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歷代名僧辭典 > 正文
出隊,出眾隊之意。迦提,為梵語 kārttika 之音譯,乃印度歷第八月之名,相當於夏安居結束時之月份。大宋僧史略卷...系表現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相之圖像。又作西方淨土變、西方變相、淨土曼陀羅、極樂變曼荼羅。我國畫此像始於唐代善導。...又作梵釋。指帝釋與梵王。此二天王歸依釋迦牟尼佛,為經論中常見之守護神。觀無量壽經(大一二·三四一中):「目連...(譬喻)譬智慧為目,譬修行為足。玄義二上曰:因於智目,起於行足。同三下曰:智目行足,到清涼池。...大乘起信論所載三種發心之第三。指從初地至第十地菩薩之發心。於此等階位之菩薩,證得真如法身,發起真心、方便心、...全一卷。唐代金剛智譯。全稱金剛頂經曼殊室利菩薩五字心陀羅尼品。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冊。為金剛界儀軌中之文殊五字法...【顰蹙而住】 p1468 瑜伽八十四卷十八頁云:顰蹙而住者:謂憤害已後,顰蹙眉面,默然而住故。...即禪堂內之西南床。又作立僧板、汾州板。乃後堂首座分手位之板,故稱分手板。 p1315...光宅四乘之一。光宅,即指南朝梁代光宅寺之法雲法師。師依法華經譬喻品所說之羊、鹿、牛、大白牛等四車,判釋佛陀一...西域古國名。又作賒彌國、雙靡城、奢摩羯羅闍國。別稱折薛莫孫國、俱位國、拘緯國、拘衛國。關於「商彌」之原音,有...(術語)Pratyekabuddha,舊云辟支佛。譯曰獨覺。又云缽攞底迦佛。譯曰緣覺。三乘之中乘也。...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大慈大悲憫(mǐn)眾生,大喜大舍濟含識,相好光明以自嚴,眾等至心皈命禮。 南無皈依十方盡虛空...1、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南(nan)無(mo)佛(fo)馱(tuo)耶(ye) 南(nan)無(mo)達(da)摩(mo)耶(ye) 南(nan)無(mo)僧(seng)伽...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阿難說:「聞如是。」 阿難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貴諧偶者,有衰耗不...有一位禪師欲到普陀寺去朝拜,以酬宿願。 寺廟,距離普陀寺有數千里之遙。路之上,不僅要跋山涉水,而且還要時時提...紫煙的兒子要結婚了,因兒媳娘家在杭州,親家提出先去杭州辦婚禮,然後再同來南昌舉辦婚禮。紫煙爽快地說好,她是佛...遠離一切妄執吉凶,常見斷見,我我所見,如是有情來生其國 生到這個佛國土的,那不是一般的,得遠離一切邪見的天魔...一個個人他不信因果、不信有報應,不信這個舉頭三尺有神明。他只信我這一輩子,我衹要能得到我的金錢、我的五欲的享...有一次,蘇格拉底的一位門生匆匆忙忙地跑來找蘇格拉底,邊喘氣邊興奮地說:「告訴你一件事你絕對想像不到的」 「等...王先生是一個公司的董事長,生意做得非常成功。 他的個性比較嚴肅保守,沒有什麼知心的朋友。每天忙完公事,回家吃...原則一:不是去要求,而是向內求 人生最大的問題就是:看不見自己本身的問題。雖然這種盲目現象很容易理解正因為我...有一次,一位婆蹉族的出家外道遊行沙門,到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北方的迦蘭陀竹園精舍拜見佛陀,問佛陀說: 瞿曇!有...
佛馱跋陀羅(晉京師道場寺)[《高僧傳》卷二]
【歷代名僧辭典】
