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放棄內心的感受,我個人有一個小小的經驗,跟大家參考一下。我大概出家五年到六年的時候,奉懺公的慈命我到蓮因寺去上課。那時候是我第一次離開學院去外面上課。我記得上的課好像是《靈峰宗論導讀》。因為我以前都在佛學院上課,第一次離開學院就很認真準備,那個時候非常認真。剛開始跟學生互動的不錯。後來有一段時間,蓮因寺事務很多,經常有人缺席。那個時候我的感受就不太舒服了。
因為我們太過投入就會產生執著。就想說,我這麼認真的準備,你們連聽都不來聽!當然,懺公師父的威德攝受,我們不可能表現出來,是放在心裡面。但這個逃不過懺公師父慧眼的觀察,後來有一天中午吃飯的時候,懺公師父的就開示了。他說,我們一個修行人要緊的是解行並重。
說你要有解門的教理的學習,就像眼睛一樣做一個引導;有行門的定課,就像腳不斷的進步。解行並重,這是修行的正法。講完以後他就講正宗分,那解行並重以後接著怎麼辦呢?懺公說,忍辱以積大德。他後面這段開示讓我受益良多。就是說,你一個人能夠精進的修福修善,要成就大功德,還要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忍辱波羅蜜。你對你的感受,要安忍不動。
我個人的經驗,我回顧我過去弘法三十幾年,我如果根據我的感受來弘法,我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弘法的因緣,是沒辦法做到,有三分之一。世間上沒有那麼多的順境。
所以這個忍辱波羅蜜,諸位,不是要你忍受外境。你在自修也好,弘法也好,產生各種感受你都不能管它。那怎麼辦呢--以願導行,這句話說的好。你設定一個目標,照你的目標走,出現什麼感受那跟你沒有關係。就是做你該做的事,而不是做你想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