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在春秋戰國時代有一個大將軍,這個將軍一生身經百戰,從來沒有怕過。面對敵人的時候他是帶頭衝鋒陷陣,他不把生命當一回事的,心中只想到如何成功,把對方打敗,置生死於度外了。
那麼這個將軍經過幾年的征戰以後,他退休下來。那國家對他也很好,給他一個很好的房子,安養晚年。
這個老將軍他就喜歡一個杯子,這個古董杯子,有事沒事就拿這個杯子喝喝茶。他不但喝茶,就順便欣賞這個杯子,越看越喜歡。有一天他在用杯子的時候不小心,這個杯子突然間從他的手滑落下來,這個時候他可緊張了,馬上跪下去,誒,把杯子接住了,但是全身嚇出一身冷汗。
這個人是有善根的,過去生是有這種大乘的善根,他的觀照力馬上現前,他就思維:我一生征戰多年沒有怕過,這個杯子掉下去的時候就嚇出一身冷汗,為什麼?
以佛法的角度,這個人心有所住,住在這個杯子上,所以杯子產生變化的時候,他心就跟著變化。
他剛剛在喝茶的時候,內心是非常的寂靜安詳,但是這個杯子是因緣所生法,它是從業力所形成的。業力本身就是一個變化相,這個杯子不是你決定它的存在,是業力來決定的。所以這個杯子一滑落的時候,他就開始心動,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就是仁者心動。
所以他知道這個道理以後,他覺得說我不是為了這個杯子而活,就把杯子送給人家,從此以後心無罣礙,無有恐怖。
當然從佛法的角度,他不一定要把杯子送出去,他只要把內心的執著放下就好。
所以,這當中應當怎麼放下呢?我們在修學當中第一件事情,你先從假入空,你遇到一件事情,先把這件事放下,再提起來。我們現在就是一直拿著東西不放,這個問題很嚴重。拿是一定要拿,但是你要先把它放下,再拿起來。
以佛法的角度就是,你觀察這個杯子,你從什麼地方來?找不到它的實體。
以這個空假中三觀的智慧,我們面對這個杯子,如果你有這個你很喜歡的杯子,你要怎麼觀想?你要觀想說,你本來是沒有這個杯子的,是後來的因緣才有的。
你遇到什麼事情都要說,你本來沒有這個東西,後來才有的。你看你看到你兒子就很喜歡,說什麼都很喜歡他,你願意為他做牛做馬,讓他幸福快樂,當然這個表示你過去生欠他的。那欠他沒關係,還債,但問題是你不要障礙我往生啊!那問題障不障礙不是他決定啊,是你自己的執著啊。
那怎麼辦呢?你觀想,你本來沒有這個兒子,你本來沒有的,是後來的因緣才有的。你遇到什麼事情,你就告訴你自己,你本來沒有這個東西。
你說我很喜歡這個講桌,我告訴我自己,我本來沒有這個講桌,我本來沒有這個講桌,是因緣具足這個講桌才現前。
我們遇到什麼事情,你記住一件事,先放下,再提起來,感覺不一樣。你遇到任何事情,都告訴你自己,你本來是沒有這個東西,在一念心性當中是本來無一物的。那麼為什麼會有呢?那是後來的因緣的力量才把這個假相現出來。空觀就是從假入空,照到一切法的本體。
所以如果你平常遇到什麼事情會讓你心動的時候,你要告訴你自己,我本來是沒有這個東西,本來是沒有,因緣才有的。
所以我們在修學佛法當中,先求放下,然後再重新提起來。當然在空觀當中,是把東西放下來。
那麼放下以後,但是這個地方有問題,如果我們把一切法放下了,從了不可得當中坐定,就住在這個放下當中,從今以後沒有再提起來,那也有問題了,那墮入無為的深坑,什麼都無所作為。
你忽略了內心當中可以從空出假,依止大悲心廣設方便積集資糧,那只是什麼事情都把它放下,那這樣子的話,你就不能證得我們真如法界的真如的無障礙之體,不能生起真如無障礙的妙用。
所以我們在操作我們這一念心的過程,你先告訴你自己,你本來沒有這個東西,然後把這個東西先放下。但是不能只是做到放下,還要把它提起來。
但是你放下它是很重要,我們為什麼臨終會起顛倒?其實你平常就起顛倒,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其實我們很多的對生命的執取、對眷屬的執取,你平常就一直在做,那臨命終的時候,你肯定拔不開嘛!你怎麼拔得開呢?你平常對身心世界咬得這麼緊,怎麼可能突然拔開嘛!佛陀說我們臨命終的人都是生龜脫殼嘛!
我們一般的人死亡的時候,離開人世間,心甘情願走的很少,都是心不甘情不願,沒辦法,業力推動。但是你心不甘情不願你還得走,你弄得自己很痛苦。
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這個水泡會破裂,你心不甘也得走,心甘情願也得走,你為什麼要把自己弄得這麼痛苦呢?因為你做不了主的。所以我們平常生活就要告訴自己,這個東西你本來就沒有的。
這個過程會很複雜,我們等於是先經過空,再生起假。但是你沒有經過從假入空,你這個假觀就會產生執取了。
所以你剛開始不要怕麻煩,先從假入空,先試著把它放下,然後再從空出假,重新去產生假觀去面對因緣,找到你的定位,你該做什麼還做什麼,但是你這個時候經過放下的力量先產生無住,再重新提起來,那心態就不同了,心態就完全不一樣。
所以我們在操作一切外緣的時候,記住:不要在外在的道場活動,就是法法消歸自心,觀察這一切的因緣都是我內心所現,而我內心本來沒有這個東西,驀地放下,先把它放下,先從假入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