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禪宗,往往使人聯想到棒喝,好像禪宗與棒喝,是不可或分的事一樣,其實,棒喝只是禪宗宗師們教授法運用的一種,它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禮記》教學精神的意義,中國上古,教用朴教,演變而為夏楚。中國佛教自有禪宗的發揚光大以後,經過馬祖、百丈的改制,創立共同生活,集體修行的禪門叢林制度以來,凡是真有見地,真有修持的名師大匠的宗師們,他的會下往往聚居數百眾至千眾不等,所謂「龍蛇混雜,凡聖同居」,人多事雜的現象,就自然而然的事了。

因此,唐、宋時代幾位大師們,喜歡手持禪杖,作為領眾的威信象徵,在必要時,也可用它作夏楚的用途,等於四五十年前的學校老師們,還有手拿「戒方」的風氣。其實,禪師們的棒不是用來時常打人的,只在研討問題的時候,有時輕輕表示一番,作為賞罰的象徵,後世的宗門,以及學禪的人,若是在老師那裡碰了釘子,受了批駁,都叫它做「吃棒」,我們現代人所說的碰釘子,難道真有一枚釘子給你碰嗎?所謂「喝」,便是大聲的一叱,表示實罰的意思,和「棒」的作用是一樣的。禪宗的「棒喝」,是由於德山宣鑒禪師喜歡用「棒」,臨濟義玄禪師喜歡用「喝」,因此後世禪宗便有「德山棒,臨濟喝,雲門餅,趙州茶」風雅典故的流傳了。

總之,棒喝是教授法的運用,包括有賞,有罰,乃至不賞不罰,輕鬆的一棒,後來宗門,已有其名而無其實,我所見前輩的宗師們,有時認為你知見有錯,但只對你一笑,不加可否,或者,便閉目趺坐,默默不答,、這就是棒喝的遺風,過去我們碰到這種情形,自己再加反省,知道錯了,便叫它做棒。這是一種最難運用的教學法,如果不是真正具備高才大德的宗師,實在無法施展,所以在盛唐的時代,黃檗禪師便說:「大唐國內無禪師!」有人問他現在到處都有禪宗的宗師,怎麼說無禪師哪?黃檗便說:「不道無禪,只道無師」而已,因此他的得意弟子義玄禪師,就是後來開創臨濟宗的祖師,便說出一個作禪宗宗師的才德和條件,如云:「我有時先照後用,有時先用後照,有時照用同時,有時照用不同時。先照後用,有人在。先用後照,有法在。照用同時,驅耕夫之牛,奪饑人之食,敲骨取髓,痛下針砭。照用不同時,有問有答,立賓立主,合水和泥,應機接物。若是過量人,向未舉已前,撩起便行,猶較些子。」臨濟又有對於棒喝的說明,如云:「有時奪人不奪境,有時奪境不奪人。有時人境兩俱奪,有時人境俱不奪。」「問:如何是奪人不奪境?師曰:煦日發生鋪地錦,嬰兒垂發白如絲。問:如何是奪境不奪人?師曰:王令已行天下遍,將軍塞外絕煙塵。問:如何是人境俱奪?師日:並汾絕信,獨處一方。問:如何是人境俱不奪?師曰:王登寶殿,野老謳歌。」又有云:「有時一喝如金剛王寶劍。有時一喝如踞地獅子。有時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時一喝不作一喝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