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即來——省庵大師的圓滿人生

久負盛名的寧波阿育王寺右側,有一處隱藏在茂林深處,並不十分起眼的舍利塔。這裡,即是淨土宗第十一代祖師省庵大師的靈骨所在地。

雍正十二年甲寅(公元1734),住世四十九載的省庵大師留下一偈,云:

身在華中佛現前,

佛光來照紫金蓮,

心隨諸佛往生去,

無去來中事宛然。

其後,便於當年四月十四日巳時,在大眾念佛聲中合掌稱佛名示寂。

縱觀大師一生自行化他的德業,備受後世淨業行人尊仰:

言孝養父母,面對母親的亡故,他於佛前跪誦四十九日《報恩經》,並每年設像修供;言報佛深恩,他連續十一年舉行佛涅槃法會,並深悲福薄,在瞻仰佛舍利以後五次燃指供佛;言發願,他傚彷阿彌陀佛,發出四十八弘願;言嚴淨毗尼,他衣缽不離身,日中一食,並且脅不貼席,率以為常;言自利,他通曉世俗經典,能詩、善書法,並於《法華》《唯識》《楞嚴》《止觀》諸部,晝夜研窮,三觀十乘之旨、性相之學,無不通貫;言利他,他於江浙地區大開法化,法筵之盛,罕有其匹,並有《勸發菩提心文》《勸修淨土詩》《西方發願文注》等諸多著作行世,激勵學人,不疲不厭;言求生西方,他開悟之後即矢志往生,曾連續兩次閉關,共計六年專修淨業,並在人生的最後一年再一次掩關,日課佛名十萬……

如此行履,即使三百多年後,依然能感發無數學人傚法精進。乾隆年間的彭際清居士,在為《省庵大師遺書》作序時由衷讚歎:真末法之精進幢也!

下面就讓我們透過簡短的文字,了解這位淨土宗祖師波瀾壯闊的一生。

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省庵大師生於江蘇常熟一戶姓時的書香家庭。甫一出生即不食葷腥,幼年時就有出塵離俗的願望。母親知道他宿世具有善根,於是,七歲那年,將大師送到清涼庵,禮拜容選法師為師。沒想到,大師竟然閱讀經典過目不忘,足見其聰慧異常。

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大師剃度出家,當時大師15歲,法名實賢,字思齊,號省庵。一日,他到普仁寺,親眼目睹一位僧人倒地而死,由此猛然感悟到人世無常,更加精勤策勵自己。二十四歲時受比丘戒。先後依止渠成法師、紹曇法師研習經教,深受紹曇法師器重,並為大師授記莂,傳靈峰四世天台正宗。

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大師到崇福寺參「念佛是誰」的話頭,禪修精進,功夫綿密,僅用了四個月的時間即恍然契悟,說:「我夢醒了。」自此以後,應機對答辯才無礙,橫說豎說,頭頭是道。當時的靈鷲和尚想要傳予法嗣,但大師並未接受。開悟後的省庵大師隨即在真寂寺閉關三年,白天閱藏,夜則專持阿彌陀佛聖號。

閉關期間,大師作了三十首《勸修淨土詩》,交付工匠刻板流通。

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省庵大師至杭州隆興寺,紹曇法師命師代講解經律,每擊節稱善。同年,將原來的淨土詩和新作重新修訂,刪繁補缺,成為108首的《勸修淨土詩》。

《勸修淨土詩》的增訂完成,是省庵大師淨土思想成熟的重要標誌。其後如啟建涅槃法會期間所作的《勸發菩提心文》《涅槃會發願文》《迴向偈》等,均以西方淨土為指歸。而《西方發願文注》《東海若解》等淨土專著中,關於禪與淨、自力與他力、持名與觀想等淨土教理的重要闡釋,均已蘊見於詩中。

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春天,大師從西泠渡江到四明阿育王山瞻禮舍利塔。隨後留住於阿育王寺。

待安居結束後,大師燃一指供佛,但心猶未足。他想起幼年出家,常在僧眾中詢問佛涅槃的日期,卻無人能夠回答。後來讀《涅槃經》才知道佛入滅的日期為二月十五日。心中感慨無限,隨即發願在來年佛涅槃日舉行供佛法會。

