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類書體。共二十七篇,六百七十九目,析為三卷。卷上九篇:一、姓氏,二、稱謂,三、居處,四、出家,五、師資,六、剃髮,七、法衣,八、戒法,九、中食。卷中九篇:一、禮數,二、道具,三、制聽,四、畏慎,五、勤懈,六、三寶,七、恩孝,八、界趣,九、習學。卷下九篇:一、說聽,二、躁靜,三、諍忍,四、入眾,五、擇友,六、住持,七、雜記,八、瞻病,九、送終。各篇子目多少不等。作者選定這些篇目,是以《華嚴經》菩薩有十種知來作標準的。十知為:一、知諸安立,二、知諸語言,三、知諸談議,四、知諸軌則,五、知諸稱謂,六、知諸制令,七、知其假名,八、知其無盡,九、知其寂滅,十、知一切空。這些本來範圍寬泛,也可涉及很深的義理;但本書的編譔,是預想到初入法門者特別是當時普度的一般僧尼,或有常識不夠,特用此來供給補充,使他們免於徒具僧形的譏誚,所以只限於有關名物典章制度稱謂以及其他生活細節等方面。
在宋初,象本書這類性質的著述,已有讚寧的《大宋僧史略》一種,但其書偏重事物興廢,僅列五十九條,範圍比較狹隘。本書則可說是在它的基礎上擴充起來的,對於新學更有切近實用的意義,因而保存了當時有關佛教制度風俗等很多資料。特別是作者在南北各地所觀察到的一些不同習尚的記載,最為可貴。這如南方禪僧一切作務皆服絡子,北僧多翻著袈裟(見《要覽》上《法衣篇》)。南方僧以抽坐具為禮(見《要覽》中《禮數篇》),浙右僧解安居日,以彩束草送給施主,謂之解夏草(見《要覽》下《雜記篇》),北方皆不行。江浙浴佛以四月八日,淮北乃至兩京用臘八日(見《要覽》中《三寶篇》)。又法曲子南方禪人作漁父、撥掉子唱道之詞,京師僧念梁州八相、太常引、三歸依、柳含煙等,號為唐讚(見《要覽》下《雜記篇》)等,都是其例。此外本書所鈔佛典,有些不是大藏所收而為當時流行的,如《四分律行事鈔增輝記》(唐末希覺撰),即屬久佚之籍,所鈔記文,吉光片羽,自是珍品。
本書撰成後,崔育林與隨某替他作了序,天聖二年(1024)刊行,因未入藏,後即散佚。日本寬永十年(1633),重刻流通。今收入《大正大藏經》第五十四卷事匯部。
(田光烈)
上篇:教乘法數 | 下篇:大宋僧史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