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無量壽佛經》,一卷,劉宋畺良耶舍譯。是敘說觀想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修行往生法門的經典。

  此經古來稱為《觀無量壽佛經》(見《大周眾經目錄》卷三、《開元釋教錄》卷五、《貞元釋教錄》卷七、並智顗、吉藏的《疏釋》等),又稱為《無量壽觀經》(見《歷代三寶紀》卷十、《眾經目錄》卷一、《大唐內典錄》卷四、《古今譯經圖記》卷三、善導的《觀經疏》等),但一般則通稱為《觀無量壽經》(見《開元釋教錄》卷十九、《安樂集》卷上、慧遠的《觀經疏》、《樂邦文類》卷一等),或又簡稱為《觀經》。是中國淨土宗所依的三部經之一。

  此經的漢譯是劉宋元嘉年中(424~442)畺良耶舍在建業(今南京)鐘山道林精舍譯出(見《高僧傳》卷三《畺良耶舍傳》、《法經錄》和這以後諸錄都沿用此說)。漢譯現存只此一本。此外,《歷代三寶紀》卷四和卷七,列舉後漢和東晉兩種失佚本,雖然不盡可信,但據《淨土往生傳》卷上《僧顯傳》說,"顯得梵僧傳譯新經,經之文備以淨土三事因願淚九品往生次第",這似乎也說出東晉時已有此經的譯本。又《出三藏記集》卷四《新集失佚經錄》中也列有此經名。這也可為此經古時有失佚本的證明。又據《開元釋教錄》卷五說《寶唱錄》載有劉宋時曇摩蜜多一譯,這當是由於畺良耶舍和曇摩蜜多同時並居鐘山各弘禪法因而誤傳之故,實際劉宋時只有畺良耶舍一種譯本。

  此經的梵文原本早已佚失,藏文未有譯本。近世新疆發現有維吾爾文譯本,日本西本願寺藏有此片斷。英文譯本有日本高楠順次郎於1894年依據漢文劉宋譯本譯出的譯本,收於《東方聖書》四十九卷中。

  此經的內容,是敘述王舍城內阿闍世太子,聽信提婆達多的惡言,將其父頻婆娑羅王幽閉於七重室內,欲令餓死;後來又將母幽閉於深宮,不令出外。這時韋提希憂愁憔悴,遙禮耆闍崛山向佛祈禱,佛和目犍連、阿難現身於王宮內,時韋提希願欲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佛即在宮內為她宣說三福、十六觀的往生法門。韋提希聞佛說後,歡喜悟解,得無生忍。此中所說的三福、十六觀,即是往生淨土的修行方法。三福是:一、世福(孝親、敬師、戒殺、修十善業),二、戒福(受持三皈、眾戒並護威儀),三、行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誦大乘經並勸他行)。這三種福業,又稱為淨業正因,是往生淨土的基本條件。十六觀是:一、日想觀(觀日輪沒處的西方淨土),二、水想觀(觀水清徹結水,成琉璃地金剛寶幢珠繩台閣華幢等),三、地想觀(依水想觀成極樂國土莊嚴了了分明),四、寶樹觀(觀極樂國土寶樹殊勝莊嚴),五、寶池觀(觀寶樹間八功德水寶池莊嚴),六、寶樓觀(觀寶池邊寶樓閣天樂說法莊嚴),七、華座觀(觀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七寶蓮花台座莊嚴),八、像觀(粗想蓮華上座阿彌陀佛並觀音、勢至兩菩薩和極樂世界各種莊嚴),九、真身觀(由像觀轉而正觀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相好莊嚴),十、觀音觀(觀阿彌佛左邊的觀世音菩薩身相莊嚴),十一、勢至觀(觀阿彌陀佛右邊的大勢至菩薩身相莊嚴),十二、普觀(觀想自生極樂世界蓮華上普觀以上依正莊嚴),十三、雜想觀(隨順阿彌陀佛及兩菩薩或其首像莊嚴),十四、上輩生想觀(觀想上品上生,上其中生,上品下生三種往生的行相),十五、中輩生想觀(觀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三種往生的行相),十六、下輩生想觀(觀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三種往生的行相),並說明下下品五逆惡人還可以十念阿彌陀佛名號而得往生。這十六觀中前七觀是觀佛的依報,次六觀是觀佛的正報,後三觀是三輩九品往生行相。以上十六觀法即是此經所明往生淨土的觀行。

  對於這十六觀門,我國古來各家各有不同的解釋,但以唐善導的疏解最為流行。據《觀經玄義分》所說:古來諸師以為這十六觀都是定善,善導則以觀佛依、正的前後十三觀是定善,觀三輩九品往生的後三觀是散善。又古來諸師以為這十六觀都是佛應韋提希請而說,善導則以前十三觀定善是佛應韋提希的啟請而說,後三觀散善是佛無問自說。又後三觀中三輩九品,古來諸師有認為上輩三品是約大乘賢聖,中輩三品是約二乘學人,下輩三品是約大乘始業凡夫;善導則認為都是約今時的善惡凡夫,欲令同沾九品生信乘願往生而言。善導的這一解說,為後世淨土法門所廣泛宣揚。又對於此經的經文,古來諸師多以序、正宗、流通三分分科。善導則以此經分為王宮會和耆闍會兩會,王宮一會又分序、正宗、得益、流通四分;耆闍會也分序、正宗、流通三分。又善導稱此經"以觀佛三昧為宗,又以念佛三昧為宗",這可說是對於此經的較為具體的總論。

  此經自從劉宋畺良耶舍譯出以後,這一觀念往生的法門便日見弘通。乃至隋、唐以來各宗著名的大師如慧遠(地論宗),智顗(天台宗)、吉藏(三論宗)、善導(淨土宗)、懷感(慈恩宗)、澄觀(賢首宗)、元照(律宗)等都加以尊重奉持並廣事疏講。其中尤以善導的疏中,廣泛發揮了此經的玄義。

  此經的重要註疏,現存有隋慧遠的《義疏》二卷,智顗的《疏》一卷,吉藏的《義疏》一卷,唐善導的《疏》四卷,法聰的《記》一卷,宋元照的《義疏》三卷,戒度的《義疏正觀記》三卷,《扶新論》一卷,知禮的《疏妙宗鈔》六卷,《融心解》一卷,明傳燈的《圖頌》一卷,清續法的《直指疏》二卷,彭際清的《約論》一卷,楊仁山的《略論》一卷。

  現今佚傳的有名的註疏,有唐道綽的《玄義》一卷,懷感的《玄義》二卷,《疏》二卷,璟興的《疏》二卷,惠苑的《義記》一卷,澄觀的《疏》一卷,宋智圓的《刊正記》二卷,《科》一卷,宋擇英的《淨土修證義》一卷,宋用欽的《白蓮記》四卷等。

  此經古來在朝鮮、日本也頗流行,尤其在日本弘傳很盛。有新羅義寂的《綱要》一卷,太賢的《古跡記》一卷(今佚),日本源空的《釋》一卷,證空的《秘決集》二十卷,《疏觀門要義鈔》二十一卷,顯定的《疏楷定記》三十六卷,良忠的《疏傳通記》十五卷,又《略鈔》八卷(以上均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