佛馱跋陀羅。此雲覺賢。本姓釋氏。迦維羅衛人。甘露飯王之苗裔也。祖父達摩提婆。此雲法天。嘗商旅於北天竺。因而居焉。父達摩修耶利。此雲法日。少亡。賢三歲孤與母居。五歲復喪母為外氏所養。從祖鳩婆利。聞其聰敏。兼悼其孤露。乃迎還度為沙彌。至年十七與同學數人俱以習誦為業。眾皆一月。賢一日誦畢。其師嘆曰。賢一日敵三十夫也。及受具戒修業精勤。博學群經多所通達。少以禪律馳名。常與同學僧伽達多共遊罽賓。同處積載。達多雖伏其才明。而未測其人也。後於密室閉戶坐禪忽見賢來驚問何來。答雲。暫至兜率致敬彌勒。言訖便隱。達多知是聖人未測深淺。後屢見賢神變乃敬心祈問。方知得不還果。常欲遊方弘化備觀風俗。會有秦沙門智嚴。西至罽賓。睹法眾清勝。乃慨然東顧曰。我諸同輩斯有道志。而不遇真匠發悟莫由。即諮訊國眾。孰能流化東土。僉雲有佛馱跋陀者。出生天竺那呵利城。族姓相承世遵道學。其童齔出家已通解經論。少受業於大禪師佛大先。先時亦在罽賓。乃謂嚴曰。可以振維僧徒宣授禪法者佛馱跋陀其人也。嚴既要請苦至。賢遂愍而許焉。於是舍眾辭師裹糧東逝。步驟三載綿歷寒暑。既度蔥嶺路經六國。國主矜其遠化。並傾心資奉。至交趾乃附舶。循海而行經一島下。賢以手指山曰。可止於此。舶主曰。客行惜日調風難遇。不可停也。行二百餘里。忽風轉吹舶還向島下。眾人方悟其神。咸師事之。聽其進止。後遇便風同侶皆發。賢曰。不可動。舶主乃止。既而有先發者一時覆敗。後於暗夜之中忽令眾舶俱發。無肯從者。賢自起收纜。一舶獨發。俄爾賊至留者悉被抄害。頃之至青州東萊郡。聞鳩摩羅什在長安。即往從之。什大欣悅。共論法相振發玄微多所悟益。因謂什曰。君所釋不出人意而致高名何耶。什曰。吾年老故爾。何必能稱美談。什每有疑義必共諮決時秦太子泓欲聞賢說法。乃要命群僧集論東宮。羅什與賢數番往覆。什問曰。法云何空。答曰。眾微成色色無自性故雖色常空。又問。既以極微破色空。復云何破微。答曰。群師或破析一微。我意謂不爾又問。微是常耶。答曰。以一微故眾微空。以眾微故一微空。時寶雲譯出此語不解其意。道俗咸謂賢之所計微塵是常。餘日長安學僧復請更釋。賢曰。夫法不自生緣會故生。緣一微故有眾微。微無自性則為空矣。寧可言不破一微常而不空乎。此是問答之大意也。秦主姚興專志佛法。供養三千餘僧。並往來宮闕盛修人事。唯賢守靜不與眾同。後語弟子云。我昨見本鄉有五舶俱發。既而弟子傳告外人。關中舊僧咸以為顯異惑眾。又賢在長安大弘禪業。四方樂靖者並聞風而至。但染學有淺深。得法有濃淡。澆偽之徒因而詭滑。有一弟子。因少觀行。自言。得阿那含果。賢未即檢問。遂致流言大被謗讀。將有不測之禍。於是徒眾或藏名潛去。或逾牆夜走。半日之中眾散殆盡。賢乃夷然不以介意。時舊僧僧[(豐*力)/石]道恆等謂賢曰。佛尚不聽說己所得法。先言五舶將至虛而無實。又門徒誑惑互起同異。既於律有違理不同止。宜可時去勿得停留。賢曰。我身若流萍。去留甚易。但恨懷抱未申。以為慨然耳。於是與弟子慧觀等四十餘人俱發。神志從容初無異色。識真之眾咸共歡惜。白黑送者千有餘人。姚興聞去悵恨。乃謂道恆曰。佛賢沙門協道來游欲宣遺教。緘言未吐良用深慨。豈可以一言之咎令萬夫無導。因敕令追之。賢報使曰。誠知恩旨無預聞命。於是率侶宵征。南指廬岳。沙門釋慧遠久服風名。聞至欣喜若舊。遠以賢之被擯過由門人。若懸記五舶止說在同意。亦於律無犯。乃遣弟子曇邕致書姚主及關中眾僧解其擯事。遠乃請出禪數諸經。賢志在游化居無求安。停止歲許。復西適江陵。遇外國舶至。既而訊訪。果是天竺五舶先所見者也。傾境士庶競來禮事。其有奉遺悉皆不受。持缽分衛不問豪賤。時陳郡袁豹為宋武帝太尉長史。宋武南討劉毅隨府屆於江陵。賢將弟子慧觀詣豹乞食。豹素不敬信。待之甚薄。未飽辭退。豹曰。似未足。且復小留。賢曰。檀越施心有限。故令所設已罄。豹即呼左右益飯。飯果盡。豹大慚愧。既而問慧觀曰。此沙門何如人。觀曰德量高邈非凡所測。豹深嘆異以啟太尉。太尉請與相見甚崇敬之。資供備至。俄而太尉還都。便請俱歸安止道場寺。賢儀範率素不同華俗。而志韻清遠雅有淵致。京師法師僧弼與沙門寶林書曰。鬥場禪師甚有大心。便是天竺王何風流人也。其見稱如此先是沙門支法領。于于闐得華嚴前分三萬六千偈。未有宣譯。至義熙十四年。吳郡內史孟顗右衛將軍褚叔度即請賢為譯匠。乃手執梵文。共沙門法業。慧嚴等百有餘人。於道場譯出。詮定文旨。會通華戎。妙得經意。故道場寺猶有華嚴堂焉。又沙門法顯。於西域所得僧祇律梵本。復請賢譯為晉文。語在顯傳。其先後所出觀佛三昧海六卷。泥洹及修行方便論等。凡一十五部。一百十有七卷為究其幽旨妙盡文意。賢以元嘉六年卒。春秋七十有一矣。
上篇:賴耶果相 | 下篇:曇無讖(晉河西)[《高僧傳》卷二] |
【識體四分】 為唯識宗所立的教義。唯識宗認為,構成我人認識作用的心識,其認識作用有四種分類(說到識,包括各各...