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大師在阿育王山率領大眾,正式啟建為期七天的涅槃法會。所備供品和熟食力求精潔,不幹不濕,非生非冷。在此期間,大師寫下了著名的《勸發菩提心文》,勉勵四眾同發菩提心,珍惜曠劫難逢的淨土因緣。

發堅固願,求生西方。言辭懇切,可謂一片血誠,聞者無不感動。彭際清居士更直言,讀大師此文「未嘗不汗浹背,涕沾衣也」。足見大師文字般若,具有巨大的感發人心的力量。

此後,直至雍正七年(公元1729),大師一直住在阿育王山,連續十年舉行佛涅槃法會。大師除自己純提淨土、專修淨業外,日常為大眾講解《法華經》《楞嚴經》《佛遺教經》《阿彌陀經》等,開示是心是佛之旨。三根普攝,法化洋溢,江浙一帶的緇素弟子傾心歸向,法筵盛況超過諸方。

同時,大師還應永福寺、普慶寺、海雲寺之請,前往主持寺院,每至一處,即訂立規約。如大師曾作《淨業堂規約》《淨業堂銘》《齋堂銘》《浴室銘》《廁銘》《臥室銘》等勉勵大眾,如《臥室銘》言:

昔人報怨,臥薪嘗膽,廿載辛勤,大事斯辦。

生死為冤,受害已深,如何睡眠,縱恣身心?

三界無安,不宜久住,勤修正觀,早求出世。

蓮華佛國,其樂洋洋,歸去來兮,無忘故鄉!

因為大師的德行感召,所到之處的寺院總是模範一新,清規肅穆,當時的人都認為他是永明大師再來。

雍正八年(公元1730),大師在梵天寺西院禁足,閉關三年,並題其室為「寸香齋」,意為在寸香的時間內會客,其餘時間念佛。其《寸香齋銘》云:「尊客相逢,勿談世諦,寸香為期,唯道是語。不近人情,不拘俗禮,知我罪我,聽之而已。」

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大師在梵天寺西院的寸香齋閉關三年期滿,時年四十八歲。十二月初八佛成道日,大師對弟子說:「我於明年四月十四日長往矣。」於是,再次掩關寸香齋,每天念佛十萬聲作為定課。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這是省庵大師住世的最後一年。當年四月二日,大師出關。十二日,對大眾說:「我在十天前見到西方三聖降臨虛空,今天又見到了,我要往生淨土了。」隨即安排好寺院中的各項事務,並和城中聞訊而來的護法居士一一辭別。侍者請求留下偈子,大師寫完後說:「我十四日一定往生,你們為我集眾念佛。」

四月十三日,大師斷除飲食。十四日五更時沐浴更衣,面向西方端坐。至巳時,遠近而來的緇素弟子齊集大師身邊,涕淚膜拜請求大師住世,繼續度化眾生。大師重新睜開眼睛說:「我去即來。生死事大,各自淨心念佛。」話剛說完,即合掌稱念佛名往生。過了一會兒,鼻筋下垂,顏色明潤,直到封龕,容顏都未曾改變。

當年的臘月初八日,虞山無住法師將大師的靈骨收集起來,在琴川拂水岩之西建塔供奉。

乾隆七年(公元1742),鄮山諸緇素仰懷大師高超的德行,於阿育王寺的右邊重新建塔,迎請大師的靈骨入內供奉。舊塔則用來藏衣缽。

清道光間,悟開法師增推省庵大師為淨土宗十祖,民國年間,印光大師又改推截流大師為十祖,則省庵大師遞降為十一祖。

省庵大師雖住世僅四十九年,但對淨土宗所做的貢獻卻深廣無比。大師的思想概括如下(詳見大安法師集述《蓮宗十三祖師傳》):

1、發菩提心,圓成淨業;

2、痛斥狂禪,指歸淨土;

3、欣厭心切,拔除愛樁;

4、精進修持,先求自度。

讚曰:

四十八願,仰效彌陀。

百八首詩勝楚歌,聞者厭娑婆。

振起蹉跎,證波羅蜜多。

深入經藏難親證,

徹悟心源力弘淨。

欲使世人知所以,

作文作詩示佛令。

發菩提心為前導,

真信願行為後勁。

若能具此殊勝法,

即生超凡而入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