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語)其說有二:(一)極短促之時刻也。文句八上曰:「一念時節極促也。」教行信證文類三末曰:「一念者斯顯信樂開發時克之極促。」觀無量壽經曰: 「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然其時限,諸說不同。仁王般若經上曰:「九十剎那為一念,一念中之一剎那,經九百生滅。」往生論註上曰:「百一生滅名為一剎那,六十剎那名為一念。」摩訶僧祇律十七,則謂「二十念名為一瞬頃,二十瞬名為一彈指,二十彈指名為一羅豫,二十羅豫名為一須臾,日極長時,有十八須臾,夜極短時,有十二須臾,夜極長時,有十八須臾,日極短時,有十二須臾。」此即一晝夜為三十須臾,一須臾二十分為一羅豫,一羅豫二十分為一彈指,一彈指二十分為一瞬,一瞬二十分即為一念之說也。又大智度論三十,引經論謂「一彈指頃有六十念。」華嚴探玄記十八,謂「剎那茲雲念頃,一彈指頃有六十剎那。」此二說可為同意。彼翻譯名義集五,謂「剎那毗曇翻為一念」者,亦即以一念與一剎那解為同義也。(二)思念對境一次也。其義亦多。如天台,以陰妄剎那之心名為一念。又或以本覺靈知之自性,謂為一念。淨土門諸派,以古來一念多念之論盛行,隨而一念之解,其說不一,如日本幸西氏,稱彌陀果體所成就之佛智,謂為一念,所謂「一乘即弘願,弘願即佛智,佛智即一念」是也。如日本親鸞氏,以聞名信喜之心,名為一念,教行信證六,所謂「一念雲者,信心無二心,故曰一念,是名為一心。」是也。又依選擇集上,則謂「念與聲是一。」其證則引觀經下品下生「使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論十念即為十聲。故誦經謂之念經。誦法華謂之念法華。稱佛名謂之念佛。凡念字之義,雖通於觀念稱念,而彌陀之本願為稱念,故一念十念之念,即指稱佛之聲也。按義寂之無量壽經疏曰:「此言念者,謂稱南無阿彌陀佛。經此六字頃,名一念。」同疏一曰:「言一念者,以事究竟為一念,非唯生滅剎那等。」無量壽經上曰:「乃至十念。」同下曰:「乃至一念。」即一念十念之義也。
佛弟子文庫 > 佛學大辭典 > 正文
亦名:持缽法 戒本疏·百眾學法:「五分,左手一心擎缽,右手扶緣。」(戒疏記卷一六·二七·一五)...(名數)出於名義大集一六七。...梵語 vandhyā 或 bandhyā,巴利語 vajhā。舊譯石女,新譯虛女。即女之無子,不能為淫者。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五...頭陀,梵語 dhūta 之音譯,意指修治身心,舍棄貪慾。於佛陀十大弟子之中,以大迦葉為頭陀行第一。增一阿含經卷三(...(雜語)柔和之顏色也。無量壽經上曰:和顏愛語。...(行事)讀經文而無滯為勝,滯者為負,以爭勝負也。...(?~1038)宋代人。祖崇炬,父繼昌。字公武。舉進士,任都尉駙馬。參謁谷隱蘊聰問宗要,大悟,受其印可,作偈云(...【善士愛語】 p1143 瑜伽四十三卷十一頁云:云何菩薩善士愛語?當知此語、略有五種。謂諸菩薩、為所化生,能說如來...【七種善巧】 p0058 顯揚十四卷一頁云:復次於此論體九事等中,應善了知七種善巧。何等為七?頌曰:於諸蘊、界...指十二因緣中之「愛、取、有」等三支;以此三支能生當來果之生及老死,故稱之。 p4292...(術語)言唯有內心,心外無境也。楞伽經唯識論曰:唯識無境界,以無塵妄見。秘藏寶鑰上曰:幻影觀心,唯識遮境。...天台止觀有四本:一曰《圓頓止觀》,大師於荊州玉泉寺說,章安記為十卷;二曰漸次止觀,在瓦官寺說,弟子法慎記,本...百喻經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譯 愚人食鹽喻 愚人集牛乳喻 以梨打破頭喻 婦詐語稱死喻 渴見...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 朝議大夫直龍圖閣權江淮荊淛等路制置鹽礬兼發運副使上護軍賜紫金魚袋蔣之奇撰 之奇嘗苦《楞伽經...釋迦牟尼佛的座下弟子中,有位名叫舍利弗,他在佛的弟子中,是智慧第一的大尊者。以他的智慧能力來說應該堪登菩薩位...崔沔天性至孝,他的母親雙眼失明,他就傾家蕩產到處求醫,為母親治療眼睛;事奉母親三十年,非常的恭敬小心;連晚上...上個月,一項關於巧克力牛奶可以有利於青少年從腦震盪中恢復的研究被質疑,一點也不奇怪,這項研究是由乳製品行業進...進廁所後,須三彈指,提醒坑中啖穢鬼,及時迴避,這樣就不會觸怒它們,彼此都不騷擾,並且心裡默念一偈:大小便時,...古人發心出家,必矢志參學。由痛念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把古代的修行人跟現代的...泉慧老法師講了幾十年經,不但在國內、香港講經,也去過國外很多地方講經,弘法幾十年,這也是大家的緣。大家今天有...許多人過日子的方式,好像有一個秘密目標,非要把一切事情都做完不可。我們熬夜、早起、不敢放縱逸樂,讓我們所愛的...有一次,佛陀住在迦毗羅衛城的尼拘律園中。當時,佛陀的叔父斛飯王之長子摩訶男來到尼拘律園拜見世尊。抵達後,摩訶...
一念
【佛學大辭典】
上篇:一迴忌 | 下篇:一念義多念義 |
(經名)上下二卷,上卷簡括止觀之得不得者有四句,下卷說觀伺,瞋恚,乃至惡慧等多少有無,有惡須斷,有善需求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