而已,所以你一開始也不要太緊張。你只要覺悟就好,知妄即離,離妄即覺!

那麼對治感受有三塊:

第一個,「業感原無意,苦樂隨因異。」這個感受是怎麼來呢?是業力招感,你不能作主。善業讓你快樂,罪業讓你痛苦,這是第一點。

第二個,痛苦的果報當然會讓你挫折失望。愛別離苦、怨憎會苦、生老病死、求不得等等,那麼這種痛苦,當然沒有人會追求。

我們看第三個,就是那種世俗的快樂、世俗的榮耀,但是它有一個問題,它是無常敗壞。就是說你去享受快樂,你會有一種不安全感、不安穩性。那麼這種不安穩性,就破壞了你的快樂。

所以結論:「切莫把五欲塵勞枉自迷。」其實我們追求感受,你最好有一個觀念:就是世間的快樂感受,你都要付出代價,都要代價。娑婆世界的快樂,沒有一個不需要付出代價。

你看那個天台智者大師說,這個快樂啊:「諸欲求時苦,得時多怖畏。失時懷憂惱,一切無樂時。」榮耀的快樂的感受要出現,你必須要「求」,這個是娑婆世界最大的問題。一旦要追求,問題就來了。你看極樂世界的快樂,你不要求,自然皆生快樂。凡是要追求的快樂,就有問題了。

第一個過程很辛苦。因為你想快樂,別人也想快樂,那大家就各憑本事,就競爭了,所以你一開始追求,是有辛苦和壓力的。第二個,得到以後,你高枕無憂嗎?也未必!因為「得時多怖畏」。你有這種不安全感。第三個,「失時懷憂惱。」凡是求來的東西一定會失掉。因為它本來就不是你的,所以最後失掉的時候,你就很痛苦了。一個人本來就沒有,也就沒事,你得到以後再失去,那這個是非常痛苦的。

所以說,你不管是追求過程、享受過程跟失去的過程,你都付出了辛苦、怖畏、憂惱的代價。所以這種感受的追求是帶有過失的。那麼這個就是對快樂的追求,一個色身,一個感受。我們慢慢先種下一個這樣的觀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